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統工藝的代表,手工藝草編與竹編,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2020-12-21 中原文化家

在古代,由於生產與生活需要,傳統手工藝很發達,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這些傳統手工完成,所以手工技藝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一、傳統手工藝草編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帘、果盒、紙簍、拖鞋等。

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項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辮手工藝品在我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

大名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二、傳統手工藝竹編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用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編織出各種形態的工藝品。挑竹、片竹、編竹等手工藝品,在匠人手中成就一件件精美的工藝。

我國的竹編工藝歷史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竹來編織器具存放物品。為解決儲水問題,在竹藤編制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成為最早的陶器。

商周時期竹編工藝日見精細,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後在整個封建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

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

如今,像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單純的竹編手藝人越來越少,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堅持著這門手藝,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

隨著全手工竹編製品的自然美被逐漸認同,把竹編技藝融入到生活中去,將實用與藝術結合,成為傳承最好的方式。

三、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苗語稱「木圖」,貴州省丹寨縣排倒莫地區排模型服飾苗族支系世代相傳的民間手工技藝;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印花工藝,古稱蠟纈。

苗族蠟染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就是苗族蠟染製作流程。

製作時先用草木灰濾水浸泡土布,脫去纖維中的脂質,使之易於點蠟和上色。把適量的黃蠟放在小瓷碗裡,將瓷碗置於熱木灰上,黃蠟受熱熔化成液體後,即可用蠟刀蘸蠟汁點畫於布上。

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中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摺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點好蠟花的布再用溫水浸溼,放入已發好的藍靛染缸,反覆浸泡多次,確認布料已經染好,即可漂洗,讓清水衝去浮色,再放進鍋裡清水煮沸,使黃蠟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再用。

蠟溶化後即現出白色花紋,除織布和畫蠟步驟外,蠟染還有製作藍靛和發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後連接,構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藝和操作規程。

總之,這些傳統手工藝,既有生活與生產的使用價值,也具有藝術的研究價值,因此,弘揚這些傳統工藝,是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苗族蠟染|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手工藝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原始的、緩慢的手工工藝越發的顯得彌足珍貴,苗族的蠟染便是如此。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可追溯到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那時候蠟染叫做「蠟纈(xié)」,這種技術在唐代尤為盛行,宋代後就逐漸衰退,主要是靠著我國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得以傳承至今。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古代蠟染應用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划,一點一捺。或似湯湯瀑布泉,又似白煙花簇雪。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關於苗族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
  •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划,一點一捺。或似湯湯瀑布泉,又似白煙花簇雪。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
  • 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起源=origin=蠟染,古稱為「蠟纈」。古代蠟染應用來源:非遺東方 隋代宮廷手工藝品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關於苗族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古代蠟染應用來源:非遺東方 隋代宮廷手工藝品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划,一點一捺。或似湯湯瀑布泉,又似白煙花簇雪。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關於苗族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
  •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是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2010年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傳統手工藝欣賞——布藝
    蠟染 說起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今天我們去探索技藝最開始的地方,或傳承或凋亡。始終不會被遺忘的貴州蠟染之鄉——黔東南。
  • 傳創融合發展苗族蠟染 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
    熊兆美說:「我們製作蠟染的工具蠟刀,因為現在在市場上是買不到的,除了我們自己本民族使用以外,在市場上一般是很難購買到這樣的產品,這個蠟刀工具,所以我覺得在蠟刀的保護傳承這一塊,一定要進一步的去加強,去收集資料,能夠把我們這樣優秀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皇清職貢圖》中對苗族服飾的描繪「衣以蠟繪花於布面染之,既染,吉蠟,則花紋似錦。」說明了苗族古代的衣裙均為蠟染。這種加工技術,可即傳自古代苗族。或和《後漢書●西南夷傳》提到的闌幹斑布有關。這種蠟染工藝,至今仍保存於苗族、布依族等人民生活中,加工技術,親屬累代相傳。花紋或秀美壯麗,或非常細緻,藝術水平極高。一般只限於藍青色,也有五色兼施的,染料一般多採用本地靛青本色花紋。咽蠟染技術,始於古代苗族先民,從上述一段文字記載中得以證明。
  • 貴州苗族蠟染藝術展走進北大
    5月8日至10日,「神秘夜郎,多彩貴州」貴州苗族蠟染藝術展在北大三角地亮相。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的苗族蠟染吸引了不少北大師生的眼光。苗族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
  • 丹寨苗族蠟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詩
    時光流年裡的「藍花敘事」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繪花於布,而後染之,去蠟則見花」的蠟纈,蠟纈即蠟染,也就是在布料上,以蠟作為防染劑作畫,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白花。蠟染曾是中國古代染纈工藝三種基本類型之一,在唐朝時,蠟染成為盛行的裝飾紡織品,並沿著中西貿易古道「絲綢之路」遠銷歐亞。
  • 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家族傳承搬進高校課堂
    中新社柳州7月3日電 題: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從家族傳承到搬進高校課堂作者 朱柳融手握蠟刀,一勾一畫,一繞一點,花鳥魚蟲躍然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道出各般形態。在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的蠟染課上,數十名學生在教授馬踐的指導下,耗費近一周時間,終於完成首幅蠟染作品。
  • 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蠟染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提起蠟染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蠟染就是我們苗族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稱為「畫染」我們苗族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機械代替人工,傳統手工蠟染技術瀕臨失傳。
  • 中國傳統文化:指尖藝術——苗族蠟染技藝
    中國傳統文化:指尖藝術——苗族蠟染技藝 蠟染,古稱蠟 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 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絞纈(扎染)、灰纈(鏤空印花)、夾纈 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 其中又有很多細節步驟
  • 文化創意為苗族蠟染賦予新活力
    7月,在貴州田野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丹寨縣基加村的苗族婦女楊秀芬,再次在美國參加第十六屆聖達菲國際民間手工藝展,把貴州大山深處美麗的蠟染工藝帶到了國際展示平臺。 現在的楊秀芬對自己的手藝非常自信,她和鄰裡們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蠟染技藝帶出了大山、帶出了貴州,更實現了脫貧致富。
  •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2020-03-31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探秘苗族民間蠟染技藝
    ↑1月10日,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調試蠟染膏。 ; ; ; ; 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世代居住在大山裡的苗族同胞至今仍傳承著紡麻、蠟染、刺繡等古老的手工技藝。其中,蠟染是一項著名的傳統工藝,染料用的藍靛由馬蘭草製成。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影報導↑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展示蠟染的布料(1月10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採收用於製作藍靛的馬蘭草(2013年9月13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往藍靛池投放馬蘭草製作藍靛膏(2013年9月13日攝)。
  • 走進經典手工藝|美麗的蠟染藝術
    蠟染起源於秦漢,盛行於隋唐。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之一。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 「漫遊西江」玩法九——感受西江非遺魅力,翻開苗族千年史詩
    、手工蠟染、苗族刺繡等。 蠟染體驗: 苗族民間的蠟染是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
  • 苗族蠟染「獨臂」傳承人:民族工藝啥時都不會過時
    很多年輕的「畫娘」經常圍在楊而郎周圍,向她學習蠟染技巧,楊而郎覺得這是苗族的民族工藝,應該讓更多人掌握,每次她都耐心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蠟染經驗,使傳習所添了一股濃濃的學習氣氛。在寧航蠟染館,展示著一件件精美的藍色系蠟染成品,不管是蠟染服飾、家居用品還是蠟畫,圖案都非常精美,手感柔軟舒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些都是楊而郎和「畫娘」們一件件精心製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