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南北雕塑的對話:為當代雕塑尋找新的可能性

2021-01-08 信息時報
  陳克 《廣東青年》 2006年 廣州美術學院   潘鶴 《艱苦歲月》 1956年 廣州美術學院   曹崇恩 《夏衍》 1996年 廣州美術學院   田金鐸《走向世界》 1985年 魯迅美術學院   霍波洋《霍金》2010年 魯迅美術學院   高永俊 《角力》 2017年 魯迅美術學院

  □採寫 信息時報記者 馮鈺

  歷史悠長的「具象雕塑」在當下過時了嗎?3D掃描和輸出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具象雕塑再現性的功能還重要嗎?過去我們認為是抽象雕塑的作品,為什麼在今天也被視為具象雕塑呢?基於「手作」的具象語言對于堅守雕塑本質的意義何在?……

  1月3日下午,由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主辦的「『天南地北』——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具象雕塑教學交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展覽共遴選在中國雕塑教育地理版圖上分立於「天南」與「地北」的廣州美術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兩校建校以來由師生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雕塑作品100餘件,不僅呈現了兩校具象雕塑教學深厚的學術積澱、多元的作品面貌和豐富的教學成果,同時也是一次對當下具象雕塑可能性的探討。

  今天的具象雕塑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樣

  提到具象雕塑,許多觀眾第一時間就會想起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像,羅丹的思想者。再近一點呢,大概就是《艱苦歲月》、《開荒牛》等膾炙人口的標誌性大型城市雕塑。的確,這次展覽中,有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創作於20世紀90年代的代表作品《艱苦歲月》,有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黎明的《孫中山與黃埔軍校》,有原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田金鐸1985年創作獲首屆體育美展特等獎的作品《走向世界》……這些作品造型準確生動,藝術形象優美感人,觀眾也很容易欣賞和理解。但更多的作品會讓你大吃一驚,發出「這些難道也是具象作品嗎?為什麼不『像』呢」的疑問。

  就以廣美雕塑系的展區來說,陳克的作品《廣東青年》將人像的形體在空間上精確地縱向壓縮,讓觀眾在凝視時產生一種眩暈感和荒謬感。張弦的《朋友系列》用矽膠、毛髮、樹脂製作,超寫實的浮雕讓觀眾乍一看難分真假,刻意變形之後的扁平人體成為一種不應在現實中出現的立體幻象。蘇錦駒那些「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的稜骨鋒銳的馬,瘦成了一道閃電,帶著金屬的硬度和永恆感……這些作品,明明就不「像」,難道也是「具象雕塑」嗎?

  其實,近十幾年來,學界對於具象雕塑的定義在不斷調整。如今,不管是不是以手工塑造的方式來進行的創作,只要是再現了現實生活或自然中具體存在的對象——別管是不是忠實再現,現在都歸納在具象雕塑的範圍內,它成為當代人更為自由的表達。

  開幕式結束後,「2019廣美·魯美具象雕塑教學教師座談會」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咖啡廳舉辦。兩校教師代表以「當代雕塑教育需要怎樣的『具象觀』?」為主題,探討在當代雕塑教育面臨新觀念、新技術、新媒介挑戰的背景之下,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構建當代雕塑教育「具象觀」的方法途徑與意義價值。

  廣州的具象雕塑更「表現」、更「觀念」

  這個名為「天南地北」的展覽,不但作品來自「天南」與「地北」,展期與展場也很「天南地北」。展覽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展出至本月13日之後便將要移師遼寧瀋陽,寒假之後再於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繼續展出。

  展廳現場,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師生的作品陳列在左側的1號展廳,來自魯迅美術學院師生的作品陳列在右側的2號展廳,分區展示,兩所學校具象雕塑的不同面貌對比明顯。粗略看去,廣美雕塑系的作品顯得更加具有觀念性和設計感,而魯美的雕塑作品整體上顯得更加嚴謹和傳統。

  「我們可以在廣美的雕塑裡看到大量的鋒利的平面和直線,而在魯美的雕塑作品裡是很少見到這樣的效果,他們都是圓潤的弧線。」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陳克告訴信息時報記者,分立「天南」與「地北」的廣州美術學院和魯迅美術學院,是中國雕塑教育在地理版圖上的兩極,似乎也是具象雕塑教學在風格上的兩極。

  廣州美術學院位於南中國的門戶、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洋文化傳播的地緣特點造就了其近現代的多元文化基因,其雕塑創作與教學也呈現出相應的熱情、活躍與靈動,具象雕塑中除了有講求連貫、堅實、整體的「法式」訓練外,還有個性突出的對於「泥性」的追求,飽滿的激情外在於手與泥的互動間,有著明確的「表現性」傾向。

  而位於瀋陽的魯迅美術學院,高寒的大陸與近現代的重工業傳統使得其地緣文化較為深沉和厚重,其雕塑教學融合了法式與東德體系,以嚴謹與規範的寫實訓練著稱,他們的具象雕塑更凸顯一種冷靜、內省的氣質,相對而言更傾向於對「再現性」雕塑語言的反覆錘鍊。

  而這兩種不同的風格氣質,其實也是當下中國雕塑界對於「具象」雕塑的不同理解與代表性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展覽給了觀眾一個對比觀察近幾十年來中國學院具象雕塑不同面貌的窗口。

  

  (下轉A12版)

相關焦點

  • 當代雕塑十人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雕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寫實的傳統逐漸衰微,更多的藝術家進入表現領域,受觀念藝術和波普藝術的影響較深。著名策展人朱其邀請隋建國、展望、李真、向京、劉建華、於凡、劉力國、陳文令、史金淞、李繼開等雕塑家,於4月7日在北京亞洲藝術中心舉辦「中國當代雕塑十人展」。
  • 當代中國雕塑:表意不舍象
    《牛》銅雕  須尋找新的生長點  回顧自上世紀80年代國門打開之後的雕塑創作,雕塑家曾成鋼感慨「我們既搞不清自己的背後是什麼,也搞不清別人的背後是什麼當哲學家利奧塔說,這個時代「人也死了」,雕塑更在理論上無法存身。高度、深度、厚度不夠,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困擾中國雕塑的大問題。「如果我們第三代雕塑家仍然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麼中國當代雕塑史的鏈條在我們手裡就仍然是缺失的、薄弱的,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事情做出來。」曾成鋼說道。  如今,「有人仍然在進行形式探索,有人則堅持古典的創作原則,有什麼意義呢?
  • 現場|枯竹「刺穿」美術館外牆,雕塑與書法如何對話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雕塑是團塊的藝術……看似並無關聯的書法和雕塑,如何在同一空間中對話?近日,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的一場展覽就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油雕院美術館外,何勇作品《永字八法》(局部)。所謂《永字八法》在此或非「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而是一種空間的視線,從「點」貫穿為「線」。
  • 「雕塑頭條」2018大同雕塑雙年展「器物篇」策展人張偉
    微信號 diaosutoutiao功能介紹 以雕塑資訊為主體,服務於雕塑藝術,為中國雕塑事業發出最強音! 2015年《雕塑實踐與傳統文化精神的探討——去往從來》上海油雕院。《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太原。《隱秘的力量》央美術館,北京。2016年《假園》今日美術館,北京。《呼吸-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形塑》南京博物院。《再遇芥子園-《芥子園畫傳》與當代名家對話展》國家圖書館,北京。2017年《文明的迴響-中華匠作》故宮太廟藝術館,北京。
  • 第七屆南北雕塑聯展11月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27日消息(記者 陳望 通訊員鄭曉)10月27日,記者從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獲悉,第七屆南北雕塑聯展將於11月8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屆時,來自中國南北的數十位優秀藝術家將攜80件佳作現身現場。
  • 又見平遙:尋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
    古城入口處的兩件藝術家雕塑作品任哲 《中流砥柱》 210x180x250cm 不鏽鋼 20142019年7月5日,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平遙古城迎來了一場藝術盛會,來自海內外的雕塑藝術家們給這座古城帶來了新的藝術力量,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正式拉開了帷幕
  • 穿越時空 對話古今!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亮相鳳凰中心
    金秋九月,「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藝術沙龍在北京鳳凰中心舉行。步入鳳凰中心,老子、杜甫、白居易……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雕塑令人仿佛置身歷史長廊,觀眾與先賢跨越時空神交。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出版過多部理論著作。吳為山先生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此次藝術大展以「超越時空的對話」為主題,展示了吳為山先生近三十年以來創作的120餘套(件)經典作品。
  • 第七屆中國南北雕塑展開展 為自貿港帶來文化盛宴
    中宏網海南11月9日電(記者 陳文杰 通訊員 鄭曉 張睿)11月8日,第七屆中國南北雕塑展如約而至來自國內山南海北各地的幾十位雕塑家帶來他們的80件雕塑精品,為海南人民帶來一場文化的饕餮盛宴。2016第三屆南北雕塑展曾在海南隆重舉行,相隔4年雕塑家們又攜作品相聚魅力海南。
  • 海南周刊 | 80件雕塑佳作亮相椰城 南北藝韻塑大愛
    在此期間,來自國內南北方雕塑界的40餘位名家新秀齊聚一堂,通過研討會、主題講座以及瓊島實地採風等多種方式,汲取靈感、互通心得,推動南北雕塑藝術的對話與交流。  南北雕塑界的「對話」  南北雕塑聯展的特色在於「南北」二字,為何是以「南北」為概念和主題,發起這樣一個展覽呢?
  • 吳為山雕塑《齊白石與達文西的對話》永立文藝復興故鄉
    當日,當代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作品《齊白石與達文西的對話》落戶義大利佛羅倫斯,成為當地紀念達文西相關活動的亮點。該雕塑將永立於已有456年歷史的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研究院,該研究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美術學院,由雕塑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擔任其首任院長。吳為山以寫意雕塑的語言將達文西、齊白石的形象與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軀幹》相伴,永立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的故鄉。
  • 中國當代雕塑的形態邊界與敘事邏輯
    真正為當代雕塑提供思想解放的動力和開放的社會環境,仍然肇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1978年以來所創作的雕塑均可以被認為是當代雕塑。當代雕塑既不同於學院化的雕塑,也不同於主題先行、宣揚意識形態的創作,相反它有兩個基本的標尺:一個是在藝術本體的層面具有現代主義的個人風格和反映了當代人的視角觀看經驗;另一個是作品具有明確的文化針對性,其當代性體現為能從一個側面反映新時期以來的人文訴求。
  •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重慶專訪:當代雕塑家姜傑——讓藝術成為生活一部分 2020-11-30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金秋亮相壹美美術館
    記者了解到,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屆的一場盛會。兩所美院一南一北,在學院風格上均依託傳統、立足當代、關注未來,又堅持各自學院的自身特色,為中國的雕塑教育事業添姿添彩。未來希望兩所美院加強學術交流與互動,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與雕塑教學的發展,也希望此次展覽的「南來北往」能夠助力兩所學院乃至全國雕塑藝術的「常來常往」。
  • 王少帥《紅球計劃》參展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
    烏爾裡希·勞克(曾任瑞士琉森美術館館長、伯爾尼美術館館長)、彭鋒(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第 54 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出任本屆平遙國際雕塑節總策展人。兩位中外總策展人將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思考,在全球化時代去「中心」的特質下,尋求和探索藝術與文化在當下及未來的延續與延伸的可能性。
  • 「在上方」寶隆藝術區打樣京北當代雕塑展
    此次展覽以豐富的面貌,且從不同維度的形式和風格展現出當代雕塑創作的深度和活力。這也是上方美術館首次嘗試展出當代雕塑,也是疫情以來,本年度京城地區少有的大型雕塑群展。  寶隆藝術區及上方美術館的創始人陳各新也表示,得益於策展人阿福及合作方時代空間的努力,首次嘗試當代雕塑領域便展出如此大規模、高規格的展覽,堅信上方美術館能在當代雕塑領域有更加深入的探討和深耕。
  • 展覽預告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
    展覽預告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此次展覽是根據兩所院校歷年來的雕塑教學及創作成果而舉辦,意圖通過45位專業教師和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統與特色。展覽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
  • 殷小烽是一位熱心於雕塑當代發展事業的藝術家
    殷小烽是一位熱心於雕塑當代發展事業的藝術家,在全國雕塑界許多活動中,特別是在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建設中付出了很多心力,非常熱忱地為雕塑的公共傳播、公共推廣,產生更大的社會作用不遺餘力,對業界的同行有著兄弟般的真誠和熱情,這些都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專家與上海市民為多倫路10座文化名人雕塑打高分
    10座文化名人雕塑在滬落成,元月6日起屹立在多倫路文化街。多倫路文化街10座名人系列雕塑完成後,有關方面曾分別向市民和藝術家發放徵詢表,請他們為作品打分,答案都在「90分」上下。時過境遷,人們仍然需要多倫路,是因為人們需要不斷與多倫路產生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對話和互動,使城市呈現出獨特的情感軌跡和心理軌跡,成為城市文化的積澱。因此,對多倫路這個「特殊存在」的改造,不能單從美化環境出發,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留每一個可能的歷史因素,利用雕塑藝術手段,塑造這些曾經在歷史場景出現過的名人,使多倫路的歷史和記憶變得具體、直觀、富有紀念性。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開幕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壹美美術館開幕。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屆的一場盛會。兩所美院一南一北,在學院風格上均依託傳統、立足當代、關注未來,又堅持各自學院的自身特色,為中國的雕塑教育事業添姿添彩。未來希望兩所美院加強學術交流與互動,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與雕塑教學的發展,也希望此次展覽的「南來北往」能夠助力兩所學院乃至全國雕塑藝術的「常來常往」。
  • 第七屆南北雕塑聯展將於11月8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
    &nbsp&nbsp&nbsp&nbsp由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西藝術學院、海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民盟海南省委員會協辦,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 、廣州雕塑院、陝西省雕塑院、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海南省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等承辦的第七屆南北雕塑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