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黃河人 記聲樂教育家李慶勳教授

2021-01-15 中國網浪潮新聞

近日,央媒國際在線、鳳凰、網易、騰訊、搜狐、東方諮詢、企業時報、人民交通、中國教育、中國時報、今日資訊、焦點新聞、每日快訊、環球新聞、企業時報網、東方資訊、河南省合唱協會官網等多家網站和媒體都對原創清唱劇《黃河情愫》的試演做了報導,給予了好評。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讓我們來看看……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黃河情愫》這部原創清唱劇的導演、編劇和作曲李慶勳教授吧。

李慶勳教授,長垣市人,1996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職研究生,師從李鳴鏑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合唱協會會員,中國聲樂學會會員,河南省合唱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青少年文化藝術發展協會副會長,河南青文藝協聲樂教育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客座教授。多次擔任河南省音樂高招評委,多次在省內外聲樂大賽中擔任評委、評委會主任、組委會主任。音樂生活報為他做過「傾心教育,為聲樂發展貢獻力量」的人物專訪,曾入選《唱響中國》人物專刊聲樂篇。

聲樂代表作:大夢之魂,我有一壺酒,嶽陽樓,烏江讚歌,放飛中國夢等。

音樂作品創作:歌曲《華夏春秋》,《我的夢、中國夢》等,清唱劇《黃河情愫》等。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李慶勳教授的音樂人生……

孜孜不倦,黃河岸邊黃河人

從那時起,李慶勳就構思創作一部以教育為題材的清唱劇。從構思、編劇、作曲、編曲、錄音、製作、排練,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國內首部教育題材的原創清唱劇《黃河情愫》,於2020年12月18日在河南鄭州成功的進行了試演。

這部清唱劇由河南省合唱協會秘書長焦宓教授擔任藝術顧問,郝世錄老師擔任指揮,張志剛老師擔任藝術指導,石拓副教授擔任旁白,張向榮副教授、胥翠萍副教授、苗丁元老師擔任合唱指導,劉恆博副教授、李睢鵬老師、楊自樹老師等擔任獨唱和領唱。清唱劇的創作團隊中還有資深記者與編劇韓三為老師,著名音樂人默辰老師,原二炮文工團國家一級作曲潘耀老師,作曲新秀蘇虹雲老師、張浩老師等。

這部清唱劇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黃河岸邊一批民辦教育的先行者,本著「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的偉大抱負,創辦教育事業的感人事跡。黃河岸邊的民辦教育先行者們,詮釋著黃河兒女知難而進、銳意進取的黃河精神,克服了民辦教育道路上的種種艱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可喜的成就。他們從零開始,肩負起科教興國的歷史使命,為國家培養出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才。

《黃河情愫》整部作品氣勢宏大,情調深沉。通過混聲合唱、男聲合唱、女聲合唱、獨唱、重唱、領唱和混聲合唱等多種藝術形式成功的演繹了豐滿的人物形象和時代的變遷。展現了中國民辦教育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坎坷成長,發展振興的創業之路。

因清唱劇風格介於歌劇與康塔塔之間,對演出要求又相對簡單,故極大地提高了整個作品的複製、傳唱和傳播度,對於宣傳中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是一次大膽而勇敢的嘗試,更填補了國內清唱劇教育題材的空白,意義深遠。

一部清唱劇, 一群有夢想的黃河兒女 ,一批民辦教育的先行者,發揚著黃河兒女不屈不撓、勇敢奮鬥的黃河精神, 弘揚和傳承著黃河文化……

辛勤耕耘,為學生指路引航

自從事聲樂教育工作以來,經過多年的不斷學習、鑽研,李慶勳老師所講授的聲樂課程,受到學生和同行們的一致認可和讚賞。廣博的學識,獨到的聲樂教學方法和強烈的責任心是他在教學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曾在「天音論壇」全國聲樂研討會上提出的「自然歌唱」聲樂教學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好評,在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他所教導的學生舉辦各種音樂會二十餘場,且多人在國內外聲樂大賽中屢獲獎項。

李慶勳的授課方法很有特點,他重視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興趣點,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問題時更是兼顧深度與廣度的統一,他能將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教學的有益補充,並將自己的獨到見解融入其中。他的「自然歌唱」聲樂教學法使學生的演唱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很大的提高,讓歌唱變得簡單而快樂,使學生擺脫了對發聲技巧、歌唱方法的困惑。

他注重學生的全面藝術素質培養,勇於創新,大膽嘗試,在2007年就成功編導並上演了河南省音樂類高校首場全部由學生擔任角色的大型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並榮獲河南省首屆「清華園杯」歌劇、話劇、戲劇大賽最佳歌劇獎,後期他又連續編排上演了《野火春風鬥古城》《江姐》等一些歌劇,經過這些劇目演出實踐和聲樂課的融合,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演唱和舞臺表演能力,現在,參演的部分學生已經活躍在省內外的各個舞臺上。

李慶勳教授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很注重讓學生不但要會唱,還要學會如何去教,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會唱受益的是自己,會教受益的是更多的聲樂演唱者,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他一直把自己的聲樂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貫穿在聲樂教學中,現在他的好多學生也都辛勤耕耘在一些音樂高校的聲樂講臺上。

他們年輕,才華橫溢,如同他們的導師,不斷創新,執著行走在音樂事業中,成為了藝術舞臺上的中堅力量。

潛心鑽研,學術科研碩果纍纍

潛心的鑽研教學和研究是李慶勳老師的最大喜好,二十多年來,他編著了《聲樂實用基礎教程》《新編聲樂實用教程》等聲樂、鋼琴教材8部,在各種重點刊物、網站上發表《淺談歌唱者如何駕馭聲樂作品》、《淺析聲樂的有效教學》、《普通高等院校聲樂教學模式改革》等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參與《高師合唱指揮課程的內容與實踐改革創新研究》、《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在影視音樂中的應用研究》等各種省、廳級項目7項,國家發明專利《一種聲樂呼吸訓練儀》1項。

在教學工作期間,他還多次榮獲學校「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工會活動積極分子」「師德標兵」等稱號,多次獲得國家教育部、河南省文化廳、教育廳、民政廳、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殘聯、河南省電視臺等單位頒發的 「優秀指導教師獎」,個人演唱和創作的作品也多次在省內外大賽中獲獎。

嚴格管理,合唱領域成績斐然

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合唱教育活動能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合唱藝術也是李慶勳老師的喜愛,2009年他組建了黃河科技學院女聲合唱團,後又組建黃河科技學院混聲合唱團,再後來又負責了黃河科技學院男聲合唱團、女聲合唱團、混聲合唱團所有合唱團隊的日常工作。

自組建黃河科技學院女聲合唱團以來,曾多次帶團參加河南省省政府、河南省宣傳部、河南省統戰部、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文化廳等等各政府部門組織的演出活動。

合唱團曾在2011年榮獲河南省第四屆合唱節金獎,2012年榮獲河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合唱比賽一等獎、河南省首屆學生合唱節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合唱比賽二等獎,2013年榮獲河南省首屆

合唱音樂金鐘獎金獎,2016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在河南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評選活動中獲獎。在2019年河南省第八屆合唱節中,男聲合唱團和混聲合唱團均獲得一等獎(黃河獎)。

2020年原創清唱劇《黃河情愫》的成功試演,也是他為合唱事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兢兢業業,為河南的聲樂發展做出貢獻

熱衷於社會音樂活動的的李慶勳曾多次應邀擔任河南省的諸多聲樂大賽評委、評委會主任、監審組成員、組委會主任,為了發展河南省聲樂教育事業,從2007年開始,他組織發起了五屆「河南省大黃河聲樂大賽及全國邀請賽」,該比賽秉承了「公平、公開、公正」三大原則,比賽選手以河南為主,輻射全國多所高校,在連續多屆的聲樂大賽中,湧現出大量的聲樂演唱人才,為河南的聲樂發展做出了貢獻,河南省文化廳相關領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他還多次參加「天音聲樂論壇」、「天凡之音」等國內的一些聲樂學術活動,他提出的「自然歌唱」聲樂教學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好評,帶去交流學習的一些學生也以出色的變現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好評。

「他有紮實的音樂理論基礎、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強烈的音樂感染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他是行走在聲樂途中的虔誠之士,對於未來,這位可親的人民教師將為我們培養、發掘更多的聲樂人才,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將為祖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奉獻所有。」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音樂類報紙《音樂生活報》對他做出的評價。










推廣

來源: 消費日報網    | 作者:辛文    | 責編:谷晟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    

相關焦點

  • 清唱劇《黃河情愫》:盪氣迴腸的詩篇,波瀾壯闊的畫卷
    作者/樂評人阿建黃河,被我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它雖九曲十八彎,卻有著母親般堅韌頑強、拼搏進取、開拓向前的意志品格,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黃河兩岸繁衍生息,辛勤耕耘,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並源遠流長。在任何時候,文明火種的傳承都離不開教育的振興與發展。
  • 92歲「聲樂泰鬥」郭淑珍:一曲《黃河怨》,成就難以逾越的高峰,背後...
    今年恰逢大型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不同年代眾多演唱者、朗誦者、參與者齊聚延安,重溫經典,在這片揮灑革命熱血的土地上再度完整演唱磅礴史詩《黃河大合唱》。演員中有許多都已是耄耋之年,當聽到熟悉的旋律時,每個人仿佛又回到了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
  • 「黃河岸邊的梆子聲」引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關注
    趙娟「黃河岸邊的梆子聲」大型融媒體系列採訪活動藝術總指導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戲劇學博士連日來,「黃河岸邊的梆子聲」大型融媒體系列採訪活動引起廣泛關注。趙娟教授認為,此舉對於擴大黃河流域傳統戲曲文化藝術的影響力、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可謂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 「黃河岸邊鄭州人」「金沙」傳頌「黃河謠」
    大河村遺址彩陶 鄭州市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供圖穿過時間的風雨,5000年後的今天,黃河之濱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黃河的水融合黃河的泥,燒制出世界聞名的「黃河澄泥硯」;他們行走在黃河岸邊,用雕塑刻畫出一組組聲情並茂的黃河兒女眾生相……張惠供圖
  • 第340期【牡丹·黃河故事徵文】黃河岸邊的號子
    黃河岸邊的號子連忠誠黃河號子的故事,應該是我聽到的最美的故事。先講下黃河玉門號子吧。玉門位於滎陽市西北部,是玉仙河(汜水)入黃河之門,「玉門號子」是這一曠絕千古的水運文化的代表。如今,當年那些場面已很難找到,或許在人們的腦海裡,還能記起當年的苦難歲月。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玉門號子的傳承人,如今只剩下一位年近八旬歲的老人,他就是王小毛。
  • 閃耀在黃河岸邊的「璀璨明珠」
    2020-09-17 10:29:48 來源:中工網【中國夢·黃河情】閃耀在黃河岸邊的「璀璨明珠」中工網訊(記者 高衝)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河南焦作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遺產、自然資源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脈串城、田園繞城、文化滿城」黃河文化旅遊帶。
  • 中國聲樂教育「掌門師太」郭淑珍憶「黃河情愫」
    中國聲樂教育「掌門師太」郭淑珍憶「黃河情愫」 2019-07-09  1939年初,在陝西延安的一個窯洞裡,作曲家冼星海正譜寫著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那時,生活在天津淪陷區12歲的郭淑珍不會想到,《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黃河怨》將會伴隨一生,是解不開的情緣。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和中國民眾堅強不屈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
  • 92高齡郭淑珍先生攜手弟子王秀芬教授,再唱《黃河怨》!
    92高齡郭淑珍先生攜手弟子王秀芬教授,再唱《黃河怨》! 發表時間:2019-06-09來源:音樂藝苑 視頻來源:央視網  日前,致敬祖國暨《黃河大合唱
  • 莫言:壺口岸邊話黃河
    站在黃河壺口岸邊,寬闊的河面盡收眼底。我們喝的都是黃河水,黃河上遊環境的改善也會影響到我們下遊。一條萬裡黃河,把半個中國人民的生活都密切地聯繫到一起,所以我想到每個人的行為都關乎著全局,有了這樣一種全局意識、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我想黃河的上遊,中遊兩岸的人會把黃河保護得更好,那下遊的人民看到的黃河就會更加清澈,總有一天黃河會變清的。」
  • 黃河岸邊我的家 | 從「零界碑」極目長河 孟州奏響「黃河文化...
    大河網訊(記者 王輝)6月9日上午,天降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給「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黃河岸邊我的家」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報導組在孟州市黃河堤防零公裡採訪 牛聯平攝 在黃河左岸千裡之堤的起始處,從「黃河源」到「壺口瀑布」「小浪底水利樞紐」再到「黃河左岸起點中曹坡」,
  • 鄉村振興|黃河岸邊艾草香
    鄉村振興|黃河岸邊艾草香 2020-09-18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迴蕩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
    新華社記者殷耀、朱文哲「你知道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幾十幾道彎彎裡有幾十幾條船……」這曲傳唱在黃河岸邊的漫瀚調《天下黃河》,奇附林唱了一輩子。年近古稀的奇附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的代表性傳承人,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漫瀚調於他而言已是生命中最為珍貴的東西。漫瀚調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語「芒赫」的音譯,意為「沙丘、沙梁、沙漠」。
  • 黃河岸邊傳來「扎西德勒」
    >黃河水岸風貌。王沁芳 攝離開日子紅火的德吉村,沿黃河向北四五公裡就來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來玉新村。從寧夏運來的沙子在黃河岸邊鋪就了一片細膩的沙灘,遮陽傘愜意豎著,頗有些「陽光河水小三亞」的風味。天氣暖和的時候,遊客和村民們赤腳在沙灘上踩水,好不熱鬧。來玉村之前所在地是尖扎縣86個村裏海拔最高、條件最惡劣的,村民喝水要靠自己背,3100多米的海拔,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人走不了幾步就氣喘籲籲,更不用說費力種莊稼了。
  • 「隴上之花」唱響黃河岸|「黃河岸邊的梆子聲」第三站:甘肅蘭州完美收官
    大象新聞信息·戲曲廣播記者 月陽 王博 孫盼珍2020年9月19日,「黃河岸邊的梆子聲」——河南廣播電視臺「黃河流域省份融媒體大型系列採訪」第三站甘肅蘭州採訪的第三天,蘭州的名家票友齊聚黃河岸邊的水車博覽園,為現場群眾及通過網絡觀看直播的戲迷奉獻了一場豫劇的盛宴
  • 【黃南州】尖扎:崛起在黃河岸邊的明珠
    大美青海,有一處靈秀之地,這就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宗喀山脈南麓、黃河之濱的尖扎。黃河在這裡流經96公裡,稍作駐留後,留下了一抹綠色,造就了這裡高原難得的溫潤氣候。近年來,尖扎縣圍繞全縣「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和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緊緊圍繞建設環西寧1小時經濟圈旅遊休閒度假基地建設目標,使縣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 鸛雀樓 | 灰飛煙滅後,重現黃河岸邊
    但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關於鸛雀樓的詩當屬王之渙的這一首《登鸛雀樓》最為人知,乃千古絕唱。,因黃河灘涂的鸛雀,常常棲息其上而得名。由於鸛雀樓矗立黃河岸邊,樓體恢宏大氣,結構奇巧,四周風景秀麗,唐代的文人墨客紛紛登高覽勝,吟詩作賦,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說:「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狀其觀。」
  • 寒梅傲雪獨芳芬 黃河妙音天上來|黃河岸邊的梆子聲第四站:陝西西安採訪第二天
    2020年10月29日,「黃河岸邊的梆子聲」——河南廣播電視臺師從優秀資深教師井秋奇(啟蒙老師)、山東梆子名家解慶元、豫劇名家王希玲、著名聲樂教育家尹世瑛。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表演系進修,主工青衣、正旦。現任西安市豫劇團藝術總監。被評為第三屆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西安市職業技能帶頭人,西安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多次在全國、省、市級榮獲大獎。受到各級政府的表彰和嘉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中國夢·黃河情丨黃河岸邊玩泥巴的非遺傳承人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承載著這個古老民族,對歷史的記憶與沉澱,對未來的希冀與憧憬。壎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樂器,被賦予了太多的內涵:尊貴、高雅、凝重、厚德……捧起一枚古樸的壎,好像捧起了中華五千年的滄桑;吹奏一曲渾厚的壎曲,好像吹出了華夏負重致遠的剛強。當黃河與壎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 大荔黃河岸邊採蓮忙
    眼下正是蓮藕成熟的季節,在範家鎮黃河岸邊的灘區,採收蓮菜的農民冒著嚴寒站在水裡,一手拿著水槍打開水下泥土,另一隻手在下面摸出蓮菜,一片繁忙景象,讓農民享受著豐收的喜悅。大荔縣範家鎮沿黃河灘區生活的群眾有著幾十年豐富的種蓮藕經驗,他們利用灘區黃河豐富的水資源,栽植蓮藕,面積在2萬多畝,今年蓮菜喜獲豐收,畝產蓮藕在3000斤左右,每斤可賣到2.8元,畝收入平均在8000元以上。種植戶介紹,今年每畝收入比去年高出1500餘元。
  • 鸛鵲樓即將重現黃河岸邊
    預計明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迎賓,屆時遊客可登樓遠眺,領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雄偉風光。    歷史上的鸛鵲樓又名鸛雀樓,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境內。據史料記載,鸛鵲樓始建於北周,毀於元初,為三層四簷結構的木質樓,高約20-30米。它與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岳陽樓,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