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西大街與東大街是貫通古城區唯一的通衢要道,全長850多米,形成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淳化年間。自清代後期以來,這裡逐漸成為一條充滿書香、藥香、茶香、醬香的街市,一大批知名商鋪在此設立——位於這條大街195號的「稻香村」無疑也是這些商鋪中的佼佼者。保定「稻香村」始建於1917年,創辦人為曹洪波(見下圖)。先後在北京觀音寺「稻香村」學徒、天津「稻香村」任經理,後來到保定創辦「稻香村」。此處的「稻香村」為前店後廠式建築,自產自銷。
西大街保定「稻香村」
在保定西大街的路北,有一處造型別致、中西合璧的二層青磚小樓,東西三開間。它的建築風格有別於我們常見的純中式古建:一層前立柱為白色羅馬柱,紅色券形門窗,花瓣式窗欞,灰瓦式雨搭;二層為純中式建築,前出廊設陽臺,立柱、護欄、門窗等均為木製朱紅色。整座建築極具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的風格,是洋建築之風被當時官宦商賈推崇的一個具體展現。
門上懸黑色匾額一塊,上書三個金色大字——稻香村;東、西兩扇券窗之上各嵌有一個磚雕方框,東側制有「含英」,西側制有「咀華」。 「含英咀華」是一句成語,語出唐代韓愈的《進學解》:「沉浸濃鬱,含英咀華」。其中「英」、「華」二字原本指花朵;「含」、「咀」是指嘴部的兩個動作,本意為細嚼,引申為體味。在這裡就是由嘴裡含著花朵、品味花的芬芳,進而引申為嘴裡吃著「稻香村」的糕點,其味美如花香。
保定「稻香村」是當地久負盛名的食品糕點店,剛開始的時候經營南式風格的食品糕點,故亦有「南味坊」的叫法,以「色、香、味、美」而廣受人們的喜愛。1917年至1929年是保定「稻香村」的昌盛時期;1937年後,「稻香村」遭受日寇大洗劫;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後,將股金收歸國有,由交通銀行接管管理;1959年,政府將國營保定貽糖廠合併於「稻香村」;1960年7月第三次合營,將真素齋、富蘭齋兩個食品加工廠合歸稻香村;從1956年至1966年是「稻香村」歷史上的第二個昌盛時期,廠名改為「東方紅食品廠」,後又更名「第二食品廠」;1982年將「第二食品廠」改回「稻香村食品廠」,重新掛匾額,更新設備,招收工人;到1985年創下省、地、市三級優質產品21個。
因為每次來這裡遊覽都是利用早上晨練的時間,但這個時間段「稻香村」都是沒有開門的,所以裡面到底是什麼樣子,都展列「稻香村」的哪些糕點食品,就一點兒也不知道了。希望以後有個合適的機會,一定要到裡面轉一轉……到那時再給大家分享。
「稻香村」註冊商標之爭
當我們偏安一隅,獨享「稻香村」的美味時,哪裡放眼全國才知道,不光是保定有「稻香村」,還有蘇州的「稻香村」、北京的「稻香村」……而且,一直以來,蘇州、北京兩家「稻香村」因為商標註冊權問題,已經打了無數次官司,甚至一直打到國家工商總局、最高院。那麼,蘇州「稻香村」、北京「稻香村」 以及保定「稻香村」互相之間到底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蘇州「稻香村」】據說創始於1773年,當時叫「蘇州稻香村茶食店」,位於蘇州觀前街, 清乾隆下江南時讚嘆其為食中雋品,美味不可多得。特賜「稻香村」燙金牌匾一塊,於是「稻香村」便名揚天下。1999年,「稻香村」是國家首批認定的「中國老字號」。目前是蘇州生產經銷蘇式糕點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廠家。
【北京「稻香村」】據說始於1895年,是金陵人郭玉生創立。此人據說也是精通「南味」點心的手藝人,帶著南貨食品製作的精良手藝落戶北京觀音寺,店名為「稻香村南貨店」,專門賣南味點心。 在老北京人的觀念中,那可是「醬菜六必居,綢緞瑞蚨祥,中藥同仁堂,糕餅稻香村」。
【保定「稻香村」】據說始創於1917年,雖說創建的時間最晚,但保定「稻香村」卻是最早進行商標註冊的——1983年的時候就註冊完成。2004年保定「稻香村」 行至低谷,以受讓方式將「稻香村」商標授予蘇州「稻香村」。改制後沒辦法,自己又重新註冊了「一品稻香」、「保稻」的商標……說起這些,保定「稻香村」也是後悔啊,稱之為「誤轉」。
「稻香村」商標之爭總結
正所謂其興也勃,其衰也忽。蘇州「稻香村」與北京「稻香村」南北各自為戰,除了利益之爭,別無關係;保定「稻香村」雖是一個么弟,但卻是「稻香村」的關鍵所在——2004年將商標轉讓給了蘇州「稻香村」,才使得蘇州「稻香村」仍屬正宗;而北京「稻香村」雖然名氣大、味道佳、口感好,但因誰先註冊誰就佔有主動權之故,北京「稻香村」做得再好,也失去了「稻香村」的商標。只能在「稻香村」前面加置「三禾」二字,故顯的「山寨」了。
對於消費者來說,企業歷史與商標之爭那就是企業自己的事兒,充其量也就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這三處「稻香村」都是百年老店,今後能讓一步就讓一步,各自的出品也稱得上是百味雜陳,喜歡哪一口兒那就全憑消費者自己的喜好了。喜歡哪家的就買哪家的,都好好說話,別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