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歌德和黑格爾在一次「面試互評」中曾都不給對方臺階下

2020-12-04 樊燁說考仕

歷史上,歌德和黑格爾在一次「面試互評」中曾都不給對方臺階下

公考結構化面試第一大題型綜合分析題,基本的解題的方法是「辯證分析」。辯證法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說到辯證法,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黑格爾是主要創立者。而歌德,也是德國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著作家。兩人都是舉世矚目的大人物。馬克思對兩人都十分推崇。

馬克思這樣評價黑格爾「我公然宣稱自己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 馬克思在「我的自述」表格裡填寫到:最喜愛莎士比亞和歌德的著作。 然而鮮有人知,歌德和黑格爾之間曾就「辯證法」有過一次短暫的交鋒。短短一個回合,雖唇槍舌劍,但是點到為止,都顯示了大師的風範。

1827年10月18日,歌德和黑格爾在魏瑪都參加了一個小型聚會,互相認識且互相尊重的兩個人並不算太熟悉,私下並沒有過多交流。當天黑格爾是主講人,他主要闡述辯證法。在演說結束後,黑格爾總結說「歸根到底,辯證法不過是每個人所固有的矛盾精神經過規律化和系統化而發展出來的。這種辯證才能在辨別真偽時時起著巨大的作用。」

歌德突然表示「但願這種伶巧的技藝沒有經常被人誤用,把真說成偽,把偽說成真。」 黑格爾把目光轉向歌德,說「你說的那種情況當然也會發生,但是僅僅局限於精神病。」 歌德繼續說「幸好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使我沒有患上精神病。因為在研究自然時,我們所要探索的是無限的、永恆的真理。一個人如果在觀察和處理題材時,不抱著老實認真的態度,他就會被真理拋棄掉。我還深信,辯證法的許多毛病可以從研究自然中得到有效的治療。」 場面一度變得尷尬。幸好,此刻兩人的注意力都被站起身來告別的一位朋友打斷了,他們的交鋒沒有再繼續。隨後,大家就別的問題繼續相談甚歡,都沒有再提及此事。

樊燁在面試話題中講這個橋段,並不是評價此事。而是想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尤其是在哲學社會科學、文化文藝領域,沒有所謂的「唯一」性。世界頂級的思想家們就一個問題還會爭論,所以這個領域在學術層面來不得半點行政化,來不得官大一級壓死人,來不得為尊者諱。所以高校去行政化是極為有必要的,否則就禁錮了學術的爭鳴和探索的自由。

相關焦點

  • 歌德—和你談面試
    歌德—和你談面試誰是歌德?歌德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和莎士比亞一起,並稱為歐洲的四大文化名人。歌德早已為我國讀者所熟知,他的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深受中國讀者喜愛。很多世界上最卓越的人物,都非常推崇歌德。馬克思在給其表妹南尼達寫的一份自述當中提到,歌德是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恩格斯也在一份表格式的《自白》中提到,自己喜歡作為散文家的歌德。 列寧在流放時身上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中,其中就有一部是歌德的《浮士德》。
  • 黑格爾:密涅瓦的貓頭鷹
    他開始潛心他的哲學研究中。他幾乎整天都在思考,因為一個問題,他能在原地待上一天一夜,即使颳風下雨也渾然不覺,一次散步回家後,才突然發現一隻腳上的鞋子不見了。在紐倫堡的8年,是黑格爾一生最輝煌的時期。他寫成並出版了《大邏輯》。這是一本在歐洲哲學史上可以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相提並論的巨著。他還講授了包括邏輯學和古希語在內的多種課程。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二」
    還有這上千種零碎破爛,在蠹魚世界中還不把我的精神壓制?他的生命裡充滿憂慮,內心是「執著塵世」和「向上」的兩個靈魂的搏鬥衝突;在這苦悶絕望的情境中,同時又覺得外邊的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呼喚。但是,「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在歌德生活的社會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因此,浮士德的理想社會只能被當作莫爾的「烏託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或者傅立葉的「法郎吉」。現實是殘酷的,失明的浮士德將魔鬼靡非斯陀指揮幽靈們為他挖掘墳墓時的鍬鎬聲,誤聽著工人們開墾土地的聲音。他心滿意足。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一」
    而與他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770年——1831年),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的思想,代表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黑格爾著作中,與歌德的文學實踐有著直接聯繫的就是《美學》了。
  • 孫一洲評《歌德》︱「海倫——古典而浪漫的幻象」
    當出生在特裡爾的馬克思寫下「萊茵河對岸的資本主義」時候,他在陳述一個字面意義上的事實。以哈貝馬斯為首的戰後哲學家想要為德國找到一條不同於宗教(南德)和軍國(東德)的道路,對市民階級曾扮演過的歷史角色評價頗高。可如果細究史料,我們會發現,這個時代的市民階級對歷史的主體意識極其淡泊,四處充斥著攀龍附鳳的庸人。他們一擲千金,只為了能與貴族同桌進餐。
  • 孫一洲評《黑格爾傳》︱黑格爾和他的死亡詩社
    哲學史並不像它的詞性所表現的那樣,始終是哲學而非歷史,而學術類出版物中林林總總的哲學家導讀書大都屬於這個序列。然而傳記始終是歷史而非哲學,還原時代背景與梳理線索始終是歷史學者的必要工作。鑑於闡釋之間的巨大差異,哲學家生平材料終歸比其他領域更難釐清,甚至更難獲取。
  • 德國這位哲學家一生孤獨,曾和歌德有來往卻反對黑格爾
    德國這個國家向來以嚴謹著稱,在這個國家歷史上也曾經產生過許多有名的哲學家。比如康德、尼採、萊布尼茨、費爾巴哈、黑格爾等。在這眾多的哲學家中,有這樣一位哲學家他得以繼承父親的遺產一生保持富裕的生活,卻和母親關係破裂。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四】
    美,創造的享受——從內部——處於混亂中的尾聲——在通向地獄的道路上。整個安排既說明了由「小世界」到「大世界」的轉變,是歌德在浮士德追求「崇高的先人的靈境」的行動過程中設置的必經之路,又顯示了浮士德經歷的感性享受和理性享受的不同階段,均是矛盾辯證思想的具體化呈現。
  • 評《自由主義批判與自由理論的重建——黑格爾政治哲學及其影響》
    在以上兩條線索的引領下,作者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被黑格爾的心靈思想所震撼」,更為重要的對黑格爾理論的深度挖掘。  在闡述黑格爾如何對自由主義進行批判以及重建自由理論之前,作者首先對自由主義學理傳統的來源和脈絡進行了說明和梳理。作者指出,自由主義理論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種歷史變遷,並非是理論家抽象演繹和推理的產物,歸根到底,不過是資產階級政治現實一種現實折射。
  • ...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歷史哲學|精神現象學|...
    在《歷史哲學》最完整的王造時譯本(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3月版)中,原文如下——人類不能不飲食,他總有友朋親故等的關係;他有時也會憤激、發怒。「僕從眼中無英雄」是一句有名的諺語,我會加上一句——歌德在十年後又重複地說過——「但是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僕從就是僕從」。如何理解黑格爾的上述表達?
  • 在康德和黑格爾之間的謝林
    從1790/1791學年的冬季學期起,謝林和長他5歲的黑格爾及荷爾德林共居一室。3年後,黑格爾和荷爾德林離開了學院。據說學院裡的生活十分嚴格。校紀校規、服從命令和協調一致是最高的戒條;著裝方式、做禮拜、外出和學習時間都有極其詳細的規定。這種因循守舊的做法在教學內容中也有所表現,它們是按照正宗的神學和當時仍佔統治地位的沃爾夫式「學校形上學法」來制定的。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四」
    美,創造的享受——從內部——處於混亂中的尾聲——在通向地獄的道路上。整個安排既說明了由「小世界」到「大世界」的轉變,是歌德在浮士德追求「崇高的先人的靈境」的行動過程中設置的必經之路,又顯示了浮士德經歷的感性享受和理性享受的不同階段,均是矛盾辯證思想的具體化呈現。
  • 一句話結束一段感情:好的感情中,一定要給對方臺階下
    不懂得給對方臺階下的感情最容易錯過在電影《前任3》中,孟雲和女朋友林佳因為小事情而吵架,孟雲向好友餘飛抱怨自己的女朋友,為什麼每次吵架,都要他先低頭。 而且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的錯,所以這次孟雲決定不哄女朋友林佳,孟雲覺得這樣太累了。男生為了自己的面子,決定這次採取不主動的策略。而林佳認為男方一定要先低頭,要不然自己沒有臺階下,很沒有面子。
  • 黑格爾:世界is watching you
    黑格爾曾經說過,真理在整體之中,只有在整體中你才能發現真理。」看球賽也要學習哲學,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是不是根本聽不懂?沒關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黑格爾。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
  • 歌德很偉大,但我們學不了他
    他們擁抱文藝卻不能超脫於上,他們的文藝頂多是用來填補生命的缺陷的,在更壞的情形下,文藝是用來壓制生命固有的痛苦的。他們豈能像歌德那樣抽離呢?來到魏瑪後,歌德和奧古斯特公爵形影不離,正如薩弗蘭斯基所寫,這兩人都與維特式的情緒毫不相干,「感傷對他(公爵)來說是可笑的。宗教對他不意味著什麼……他喜歡指揮士兵,同他們四處行軍,利用奢侈的狩獵活動發洩自己,徵服姑娘。」
  • 漫談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是從1805年開始撰寫《精神現象學》的,完成於1806年,出版於1807年3月,是年37歲,這在當時來說,算是晚成的了。黑格爾寫作《精神現象學》時正值耶拿大戰,法軍攻佔耶拿,黑格爾被迫棄家出走,他把餘稿藏進衣袋,躲在一個朋友家裡,借著法軍兵營的火光整理了餘稿。當時黑格爾生活困難,全靠歌德接濟。黑格爾就是在這樣艱難環境下完成《精神現象學》的。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三」
    浮士德向「靈境」前行的道路上,除了有自身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攔路外,同時還有上面詩句中表達出的精神上的兩重性作梗。靡非斯陀的引入是有目的的,在歌德心目中,浮士德與靡非斯陀的美醜對峙,實質是將人性一分為二,兩者關係是二而一。
  • 黑格爾真的認為古代中國沒有歷史也沒有成型哲學嗎?
    1805年,在歌德和席勒聯手推薦下,黑格爾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也正是在這裡,他完成了《精神現象學》的初稿。之後,因為拿破崙軍隊攻佔耶拿,他被迫前往班貝格,並在那裡完成了《精神現象學》的出版。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黑格爾的原話並非如此,基於一段並不完整的話來下判斷,是許多人熱衷的做法,卻也是極其反智的做法。
  • 黑格爾的面具
    儘管這種紀念章在黑格爾的許多朋友之中廣受歡迎,但原本對黑格爾頗為賞識的歌德卻對此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在寫給舒爾策的書信中抱怨說,黑格爾這位哲學家帶著他的學生,在有關本質和理性的哲學問題上拐彎抹角地走了一段迂迴的道路,最後卻得出了一個用來調和哲學與神學的枯燥結論。
  • 黑格爾為何讚揚「侵略者」拿破崙
    但我們還是不妨來看看黑格爾自己究竟是怎麼說的,「我看見拿破崙,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當我看見這樣一個偉大人物時,真令我發生一種奇異的感覺。他騎在馬背上,他在這裡,集中在這一點上他要達到全世界、統治全世界。」我們真的很難相信,這會是一個被徵服國家知識精英的話語。這裡看不出仇恨,讀不出憤怒,所擁有的,是超越了簡單民族情結的人性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