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問題絕不讓步!
11月26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印度斯坦時報》主辦的「第18屆領導人峰會」上如此說道。按照辛格的說法,印度與中國已經舉行了好幾輪會談,但由於雙方在邊界問題上始終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導致會談無果。不過辛格向印度人保證,在莫迪領導下,印軍在邊界、自尊和主權問題上不會妥協。
對於這一番表態應當如何理解呢?首先,要清楚印度主動挑釁最終被我軍逼停,導致其不敢隨意升級事態的事實;其次,要明白當前雙方仍然沒有在撤軍問題和邊界問題上達成有效共識。
印度究竟打的什麼主意呢?這次中印衝突的根源在於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前進策略。究其原因在於,印度政府被民粹主義思想綁架,再加上遭受疫情衝擊,印度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國內矛盾叢生。為此莫迪政府在邊界線上打起了主意,試圖通過強化前沿所在,增強印度投射力量,來轉移民眾視線。
突出表現在,邊界線修建戰略公路、飛機跑道,強化印軍的機動能力,同時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將該地納入行政範圍內,增加印度的地緣控制力。
印度之所以敢這麼行事,是因為狂妄自大,愛佔小便宜的心理作祟,也跟當下的國際形勢有關係。在印度看來,新冠給全世界帶來了傷害,導致西方世界對中國態度不好。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時不時地在西太、南海等海域給中國找茬,甚至在經濟、政治、科技等領域直接擠兌中國,這種反華邏輯,在拜登上臺後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印度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面對的壓力非常大,不可能兼顧西南方面的邊界問題。因此這時候做一次軍事冒險,說不定能將一些邊界土地據為己有。但印度萬萬沒想到,中國十分強硬,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絕不讓步,讓印度一拳打在了空氣上。
實際上,早在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發生後,我國對印度邊界挑釁的企圖就提高了警惕,所以早早做好了準備,以至於加勒萬河谷衝突發生時,我軍顯得不慌不忙。按照既定計劃,將挑釁的印軍驅趕出了邊界線。現在隨著冬季到來,我軍的裝備優勢越來越明顯,像殲-11B、殲-16、空警-500等新銳戰機都部署在了中印邊界線,這就是要以武促和。
現在印軍的投機之舉遇到了重大挫折,只能按捺住內心的躁動,給自己人加油打氣。接下來,印度肯定不會服軟,一定會有新的挑釁動作。從印度積極購買美軍第三代防寒服,法國陣風戰機,以及挖地道、造火炮等行為可以看出,印度決心在邊界線打一場「持久戰」。
對莫迪政府來說,加快對邊界線的基建工程是其既定國策,不可能就此放棄。而且印度還要趁著跟中國對峙的機會,抓緊修建一條長達255公裡的戰略公路,一旦竣工,就可以大幅度改善印度東北方向的交通情況,方便印軍實施快速部署。
這反映了印度高層對局勢的判斷,壓力雖然有,但印度有的是時間來完成既定策略。因此,雖然印度被中國給逼停了,但印度進行長期對峙的心態沒有動搖,這就導致中印對峙事件超過了2017年的洞朗對峙。
既然中印還處於對峙狀態,那麼過早定義印度已經失敗了,就與現實不符。不過,印度雖然強硬,但莫迪希望的中國退讓並沒有到來。事情似乎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狀態中。
現在無法判斷第九次談判會不會有什麼進展。但既然是談判就應該拿出誠意,並且立即兌現,才能算的上是協議。印度擺出一副強硬態度,顯然無助於達成協議,我們也不會因為印度強硬就撤軍,更不會按照印度的思維行事。
因此無論再談多少回,只要印度繼續無理取鬧,那麼對峙還得繼續下去,這就要求我們也要做好戰鬥準備,防止印度進行軍事冒險。印度究竟要做中國的朋友還是敵人,這對中國是一個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