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2020-12-21 騰訊網

引言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杜牧的這首詩表達了對人事興廢的感慨,朝代更迭,文物流落,而日月依舊,令人嗟嘆。

在中國歷史上,滄海桑田,更朝換代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曾經威勢顯赫的王朝一夕崩塌,而這些王朝卻創造了許多的物質文明,在王朝輪換和更迭之中,見證每個朝代的文物古藏卻在歷史的風煙中被保留了下來,現在成為了今人憑弔歷史的依據,而提起古玩和收藏,就有一個名字不得不被提起,那就是收藏界的一個重量級人物——馬爺馬未都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琳琅滿目的藏品之中卻很少見書畫藝術作品。

那麼,馬未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收藏品呢,這其實和他的人生經歷大有關係。

一、多元的生活,並行的人生

馬未都身上的首要標籤是收藏家,然而,其實如果稍微了解一下馬未都就會發現,馬未都的身份是複雜的。

馬未都出生在1955年的北京大院,從小在北京城的胡同中混跡長大,這養成了了馬未都有柔有剛,圓滑世故卻不市儈的性格,後來馬未都又下鄉插隊做過知青,後來回城之後,又在工廠做過工人,這些經歷都構成了馬未都人生的一部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開始了文學的道路,並且在一家當時頗有國內影響力的雜誌社裡做起了編輯也是在這時候,馬未都迷上了收藏,最先不過是業餘愛好,在有閒暇,有餘錢的時候去古玩市場溜達幾圈,撿一檢漏。

到了後來,馬未都對收藏的癮越來越大,乾脆就把收藏當成了自己的主業,然而馬未都搞收藏也和其他收藏家不一樣,其他人搞收藏多半把古玩藏起來,最多邀二三好友一起賞玩但是馬未都卻把收藏當成一種研究。

馬未都不僅寫了好幾本關於收藏的書,最有名的就是馬未都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馬未都說收藏》,其他作品還有《醉文明》、《瓷之色》等都曾暢銷一時,而且馬未都還一度登上央視的《百家講壇》講述收藏那些事,這不僅增加了馬未都本人的熱度,也使更多人了解到了收藏這個行業。

從上面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出來,馬未都並不是安於現狀的人,也不是追尋平常的人,他總是在不停地追尋自己的愛好,探索自己前進的方向,他曾經在文學領域探索過,甚至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他發現自己的愛好在收藏之後,又立馬轉戰收藏界,總之,他的人生是多元而精彩的。

然而,馬未都擁有著很多藏品,多到能開私人博物館的程度,但是這些藏品中卻鮮見書畫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藏品萬千,獨缺書畫

提起馬未都的藏品,便不得不提起觀復博物館,這是馬未都藏品的一個大觀園,裡面藏品之多令人應接不暇。

觀復博物館創立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在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有馬未都一力創辦的私人收藏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是馬未都在收藏界浸淫多年的成果展示。

觀復博物館原本有好幾家家,分別在設立在北京,上海和廈門等大城市,雖然後來廈門那一家觀復博物館由於一些原因關閉了,然而其他地方的博物館卻還在依舊在向遊客開放,將那些浸染了歷史風煙的文物呈現在大眾面前。

觀復博物館的面積極大,藏品萬千,分為好幾個展區,有陶瓷,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瓷器都被囊括其中,漫步展區之內,就仿佛看到了中國瓷器的整個發展脈絡,有家具,紅木,紫檀,黃花梨,抬眼望去,仿佛古人的精緻生活就在面前。

但是,偌大一個收藏博物館中獨缺書畫,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書畫,觀復博物館內一個專門的畫作展區,然而展出的去的都是油畫,而且大多都是今人的作品,與觀復博物館古典傳統文化的氛圍多少有些隔閡,顯然算不得中國傳統的書畫作品。

中國書畫一直是能夠集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品,詩書畫印集於尺幅之間,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也一直是收藏家收藏的一個重點,然而囊括眾多收藏品的觀復博物館卻偏偏把這一收藏界的大宗排除在外,而且馬未都也很少在人前說過關於書畫收藏的話題。

總之,不論是作為文化人,還是作為收藏家,收藏書畫都是一件很能彰顯自身審美情趣,提升自身文化格調的事情,然而,在收藏界沉浮多年,講起收藏來頭頭是道的馬未都卻獨獨不肯青睞書法作品,這不得不說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馬未都對書畫的收藏如此「不屑一顧」呢?

三、馬未都不收藏書畫的原因

其實,馬未都很大程度上不是不願意收藏書畫,而是無緣收藏書畫,這與他的收藏發家之路有著莫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馬未都雖然出生在北京,卻並非是什麼貴族子弟,所以,馬未都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閒錢讓他用來搞收藏,他藏品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他在古玩市場通過撿漏的方式得來的,就如同馬未都的好友王朔調侃的那樣,馬未都其實就是一個收破爛,倒騰古董的。

這句話只是至交好友之間的挖苦打趣,沒有包含任何的惡意,但是卻實實在在地說出馬未都早期收藏古玩的手段,即撿漏,倒騰,然而,陶瓷銅器能夠在古玩市場倒騰來,書法字畫在古玩市場就很少見了,所以馬未都藏品中少見書法作品也就很正常了。

而且鑑賞書法作品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這也是馬未都所缺少的,馬未都雖然寫過小說,搞過影視,算是一個文化人,但是在傳統文化領域,他的根基還顯得太淺薄,就算一個書畫作品擺在他面前,馬未都恐怕也難以辨別真假,所以馬未都不收藏書法字畫也是避免自身短處的選擇。

總之,術業有專攻,哪怕同是在收藏行業之中,不同藏品的鑑定方法也完全不相同,馬未都在器物的收藏和鑑賞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但是在書畫方面卻未必有著相同的造詣,所以不收藏書法也不足為怪了。

結語

這個世上並沒有全知全能的人,每個人也不必做到全知全能,只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迴避自己的短處就已經能夠在世上活得風生水起,就像馬未都一樣。

馬未都剛開始收藏的時候,手裡沒有能夠揮霍的資金,他就通過撿漏的方式來充實自己的藏品,這何曾不是一種揚長避短的方式,他沒有鑑別書畫作品的能力,所以就乾脆不碰書法字畫,何曾是另一種揚長避短的方式。

這其實也是收藏界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別碰,一個真正精明的人並不是什麼都會,而是清楚自己懂得自己會什麼,不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馬未都正是這樣一個精明人,正因為看得明白,馬未都才能活得清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發家史:古董這麼多卻從不收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發家史馬未都不收書畫與他的,多的是這些幾塊錢就能拿走的東西,出差的時候也不忘到鄉下撿漏,王朔打趣他&34;幸運的是,那時候馬未都遇到了他的行業恩師王世襄,而且也是主打瓶瓶罐罐這類文物,因此深受這位老先生的影響,再加上自己精打細算,又遇上這方面的老師,自然也就功成名就了。
  • 「撿漏王」馬未都:為何從不收古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馬未都尤其喜愛收藏中國古典藝術品,但除了他曾錄製過公益廣告抵制過的犀牛角這類收藏品外,還有一件他也不喜歡收藏的藏品,那就是中國古代書畫。如果說去過觀復博物館,很多人都能深深地體會到——雖然這個博物館標榜著古典藝術,但對那些純粹的、以文人為主的藝術品,最多也就是外國油畫而已,視而不見。
  • 馬未都:會玩「破爛」的名報編輯,成為收藏大家後為何不收字畫?
    不過,今兒要講的是中國收藏界重量級的大咖——馬未都,一個窮小子靠「撿破爛」出身,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收藏與鑽研中,成為中國收藏界的引軍人物!而這十年,中國收藏界迎來收藏熱潮,馬未都趁熱打鐵,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199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作為創始人,馬未都從一個收文物的「破爛王」,漸漸成為中國收藏界舉重若輕的人物。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可以看到馬未都收藏作品從瓷器到家具,從工藝品到門窗,從油畫到影像,俱有收羅陳列。
  • 馬未都百億收藏,為何不收中國字畫?是不懂,還是不敢
    傳統字畫馬未都能打造出百億收藏規模並建起數座私博館,很多人深信這個收藏奇人一定做到了「要懂」、「要心中有數」、「要敢」這三件事。關注馬未都的收藏迷都知道他有個收藏禁區——中國字畫。不僅在他的私博館幾乎見不到中國字畫,還在眾多的節目和講座上馬未都都提及自己不碰傳統書畫。那麼,為何馬未都不收中國字畫呢?到底是因為他不懂?他對傳統書畫是心有有數還是心中沒數?亦或是因為他不敢收呢?對於這件事馬未都其實有做過自己的解釋,他的解釋帶著一些人文哲理色彩,他認為中國字畫缺乏一種叫「社會責任」的功能,其次中國書畫還缺乏價值衡量評估的標準。
  • 敢叫板郭沫若的馬未都,文學水平如何?梁宏達和王朔看法截然相反
    這些年的馬未都馬爺,確實是越來越任性了! 對於馬未都,很多人對他的認識,都停留在3個字上:「有錢人!」 文人有多有錢,往往是能通過書稿版費能算出來的,但馬未都到底有多有錢,似乎是算不出來的,因為人家手上有的不是錢,而是古董。
  •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眾所周知,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大家,瓷器、玉器、古木家具等多有涉獵。據保守估計,馬未都的收藏價值百億。然而,馬未都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這是為何?
  • 馬未都:馮小剛與王朔的關係就是相互「利用」
    在書中,馮小剛形容見到王朔,就像「抬頭望見北鬥星」,足見當時王朔影響力多大。馬未都作為王朔第一本小說集的責任編輯,對王朔很了解,也極為肯定王朔的文學影響力,他認為王朔是影響了一代人,尤其是作品中的情感故事感動了太多人。
  • 馬未都和王朔互揭老底:一個諷刺其倒騰古董的,一個炮轟其不厚道
    市井煙火與書生意氣兼而有之,遇事既能堅守底線,又能成就大事,是老北京文化圈裡最具典型的高級老炮兒。二三十年前的老北京胡同,就像一個舊江湖的縮影,三教九流,雞鳴狗盜,臥虎藏龍,無一不有。江湖義氣,是胡同文化的一部分。作為胡同裡土生土長孩子,馬未都和王朔從小就是跟院裡其他孩子打到大的。
  • 王朔說他連人都不會畫,馬未都卻連連讚嘆
    王朔說他連人都不會畫,馬未都卻連連讚嘆齊白石是我國美術界的一代大師,可也是一個帶有爭議性的人物。特別是自媒體時代,打開手機都能看見諸如「齊白石不會畫馬」「齊白石不會畫鳥」「齊白石不會畫牛」的標題,搞得人們心頭打起了一個問號:齊白石究竟算不算大師?
  • 馬未都私人博物館規定:不許收藏字畫!這是為何?
    說起馬未都,古玩收藏界沒有不認識他的。馬爺從小喜歡收藏,據他在節目中說,小的時候,在街坊鄰居家串門,要個碗、碟之類的是經常的事,沒花過一分錢,他對瓷器的喜愛是天生的。但馬未都的私人博物館有一個特殊的規定:不收藏任何字畫,這是為什麼?
  • 馬未都:白手套拿字畫,行!白手套拿瓷器,不行
    也不足為怪,但是說到有獨特的眼光的、古玩圈的一大傳奇人物,就不得不提中國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和古董鑑定家馬未都。他還沒接觸古董前,做過十年的編輯,前後挖掘了莫言、餘華、王朔等在文學文壇上取得一定文學成就的作家,自己也著有《馬未都說收藏》、《觀復嘟嘟》等書。
  • 馬未都:白手套拿字畫,行!白手套拿瓷器,不行!
    古玩圈的傳奇人物——馬未都在古玩圈因古玩發財致富或是傾家蕩產是常有的事。也不足為怪,但是說到有獨特的眼光的、古玩圈的一大傳奇人物,就不得不提中國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和古董鑑定家馬未都。他還沒接觸古董前,做過十年的編輯,前後挖掘了莫言、餘華、王朔等在文學文壇上取得一定文學成就的作家,自己也著有《馬未都說收藏》、《觀復嘟嘟》等書。
  • 王朔怒懟好友馬未都,趕走修自行車的師傅,「北京流氓」名不虛傳
    王朔與馬未都一直都是圈中好友,縱然有媒體斷章取義,當事人也不以為意,但是王朔批其馬未都來,那可是絲毫都不嘴軟。在一次採訪中,王朔談起馬未都一臉嫌棄,主持人心中不忍提出疑問,王朔回答,「怎麼就不能批評啊?歲數大了就不能批評啊?太奇怪了簡直是。」
  • 王朔:怒懟白巖松,譏笑餘秋雨,好友馬未都:他就一「北京流氓」
    好友馬未都曾說:「王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依舊保存了作為一個作家基本尊嚴的人,他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去跪舔那些所謂的美好。」從此,王朔與馮小剛關係不復從前。懟白巖松、譏笑餘秋雨,連好友馬未都也未能倖免王朔曾看到白巖松在電視節目中介紹自己的新書《痛並快樂著》時,他這樣說:「第一感覺是這個人很得意,雖然眼鏡遮住了他的眼神,使他的表情看上去有些暖昧,仍能直觀到他的情緒的飽滿,若是小說中人物,便可形容為顧盼自雄。」
  • 王朔怒懟馬未都名場面,「北京流氓」名不虛傳,一點情面不講
    王朔怒懟馬未都名場面,"北京流氓"名不虛傳,一點情面不講要說2000年左右在北京圈裡面混得不錯的人,肯定是少不了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這些人,因為他們不僅僅都是北京的老爺們,還是從一個時代裡面走出來的比較有名氣的人,在私下自然也就少不了交集
  • 馬未都評價王朔:北京城的人尖子,文學能力強,影響了幾代年輕人
    如今當我們再說起關於王朔這個人的話,似乎已經是過了很久的時間了。但其實也沒有多久,因為王朔如今已經遠離了大眾文化,所以大家也就覺得與他隔得比較遠。用馬未都的話來講就是:王朔和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但他不普通的地方你們算是小看了他。
  • 馬未都在北京的地位,王朔爆料馬未都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她
    提起古玩界的大玩家,我們自然想起了馬未都。馬未都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逾千件。在古玩界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1996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準成立。2008年百家講壇,讓他被人廣為熟知。這時已經身價上億。
  • 馬未都:我沒傍富婆,怎麼還有那麼多寶貝?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馬未都:我沒傍富婆,怎麼還有那麼多寶貝?真實情況是這樣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紅是非多」,說的就是一個人出名了,大家都會給這個人「挑刺」,找他身上的毛病。馬未都先生也經常遇到這問題,特別是他出了名後,大家老是八卦一個問題——你的觀復博物館這麼多寶貝,要花這麼多錢,這錢是哪來的?對啊,錢是哪來的?馬未都曾經在節目中就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事實其實是這樣的:有人開玩笑,說馬爺之所以能夠搞起博物館,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馬爺傍上富婆了。
  • 為何馬未都說:馮小剛和王朔之間,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
    見了葉京、鄭曉龍,他得喊一聲大哥,見了馬未都也得喊大哥,因為當時馬未都是編輯部的主編,王朔的稿子都得他審核才能過。所以,不管在誰面前,王朔都成不了「大哥」。唯獨在馮小剛面前,他可以毫無顧忌的撒潑發火裝大哥。
  • 馬未都在北京的地位,王朔爆料馬未都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她!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提起古玩界的大玩家,我們自然想起了馬未都。馬未都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逾千件。在古玩界已經有一定的影響力。1996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終於獲準成立。2008年百家講壇,讓他被人廣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