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禪詩,讓你領悟心念的生滅之理

2020-12-12 水往雲來

《金剛經》中說,若有人能受持此經中的一個偈語,他的福德不可限量。哪怕在末法時期,這個人對佛、對法也能生出信心。只要一個人能對法,生出信心,就證明這個人,有慧根,有佛緣。那麼,無論經過多麼久遠,也「必定見佛」。

偈語,也稱禪語,佛經中的禪語很多,其中都具備了修行的涵義在裡面,有很多禪語,蘊含了心念的生滅之理。對於修行的人,能開啟他的如來智慧。今天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首,看看大家,能否領悟其中心念的生滅之理。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句禪語,出自《華嚴經》。大意是說,無論是佛界,還是娑婆世界,只要顯現在我們眼前的眼前的一切,都是出自我們的心念。心念動,則外物動;心念不動,則外物不動。心念一動,事物就會隨著發生變化。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

《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原理也是如此。因為一切都來自於我們自身心念的變化。就好比,你完全不動心念,世間一切,都仿佛不存在。當人一動念,世間的任何東西,就又存在了。「一切唯心造」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心念。

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物而不造。

這句出自《華嚴經》。大意是說,人的心念,就像一支描繪的筆;外界的一切,都是由人的心念所描繪出來的。如來是「如如不動」的,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裡的妄想執著,就是指的心念。

修行,就是要平息自己的妄想執著,要讓自己的心念,做到像如來那樣「如如不動」,才能達到最後的涅槃。《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麼,從有心念到無心念,還有一個「行」的過程。只有去修行,才能讓心念不妄動,才能達到修行的目的。

三、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這句出自《華嚴經》。大意是說,菩薩就好比天上的月亮,雖然住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如果眾生的心裡認為菩薩在空中,菩薩就在空中,認為菩薩不在空中,菩薩就不在空中。菩薩到底在不在,全憑眾生的心念而顯現。

當我們的心執著於世事,很容易讓自己出現「垢」的狀態,當自己心中的塵垢愈多,菩提之道就若隱若現。當自己心中的塵垢愈少,也就是心念愈清淨,菩提之路就愈發的清晰。所以修行,就是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心,是否處於清淨狀態,但是又不能執著於這種空。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個道理。

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出自《金剛經》。大意是說,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會隨著我們的心念發生變化,像夢幻和泡影一般,隨著心念的生滅而生滅。但是不管怎樣,到最後都會隨著「成住壞空」的法則,煙消雲散。所以要儘早,讓自己的心,達到如如不動,才是真理。

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管是什麼心,都不可得。就是因為一切心,能生一切法。這些心念所生的法,都是「有為法」,到最後都不可得。佛認為所有的一切,都具備因果,誰也無法更改因果,但是就連這個因果,佛也說「因緣生滅法,我說皆是空。」到最後,所有的一切,都會歸為虛空。

因為人的心念,與人的修為息息相關,而且佛教中也經常講「萬法唯心」,要「降伏其心」,甚至「狂心頓歇」,所以,對法生出信心,只是一個開始。而對於心念的自我修行,則看得相當重要。但是不管怎麼重要,還是要做到經常誦讀佛經,再加上六度萬行,才能真正最後達成菩提。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願大家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這些佛句,你能領悟多少禪意?
    今天雲來摘錄了五句佛詩,這些佛詩,都充滿禪意,也蘊含了心念的生滅之理。那麼,什麼是禪意呢?其實就是心念,所謂禪在心中,就是這個道理。明白了心念,也就明白了禪。我們不妨看看,對於這些詩,你領略了多少禪意。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這句出自《華嚴經》。
  • 絕美禪詩,細讀忘俗,北宋四首禪詩,瀟灑高妙境界,細讀一見傾心
    關注滄浪讀詩會,感悟詩詞人生‍禪詩如泉,可以滌蕩心靈,讓心境平和悠然。禪詩如畫,可以開闊眼目,清遠閒逸,讓人見之忘俗。這四首詩,哪一首最動你心?讀完,你會心有所感,會心一笑。1.夜感 宋·釋簡長無眠動歸心,寒燈坐將滅。
  • 詩佛王維用四首禪詩,帶你領略四季美景,心情豁然開朗!
    大唐盛世,禪宗盛行,許多大詩人開始修禪悟道,本著「知行合一」的佛學理念,在創作實踐方面,他們援禪入詩,讓禪詩成為當時風靡一時的風尚。提起禪詩,就不得不說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他是盛唐時期山水隱逸派的代表人物。他隱居後所寫的田園詩,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之美,也飽含了禪宗的神韻。
  • 六首經典禪詩,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禪詩,顧名思義,是指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應是富含禪理禪意的詩詞作品。如六祖惠能大師的五言禪詩《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應是禪詩的傑出代表作。一、落葉已隨流水去,春風未放百花舒。
  • 《墨魂》初始四首詩攻略 四詩原文分享
    這款遊戲開局四首詩很難看懂很多玩家不知道怎麼選擇,下面九遊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墨魂開局四詩原文分享。 初始四首詩對應角色是誰?四詩原文分享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 墨魂初始四首詩對應角色是誰?
  • 無生無滅,緣合為生,緣離為滅,無生滅
    佛作品欣賞本詩是唐代有「詩佛」之稱的王維的作品。詩人一生篤行佛教,以成仙、佛之道做比喻。作者通過詩作,來勸解第參照佛門教誨行事。首聯將我與山林合二為一,闡述一即是一切之意,達到「無我」之境。禪紅塵之中的誘惑與成長結伴而來,這一切又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文中的「山林」暗喻世外之地,「冠帶」暗喻滾滾紅塵。作者身處世外之的,弟弟即將步入凡塵。
  • 詩僧王梵志:以禪入詩,意味深長
    「禪」是梵語ohyana一詞音譯的簡稱。唐代高僧陳玄奘譯為「靜虛」,也就是靜靜地沉思。它的內涵是將散亂的心念集中,進行冥想。它要求人們排除一切幹擾,意識集中,進入一種單純,空明的狀態。禪詩即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又稱禪理詩,它包括一般的佛理詩,中國佛教禪宗特有的示法詩(指傳示佛法教義的詩,是以詩明禪),開司詩(指禪師以詩描述經過修行啟悟的禪悅心態),頌古詩(指從多種角度用詩歌對古代的公案,機緣,話頭加以歌頌闡釋,一則古代案,一則機緣,一則話頭,分別由多人共寫)等等。這部分禪詩的特色是富於哲理和智慧,極具宗教色彩。
  • 王安石晚年的佛緣禪趣---幽谷勁松
    王安石長女頗有文才,出嫁後寄給父親一首詩,以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王安石接詩,給她寄去了一本《楞嚴新釋》,勸她以佛法作為解脫,從中領悟諸緣如夢、不可執著之理。從中可見,晚年的王安石,幾乎把全部的希望和興趣都集中到佛教上了。詩興禪趣 王安石退居江寧後,忘情山水、潛心佛學,精微而富於哲思的禪宗思想撫平了他剛強執拗的個性。
  • 心中心法與禪
    譬如,有人持名念佛,心念耳聞,他的目的,就是要見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他帶著這樣的見地,執持名號,心念耳聞,那麼,他所修的這個法,就是心中心法。若人見地不正,向外求玄,即使他修的是心中心法的六印一咒,那麼,他所修的法,也不是心中心法。因為他的見地不是心中心法。見地不是心中心法,無論修什麼法,皆不是心中心法。
  • 南懷瑾先生開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生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所以,先體會內心的生滅,你的思想、念頭一個一個連續不斷地來,也連續不斷地滅。心念不斷地生生滅滅,你做不了它的主。它呢?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嘍!
  • 墨魂初始四首詩對應角色是誰?四詩原文分享
    墨魂初始四首詩對應角色是誰?
  • 四首酒色財氣詩,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
    蘇東坡信步來到禪房,無意中看到了禪房牆壁上留有一首佛印題寫的詩。其詩云:「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蘇東坡看後,另有所思。隨後,他提起筆來,在佛印的詩旁邊,附和了一首。蘇東坡這樣寫道:「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 生活禪:把禪的智慧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領悟禪的境界
    20年後,生活禪夏令營創始人淨慧老和尚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老人家開創的禪修方式卻在世界各地興起。今天,值此生活禪夏令營二十年之紀,我們整理淨慧長老有關於生活禪的思想理論,以此奉獻給所有信奉佛教,熱愛生活的人們,希望禪法的智慧讓我們的修行與生活更加圓滿。淨慧長老在本文中說明了為什麼要提醒生活禪的道理。
  • 《船居寓意》:意境優美的禪詩,借垂釣比喻領悟禪機
    《船居寓意》是一首意境優美的禪詩,為南宗禪師釋德誠所作,該詩以垂釣比喻領悟禪機,體現了詩人深厚的禪學造詣。船居寓意德誠禪師(唐)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千尺絲綸,直下深潭,喻禪道之深;一波才動,萬波相隨,喻道界之廣。禪道又深又廣,難以通達,如同夜靜水寒,魚不上鉤,所以,詩人只得滿載月光而歸,實際上,滿船月光就是道。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這時,六祖慧能才開示神會說:「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慧能是說:我說見,是說常見自己的過錯,這是說見到了;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也就是沒見到。六祖慧能繼續開示神會:「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 生活禪鑰:達摩禪 理入與行入
    無門,就是入禪之門。佛法講究的是法無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嚴格地講,禪的實際理地肯定是無門可入,是一個銅牆鐵壁。歷代祖師為接引學人,不得不在無門可入的前提之下大開方便之門。所謂百千法門,又有所謂一千七百則公案,那些都是禪的門。要入禪之門,先要了解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導我們進入禪這個門檻的。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
  • 《滄浪詩話》詩、禪關係淺析
    嚴羽之前的詩禪說可分為兩派,一派以蘇軾為首,為自然創作論;一派是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為模擬創作論。而對於詩和禪的關係大體上有三種觀點1.詩禪相異說。從詩禪宗之來看,二者對立明顯:禪在見性忘情,詩在明志主情。禪反對文字表達,詩是語言藝術。2.詩禪相似說。突出體現於宋人的以禪喻詩。具體表現在:一.把賞詩的極致比作參禪的悟;二是詩人學習前人的作品最後掌握作詩的規律比作參禪的悟。3.詩禪相同說。
  • 禪很神秘嗎?學會這十二個字,你也可以迅速領悟禪定大意
    禪是從梵語禪那意譯過來的,意思是靜慮、思維修,是靜中思慮,心意專注於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的止觀之道。禪定之道原本是印度古代各種修行教派所普遍採用的修行方法,後來被佛教所傳承而長久的流傳下來,在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之後,形成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禪機、禪風、禪觀、禪意等由禪而引申出來的韻味十足之禪語。
  •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從前糾結的身心世界分別,就會暫時不生起作用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生滅,怎麼捨棄生滅?什麼是真常,如何守於真常?佛是通過讓阿難敲鐘聽聲音來幫他認識的。敲鐘的時候,有聲音。不敲的時候沒聲音。聲音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
  • 六首經典禪詩,句句都是人生真諦!
    禪詩或稱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其數量達30,000首之多,是我國古代詩歌遺產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詩歌園地中有一畦奇葩,許多優秀禪詩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