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美專訪|翟慶喜:具象雕塑與當代藝術的對立與銜接

2021-02-09 壹美美術館

1966 年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雙聘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雕塑家協會副會長,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浙江省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委,浙江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專家評委。曾參加2019年「氣象」雕塑展、銀川友誼雕塑園國際雕塑邀請展、「時代經典」2019 中國雕塑學術邀請展、「今日中國美術高峰論壇」既「意·識·源」當代藝術聯展;2018年「日常」2018上海美術學院雕塑系第13回年度邀請展、中國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第十屆中韓現代雕塑交流展、中阿國際雕塑大展等眾多國內外大展。

2003年雕塑系教學結構調整,我選擇了具象雕塑工作室。因為我想繼續在具象雕塑方面再做些探索,這並不意味著回歸傳統或轉向保守,具象雕塑本身與當代並不構成對立和矛盾,作品背後的精神力量更加重要。

進入教學工作室之後發現,必須調整自己的創作方與工作室研究方向相一致,這樣才能對教學有更大的幫助,同時也會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把自己的創作研究推向縱深。具象雕塑不只意味著高超的塑造技巧或對傳統具象寫實雕塑的傳承,如何讓具象雕塑與今天發生關係,如何創造當代的、中國的具象雕塑是我當時最感興趣的問題。

作為一名美術學院的教師,對當代藝術的研究,特別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十分重要,對我而言還有當代藝術與具象雕塑的內容。

因此,我開始對具象雕塑的特點,對如何能夠使具象雕塑成為當代藝術的一種有力的表現手段做了一些研究和嘗試。個人創作和具象雕塑方面的研究與思考在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具象雕塑與當代藝術並不天然地構成矛盾或對立,具象寫實的雕塑同樣可以成為當代藝術的一種表現方式。教學中同學們不再把具象雕塑當作古典和傳統與當代藝術對立起來,他們對具象雕塑創作能夠與當代藝術很好地銜接也很有興致,在最近幾年同學們的作品上也有所體現。

在中國當代雕塑的版圖中,翟慶喜屬於這樣一類雕塑家:他們長期在學院從事第一線的雕塑教學,同時,他們又是當代雕塑創作的中堅力量;他們立足學院,堅守學院的教學規範和造型傳統,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同時自己又能夠跳出傳統,又投身於當代雕塑的創作中,不斷進行探索,用自己的作品來刷新當代雕塑的面貌;這種堅守與創造並舉,或者可以看作是中國雕塑的一個特色。

翟慶喜 《女子與蛇》 鑄銅 165cm 2007年

這個特色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中國雕塑的學院派和西方意義上的學院派不同,很難簡單地把它看作是「保守」的代名詞。我們知道,中國雕塑有兩個傳統,除了古代雕塑傳統外,二十世紀從西方引入的寫實雕塑也在客觀上成為了一種中國現代傳統,同時也是中國意義上的學院傳統。由於中國雕塑的學院傳統歷史短暫,其學院體系的構建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又面臨著當代雕塑的挑戰,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中國雕塑學院派的雙重使命,一方面,它要梳理、完善現代雕塑的傳統;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放棄當代雕塑的探索和創新。

事實上,中國有成就的當代雕塑家一般都有著學院教育的背景,在當代雕塑創作中,學院是當代雕塑家的搖籃,學院雕塑中的寫實方式,現代主義方式,都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語言方式進入其中,這樣,中國雕塑的學院派就不同於西方意義上的學院派;中國學院的雕塑家只能肩負著雙重使命。基於這個背景,我們看中國美院雕塑系的翟慶喜,發現他就是一個既有堅守,又有創新的雕塑家。

翟慶喜受到過非常嚴格的雕塑基本功訓練,他的造型能力出類拔萃,是當之無愧的塑造高手。一個人的藝術才能主要是天生的,當然,這並不是否定後天的努力對一個人的作用,更不是主張簡單地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所謂藝術天分是說,人雖然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他的有待發掘的天性和最擅長的潛能,有的人因為種種原因,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找對最適合自己的事情,而有的人很幸運,早早便發現了自己,然而順勢而為,找到了最適合的自己,成為了最合適的自己。就塑造而言,翟慶喜塑造的人體準確、清晰,空間關係交代的非常清楚;在創作中,他創作的人像,例如他塑造身邊同事的那一組塑像,就非常輕鬆、也非常隨意,但是對人的神態、氣質的把握非常生動。

他除了是一個天生的塑者,他還是一個有靈性的塑者。他的作品並不是簡單摹寫對象,而是深得塑造三昧。所以,大家看他的作品,總是在雕塑形體中能體會到一種獨特的韻味,通過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所傳達出來的那種生動和細膩。在這種塑造過程中,他把堅守和創新融為一體,既發揮了具象雕塑的魅力,同時又有一種東方式的瀟灑和隨性,一種擺脫了機械、刻板的「再現」之後的那種自由和靈動。

翟慶喜的浮雕具有古典氣象,準確瀟灑;同時又表現了當代的內容,顯得生動傳神。例如他塑造的摳鼻子的男人、洗浴的男人、上廁所的男人,是在用一種純正的學院雕塑語言,講一個當代世俗生活的故事。在當今時代,能夠沉潛下來,平心靜氣地研究浮雕塑造問題的,似乎並不多。所以,從他的浮雕中,不僅看到了他的能力,同時看到了他對雕塑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翟慶喜 《老朱的幸福生活-挖》

石膏 83cm 2012年

翟慶喜在雕塑上,有自己明確的師承,並學到了獨特的看家本領。他師從著名雕塑家傅維安先生,傅先生以動物雕塑見長,而傅先生又師從著名雕塑大師周輕鼎先生,周先生是我國現代第一輩雕塑家,也是從事動物雕塑的最有代表性雕塑家。今天,翟慶喜有幸得到動物雕塑的真傳,使他在同代人中有自己獨特的「根據地」,這是其他人求之而不可得的。翟慶喜做的馬、豹子、貓,也體現出他對動物雕塑題材的繼承和創新。

從個人研究而言,他著力最多的是具象雕塑的問題,這與他的創作實踐無疑有著直接的關聯。這個問題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也是中國雕塑界不得不面對和回應的重要問題。具象雕塑在當代條件下其前景和出路何在?當代具象雕塑能否在新的歷史情境中煥發新的活力,在繼承創新中,依然擔當它應有的使命?這些問題翟慶喜都做了有見地的回應,同時,他用自己的作品做了印證。

翟慶喜 《生存與抗爭》

皮、木、金屬 100cm 2000年

翟慶喜的藝術實踐是多方面的,他並沒有因為擅長具象雕塑就放棄其它類型雕塑的嘗試,除了具象雕塑之外,翟慶喜對裝置、觀念類的作品也有涉及,例如參加1992年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的作品,一張繃緊的牛皮,充滿了張力,就是一件裝置作品;它用石膏粉做的蜂窩煤,則是一件出色的觀念作品,除了材料上的創新,還指向當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他是較早關心世俗物品的當代雕塑家之一。他在這方面的探索,大膽地跨越傳統塑造的邊界,做了不同方向的嘗試,這說明,作為一個真正熱愛雕塑,並願意付出全部的心力去探索、去追求的人,他的所有的作品與他的目標最終都是一致的,無論是堅守還是創新,都指向這個最終的目標。

翟慶喜 《爐子和它的煤餅》 石膏 130cm 1992年

翟慶喜 《鐵框一》 皮、鐵 100cm 1994年

翟慶喜 《井字結構一》 皮、木 200cm 1994年

翟慶喜 《文明的食譜3》 纖維粘土 70cm 1997年

翟慶喜 《天高雲淡》 玻璃鋼 35cm 1999年

翟慶喜 《雕塑家》 鑄銅

76x67x35cm 2007年 

翟慶喜 《過河》 鑄銅

31x37x36cm 2018年

預約參觀

壹美美術館近期實行實名制預約、錯峰、限流參觀。預約方式:關注壹美美術館公眾號,發送姓名(真實姓名)+電話號碼,觀展當天在服務臺出示北京健康寶並配合測溫、登記後進入。

壹美美術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壹號,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位於中國科技資源最為密集、科技條件最為雄厚、科技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中關村科學城。

壹美美術館為民辦非企業公益性美術館,成立於2019年,總體面積約4000平米,共有三層,一、二層為展廳,三層為研討辦公區,集合了展覽、收藏、理論研究、藝術出版、衍生品開發和公共藝術研究等部門。壹美美術館以科技和藝術結合創新為定位和目標,力求通過科技視角,持續而全面的展示和梳理中國當代藝術成果,推動當代藝術的研究和發展,為科學家和藝術家交流搭建平臺,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並且開展相應的公益公共藝術活動,為中關村科技城北區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文化空間,成為一個專業而系統的美術館體系。

開館時間:10:00-16:30(周一閉館)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北清路中關村壹號

壹美美術館

向公眾免費開放 歡迎大家有序觀展

  禁止攜帶食品飲料入場

敬請期待壹美美術館更多活動!

相關焦點

  • 展覽預告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展覽預告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史佳伊 孫瑾溪展覽設計:唐賽參展藝術家(按年齡排序):潘鶴 李德利 梁明誠 張錩 杜宏宇 王洪亮 王小蕙 黎日晃 林國耀 吳雅琳 黎明 魏小明 曾成鋼 楊學軍 胥建國 許正龍 陳克 魏二強 蔣劍韜 翟慶喜 董書兵 卓國森 陳輝 張健 李鶴 馮崇利 屈金 夏天 張弦 許群波 呂紹藩 陳宏踐 吳青峰 呂學晶 吳德灝 宿志鵬 王浩 馬文甲 謝國發 程辰 羅幻 王軼男 王海同
  • 北京海澱:來壹美美術館在「南來北往」中對話當代藝術
    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40餘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60餘件雕塑作品正在壹美美術館展出。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界的一場盛會。南北藝術「交流碰撞」此次展覽的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
  • 展覽預告|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董書兵 卓國森 陳輝 張健 李鶴 馮崇利 屈金 夏天 張弦 許群波 呂紹藩 陳宏踐 吳青峰 呂學晶 吳德灝 宿志鵬 王浩 馬文甲 謝國發 程辰 羅幻 王軼男 王海同 劉佳婧 佔研我們榮幸的宣布:壹美美術館新展《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將於2020年10月30日下午16: 30正式開幕。
  • 壹美回顧|「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開幕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共同承辦的《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壹美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屆的一場盛會。
  • 『展訊』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劉佳婧 佔研我們榮幸的宣布:壹美美術館新展《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將於2020年10月30日下午16: 30正式開幕。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承辦。此次展覽是根據兩所院校歷年來的雕塑教學及創作成果而舉辦,意圖通過45位專業教師和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統與特色。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金秋亮相壹美美術館
    當日,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北京市海澱區壹美美術館舉辦。據了解,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40餘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60餘件雕塑作品,展覽將持續至12月6日。「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
  • 壹美專訪|杜宏宇:雕塑是自己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作為我國著名雕塑家鄭可先生的研究生,杜宏宇深得鄭可先生的藝術真傳,尤其在裝飾雕塑的語言及形式研究方面頗有心得,由其學,化為其長。文化因積澱而成,其發展是傳承的結果。杜宏宇雕塑的風格及語言樣式,無疑深受我院幾代人造就的「裝飾風」的惠澤,並且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獨具原創意義和特色的藝術語彙。
  • 在「南來北往」中對話當代藝術
    冬日的暖陽下,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硬核科技」中心,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帶來了不一樣的城市韻味。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40餘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60餘件雕塑作品正在壹美美術館展出。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界的一場盛會。
  •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2020-11-30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壹美專訪|馮崇利:探究·解析·再造——將筆墨意蘊熔鑄到雕塑空間
    我們置身於當代,我們在發生過的藝術歷史長河裡汲取營養,包括現代與後現代藝術,然而,觀念的衝撞常常跳出,讓我們面對,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被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搖撼著思緒,而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我們自己的內心。常言說,「畫如其人」,雕塑也是如此,不妨說「塑如其人」。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開幕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共同承辦的《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壹美美術館開幕。展覽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
  • 霍波洋:我的具象寫實風格雕塑
    前兩年也有人戲說我們是布魯德爾的第四代傳人,布德爾—清水多嘉(日本著名雕塑家)—劉榮夫(魯美雕塑系第一任系主任)—田金鐸(雕塑系第二任系主任)到我們。也倒是雕塑系對於布德爾的推崇相對高於羅丹,因此魯美雕塑系的人總是往非羅丹上使勁,細心品來魯美的雕塑倒是有一些布德爾派的味道,當然這其中包含著多重因素,傳承自然也是因素之一。雕塑系圖書館至今收藏著1991年劉榮夫籤字的《清水多嘉作品集》。
  • 壹美閱讀|聽書、賞畫、品經典(五):多那泰羅之雕塑
    我們可說多氏把一切藝術的詞藻都廢棄了,他只要表現那副傻相,使作品的醜更形明顯。翡冷翠藝術一向是研究造型美的,至此卻被多氏放棄了。藝術家盡情地摹寫自然,似乎他認為細緻準確的素描,即是成全一件作品的「美」。然而他的個性,並不就在這狹隘的觀念中找到滿足。他另外在尋求「美」,這「美」,他在表白「內心」的線條中找到了。相傳這像完成之後,多納泰羅對著它喊道:「可是,你說,你說,開口好了!」
  • 壹美閱讀 | 「壹美好書•與閱同行」:《藝術的故事》
    「大家E起來壹美閱讀」系列線上活動——「壹美好書•與閱同行」(第一期),本期活動將為大家推薦一本由英國學者E.H貢布裡希創作的藝術史著作《藝術的故事》。「壹美好書•與閱同行」系列活動是海澱區2020年度全民閱讀活動之一,壹美美術館計劃推薦8個方向的藝術類書籍,包括藝術史、藝術家傳記、藝術教育、藝術與科技、美學、美術館、中國畫、設計,助力美育發展。
  • Marusia Nita | 具象雕塑
    Marusia Nita是具象雕塑家和畫家,是佛羅倫斯藝術學院和布加勒斯特藝術大學的校友。Yoann Merienne | 雕塑的力量感,真的無敵!Hywel Pratley | 神形兼具人性的深沉 | Catherine Thiry痛苦和救贖 | Georges Jeanclos骨感美
  • 一分鐘了解藝術圈熟語,具象藝術
    具象藝術鑑於當代藝術中,既包含具象藝術,又包含抽象藝術,所以在此把這兩者放在當代語境下,進行一個定義上的辯證法對比:抽象藝術,如果我們創作的過程到了20世紀,具象被認為是除去抽象藝術意外所有的藝術,但是一些抽象主義者(比如Miró的作品)認為,無論作品是多麼抽象,但他們都構成了一種形象,從而產生具象。
  • 圓桌|寫實與具象的傳統,如何面對當代
    8月4日,「具象的當代性·第四回」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拉開帷幕。這是自從2015年以來,以「具象的當代性」為主題的第四個年度展覽,此次展覽不局限於地域、年齡和藝術門類,而關注藝術理念、美學追求和精神指向的共同,來自上海、北京、杭州、重慶等地的18位藝術家呈現繪畫、雕塑、裝置、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的60件餘(組)作品。
  • 『雕塑頭條』「不同」2018中國大同雕塑雙年展具象篇作品欣賞
    >頭條具象雕塑之不同有關具象藝術的問題在當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形態問題,而是一個有關認識方法的問題。雕塑作為古老的藝術造型方式最先始於具象。具象雕塑是指雕塑作品所表現的形象造型與現實存在仍具有外觀的可辨識性。其技藝層面的造型語言在作品的觀念傳達與表意中仍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價值。往往具象的概念相對於抽象藝術以及後來諸多的綜合藝術而言,其造型仍然從對象的形態外觀入手,而在表達上更加強調形象與敘事的關係。隨著藝術表現日益脫離審美與視覺邏輯,雕塑進入到一個命名與界限總會發生偏差的狀態。
  • 一場南北雕塑的對話:為當代雕塑尋找新的可能性
    過去我們認為是抽象雕塑的作品,為什麼在今天也被視為具象雕塑呢?基於「手作」的具象語言對于堅守雕塑本質的意義何在?……  1月3日下午,由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主辦的「『天南地北』——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具象雕塑教學交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
  • 壹美閱讀|「聽書、賞畫、品經典」第四期:《藝術與科技》
    今天(11月8日),壹美美術館將推出「大家E起來壹美閱讀」系列線上活動——「聽書、賞畫、品經典」(第四期)。該書是由作者在1948年徜徉於湖光勝景中閒思遐想的結晶,分別就人類精神和文化領域諸多或具體或抽象的相對命題,如情與欲、理與氣、善與惡等作了靈動、細膩而深刻的分析與闡發,從二元對立的視角思索了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其中《藝術與科技》該篇選自《湖上閒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