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文化,卻玩出了百億收藏規模,馬未都是無數收藏愛好者心中的傳奇標榜。在傳奇的年代以「收破爛」的傳奇方式起家,到建立偌大的私人博物館,藏品繁雜琳琅滿目,一邊出書一邊上講臺,既是藏界風雲人物又是文化學者,難怪有人說他在悶聲發財的同時又是收藏界最火的「網紅」。
如今,想要玩收藏的人大概沒有不研究馬未都的,有人就總結了馬未都玩出百億規模的三個基本核心——第一是要懂,第二是要心中有數,第三是要敢。
馬未都也經常受邀分享他三十多年的收藏經驗,如果了解過他的收藏經歷,那麼就會發現的確是離不開這三個基本核心的。
要懂,這個是毫無疑問的,都說收藏界水深似海,若是不懂就如綁著石頭在茫茫大海上遊泳。
但,馬未都自然也是從不懂磨練到懂、到精的,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卻不能綁著石頭遊泳,他同樣是一路上走過很多眼踩過很多坑,即便到今天馬未都也不能說自己絕對都懂都明白。
當一個人明白自己懂的其實是有限的時候,他才會心中有數。你一眼逮住一樣古玩,你懂,但拿到手上你還得心中有數——真不真、值不值、要不要。
這個數確定了,還得看你敢不敢——因為不是任何好東西都有個好未來,現在好的東西不一定將來好,弄不好就要砸自己手上了,所以第三個基本核心點就是「敢不敢」,你得有膽量敢下手、有膽量敢確定自己要收。
馬未都能打造出百億收藏規模並建起數座私博館,很多人深信這個收藏奇人一定做到了「要懂」、「要心中有數」、「要敢」這三件事。
關注馬未都的收藏迷都知道他有個收藏禁區——中國字畫。不僅在他的私博館幾乎見不到中國字畫,還在眾多的節目和講座上馬未都都提及自己不碰傳統書畫。
那麼,為何馬未都不收中國字畫呢?到底是因為他不懂?他對傳統書畫是心有有數還是心中沒數?亦或是因為他不敢收呢?
對於這件事馬未都其實有做過自己的解釋,他的解釋帶著一些人文哲理色彩,他認為中國字畫缺乏一種叫「社會責任」的功能,其次中國書畫還缺乏價值衡量評估的標準。
這個解釋讓很多收藏迷覺得他這是不屑於收藏字畫、瞧不上,甚至還帶給人一種對傳統書畫貶低的意味。
如果看看中國字畫在收藏市場的表現,就會發現,字畫在最近的二十年間可以說絕對是最有收藏潛力的了。
有馬未都的粉絲就表示他正是因為對字畫太懂了、心中太有數了,所以你再有潛力他也不收,他對字畫這玩意根本就沒想法也沒興趣,這就是他的收藏智慧。
但是,也有不少旗幟鮮明反駁馬未都的,認為他號稱百億收藏卻連中國字畫都不收藏,還怎麼算得上是「資深」收藏家呢?
更有人直言不諱認為,馬未都不過小學文化,他之所以不收字畫是因為他根本不懂,不懂就導致他心中沒數,心中沒數所以他根本不敢收。
因為字畫是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支撐你才玩得轉的,馬未都所說的理由只不過是掩飾自己在文化上缺失的尷尬而已,說到底就是欠缺文化和學識,所以對於字畫他是兩眼一抹黑壓根就不敢去碰。
還有人翻出馬未都早年的幾次失敗的字畫收藏經歷,用來證明馬未都並非是對字畫不感興趣,其實他也想收藏字畫,但數次失敗的經歷讓他有了自知之明——自己不懂玩不轉的乾脆就不碰。
但一個傳奇收藏家居然不敢收字畫豈不會讓人看笑話?所以他就得找一個人文哲理色彩的理由去掩飾,這樣才不至於暴露自己的文化短板丟面子。
當然,收不收字畫其實只是古人收藏理念的問題,有人覺得馬未都說的是真理也學他一樣不碰書畫,有人覺得馬未都是不懂所以不敢收藏字畫。
其實,不管馬未都是如何看待傳統書畫的,收藏界仍然有不少在字畫方面獲得成功的收藏家,他所說的社會功能也好還是標準缺失也好,當然可以作為收藏愛好者們的一種經驗參考,但每個收藏者都應該有自己的收藏判斷和思想認識,也不需要一味去迷信效仿。
那麼,對於馬未都放棄傳統書畫這塊的收藏,您覺得,根源是字畫本身收藏屬性的缺陷使然、還是因為馬未都自己的文化有所欠缺使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