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名著閱讀:《朝花夕拾》消除與經典的隔膜
作者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內容主旨: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意思是早上落的花晚上來撿,這裡指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本書於 1928 年結集出版,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狗·貓·鼠》表現了魯迅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阿長與《山海經)》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二十四孝圖)》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五猖會》批判了封建家長制《無常》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童年在百草園和三昧書屋的生活趣事;《父親的病》揭露過去社會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瑣記》描寫了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的形象:《藤野先生》描寫了一位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範愛農》記敘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
閱讀指導:
一,讀經典作品,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感受和經驗。比如魯迅的《朝花夕拾》,雖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場景與我們的時代不同,但它對童年經歷的精彩呈現,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作品中種種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場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作者的個人體會,也會豐富我們每個人對童年的體驗,帶著個人的生活體驗去讀,你可能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二,讀經典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許多人生問題。經典文學作品所表現的社會人生,具有長遠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比如,《五狷會》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問題,至今仍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語題。
三、讀經典作品,更有利於文化積累,讓自己的思想與大師們聯網接軌。魯迅的作品在當代中國,已成為民族語言和文化的象徵。讀魯迅,會比讀當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書籍有更多的收穫。
四,讀經典作品,或許會有隔膜,這可能是時代變遷或語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為消除隔膜,可以查閱作者傳記資料或相關評論,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況,或者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注意課內外學習的溝通。
人物形象:
1.阿長,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心生不滿,但是當她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時,又使魯迅對她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長是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既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又有真誠善良的一面。
2.父親,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這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3.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4.範愛農,範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藝術特色:
一、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中,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的生動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二、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這個「鬼」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三、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如在《父親的病》中,作者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雖沒有正面指責,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四、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中,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又如《無常》—文,把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作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中,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將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意蘊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六、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舊學老先生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的農村勞動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日本教授藤野嚴九郎。
專題探究:
專題一:魯迅的童年
示例:魯迅的童年是幸福的,但也有不美好的地方。他是體面的大少爺,並且備受親人疼愛,在疼愛魯迅的親人當中,還有一位特別的親人,那就是他的文章中曾多次出現過的,他的保姆「長媽媽」。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曾有介紹,長媽媽為魯迅買來了「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繪圖的《山海經》,令魯迅非常感激。教材百草園則是魯迅童年時期的樂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等,都給魯迅的童年增添了無數趣味。
即使是讀書的時候,也是快樂的,至於讀書的情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有極有趣的描寫:本是老師讓孩子們讀書,但老師往往比孩子們讀得更陶醉,更投入,孩子們則在下面做戲、畫畫兒。
但是童年也有不美好的地方,如魯迅在《狗·貓·鼠》一文中就追憶了自己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五猖會》則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心靈的傷害和作者對父親的不解。這些都是童年不美好的表現。
專題二: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
示例: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深情懷念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遇到的恩師——藤野嚴九郎。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醫學教授,可他卻沒有絲毫民族偏見,關心別國學生的學業。他熱心指點魯迅的學業,「是為中國」「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正因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心乃是對中國人民的關心,所以魯迅懷著深深的敬意讚頌「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緻地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專題三: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
示例:從《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魯迅對於兒童教育有自己鮮明的觀點。
其一,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兒童的羽知欲。
魯迅在三味書屋詢問教書先生「怪哉蟲」事,先生不僅拒絕回答,還很不高興,這挫傷了孩子的求知心。孩子對於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管孩子提出什麼問題,老師都應該子以肯定和表揚,欣賞他的這種求知精神。
其二,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魯迅在《瑣記》中提到衍太太,她見到孩子吃冰,不僅不制止,還加以慫恿,魯迅對此深惡痛絕,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別重視糾正孩子的過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哪怕一件小事也不放過。在嚴管中還需培養其良好的品質,讓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善惡美醜,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關於名著《朝花夕拾》,你明白了嗎?
大語文時代,得語文者得天下,寫作和閱讀是語文的基礎,平日裡加強閱讀,去發現生活中的充滿詩意的景物吧,把那不經意的靈感寫下來吧。
獲取更多內容請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