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於生產與生活需要,傳統手工藝很發達,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這些傳統手工完成,所以手工技藝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一、傳統手工藝草編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帘、果盒、紙簍、拖鞋等。
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項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辮手工藝品在我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
大名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二、傳統手工藝竹編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用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編織出各種形態的工藝品。挑竹、片竹、編竹等手工藝品,在匠人手中成就一件件精美的工藝。
我國的竹編工藝歷史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竹來編織器具存放物品。為解決儲水問題,在竹藤編制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成為最早的陶器。
商周時期竹編工藝日見精細,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後在整個封建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
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
如今,像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單純的竹編手藝人越來越少,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堅持著這門手藝,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
隨著全手工竹編製品的自然美被逐漸認同,把竹編技藝融入到生活中去,將實用與藝術結合,成為傳承最好的方式。
三、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苗語稱「木圖」,貴州省丹寨縣排倒莫地區排模型服飾苗族支系世代相傳的民間手工技藝;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印花工藝,古稱蠟纈。
苗族蠟染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就是苗族蠟染製作流程。
製作時先用草木灰濾水浸泡土布,脫去纖維中的脂質,使之易於點蠟和上色。把適量的黃蠟放在小瓷碗裡,將瓷碗置於熱木灰上,黃蠟受熱熔化成液體後,即可用蠟刀蘸蠟汁點畫於布上。
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中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摺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點好蠟花的布再用溫水浸溼,放入已發好的藍靛染缸,反覆浸泡多次,確認布料已經染好,即可漂洗,讓清水衝去浮色,再放進鍋裡清水煮沸,使黃蠟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再用。
蠟溶化後即現出白色花紋,除織布和畫蠟步驟外,蠟染還有製作藍靛和發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後連接,構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藝和操作規程。
總之,這些傳統手工藝,既有生活與生產的使用價值,也具有藝術的研究價值,因此,弘揚這些傳統工藝,是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