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說,若有人能受持此經中的一個偈語,他的福德不可限量。哪怕在末法時期,這個人對佛、對法也能生出信心。只要一個人能對法,生出信心,就證明這個人,有慧根,有佛緣。那麼,無論經過多麼久遠,也「必定見佛」。
偈語,也稱禪語,佛經中的禪語很多,其中都具備了修行的涵義在裡面,有很多禪語,蘊含了心念的生滅之理。對於修行的人,能開啟他的如來智慧。今天就由本文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首,看看大家,能否領悟其中心念的生滅之理。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句禪語,出自《華嚴經》。大意是說,無論是佛界,還是娑婆世界,只要顯現在我們眼前的眼前的一切,都是出自我們的心念。心念動,則外物動;心念不動,則外物不動。心念一動,事物就會隨著發生變化。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
《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原理也是如此。因為一切都來自於我們自身心念的變化。就好比,你完全不動心念,世間一切,都仿佛不存在。當人一動念,世間的任何東西,就又存在了。「一切唯心造」的意思,是要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心念。
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物而不造。
這句出自《華嚴經》。大意是說,人的心念,就像一支描繪的筆;外界的一切,都是由人的心念所描繪出來的。如來是「如如不動」的,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裡的妄想執著,就是指的心念。
修行,就是要平息自己的妄想執著,要讓自己的心念,做到像如來那樣「如如不動」,才能達到最後的涅槃。《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麼,從有心念到無心念,還有一個「行」的過程。只有去修行,才能讓心念不妄動,才能達到修行的目的。
三、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這句出自《華嚴經》。大意是說,菩薩就好比天上的月亮,雖然住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如果眾生的心裡認為菩薩在空中,菩薩就在空中,認為菩薩不在空中,菩薩就不在空中。菩薩到底在不在,全憑眾生的心念而顯現。
當我們的心執著於世事,很容易讓自己出現「垢」的狀態,當自己心中的塵垢愈多,菩提之道就若隱若現。當自己心中的塵垢愈少,也就是心念愈清淨,菩提之路就愈發的清晰。所以修行,就是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心,是否處於清淨狀態,但是又不能執著於這種空。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個道理。
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出自《金剛經》。大意是說,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會隨著我們的心念發生變化,像夢幻和泡影一般,隨著心念的生滅而生滅。但是不管怎樣,到最後都會隨著「成住壞空」的法則,煙消雲散。所以要儘早,讓自己的心,達到如如不動,才是真理。
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管是什麼心,都不可得。就是因為一切心,能生一切法。這些心念所生的法,都是「有為法」,到最後都不可得。佛認為所有的一切,都具備因果,誰也無法更改因果,但是就連這個因果,佛也說「因緣生滅法,我說皆是空。」到最後,所有的一切,都會歸為虛空。
因為人的心念,與人的修為息息相關,而且佛教中也經常講「萬法唯心」,要「降伏其心」,甚至「狂心頓歇」,所以,對法生出信心,只是一個開始。而對於心念的自我修行,則看得相當重要。但是不管怎麼重要,還是要做到經常誦讀佛經,再加上六度萬行,才能真正最後達成菩提。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願大家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