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館於家相近裡許,夜常自責自評曰:「人之一生,莫大於孝,食人食,忠人事,不得朝夕奉侍高堂,何以克盡為子?」於是,隔數日歸,常問父母之安,問所欲則進之。初為,未嘗以資財為重。至父年四十有餘,一病不起,翁為之祈神延醫,湯藥親嘗後進。
——《潤東鎮揚延令夾江張氏重修族譜·景榮公傳》
【今譯】
張景榮受聘於一家學館教書,學館離家一裡路,不遠不近。張景榮經常在夜間開展自我批評:「人這一輩子,最大的事情就是盡孝,但現在拿著工資就要為工作負責,不能每天早晚侍奉父母,又怎能盡作為人子的孝道呢?」於是,每隔幾天,張景榮都要回趟家,常回家看看,問問父母是否安好,問問他們有什麼需求,只要有需要一定滿足,不計成本滿足父母。後來,張景榮的父親人到中年卻一病不起,張景榮為了他祈禱神靈,邀請醫生,熬給父親的湯藥,張景榮都是自己先嘗了再進獻給父親喝。
【出處】
《潤東鎮揚延令夾江張氏重修族譜》(十卷),該譜以唐·張柬之為始祖,傳至張載,再傳至張栻(張載、張栻非一支,此處存疑)。
信六公「始居泰興支太平洲」,世表「榛,字肇基,行信六,始居泰興支太平洲」,生於洪武丁卯年七月初三丑時,享年六十有五,歿於靜態辛未年八月三十日辰時」。由此推算,這一支張氏定居揚中,約有600年歷史。
【露布】
擬從揚中諸家譜中,搜尋孝德故事,選其精要,整理為《揚中二十四孝》。要求——
(一)古代孝德人物,截至清末,不含民國;
(二)家譜所載,能出示原文,並註明卷幾;
(三)故事感人,但合情合理,且行文簡短;
08 #揚中二十四孝#之《養親不薄》(錢氏)
09 #揚中二十四孝#之《守制續譜》(梁氏)
10 #揚中二十四孝#之《孝譽鄉黨》(奚氏)
11 #揚中二十四孝#之《不違父訓》(何氏)
12 #揚中二十四孝#之《返家奉親》(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