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術欣賞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術一直以來就是世界歷史文化傳播及繼承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美育是關於審美與創造美的教育。美術欣賞是美育得以實施的載體,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欣賞,是憑藉藝術作品展開的積極主動地再創造活動。學生通過美術欣賞,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陶冶,從而在精神方面獲得深刻的影響,能夠作用於人的感情,在精神上產生影響,這是美術欣賞的特點。而美術欣賞又是中學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世界歷史文化,也可以讓我們認識人類文明之所在。
以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來看,正處發育階段,屬於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慾強,可塑性大。通過美術課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美術審美教育,對於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審美情趣、審美感受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欣賞課的直觀形象性特點,符合人們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因而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乃至一生都將具有積極的影響。 在中學美術欣賞課中,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心靈、情感、生命力及個性、獨創性的集中反映。每個藝術家對世界抱有的觀念、心態不同,他們在選擇客觀的內容上以及表現的形式上也就不同,所以不同作品給學生帶來的審美體驗也不盡相同。 一、情感的品味 情感是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到的一種心理活動。藝術家作為一個自然人也置身在現實世界裡,身邊客觀世界的影響和其自身的內在情感被其以美術所有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也會受到情感上的影響,產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鳴(中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有局限性)。如此看來,藝術欣賞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體驗過程。而藝術家對外界事物感受越深刻,他表現的形式、內容則更能感人,給學生品味體驗的情感也就越多。
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風格 人所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範圍會有所差異,從而在出現的美術作品中風格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民族的性格、風情。就拿繪畫來說,在中國古代繪畫風格上就有南北派之說,南方畫派瀟灑、飄逸;北方畫派堅實、厚重。在世界繪畫體系中差別就更為明顯了,西方傳統繪畫注重客觀的表現;東方則注重主觀的表現。兩者形成了明顯的特點和風格的區別。學生在欣賞中通過老師的分析,以例作為點,從而認識整體上國家風格之差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時代精神,對藝術家的思維和觀念同樣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風格上也會有很大差異。比如柯羅和莫奈同樣是法國的風景畫家,但由於時代的不同,他們的作品風格卻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前者畫風沉鬱渾厚,後者卻明快鮮亮。 三、個性創造的張揚 美術作品貴在個性和獨創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越具個性就越具生命力。
個性是每個藝術家獨具的氣質,在其作品中會體現出藝術家個體創造的形式,勢必打上藝術家的個性烙印。 在美術欣賞中學生會見到凡高與高更兩位後印象主義繪畫大師,他們曾經一度成為要好的朋友,但他們的作品卻都在極力的表現自我,強化彼此的個性意識,從而創造不同的藝術風格。由於他們的個性、氣質的不同,分別走上了不同的藝術創作道路,從《向日葵》和《大溪地少女》兩幅作品中我們就可見一斑。如果凡高被看作是從原始的太陽中燒制出來的人,那高更就是聖經中燒制出來的人。一個是藝術的「苦行僧」,一個是藝術的「殉道者」。學生在欣賞中通過對藝術家個性的認識,從而可以更深刻的感受作品裡所蘊涵的那些無以言表的內涵和畫家個性的魅力。 在我的淺談中,都以繪畫為例,而在我們的欣賞課中,雕塑、建築以及工藝美術同樣會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樣會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風格,同樣會使學生看到不同畫家個性張揚的魅力。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和欣賞的。要增加審美素養,就必須接受教育和薰陶,不斷積累和升華對美的體驗。對中學生來說美術欣賞恰恰是最好的形式。
我們現行的美術教育已經逐步地從過去的機械的技能訓練中走了出來,美術欣賞日益突顯著它的重要性。《美術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欣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係,涵養人文精神的目標。 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集中反映,是藝術家對美的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嚮往,也是人類對美的認識和探求的結晶。藝術是心靈的伊甸園,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不僅是視覺的狂歡,更是精神的共鳴。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中對美術欣賞的重視和深化,正是符合了當今教育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教育一定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併駕齊驅的教育。羅丹說:「對於我們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希望通過美的薰陶、培養和實踐,我們的美術教育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健康審美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