-
【三字經】【二】昔孟母 擇鄰處
《三字經》學習第2天博一班 劉與徐媽媽(10分)1.誦讀(2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2.背誦(2分):已會背3.踐行(2分):我們做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要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
昔孟母擇鄰處---感恩
昔孟母擇鄰處---感恩 文/李紅綱 「我感覺把幸福傳給大家,我們也很快樂!」 「我送了三杯愛心粥,我心暖暖的,太好啦!」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帶著孩子親身參加這樣的活動,正是覺知此事須躬親。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想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你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維。你必須尊重孩子的自尊,當你沒有尊重一個人的自尊的時候,你的所有的善意的建議、所有的故事都顯得蒼白無力,即使是對的,也都會被無情的拒絕,或者被無視,這就是所謂的逆反心理。尊重所有人的自尊,因為每個人都是天使。人都有善的一面,當然也有惡的一面。
-
【謎語詳解】昔孟母,擇鄰處 (打一成語)
謎面:昔孟母,擇鄰處 (打一成語)謎底:見異思遷 / 退避三舍制謎:鄧鳳鳴
-
「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爸爸去哪兒了?
「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爸爸去哪兒了?「孟母三遷」教子,孟子:爸爸去哪了?1/爸爸去哪兒了?
-
昔孟母,擇鄰處.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
-
「昔孟母,擇鄰處」在諸城選擇鄰居 與選擇房子一樣重要
「昔孟母,擇鄰處」,中國人向來重視鄰裡的選擇。今天也不例外,「百萬買房,千萬擇鄰」——好社區的最大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有形的景觀、環境、建築和內飾所提供的舒適生活,更在於其無形的圈層文化和生活方式所給予的潛移默化。
-
閒話《三字經》00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原文】昔孟母,擇鄰處,【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經搬過三次家,就是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就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拆斷來教育他。我們先來看前面的一句「昔孟母,擇鄰處」。換言之,你一旦和孩子商量好了一件事,那麼,無論你的孩子是撒嬌,還是撒潑,你都要堅持底線不動搖。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共勉之!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今天的三字經是講孟子的故事,孟子是誰呢?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可笑,確實可笑,在中國你可以不知道長城,故宮,但是說到不認識孟子我想一千個中國人裡找不到一個吧。第二次孟母搬到了一個賣肉的旁邊,孟子一看,咦!這個好玩!又開始剁肉玩,孟子他媽又不樂意了,俺可是要成為「別人家孩子」的母親呢,怎麼會被熊孩子毀掉,馬上搬家!(額,估計孟子如果知道的話,心裡是崩潰的。)
-
第二篇 昔孟母 擇鄰處《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音頻.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啟蒙讀物02:00來自欣欣說國學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氣得剪斷織布機上的線,並教訓孟子說:「學習就行織布,必須日積月累,如果半途而廢就無所作為。」孟子聽後深受感觸,從此日夜勤學,終於成為一代儒學大家。【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
三字經講解3 (昔孟母……斷機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昔孟母,擇鄰處。注釋:昔:往昔、從前、以前。孟母:孟子的母親。 孟,孟子。 母,母親。昔孟母:從前,孟子的母親。擇:選擇。鄰:鄰居。處:待,居住。擇鄰處:選擇鄰居來居住。句譯:從前孟子的母親選擇鄰居來居住。
-
鄧告:昔孟母擇鄰處,今父母狂購房
原標題:鄧告:昔孟母擇鄰處,今父母狂購房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態勢,而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從炒房變成炒「期權」。記者在北京、廣州等地採訪發現,有人花135萬買個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即便如此,仍一「坑」難求。
-
解讀《國學啟蒙·三字經》00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注釋】 昔:從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 擇:選擇。 鄰:鄰居。 處:居住。 子:孟子。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厭學,孟母就割斷織布機上的梭子來教育他,做事情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會前功盡棄。【啟示】孟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和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分不開的。作為子女,我們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他們平時對我們嚴格要求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有用之才。
-
讀《三字經》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有感
原文第5、6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過去孟母為了教育孩子,選擇好的環境換了幾個住處。孟子不好好學習,就折斷機杼來教育他。作者見解第5句:從第5、6句,我們都可以看到,孟母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方法來教導孩子。從前一句我們可以知曉,一開始孟母看到孟子被人帶壞,被不好的環境影響。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親寶每天三字經解讀
昔 孟 母, 擇 鄰 處。子 不 學, 斷 機 杼。【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育孟子。【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
-
小學老師質疑「孟母三遷」 刪掉三字經「昔孟母」一句
長江網訊 (楚天都市報)(記者羅欣)「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還為許多中小學生誦讀。但在武昌區九龍井小學,該校老師在教學生國學經典時,重新編輯教材,捨棄了這一詩句。
-
孟母教子:《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起初,孟母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離城較遠的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為了兒子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尋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
-
昔孟母擇鄰處
感覺就像《三字經》中的那句「昔孟母、擇鄰處」。其實,我們家就緊挨著著名的華僑城小學,卻因為不是買的房子而不能入讀。但白石洲中英文學校有校巴來我們家旁邊接女兒上學。女兒進入新學校不久,校長蘭金仁就召集新生家長開會,宣揚他的教育理念。他說,孩子上小學最重要的是要喜歡學校、喜歡上學,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很認同他的這些辦學理念。
-
三字經詮釋:昔孟母
ī mèng mǔ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3.昔
-
佐餐故事18:孟母教子
第一個故事是,孟母擇鄰,或者叫「孟母三遷」。三字經裡都有記載,「昔孟母,擇鄰處」。相傳,孟子原來家的鄰裡,有很多頑皮的小朋友,孟母覺得這會讓孟子跟著學壞了,於是就搬了一處;到新的地方後,發現周圍鄰居大多都是商人,孟母擔心這會影響孟子的學業,不利於孟子的成長,於是再次搬家;終於搬到一個學宮附近,這周圍都是讀書人,每天聽到的都是朗朗書聲,孟母說「這才是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確實,在這樣的好環境裡,孟子逐步懂得守秩序、懂禮貌,逐步喜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