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有哪些傳統手工藝?面人、糖畫還是毛猴,記憶中的民間工藝

2020-12-17 中原文化家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民間傳統藝術品自然很多,但是哪些民間藝術最能代表老北京呢?下面帶大家回憶老北京的那些傳統手藝!

1、北京面人

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裡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面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

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形,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麵塑體積小、便於攜帶,又經久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

2、糖畫

兒時的回憶,可以吃的藝術品「糖畫」,這門以糖作畫的手工藝曾經流行於冬季的街頭巷尾,而今卻慢慢消失於大眾的視線。

吃過糖畫的人都迷戀著那甜蜜的糖汁味,活靈活現的圖案是中國民間百年來對精緻生活的創作。每一個街頭的糖畫人都是藝術家,對孩童時代的我們來說糖畫比任何藝術品都來得珍貴。

白糖、紅糖加入少許飴糖,或用麥芽糖,在爐子上經過溫火熬製,慢工出細活,可以牽絲時,這一勺糖的準備功夫就做足了,接下來就看它千變萬化的時刻了。

沒有底稿,全憑雙手和經驗,必須胸有成竹。提、頓、放、收,速度飛快,糖稀就像一根細長的金線,在藝人手中頓時有了生命,一幅糖畫就成了。

3、鬃人兒

北京的"鬃人兒",是清朝末年興起的一種民間玩具,因其歷時不長,故在記述北京歲時風物的古籍中均無記載。所謂鬃人兒,是民間玩具藝人根據京劇和皮影戲創造的一種能夠舞動的戲曲或"花會"人物。

用豬鬃紮成圓錐狀,頭部為彩塑,骨架外面套上五顏六色的古典服裝,手持兵器或團扇等物,並按照戲曲演員亮相架勢製成各種姿勢的塑像,可謂集京劇臉譜和戲劇服裝於一身。

民國初年在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等廟會上出售的鬃人兒,其服裝系用紙剪成,所繪花紋簡單而粗獷。後來改用絹、綢、緞裁製服裝,並對彩繪刻意求工。

近期對舊工藝作進一步革新,將鬃人兒圓錐體的底部改為雙腳或單腳,使豬鬃的排列順序和方向富於變化。這種運用新工藝製作出來的鬃人兒,受震後舞動得更加靈巧。

4、毛猴兒

北京的毛猴兒這種古樸的民間玩意兒,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奇妙的民間藝術,北京獨有的毛猴,這種傳統的北京民間工藝,內容豐富多彩,既表現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又反映了拜年、祝壽、堂會、娶親、出殯、踏青等風俗與韻事。

中國能工巧匠自古多出自民間,許多手藝都是凝聚了許多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在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毛猴就是這麼一個隱藏於北京文化民間藝術的經典。

毛猴的用料雖簡單,但製作者的藝術構思卻非常巧妙。主要是讓毛猴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通過多樣的肢體語言,再現中國風土市井文化;具有很高的觀賞與收藏價值。

以上僅僅眾多北京民間傳統手工藝中,典型代表,還有很多更經典的傳統手藝,你還知道哪些?歡迎留言點評。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糖畫,甜蜜的手工藝
    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是地道的民間畫種
  • 確認過眼神,你就是散落在南寧街頭巷尾的民間傳統手工藝
    說起民間手工工藝哪些最讓你印象特別深刻呢?糖畫是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無論廟會集市,還是公園名勝都可以見到糖畫小攤頭條小科普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棕編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頭條小科普棕編工藝起源於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古老的玩具,被中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
  • 非遺|傳統技藝·河套糖畫
    非遺糖畫糖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糖畫,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像,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技藝之一。
  • 糖畫:兒時的記憶
    這些天行走在德利超市門口,總會看到一群人圍繞在一起。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湊近瞧了瞧,原來是一位老人正用湯勺在一張很小的畫板上用糖畫畫。  「那不是我兒時在校門口吃過的糖畫嗎?這裡也有?」對於身在異鄉的我來說,很親切,也很感動,腦中不禁聯想起兒時的生活,一轉眼,就過去十七八年了。
  •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
    中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看完這些,讓人驚嘆不已!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千年以來的綿延曆史,民間所產生的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扎紙花扎紙花這種傳統手工藝文化己在我們寧紹平原上流傳很久,這古老手工藝在紹興每個角落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每當人們做壽、喜宴、嫁娶時在紹興傳統糕點上如,饅頭、壽麵、印糕等都插著一朵朵彩紙手扎的禮花。手扎紙花能扎出各式各樣花卉如牡丹、月季、海棠等等,形態各異,五顏六色,層次分明。
  • 非遺糖畫傳承!木炎陌陌直播間製作駿馬栩栩如生
    陌陌主播木炎是一名非物質文化糖畫傳承人,既會雕塑、也會製作面人。日前走進木炎的直播間,見她正在製作糖畫,不禁勾起了孩童時的記憶。不僅在造型上,像是一件賞心悅目的&34;,味道也很美味,將糖畫放在嘴裡,慢慢融化後甜蜜的味道回味無窮,特別是小孩子,十分的喜歡。
  • 糖畫、皮影戲、捏麵人……春節這三個地方有非遺展演
    昨天上午,走進市河濱公園東門,8個造型別致的尖頂小木屋分列在東門內的噴泉兩側,每座小木屋的外牆上都懸掛有一項非遺項目介紹,共介紹了冰糖葫蘆、糖畫、宮廷糖、棕編、老北京毛猴、皮影戲、捏麵人、琉璃不對兒這8個非遺項目。「如今國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認識、接觸、了解、喜歡中國民間傳統文化。」
  • 這是一個藝術範兒的美食節 吹糖人、糖畫、捏麵人……小時候吃過的...
    這幾天,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成了市民熱議的話題,大家見面都會互相詢問,有沒有到大召走走。如果您還沒有去過,不知道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有什麼好玩的、好看的,那就跟著記者一起去看看吧。剛走進大召前街,記者就和許多市民、遊客一樣,被一位吹唐人的民間藝人吸引了。只見他從容器中取出一塊軟軟的糖,在手中隨意拉扯幾下,糖仿佛活了一樣,跟隨著老藝人的手變化著形狀。
  • 鮑家科:傳承傳統手工藝 「把民族民間工藝加大做強」
    鮑家科表示,這些年國家重視傳統手工業的發展,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間手工藝歷史悠久,民族傳統手工藝也很多,如蠟染刺繡、銀器製作。全省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活動,對一些民族組織品牌企業進行扶持引導,尤其是貴州省實施旅遊大省戰略,手工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
  • 舌尖上的非遺|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手工技藝——成都糖畫
    糖塑是傳統中國民間塑作的一個特殊種類,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將之製作成形。與西方雕塑不同,中國民間塑作包含了繪畫、雕塑、刻印、裝飾等豐富的造型因素,更多地體現出自身傳統的美學旨趣和技藝特色。糖塑多以俗稱「糖稀」的麥芽飴糖和玉米糖為原料,綜合採用捏、堆、貼、剪、吹、搓、拽、按、澆、拉等製作手段和繪、染、刻、劃、點、戳、印、插、綴等裝飾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
  • 看竹編、演皮影、吃糖畫……走,崇州民俗風情街上看非遺
    崇州,就是王勃詩句中「蜀州」的所在地。整個中秋節期間,我市以「安逸走四川,賞月到崇州」為主題,圍繞唐人街主會場,配套開展了與中秋相關的相關活動。來自瀘州、青神、樂山、自貢等全省14個地(市、州)的油傘、竹編、宋筆、扎染、泥塑等55個非遺項目、傳統習俗、文創產品將集中進行展示,為大家奉上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 古代傳統工藝的代表,手工藝草編與竹編,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在古代,由於生產與生活需要,傳統手工藝很發達,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這些傳統手工完成,所以手工技藝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一、傳統手工藝草編大名草編手工藝是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項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
  • 體驗傳統糖畫的魅力
    很多人都喜歡糖畫這種傳統藝術,看著糖畫製作者僅用用糖漿和勺子等簡單器具,就可以畫出栩栩如生的糖藝作品,讓人拍手叫好。糖畫製作雖然看起來容易,但是製作糖畫的工藝卻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術,在過去,沒個幾年功夫,是不會做出精美的糖畫作品的。
  • 中國傳統手工藝:糖人的故事
    中國傳統手工藝關於「糖」的文化多種多樣,今天的故事主題是關於中華傳統手工藝-「糖人」的起源故事。據說糖人技藝盛於明末清初,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糖人」技藝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吹糖人製作過程「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據說宋代時就有,時稱「戲劇糖果」。
  • 【傳統文化】老北京工藝——絨布唐
    在東城區國子監那條幽靜的小街裡,有一個專門經營老北京民間手工藝的店「盛唐軒」,是由絨布唐的傳人創立的。
  • 【茶話】糖畫:即將消失的甜蜜記憶
    陳子昂的老家四川射洪縣盛產蔗糖,他甚是喜歡,且吃法獨特:先把糖融化,在光潔桌面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花卉,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且賞且吃,甚是有趣。後卸官歸裡,閒居無聊,便收徒傳藝。從此流傳了下來。至今糖畫藝人還奉陳子昂為祖師爺。「糖畫曹」從老師那裡聽來的歷史,和上面這兩則流傳比較廣的說法均不同。他說,糖畫起源於三國時諸葛亮。
  • 吹糖人畫糖畫 民間藝人亮絕活
    用一點加熱後的糖稀,便能做出活靈活現的糖人糖畫,在2月15日的安陽橋古廟會上,這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吸引了許多市民觀看。  記者看到,吹糖人的郭師傅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手上揉搓,然後用嘴含住一端,吹起一個大泡,經靈巧的雙手捏合,便製作成一個糖人,再把蘸了糖稀的竹籤粘在糖人上,一個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糖人可以做成各種形狀,如寶葫蘆、燈籠等。
  • 糖畫,即將消失的甜蜜記憶.
    //藏在古城裡的「 楊記 · 糖丞相工藝坊 」「60後、70後的童年記憶裡有三件寶:糖稀、糖畫、糖人。」糖畫源自四川,是民間一種頗具特色的街頭藝術,對於60、70年代的人來說,也許並不陌生。糖畫的魅力在於民間手藝的手工製作。作畫人是沒有手稿的,講究的是一氣呵成。糖稀涼了以後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畫糖的動作要快,圖案的線條不能間斷,必須一根糖絲下來。
  • 捏麵人七彩染紙生肖糖畫……娃娃們戀上傳統文化
    小班孩子們玩起了各種民間傳統遊戲;中班孩子們開展了「製作喜慶花樣饅頭」、「七彩染紙」、「巧手捏麵人」和「民間剪紙」活動;大班孩子們開展了「迎新春書畫屋」、「製作生肖糖畫」、「雞年畫雞」「、拓印年畫」、《西遊記小劇場》活動,孩子們有的用毛筆書寫春字、福字,有的畫水墨畫,有的拓印年畫,有的製作生肖糖畫,有的表演《西遊記》中《三借芭蕉扇》的片段。
  • 糖畫,兒時記憶的美食
    糖畫是一種以糖為原材料 進行作畫的傳統民間老手藝 工具為一勺一鏟 糖料則由紅糖、白糖 加上少許飴糖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 當熬到可以牽絲時 就可以用來澆鑄造型製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