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陽下,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硬核科技」中心,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帶來了不一樣的城市韻味。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40餘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60餘件雕塑作品正在壹美美術館展出。這是南北雕塑藝術風格文化的一次碰撞與交流,更是文化藝術界的一場盛會。

南北藝術「交流碰撞」
此次展覽的主題「南來·北往」包含了幾對概念:「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重點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學院雕塑教學、雕塑的空間與時間、雕塑與科技的融合、雕塑的本體語言等問題。
展覽學術主持、著名批評家孫振華表示,展覽的核心詞就是「交流」,南來北往的交流,東南西北、中外之間的交流,線上線下、不同學科的滲透融合……生命起源於交流,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來源於各種物質的運動、碰撞、交流,人生命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和交流的過程,而這場展覽的交流,對2020年的雕塑界來說還是首次。
據悉,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呈現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這兩所國內頂尖藝術院校藝術家的雕塑作品,通過兩所院校的雕塑教學及創作成果,促進藝術的交流與合作。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科技手段已被廣泛應用於藝術創作,並成為雕塑製作的重要工具。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科技對雕塑創作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甚至有人質疑數碼技術會代替傳統的雕塑技術。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表示,「任何科技都是藝術創作的工具,都不能代替人的思維,不能代替藝術家的本能、情感和智慧。而改變了時代的數碼科技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口,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勞動。作為藝術家,我們要擁抱新事物,擁抱未來,歡迎新技術時代的到來。」
科技融合創新發展
一年前,坐落於中關村壹號的壹美美術館開啟了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藝術之門。「海澱北部的文化資源相對匱乏,我們用中關村壹號最好的位置打造了壹美美術館,就是希望讓科技與藝術能夠不斷融合,力求通過科技視角,持續而全面地展示和梳理中國當代藝術成果,推動當代藝術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一個專業而系統的美術館體系。」實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世劍說。
據記者了解,壹美美術館作為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民辦非盈利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將通過此次展覽,在以「硬核科技」為產業主導的發達地區,利用壹美美術館的文化空間,承擔學術職責,大力推廣學院雕塑的展示和研究,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展示作品的平臺,為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提供助力,為中國的科技和文化事業作出貢獻。
壹美美術館以科技和藝術結合創新為定位和目標,通過科技視角持續而全面地展示和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在開館一年的時間裡,共舉辦了4場重量級展覽、10場學術研討與講座、7場藝術與科技沙龍,參觀者達3.2萬人次。 (聶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