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2020-12-09 澎湃新聞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2020-11-30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悅來美術館迎來當代藝術大展

大眾該如何欣賞藝術展覽?

《重慶專訪》對話當代雕塑家姜傑

看現代都市裡

如何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正在悅來美術館展出的「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匯集了顏磊、範勃、姜傑、蘇新平、奚建軍、鄭達,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他們用各自的作品來定義美術館在空間形態、交流方式和文化價值上更多的可能性。

姜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也是一位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前沿的雕塑家。此次展覽,作為唯一一位參展的女性藝術家,她的作品呈現出與其他五位藝術家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中國當代藝術年鑑2014」裡,姜傑被提名,理由是:「其作品一直以深度的人文關懷與敏銳的女性視角,探討處於邊緣狀態的人、事、物。」

2014年,姜傑創作了一個將近三噸重的雕塑作品《大於一噸半》,在國內雕塑圈掀起波瀾。她曾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這是自己頗為滿意的創作。這次展出,姜傑把《大於一噸半》的縮小版作品帶到了悅來美術館。

因為「現當代藝術」在作品的創作和呈現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藝術家內心的「自我表達」。而在姜傑幾十年的藝術創作中,「這件作品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是她被追問最多的一個問題。

姜傑表示,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對藝術作品的解讀,只要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都是對的。

對於社會需要怎樣的美學教育這一問題,姜傑表示,希望大眾能感受到不同的獨特性和個性,不被標準答案所束縛。她也鼓勵大眾多看展覽,潛移默化地去接受藝術作品的薰陶。

防控小貼士

養成科學佩戴口罩的好習慣。出門常備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軌道交通、公共汽車等人員密集的封閉場所,在醫院等特定場所,去超市、電影院、網吧等相對封閉場所,或者在通風不良的場所無法與他人保持一米距離時,均需要戴口罩。

原標題:《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六位當代藝術家相聚重慶:能否打破經驗主義的魔咒?
    2020年11月16日,在重慶難得的秋日暖陽中,悅來美術館疫情之後的首秀:「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正式啟幕。展覽邀請了六位當代藝術家:範勃、姜傑、蘇新平、奚建軍、顏磊和鄭達,以他們各自不同的藝術方式,在各自獨立的六個空間裡,講述自己的經典作品故事。
  • 「戰地記者」孫琳琳寫《藝術永不眠》:展示當代藝術田野調查文本
    日前,作家孫琳琳攜新書《藝術永不眠》對話知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姜傑,談藝術的創作和靈感。《藝術永不眠》是一份展示當代藝術與中國社會方方面面關聯的田野調查文本。該書通過24個藝術故事及24份囊括藝術圈精粹的趣味清單,提供了一份幫助「理解」當代藝術的導圖。
  • 「戰地記者」孫琳琳寫《藝術永不眠》:展示當代藝術田野調查文本
    日前,作家孫琳琳攜新書《藝術永不眠》對話知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姜傑,談藝術的創作和靈感。《藝術永不眠》是一份展示當代藝術與中國社會方方面面關聯的田野調查文本。該書通過24個藝術故事及24份囊括藝術圈精粹的趣味清單,提供了一份幫助「理解」當代藝術的導圖。
  • 看雕塑藝術如何感同身受
    雕塑藝術是一門物質性很強的藝術,是一門依賴於物質材料來顯現精神取向的藝術。8月23日北京松美術館推出了帶有探討和思索視角的中國當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呈現了老中青三代八位藝術家田世信、隋建國、展望、姜傑、向京、王偉、梁碩、耿雪的40餘件雕塑作品,集中說明了雕塑藝術的視覺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觸覺感受誘發的。它引發了審美體驗、形成審美感受。
  • 青年雕塑家,當代藝術成長股
    」的傾向 以及逐漸嶄露頭角的女性雕塑家群體 都是時代變革 在年輕一代雕塑家身上的展現 也將引領今後雕塑藝術潮流的走向
  • 壹美專訪|翟慶喜:具象雕塑與當代藝術的對立與銜接
    具象雕塑不只意味著高超的塑造技巧或對傳統具象寫實雕塑的傳承,如何讓具象雕塑與今天發生關係,如何創造當代的、中國的具象雕塑是我當時最感興趣的問題。作為一名美術學院的教師,對當代藝術的研究,特別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十分重要,對我而言還有當代藝術與具象雕塑的內容。因此,我開始對具象雕塑的特點,對如何能夠使具象雕塑成為當代藝術的一種有力的表現手段做了一些研究和嘗試。
  • 重新定義你對雕塑的認知!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周末亮相原美術館
    提到雕塑,你是不是會第一時間想到木雕、石雕?如果你來看了這個周末即將開幕的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一定會刷新你對雕塑的認知!1月12日下午3點,《轉角的風景——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將在位於南濱路的原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原美術館與四川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將展出35位重慶青年雕塑藝術家的作品,也是重慶優秀青年雕塑藝術家近期創作成果面對公眾的一次集中呈現。
  • 中國當代雕塑的形態邊界與敘事邏輯
    應看到,「城雕熱」的出現自有歷史的必然性,即源於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化、都市化進程的需要,由此也會形成相應的文化機制與藝術制度。正是出於對這個話語權力與藝術機制的反撥,才會有一批年輕的藝術家、批評家於1992年在杭州發起和策劃了「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 不難發現,在整個80年代,城雕、學院化的雕塑,以及與那些具有前衛色彩的現代雕塑,共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張力關係和獨特的藝術生態。
  • 一次性飯盒做雕塑,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亮相原美術館
    雕塑是什麼?12日下午,如果你走進位於南濱路的原美術館,剛剛開幕的《轉角的風景——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一定會顛覆你對雕塑的認知。此次展覽展出了35位重慶青年雕塑藝術家的作品,從聲、光、電等技術的呈現,到泡沫、飯盒、磚頭等各種材質的使用,都會讓你忍不住的感嘆:原來雕塑還可以這樣「玩兒」!
  • 藝術作品展覽扎堆 兩江新區悅來美術館正成為重慶藝術「氧艙」
    自11月16日,「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開展以來,兩江新區悅來美術館吸引了各行各業的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正成為眾多藝術機構、教育機構、各類院校師生的校外藝術課堂,重慶藝術「氧艙」。
  • 《轉角的風景》重慶當代青年雕塑展在原·美術館開幕
    該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進行策展,共展出35位重慶青年雕塑藝術家的30餘件優秀雕塑作品,是重慶優秀青年雕塑藝術家近期創作成果面對公眾的一次集中呈現。眾所周知,雕塑在當代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早已超越了傳統「雕塑」應有之意,這次展覽將以具象、跨媒介、器物等多元的概念和豐富的形態,刷新公眾對當代雕塑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
  • 清晰的地平線 1978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
    北京市順義區張喜莊路火寺路東學術主持:易英、殷雙喜策展人:何桂彥參展藝術家:第一單元:文化思想的反撥與藝術本體的回歸包炮、何力平、黃雅莉、劉煥章、田世信、王克平、吳少湘、餘志強、朱祖德第二單元:介入現實與觀念革命陳克、陳文令、傅中望、姜傑、焦興濤、劉建華、李秀勤、梁碩、李佔洋、隋建國、史金淞、向京、於凡
  • 十三屆全國美展|雕塑展區在重慶當代美術館開幕 多角度多題材反映...
    將發揮美術創作的風向標作用,對於指導推進中國未來幾年的藝術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繼2019年9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作品展在重慶成功開幕後,9月25日上午,全國美展的另一盛宴——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作品展在位於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的重慶當代美術館拉開帷幕。
  • 人物誌 | 稀奇藝術創始人瞿廣慈:雕塑家,與上帝最接近的職業
    瞿廣慈,當代著名雕塑家,中國最年輕的全國美展最高獎項獲得者,塑造的「小胖人」形象,成為中國當代藝術視覺中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經典符號。(X+Q Art)是瞿廣慈與同為藝術家的妻子向京各取姓氏首字母組成的藝術品牌,二人是當代中國藝術市場公認最成功的雕塑家,這對夫婦在國內一年的拍賣總成交額比其他雕塑家的總和還要多。
  • 翻開《藝術永不眠》,讓你透過鏡頭直接觀察藝術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日前,作家孫琳琳攜新書《藝術永不眠》,對話知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姜傑,談藝術的創作和靈感。「孫琳琳就是當代藝術的戰地記者,這十二年來她一直在藝術前沿穿梭,進行報導也進行分析。與一般的批評家或藝術史研究者最大的不一樣是,她善於抓住所記錄對象的實質進行表述,並在不同情景之間跳躍,形成現場感」。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親歷者、觀察者和記錄者,孫琳琳認為,人們常說的藝術家的「靈感」,是後知後覺的總結,「處於創作當中的藝術家,很難說清哪一個觸動他的點才是所謂靈感」。
  • 源於生活的藝術――雕塑家劉士銘
    劉士銘近影少女頭像劉士銘先生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早在學生時代,他的作品《丈量土地》就成為新中國第一件送往國外參展的雕塑作品,並被捷克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在藝術上不重功利,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天真而又浪漫,洞徹人生哲理。他的藝術是崇高精神的升華,是心智的結晶,是他全部的生命。劉士銘先生以熾熱的感情長期深入基層群眾生活之中,他熟知人民的生活、情感、歡樂與苦難。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深深地影響著他的藝術。他不是簡單機械地摹寫對象,照搬生活,而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他追求、提煉、升華,使其藝術散發著永恆魅力。
  • 專訪|法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該中心數字研究部負責人埃裡克·普利讓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技術是為藝術家提供養分,從而支撐著藝術語言、觀念、哲學和看世界的方法。在時下的當代藝術展覽中,新媒體數字展示技術正在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
  • 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朱傳經先生藝術履歷介紹
    當代著名雕塑家,現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高級環境藝術師、北京鄲城商會副會長、亞洲現代雕塑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委員會會員。姓名:朱傳經出生年月:1976年性別:男民族:漢出生地:河南鄲城縣職業:雕塑家榮譽稱號: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家,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 國家高級環境藝術師,中國新媒體記協(聯盟)藝術總監、中視新媒網主任主要成就:2012年成立北京銘世經典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人物關係:得到恩師吳堯輝、
  • 專訪|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該中心數字研究部負責人埃裡克·普利讓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技術是為藝術家提供養分,從而支撐著藝術語言、觀念、哲學和看世界的方法。在時下的當代藝術展覽中,新媒體數字展示技術正在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
  • 重慶機場大型雕塑獲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獎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王洽親 報導:近日,在以騰訊雲會議形式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雕塑論壇」上,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雕塑《壯美三峽》和《夢幻都市》,獲得《雕塑》雜誌頒發的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