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元明清三朝首都,民間傳統藝術品自然很多,但是哪些民間藝術最能代表老北京呢?下面帶大家回憶老北京的那些傳統手藝!
1、北京面人
老北京逢年過節家裡拿面捏個兔爺、捏個小耗子之類的,為的是哄孩子開心。如今面人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成為人們觀賞和把玩的工藝品。
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團。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形,各種各要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麵塑體積小、便於攜帶,又經久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
2、糖畫
兒時的回憶,可以吃的藝術品「糖畫」,這門以糖作畫的手工藝曾經流行於冬季的街頭巷尾,而今卻慢慢消失於大眾的視線。
吃過糖畫的人都迷戀著那甜蜜的糖汁味,活靈活現的圖案是中國民間百年來對精緻生活的創作。每一個街頭的糖畫人都是藝術家,對孩童時代的我們來說糖畫比任何藝術品都來得珍貴。
白糖、紅糖加入少許飴糖,或用麥芽糖,在爐子上經過溫火熬製,慢工出細活,可以牽絲時,這一勺糖的準備功夫就做足了,接下來就看它千變萬化的時刻了。
沒有底稿,全憑雙手和經驗,必須胸有成竹。提、頓、放、收,速度飛快,糖稀就像一根細長的金線,在藝人手中頓時有了生命,一幅糖畫就成了。
3、鬃人兒
北京的"鬃人兒",是清朝末年興起的一種民間玩具,因其歷時不長,故在記述北京歲時風物的古籍中均無記載。所謂鬃人兒,是民間玩具藝人根據京劇和皮影戲創造的一種能夠舞動的戲曲或"花會"人物。
用豬鬃紮成圓錐狀,頭部為彩塑,骨架外面套上五顏六色的古典服裝,手持兵器或團扇等物,並按照戲曲演員亮相架勢製成各種姿勢的塑像,可謂集京劇臉譜和戲劇服裝於一身。
民國初年在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等廟會上出售的鬃人兒,其服裝系用紙剪成,所繪花紋簡單而粗獷。後來改用絹、綢、緞裁製服裝,並對彩繪刻意求工。
近期對舊工藝作進一步革新,將鬃人兒圓錐體的底部改為雙腳或單腳,使豬鬃的排列順序和方向富於變化。這種運用新工藝製作出來的鬃人兒,受震後舞動得更加靈巧。
4、毛猴兒
北京的毛猴兒這種古樸的民間玩意兒,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毛猴藝術將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藝術家的創作完美結合,造就了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
奇妙的民間藝術,北京獨有的毛猴,這種傳統的北京民間工藝,內容豐富多彩,既表現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又反映了拜年、祝壽、堂會、娶親、出殯、踏青等風俗與韻事。
中國能工巧匠自古多出自民間,許多手藝都是凝聚了許多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在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毛猴就是這麼一個隱藏於北京文化民間藝術的經典。
毛猴的用料雖簡單,但製作者的藝術構思卻非常巧妙。主要是讓毛猴模擬人的動作和生活場景,通過多樣的肢體語言,再現中國風土市井文化;具有很高的觀賞與收藏價值。
以上僅僅眾多北京民間傳統手工藝中,典型代表,還有很多更經典的傳統手藝,你還知道哪些?歡迎留言點評。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