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柳州7月3日電 題: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從家族傳承到搬進高校課堂
作者 朱柳融
手握蠟刀,一勾一畫,一繞一點,花鳥魚蟲躍然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道出各般形態。在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的蠟染課上,數十名學生在教授馬踐的指導下,耗費近一周時間,終於完成首幅蠟染作品。
學習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大一學生盤海豔,也是第一次感受這項中國古代印花技藝的魅力。「上學期學習了蠟染理論知識,早就期盼著實操。」盤海豔看著自己的作品笑著說,「我第一幅蠟染作品誕生了,覺得很神奇,以後我會將蠟染技藝用於服裝設計中。」
讓學生掌握並傳承蠟染技藝,無疑是廣西民間工藝大師、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踐最大的心願。
蠟染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呈現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多種圖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廣西、湖南等地苗、瑤、侗等民族擅長蠟染,苗族蠟染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生於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馬踐,苗族蠟染、扎染在祖輩間相傳,從小就喜歡上這項民間技藝。「祖母和母親,她們不用描圖,用蠟刀蘸著蠟液就能在布面上描龍畫鳳,繪花鳥魚蟲。」57歲的馬踐介紹說,他從小就喜歡繪畫,經常幫著畫一些。
耳濡目染中,馬踐逐漸掌握蠟染技藝。而大學專修美術專業的他,畢業後回到家鄉文化館工作。沉浸在苗寨的山山水水中,馬踐不滿足於重複老人的傳統手法。
靠著不斷地摸索,他創造用「液體蠟顏料」作為染料,用毛筆作為染色工具,在宣紙上描繪出苗寨、花鳥、山水等圖案,然後用墨汁在宣紙的反面染色,形成一幅傳統蠟染與中國畫相結合的「蠟染繪畫」。
這也讓馬踐在美術繪畫界聲名鵲起。當意識到村寨裡熟悉的蠟染畫面逐漸消失,老手藝人越來越少,已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書的馬踐,立志要把這項民間技藝傳承下去。
「蠟染技藝以前都是在家族裡口傳心授,要在高校裡教授,需要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訓課程。」馬踐介紹,蠟染進入高校,就要打破原來的家族傳承,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
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蠟染、扎染已融入藝術學院七個專業課程,如將蠟染、扎染技藝融入服飾圖案運用與設計等課程中,並新建相關課程等;還面向全校開設蠟染、扎染相關專業或公共選修課等。
此外,該校還建立了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民族文化(苗族扎染、蠟染)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開設蠟染扎染博物館、工藝坊、染洗實訓室、民族產品研發中心等,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科學化、系統化、職業化。
在該校蠟染扎染博物館中,展示著三四百件蠟染、扎染作品。其中不少出自教師和學生之手,將蠟染、扎染技藝運用於服裝、手袋、家裝等設計當中。據悉,馬踐帶領團隊研發的創新產品,已走向歐美和東南亞,並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區級的金、銀、銅、精品獎等榮譽。
如今馬踐已臨近退休,他有了新目標:「希望能在退休前出版一兩本書,將多年學到的技藝技法寫入書中,讓更多人學習和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