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

2020-12-03 遇見深澤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

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千年以來的綿延曆史,民間所產生的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 。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

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木雕魚,到了唐代,木雕工藝更是達到了發展的巔峰。2008年6月7日,木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草鞋

打草鞋是歷代農民流傳下來的手工技藝,與農民生活密切相關。過去,農民常在農作時穿用,特別是雨天上山打柴時,穿著草鞋就不會打滑了。打草鞋手工技藝,屬於溫嶺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紙花

扎紙花這種傳統手工藝文化己在我們寧紹平原上流傳很久,這古老手工藝在紹興每個角落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每當人們做壽、喜宴、嫁娶時在紹興傳統糕點上如,饅頭、壽麵、印糕等都插著一朵朵彩紙手扎的禮花。

手扎紙花能扎出各式各樣花卉如牡丹、月季、海棠等等,形態各異,五顏六色,層次分明。甚至連每種花的花蕊都扎的別具一格,插上手工紙花使各種傳統糕點賦予了一種靈動和喜慶。

竹編

竹編最早在新石器時代出現,最初人們為了將剩餘的食物存放起來,就將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到了明清時期,竹編工藝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如今,竹編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富有藝術觀賞性。

剪紙

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是北朝時期的五幅團花剪紙,到了唐代剪紙處於大發展時期,南宋時期更是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手工藝之一,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和文化。

刺繡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刺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如今刺繡在全世界也有很高的聲譽,刺繡也做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扎掃把

對於現在許多中年人來說,扎掃把或許帶有一絲童年溫情,有許多兒時難以泯滅的美好記憶。這種傳統的手工藝與我們生活有一些距離,但用心去看,它可能就在身邊。

編鬥笠

地處江南,每逢綿綿細雨時節,種田人家都離不開它。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鬥笠。小小鬥笠,既能遮陽、又能擋雨,神通廣大。而古代詩詞中也說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但如今我們卻很難見到頭戴鬥笠的身影了。

刻章

刻章是一個細緻的工作,需要刻章的人有很大的耐心。但如今電子列印技術非常發達,學習刻章技術的人寥寥無幾,只有少部分手藝人還在堅持著這份活。

納鞋底

現在的都市人大概對納鞋底這項手工活兒已很陌生了,市面上賣的布鞋也大多是塑料底、牛筋底的,純手工製作的布鞋底已經不多見了。

相關焦點

  • 清朝房中的「奇技淫巧」,看完讓人驚嘆不已,卻被雍正下令禁產
    清朝房中的「奇技淫巧」,看完讓人驚嘆不已,卻被雍正下令禁產   但是我國在之前由於清政府思想觀念腐敗落後,導致了我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時的中國經濟落後於很多西方國家,思想也是極其的落後,相比來說,唐朝已經比較富裕了,國人生活富足,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其中我們的四大發明也是來自唐朝,這些讓人敬佩的發明都一一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
  • 文化瑰寶:中國十大傳統手工藝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對於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來說,每一個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手工藝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從古至今,中國漆器工藝形成了多個流派,其中福州脫胎漆器更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之一,其技藝值得我們去傳承。
  • 中國人不可丟棄的十大傳統手工藝
    然而,傳統手工藝除了代表了民間藝人數千年來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外,還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脈絡,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最鮮明的國際「名片」。而今,歷經數千年傳承的木雕工藝依然能夠快速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實現產業化發展,從業人員也具備了一定的基數,大多數的傳統技藝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代表,又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化規模,木雕工藝更應該值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傳承和保護。
  • 羊年到,民間傳統手工藝發「羊」財
    羊年到,民間傳統手工藝發「羊」財 2015-02-18 22:33:32(高紅超)「爆竹聲中一歲除」,隨著羊年的氣息越來越濃,「羊」元素出現在各種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如武強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上,「三陽開泰」、「九九陽春」,陽、羊同音,人們寄望通過「羊」傳遞暖暖祝福。
  • 確認過眼神,你就是散落在南寧街頭巷尾的民間傳統手工藝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糖畫是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無論廟會集市,還是公園名勝都可以見到糖畫小攤頭條小科普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
  • 美麗的杭州,並非只有西湖風景,這些景點也讓你驚嘆不已
    提起杭州這所城市,大多數人只會想起西湖,周圍的風景區,確實非常的優美,令很多人無比嚮往。不管是大大小小的島嶼,還是湖畔旁的垂柳,又或者是一些亭閣,都有著獨特的景觀。很多人都覺得杭州,非常的美麗和迷人,但並非是因為西湖景點,才讓杭州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 國粹匠心|中國十大傳統手工藝,驚豔世人
    中國傳統手工藝,門類繁多,精巧美觀,歷史悠久而燦爛,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價值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刺繡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裡,刺繡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 國粹匠心|中國十大傳統手工藝,驚豔世人
    中國傳統手工藝,門類繁多,精巧美觀,歷史悠久而燦爛,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價值、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1、陶瓷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同時也是我國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其以陶土和瓷土為原料,經配料、成型等流程製成。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於世界。
  • 福州:民間傳統手工藝走進大學課堂-中青在線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林智仁) 近日,陽光學院2018年第一期傳統手工藝課堂正式開課。此次手工藝課堂邀請到了兩位來自寧德市屏南縣代溪鎮北墘村的民間傳統手工藝人,為同學們進行手把手現場教學。教學現場,竹製女士手提包、竹燈、百索對蝦等傳統手工藝品齊齊亮相。  為學生進行竹編教學的孫得元出生於農耕家庭,15歲起便開始學習竹具編制。
  • 鄭州舉辦「四不像」手工坊品展,市民驚嘆高手在民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9月6日上午,由鄭州社區大學、鄭州月季公園聯合舉辦的「四不像」手工坊課程進社區手工藝作品展示會,在月季公園中心廣場舉行,20餘位民間高手和非遺傳承人攜帶作品參展,並與到現場觀賞作品的市民講授和交流
  • 以紀錄片拯救瀕臨困境的民間手工藝
    在台州就有這樣一家組織——中國民協(臨海)民藝傳播基地,它不僅著眼於台州的民藝,更是面向全國民間手工藝,採用與傳統截然不同的宣傳方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源,實現線上與線下融合。朱海龍告訴記者,為了傳承與復興民藝,2016年3月,浙江臨海民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申請成立中國民協民藝文化傳播基地,最終於同年5月在臨海落地揭牌。  不少人有疑問,民藝傳播基地為何會選在臨海?
  • 中國傳統手工藝:糖人的故事
    中國傳統手工藝關於「糖」的文化多種多樣,今天的故事主題是關於中華傳統手工藝-「糖人」的起源故事。據說糖人技藝盛於明末清初,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糖人」技藝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吹糖人製作過程「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時就有,時稱「戲劇糖果」。
  • 北京都有哪些傳統手工藝?面人、糖畫還是毛猴,記憶中的民間工藝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民間傳統藝術品自然很多,但是哪些民間藝術最能代表老北京呢?下面帶大家回憶老北京的那些傳統手藝!1、北京面人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裡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面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
  • 第二屆全區傳統手工藝精品展暨首屆呼和浩特民間手工藝作品展開展
    昨日,在內蒙古美術館,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呼和浩特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第二屆全區傳統手工藝精品展暨首屆呼和浩特民間手工藝作品展」正式開展。
  • 傳統手工藝綻放創意 柯橋舉行中國拼布創意設計大賽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10月20日,以「拼布與生活」為主題的「2018第四屆『勝家杯』中國拼布創意設計大賽暨中國國際拼布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柯橋)舉行。本屆大賽吸引了全國50多所藝術設計高校,以及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拼布名家參與。大賽共收到參賽與參展作品550件,在之江學院進行為期一周的展覽。
  • 鄭州:月季公園舉辦「四不像」手工坊品展,市民驚嘆:高手在民間
    2020年9月6日上午,由鄭州社區大學、鄭州月季公園聯合舉辦的「四不像」手工坊課程進社區手工藝作品展示會在月季公園中心廣場舉行,20餘位其中不少為非遺傳承人的民間高手攜帶作品參展,與到現場觀摩欣賞的市民講授和交流。
  • 吳中民間手工藝「新生代」什麼樣
    「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文化發祥地,民間手工藝匯聚。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11個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餘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國內,並不多見。然而,更為罕見的是,在民間手藝式微的當下,這裡的新生代手藝人卻蓬勃崛起,形成一股推動民間手藝發展的「後浪」,以百花齊放的態勢續寫著指尖上的傳奇。
  • 吳中民間手工藝「新生代」什麼樣
    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文化發祥地,民間手工藝匯聚。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11個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餘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國內,並不多見。
  • 第十五屆旅發大會|電影放映員轉身民間手工藝傳承
    黎仕倫的「絲弦」系列產品在特色旅遊商品博覽會遵義館,60歲的餘慶縣黔文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黎仕倫熱情地向前來詢問的客人做介紹:「這些鞋墊、香囊、絲弦,都是我們餘慶縣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這些寶貝似乎被人們遺忘了,我開的這個公司,就是專門傳承這些寶貝的……」  黎仕倫帶來的20多樣民間工藝品,展示在面積不大的展架上,陸陸續續有人來觀看、購買,20日、21日兩天,他就有20萬多元的訂單和零售收入。
  • 古代深受追捧,如今逐漸消失的十大傳統手工藝,知道的人已經老了
    中國擁有著上千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了不朽的文明,其中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更是門類繁多。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傳統的手工製作正逐步被及大機械化代替,一些民間的傳統工藝正逐漸的走向消亡。一、桿秤天地之間有桿秤,大秤砣是老百姓,這句歌詞相信能勾起不少人的回憶。桿秤就是我們祖先用來稱重的工具,它製作簡單由秤砣、秤盤、秤桿和秤繩組成,是中國最早的槓桿的原理的實踐產物。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子秤」,現在的年輕人估計也只能在博物館中見到桿秤,更別提製作桿秤的藝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