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記者 楊緒忠 通訊員 陳 丹
昨天下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了寧波市前灣新區規劃(2020-2035),確定其發展目標:到2035年,前灣新區要基本建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誌性戰略大平臺,世界級先進位造業基地、滬浙高水平合作引領區、杭州灣產城融合發展未來之城。
新區規劃範圍為杭州灣新區、中意(寧波)生態園、慈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環杭州灣創新中心等區塊圍合而成的濱海連片空間,東至寺馬線—勝山鎮邊界—水雲浦,南至四塘橫路—長河鎮邊界—潮塘橫江—新城大道—明州大道,西至餘姚臨山鎮邊界,北至十二塘,總面積約604平方公裡。
確定多項發展規劃指標
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規劃至2035年,新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125萬人,人均GDP力爭達到30萬元,數字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70%,高新技術產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60%。
資源環境約束方面,規劃至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範圍面積不低於8.4平方公裡,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81平方公裡以內,總體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40%以下。
國土空間保護方面,規劃至2035年,新區耕地保有量不低於上級下達的指標要求,林地保有量在12.8平方公裡左右,溼地面積在67.5平方公裡左右,海洋保護區基本功能區面積保持在10.1平方公裡。
空間利用效率方面,規劃至2035年,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不突破232平方公裡,人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每人130平方米以內,力爭單位建設用地GDP達到每平方公裡20億元。
生態整治修複方面,規劃至2035年,新區地表水水環境功能達標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100%,新區單位GDP能耗下降至0.3噸標煤以內。聯通河網水系,河湖水面率提升為8%左右,PM2.5年均濃度明顯下降。
城鄉品質提升方面,力爭至2035年,人均綠地面積不低於每人12平方米,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覆蓋率在90%以上,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達到80%。
強化先進位造業核心優勢
規劃提出,積極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對接寧波「246」產業體系,聚焦新區「134」優勢產業,包括汽車萬億級產業,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等3個五千億級產業,關鍵基礎件、智能家電、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4個千億級產業。
在先進位造業空間布局方面,規劃提出,依託南部片區、東部片區、西部片區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基地。通過產業單元組織產業用地供給。南部片區重點強化產業服務、聚焦智慧經濟,規劃創新孵化、智慧經濟、生命健康等產業單元。東部片區重點做強優勢產業,聚焦汽車、智能裝備兩大核心產業。西部片區重點進行潛力預留,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智慧機器人、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大科學裝置等產業單元。
同時,補足現代服務業短板,重點補足支撐新區製造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短板,提升現代商貿、金融、物流、研發設計等服務能力,在杭州灣南部新城核心區建設生產性服務中心。依託溼地和海洋溫泉資源,建設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發展文旅融合產業。依託溼地資源、濱海資源,拓展文化旅遊、體育健康等產業。至2035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在40%左右。
構建「四向三通道」交通網
規劃提出,完善前灣新區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通道及樞紐布局、高速公路通道布局,形成蘇嘉甬、滬甬、杭甬沿灣三大主要通道,構築面向滬杭甬蘇四地的區域「四向三通道」對外交通網絡。
推進滬嘉甬高速鐵路、慈谿高鐵站建設,完善慈谿站與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等客運方式的換乘銜接,加強站點與周邊地區的站城一體化水平,提升慈谿樞紐的能級與服務能力。
強化前灣新區與滬杭甬三地的城際鐵路連結能力,實現前灣新區與滬杭之間40分鐘城際互達。
補充前灣新區至杭紹地區高速公路直聯,實現至滬甬地區高速公路的雙通道聯繫。前灣新區規劃形成兩橫三縱的高速公路體系,重點推進杭甬高速複線、餘慈連接線建設,加快滬甬高速二通道的規劃研究。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