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文明在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次湧動,古埃及人追求永恒生命的激情在其建築、浮雕、繪畫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莎草紙《亡靈書》也是其一。
《亡靈書》是指導靈魂順利前往彼岸世界享受來世生活的咒語彙編,在古埃及人的死亡儀式中佔據重要地位,想要獲得永生必須經過冥界眾神靈的審判,在這一系列審判中,「稱量心臟」是《亡靈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環節之一,其插畫細膩詳實,栩栩如生,蘊含著相當大的審美價值。
一、「稱心畫」畫的是些什麼?
1、主要內容
稱心畫是古埃及《亡靈書》最著名的第125章裡,用來證明亡者無罪、否認罪孽的重要插圖。
以古埃及託勒密時期一位名叫塔-萊邁特什-恩-巴斯苔特女子的莎紙草《亡靈書》為例,「稱心畫」位於整張《亡靈書》後半卷的中心,它生動地表現了亡者「來世審判」的重要環節——稱量心臟。
巴斯苔特被正義與秩序之女神馬特領至稱秤邊,狼首人身的防腐之神阿努比斯手扶裝有馬特女神鴕鳥羽毛的磕碼,䴉首人身的書吏之神託特負責稱量巴斯苔特的心臟,阿米特蹲在臺几上張著嘴,隨時準備吃下傾向罪惡一端的心臟。
古埃及四十二位神明分兩排坐在「稱心」全過程的正上方,每一個神明審判一項罪名,巴斯苔特跪在右側依次否認罪孽,他們的存在使得整個審判莊嚴而公正。
2、特徵
首先,全畫呈現出了整體的和諧——對稱性,主要表現在結構和顏色兩方面。「稱心」畫的總體布局為橫向的「T」型:冥王奧西裡斯威嚴地坐鎮在整幅畫的最左側,四十二位埃及神明與稱量心臟的審判過程平分右側的畫幅。
在局部的細節安排上,所有的意象都是成對出現的:女神馬特與亡者巴斯苔特,阿努比斯與託特,甚至盛開的荷花旁也有一支花苞相稱。偶數性的對稱感使整個畫面非常飽滿,互動性十足。
畫面中主要是白、紅和黑三色:最右側的亡者與最左側的冥王均著白色衣物橫向呼應,四十二位神的服飾也以紅、白、黑的序列依次排序。白色突出,紅色相輔,整個畫面的色彩分布十分精妙。
其次,在表現手法上選用了「散點透視」,它有選擇地、有傾向的改變事物之間的比例關係,並多角度地描繪同一場景和同一對象,以便於最為完全、真實理想地表現對象的全部特點及作者的主觀傾向。
畫面中,冥王奧西裡斯的比例尤為突出,這一超出客觀條件的誇張手法,凸顯了古埃及人心中冥王永生的理想化身份,體現了構圖的主觀任意性。
同時,其對人物形象的描繪展現了觀念性的絕對真實。書吏之神的頭部為側面,直視稱量的過程,身體嚴格地畫作正面,持筆記錄稱量結果,並以大小不同的三種形態依次呈現在畫面中,毫無遺漏地刻畫了託特稱量流程的所有方面。散點透視的超現實特徵使得整個畫面完整而生動,敘事性十足。
二、稱心畫美在哪裡?
1、人體美觀
稱心畫中人(神)造型佔比最多,從其成熟的刻畫手法中,古埃及人的人體美觀可見一斑:既注重外表的形式美,也強調生命力的活躍。
亡者巴斯苔特有著棕色的健康皮膚和濃密的黑髮,身材勻稱,左手斜置於前胸,右手作祈禱狀,動作生動優美,富有靈動感。一旁的正義與秩序之女神馬特表情肅然,腰肢纖細,臀部圓潤,窈窕而端莊,完美地將高尚的道德美感與神聖化、理想化的外表造型結合了起來。
古埃及人在他們的神話和繪畫藝術的全部結構和內容中,把人體的美詩化了,使它們充滿了靈性。
2、自然美觀
古埃及人的自然美觀一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功利實用性,整幅稱心畫的大殿是由捆束的紙莎草作為房柱支撐的,紙莎草生長旺盛,在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它成為古埃及建築的典型柱式造型,正是這一審美觀念的有力證明。
其次,其自然美觀也強調自然物的生命力和永恆性。蓮花因其純潔而豐產蓮子的特性被獻貢給冥王,古埃及人賦予它生生不息、生命永恆的象徵意義。冥王奧西裡斯正前方擺放著兩支荷花,他寶座下的纖細圍欄也是由蓮花和紙莎草蘆葦組成的。
再次,需要重視的是,畫中所有裝飾物,如稱量工具的秤,神明們的皇冠、儀杖均為金色,閃耀著太陽的光輝,因為太陽的光芒來自至高神「拉(瑞)」,被神話了的陽光在古埃及人那裡經常被崇尚為最高的福和最高的美,這一信仰凸顯在稱心畫的各個細節之中。
稱心畫中動物元素明顯分為兩種:一是將兇猛可怕,具有威脅性的動物結合起來作為威嚇世人的對象,鱷首獅身河馬尾的「吞食者」阿米特就是這樣一種典型;二是崇拜一類動物的某種特質。古埃及人大量運用比喻、象徵的手法,不僅將部分動物直接神化加以崇拜,還把動物和人的形體加以創造性的綜合以構建半人半獸的神形象,如䴉首的託特,狼首的阿努比斯。
畫中展示這些具有動物元素的藝術形象是與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古埃及人的動物美感並不像植物的象徵意義那樣單純直接,在長期生活中與動物的接觸使他們獲得了對動物基本品質的認知,獅子代表「力」,鷹代表「速度」等等,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斯芬克斯」也正是這一理念的典型。
三、「稱心畫」中美的意蘊
稱心畫充分體現了古埃及人「萬物有靈觀」的思維方式,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認為:
「萬物有靈觀理論分解為兩個信條……其中一條,包括著各生物的靈魂,這靈魂在肉體死亡或消滅之後能夠繼續存在。另一條則包括著各個精靈本身,上升到威力強大的諸神系列。」
在這個意義上,稱心畫恰恰是古埃及人在原始思維支配下的「永生」觀和「娛神」觀的有力證明。古埃及人的「永生」觀與原始思維中同類相生的相似律是分不開的。
尼羅河是古埃及的生命之河,季節性泛濫的尼羅河讓古埃及人見證了枯榮的恆定性,根據相似的聯想,他們認為自然界更迭復生的原則同樣可以支配人類世界的運轉。這種隱含而堅定的信仰催生了古埃及人認為彼岸世界真實存在的信念,肉體消逝後,其靈魂會經歷重重考驗和審判前往另一個世界永生,稱心畫裡的冥界正是通往彼岸世界的重要必經之所。
對彼岸世界的描繪是古埃及人超越死亡信念的體現,他們堅信現世是短暫的,死亡被看成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死後的靈魂是追求永生的重要形式。
「他定與奧西裡斯的隨從共居,直到永遠」。
基於此,「來世審判」的意義十分重大,關乎著靈魂是否能獲得永生。這種對永恒生命的追求看似狂熱而荒謬,一方面體現了古埃及人乃至人類抗爭死亡的共同意念,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古埃及美學思想所追求的恆久性。
古埃及人為追求永恒生命創造了彼岸世界,因為信仰「相似」,這個世界必然是以現實世界為藍本的。在現實世界中,原始思維對各類現象的科學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局限,面對他們無法掌控的某些自然力,古埃及人不得不幻想出在自然的背後有一種超人的有意識的具有人格的神存在,他們不得不謙卑地依賴這看不見的支配自然與生死的權力,努力通過讚頌、祈禱和獻祭等手段娛神以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和永生的資格。
結語
稱心畫中古埃及42位神靈依次審判亡者生前是否有罪,冥王奧西裡斯則掌握著賦予靈魂永生的權力,從亡者巴斯苔特虔誠的姿勢和抄錄員阿尼的頌詞裡,古埃及人對神靈的虔敬畏懼之情顯露無疑。神靈被認為是控制著人今生和來世生活的主宰者,人的一切行為都被神所注視著、感知著。
「對它們存在的信仰……甚至可以說必不可免地導致對它們的實際崇拜或希望得到它們的憐憫。」
神是全知全能的永恆存在,是絕對正義和標準的衡量者,監管著古埃及人的輪迴業報,娛神觀正是體現了古埃及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就是對神意志的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