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0月30日在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現場拍攝的雕塑作品。當日,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北京市海澱區壹美美術館舉辦。據了解,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40餘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60餘件雕塑作品,展覽將持續至12月6日。
魏小明 《同舟共濟》 青銅鑄造 210×50×70釐米 2019
此次展覽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記者了解到,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屆的一場盛會。
陳輝 《凝固在山頂的一片雲 》 鐵 200x160x90cm 2014
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以教師的身份談談對此次展覽的看法。他說,從學生到老師,怎麼學,怎麼教是最本質的問題,美術院校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基本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其中創造力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科技對雕塑創作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甚至有人質疑數碼技術會不會代替傳統的雕塑技術?在他看來,任何科技都是藝術創作的工具,都代替不了人的思維,代替不了藝術家的本能、情感和智慧。而改變了時代的數碼科技為大家打開了另一扇窗口,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勞動,「作為藝術家,我們要擁抱新事物,擁抱未來,歡迎新技術時代的到來。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與世界接軌,才具有無限魅力。
潘鶴 《拓荒牛》 480 x 120 x 140cm 玻璃鋼 198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告訴記者,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都是中國著名的藝術學府,在藝術教學中都各有特色並各成體系,能夠藉此次展覽之機,同時展開兩校之間在教學方面的交流,我認為其意義十分深遠。兩所美院一南一北,在學院風格上均依託傳統、立足當代、關注未來,又堅持各自學院的自身特色,為中國的雕塑教育事業添姿添彩。未來希望兩所美院加強學術交流與互動,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與雕塑教學的發展,也希望此次展覽的「南來北往」能夠助力兩所學院乃至全國雕塑藝術的「常來常往」。
張弦 《朋友系列——黃河》 110×100cm 矽膠、樹脂、毛髮 2013
著名批評家孫振華教授表示,此次展覽從參展作品來看,基本可以明晰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教師創作的基本面貌,代表兩個院系的歷史脈絡傳承。將兩個院系放在一起「交流」,在我看來,並不是對比它們創作風格之間的差異,而是它們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學院定位,如何在這樣的交流對比中,更加完善、強化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和學統。」
董書兵 《驚夢》 鑄鐵 120×45×45cm 2008
「泥人張」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錩認為,「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這幾個關鍵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學術平臺上,舉辦此次展覽意義非常。參展作品豐富多元,既反映了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亦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精神。
吳青峰 《時·空》 430×130×120cm 竹、紙 2018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巨擘,清華美院同樣是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重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更是從建系伊始就攜帶著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強大基因,在中國雕塑教育領域獨樹一幟。」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教授陳克說,在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學,東方與西方等維度的共同交織與碰撞中,清華雕塑向我們呈現出了充滿張力與可能性的多彩面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主任董書兵說,這次展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交流機會,這對學生來講是一堂非常好的課程。他希望「南來·北往」這個展覽是一個與其它學校進行交流的開端,更相信壹美美術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其它美術學院的展示平臺。
圖為研討會現場。
另據了解,同日,還舉辦以「中國當代學院雕塑的教學、創作與交流」研討會,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與國際交流」和「教師與藝術家雙重身份下的雕塑創作」兩個議題進行發言,探討學院雕塑教育、創作與交流的最新動態。與此同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百餘名學生亦來到現場,與兩個不同院校的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0月30日在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現場拍攝的雕塑作品。當日,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北京市海澱區壹美美術館舉辦。據了解,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40餘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60餘件雕塑作品,展覽將持續至12月6日。
魏小明 《同舟共濟》 青銅鑄造 210×50×70釐米 2019
此次展覽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記者了解到,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屆的一場盛會。
陳輝 《凝固在山頂的一片雲 》 鐵 200x160x90cm 2014
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以教師的身份談談對此次展覽的看法。他說,從學生到老師,怎麼學,怎麼教是最本質的問題,美術院校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基本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其中創造力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科技對雕塑創作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甚至有人質疑數碼技術會不會代替傳統的雕塑技術?在他看來,任何科技都是藝術創作的工具,都代替不了人的思維,代替不了藝術家的本能、情感和智慧。而改變了時代的數碼科技為大家打開了另一扇窗口,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勞動,「作為藝術家,我們要擁抱新事物,擁抱未來,歡迎新技術時代的到來。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與世界接軌,才具有無限魅力。
潘鶴 《拓荒牛》 480 x 120 x 140cm 玻璃鋼 198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告訴記者,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都是中國著名的藝術學府,在藝術教學中都各有特色並各成體系,能夠藉此次展覽之機,同時展開兩校之間在教學方面的交流,我認為其意義十分深遠。兩所美院一南一北,在學院風格上均依託傳統、立足當代、關注未來,又堅持各自學院的自身特色,為中國的雕塑教育事業添姿添彩。未來希望兩所美院加強學術交流與互動,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中國當代雕塑藝術與雕塑教學的發展,也希望此次展覽的「南來北往」能夠助力兩所學院乃至全國雕塑藝術的「常來常往」。
張弦 《朋友系列——黃河》 110×100cm 矽膠、樹脂、毛髮 2013
著名批評家孫振華教授表示,此次展覽從參展作品來看,基本可以明晰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教師創作的基本面貌,代表兩個院系的歷史脈絡傳承。將兩個院系放在一起「交流」,在我看來,並不是對比它們創作風格之間的差異,而是它們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學院定位,如何在這樣的交流對比中,更加完善、強化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和學統。」
董書兵 《驚夢》 鑄鐵 120×45×45cm 2008
「泥人張」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錩認為,「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這幾個關鍵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學術平臺上,舉辦此次展覽意義非常。參展作品豐富多元,既反映了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亦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精神。
吳青峰 《時·空》 430×130×120cm 竹、紙 2018
「清華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巨擘,清華美院同樣是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重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更是從建系伊始就攜帶著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強大基因,在中國雕塑教育領域獨樹一幟。」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教授陳克說,在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科學,東方與西方等維度的共同交織與碰撞中,清華雕塑向我們呈現出了充滿張力與可能性的多彩面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雕塑系主任董書兵說,這次展覽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交流機會,這對學生來講是一堂非常好的課程。他希望「南來·北往」這個展覽是一個與其它學校進行交流的開端,更相信壹美美術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其它美術學院的展示平臺。
圖為研討會現場。
另據了解,同日,還舉辦以「中國當代學院雕塑的教學、創作與交流」研討會,就「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雕塑教育與國際交流」和「教師與藝術家雙重身份下的雕塑創作」兩個議題進行發言,探討學院雕塑教育、創作與交流的最新動態。與此同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百餘名學生亦來到現場,與兩個不同院校的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