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二十四孝 之《返家奉親》

2020-12-21 太平書院

【原文】

館於家相近裡許,夜常自責自評曰:「人之一生,莫大於孝,食人食,忠人事,不得朝夕奉侍高堂,何以克盡為子?」於是,隔數日歸,常問父母之安,問所欲則進之。初為,未嘗以資財為重。至父年四十有餘,一病不起,翁為之祈神延醫,湯藥親嘗後進。

——《潤東鎮揚延令夾江張氏重修族譜·景榮公傳》

【今譯】

張景榮受聘於一家學館教書,學館離家一裡路,不遠不近。張景榮經常在夜間開展自我批評:「人這一輩子,最大的事情就是盡孝,但現在拿著工資就要為工作負責,不能每天早晚侍奉父母,又怎能盡作為人子的孝道呢?」於是,每隔幾天,張景榮都要回趟家,常回家看看,問問父母是否安好,問問他們有什麼需求,只要有需要一定滿足,不計成本滿足父母。後來,張景榮的父親人到中年卻一病不起,張景榮為了他祈禱神靈,邀請醫生,熬給父親的湯藥,張景榮都是自己先嘗了再進獻給父親喝。

【出處】

《潤東鎮揚延令夾江張氏重修族譜》(十卷),該譜以唐·張柬之為始祖,傳至張載,再傳至張栻(張載、張栻非一支,此處存疑)。

信六公「始居泰興支太平洲」,世表「榛,字肇基,行信六,始居泰興支太平洲」,生於洪武丁卯年七月初三丑時,享年六十有五,歿於靜態辛未年八月三十日辰時」。由此推算,這一支張氏定居揚中,約有600年歷史。

【露布】

擬從揚中諸家譜中,搜尋孝德故事,選其精要,整理為《揚中二十四孝》。要求——

(一)古代孝德人物,截至清末,不含民國;

(二)家譜所載,能出示原文,並註明卷幾;

(三)故事感人,但合情合理,且行文簡短;

08 #揚中二十四孝#之《養親不薄》(錢氏)

09 #揚中二十四孝#之《守制續譜》(梁氏)

10 #揚中二十四孝#之《孝譽鄉黨》(奚氏)

11 #揚中二十四孝#之《不違父訓》(何氏)

12 #揚中二十四孝#之《返家奉親》(張氏)

相關焦點

  • 揚中二十四孝 之《不違父訓》
    南宋高宗年間,何鑄為御史中丞,秦檜命其審嶽飛案,何鑄察嶽飛之冤,與秦檜不合被貶,遂舉家遷居潤東。何鑄下傳至21世,何希綬、何希雲兄弟遷居沙洲(即揚中),至今有將近300年的歷史。潤東吳沙亂石橋何氏26世之何士俊,乃揚中歷史上唯一的舉人。目前在譜牒中找到他字跡三篇,尤以《譚氏族譜序》最長。
  • 為什麼「割股奉親」和「傷指念親」列在二十四孝中?
    為什麼「割股奉親」和「傷指念親」被列為二十四孝孝道的典範?讓我們看看「割股奉親」。人們常常誤解它,把「割股奉親」和「介子推割股」混為一談。看看「介子推割股」:介子推被放逐到衛國與重耳。衝兒差點餓死。介子推在大腿上切了一塊肉,煮成湯給衝兒喝。崇兒登基後,介子推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 「割股奉親」和「傷指念親」完全對立,為什麼都被列入二十四孝?
    「割股奉親」和「傷指念親」完全對立,為什麼都被列入二十四孝成為孝行典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割股奉親」,人們往往對其產生誤解,將「割股奉親」與「介子推割股」混淆。看一下「介子推割股」的事:介子推隨重耳流亡到衛國,重耳幾乎餓死,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煮成湯給重耳喝。
  • 磚雕廠家:二十四孝之埋兒奉母之我見
    我記得有一本叫做《二十四孝》,裡面講的都是孝子行孝的感人事跡。直至今日,我對二十四孝裡面的其中一則埋兒奉母的印象還是很深。那他的埋兒奉母有什麼用?在我看來,這是封建倫理下所做出的愚孝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現在之所以提倡二十四孝,不是說要按他的所做所為,照本宣科,而是學習他的內在精神,孝敬父母,致死不渝。
  • 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郯子鹿乳奉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中國二十四孝經典民間故事雙語版:郯子鹿乳奉親 2015-08-20 14:59 來源:網絡 作者:
  • 文化雜談:從「二十四孝之埋兒奉母」談傳統文化
    二十四孝之埋兒奉母孝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一本名曰《二十四孝》的書便記錄了古代不同境遇下的二十四個孝子行孝的故事。其中的埋兒奉母,講的是:東漢的郭巨,家裡貧窮,上有母親下有三歲兒子,郭巨對妻子說:「養育這個兒子,會影響供養母親的。那就埋掉孩子吧。孩子以後還可以再要,而母親就一個,如果母親死了就再也沒有了。」妻子不敢違背丈夫的意願。於是,郭巨挖坑準備埋子,坑內忽見黃金,上書: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二人有了黃金,回家供養母親,養育兒子。
  • 【國學故事】郯子鹿乳奉親
    主播|無敵媽媽郯子鹿乳奉親是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 《二十四孝》是
    二十四孝是:1、虞舜孝感動天;2、老萊子戲彩娛親;3、郯子鹿乳奉親;4、仲由百裡負米;5、曾參齧指痛心;6、閔損蘆衣順母;7、漢文帝親嘗湯藥;8、蔡順拾葚異器;9、郭巨埋兒奉母;10、董永賣身葬父;11、丁蘭刻木事親;12、姜詩湧泉躍鯉;13、陸績懷橘遺親;14、黃香扇枕溫衾;15
  • 古代二十四孝和現代的二十四孝各是什麼?如何看待?
    古代二十四孝:1.孝感動天(舜)、2.戲彩娛親(老萊子)、3.鹿乳奉親(郯子)、4.百裡負米(仲由)、5.齧指痛心(曾參)、6.蘆衣順母(閔損)、7.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8.拾葚異器(蔡順)、9.埋兒奉母(郭巨)、10.賣身葬父(董永)、11.刻木事親(丁蘭)、12.湧泉躍鯉(
  • 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埋兒奉母,這種孝是真的孝嗎?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二十四孝吧?二十四孝是元代時一位叫郭守正的人,他將古代二十四個古人有關「孝道」的故事彙編成書。後來,一位叫王克孝的人,根據這部書中的內容,繪製出了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乃至二十四孝圖,從此流傳於世。
  • 圖說中華二十四孝故事
    圖說中華二十四孝故事 2007年08月17日 09:41:59 孝感動天 埋兒奉母 懷橘遺親 齧指痛心 親嘗湯藥 百裡負米 鹿乳奉親
  • 二十四孝之漢文帝《親嘗湯藥》,古今必讀,值得珍藏!
    《親嘗湯藥》是一個講述的漢代文帝孝行的故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原文】西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親嘗弗進。仁孝聞於天下。
  • 《二十四孝》之懷橘遺親,這「不雅」之舉為孝,是否不妥
    «二十四孝»詩云:「孝順皆天性人間 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含飴」 後世詩人亦將此事作為典故引入詩文表達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之意。《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東吳群儒,其中陸績認為曹操雖然蠻橫但作為功臣之後肯定其政權正當性,並質疑劉備出身不好無法與之抗衡。諸葛亮首先將「懷橘遺親」的孝行改稱為「席間盜橘」的惡名,並強調曹操逾越人臣規範敗壞家門,而高祖身為亭長也能領有天下,出身不好並不羞恥,大聲斥責對方,讓陸績無話可說。
  • 細讀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譯文】郯子,是春秋時候郯國(今山東郯城)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有一次,打獵者見到,以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倖免。擴展:郯子,年幼好學,聰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說鹿乳可以治癒,郯子便四處尋求,未能得到。郯子見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著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覓取鹿乳。鹿生性機警,膽小怕人,又善於奔跑,郯子連去幾日,終未如願。
  • 王小堯濃情倡親恩 《新二十四孝》最終版出爐
    新二十四孝 王小堯深情的詞作,耐聽的旋律,真摯的情感表達,歌手王小堯歌曲《新二十四孝》最終版對親情婉轉的描寫,生動的嗓音演繹就是這麼真切的一字一句把親情抒發。深情、甘醇的嗓音把歌曲《新二十四孝》演繹的如同清流的泉水,讓人聽過之後總有一種想要回頭再次聆聽的衝動、感動。那種感動不僅僅來自於歌曲、歌手的演繹,還有一種被詞句和親情感染的心靈悸動。
  • 走遍廣德:箐箐莊園裡二十四孝到底孕育著哪些內涵?
    再此理念基礎上,箐箐莊園建立中華24孝園,旨在弘揚中華孝道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孝道文化24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為人的道德準則和中國傳統的美德,由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位孝子的故事,著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宣傳孝道,啟蒙孩童。那麼,箐箐莊園裡【二十四孝】到底孕育著哪些內涵呢?
  • 二十四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 《二十四孝》埋兒奉母令人髮指,強迫跪地做孝子,這種孝道在吃人
    有一本宣揚孝道的書叫做《二十四孝》,但二十四孝真的就好嗎?或許它裡面有些東西是對的,但是它卻有更多令人髮指的思想。它打著孝感動天的旗號,但這種孝卻在吃人,強迫你跪地做孝子。《二十四孝》其實已經不符合如今的社會發展了。但還有很多人拿《二十四孝》來說事,那些倫理綱常,不過在蠶食中國人的思想。在《二十四孝》裡有一個故事,叫做埋兒奉母。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極少數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之一,在取代了宋王朝的統治入主中原之後,元蒙貴族逐漸脫離了遊牧民族的氈酪之風,開始了他們思想封建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表現就是他們對漢族思想文化的推行和對儒學道統的接續。
  • 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為何傳承了上千年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入人心。二十四孝故事是由24位歷史人物的真實經歷構成,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孝順父母。中國人素來重視孝道,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閔子騫單衣順母曾參齧指痛心老萊子弄彩娛親周郯(tán)子鹿乳奉親漢文帝親侍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