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家族傳承搬進高校課堂

2020-07-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柳州7月3日電 題: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從家族傳承到搬進高校課堂

作者 朱柳融

手握蠟刀,一勾一畫,一繞一點,花鳥魚蟲躍然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道出各般形態。在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的蠟染課上,數十名學生在教授馬踐的指導下,耗費近一周時間,終於完成首幅蠟染作品。

學習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大一學生盤海豔,也是第一次感受這項中國古代印花技藝的魅力。「上學期學習了蠟染理論知識,早就期盼著實操。」盤海豔看著自己的作品笑著說,「我第一幅蠟染作品誕生了,覺得很神奇,以後我會將蠟染技藝用於服裝設計中。」

讓學生掌握並傳承蠟染技藝,無疑是廣西民間工藝大師、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踐最大的心願。

蠟染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呈現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多種圖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廣西、湖南等地苗、瑤、侗等民族擅長蠟染,苗族蠟染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生於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馬踐,苗族蠟染、扎染在祖輩間相傳,從小就喜歡上這項民間技藝。「祖母和母親,她們不用描圖,用蠟刀蘸著蠟液就能在布面上描龍畫鳳,繪花鳥魚蟲。」57歲的馬踐介紹說,他從小就喜歡繪畫,經常幫著畫一些。

耳濡目染中,馬踐逐漸掌握蠟染技藝。而大學專修美術專業的他,畢業後回到家鄉文化館工作。沉浸在苗寨的山山水水中,馬踐不滿足於重複老人的傳統手法。

靠著不斷地摸索,他創造用「液體蠟顏料」作為染料,用毛筆作為染色工具,在宣紙上描繪出苗寨、花鳥、山水等圖案,然後用墨汁在宣紙的反面染色,形成一幅傳統蠟染與中國畫相結合的「蠟染繪畫」。

這也讓馬踐在美術繪畫界聲名鵲起。當意識到村寨裡熟悉的蠟染畫面逐漸消失,老手藝人越來越少,已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書的馬踐,立志要把這項民間技藝傳承下去。

「蠟染技藝以前都是在家族裡口傳心授,要在高校裡教授,需要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訓課程。」馬踐介紹,蠟染進入高校,就要打破原來的家族傳承,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

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蠟染、扎染已融入藝術學院七個專業課程,如將蠟染、扎染技藝融入服飾圖案運用與設計等課程中,並新建相關課程等;還面向全校開設蠟染、扎染相關專業或公共選修課等。

此外,該校還建立了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民族文化(苗族扎染、蠟染)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開設蠟染扎染博物館、工藝坊、染洗實訓室、民族產品研發中心等,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科學化、系統化、職業化。

在該校蠟染扎染博物館中,展示著三四百件蠟染、扎染作品。其中不少出自教師和學生之手,將蠟染、扎染技藝運用於服裝、手袋、家裝等設計當中。據悉,馬踐帶領團隊研發的創新產品,已走向歐美和東南亞,並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區級的金、銀、銅、精品獎等榮譽。

如今馬踐已臨近退休,他有了新目標:「希望能在退休前出版一兩本書,將多年學到的技藝技法寫入書中,讓更多人學習和傳承。」(完)

相關焦點

  • 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楊婷婷:讓更多人一起學習傳承蠟染技藝
    在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梅家莊村蠟染坊內,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安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婷婷細心地梳理著掛穗,「最新設計的雙魚形吉祥掛件,寓意吉祥,很受市場歡迎,兩天能做好一隻。」組織培訓繡娘。
  • 「蠟染大師」藝術保護傳承的守望
    「蠟染大師」藝術保護傳承的守望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14年07月24日14:04 「我要把民族傳統的蠟染藝術傳承下去,讓它也能成為世界的藝術。」平日裡,王月圓除了照顧小孫子之外,更多的時間則專注於蠟染。 「蠟染不僅具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而且還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價值。」王月圓說,她一生摯愛的蠟染藝術,蠟染與她似乎有著某種不解之緣,值得讓她把它傳承下去。
  • 龍勝紅瑤婦女學蠟染技藝 傳承非遺傳統手工藝(圖)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潘志祥攝 11月19日,瑤族婦女在瑤族服飾(紅瑤)蠟染技藝傳習培訓班上練習蠟染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潘志祥攝 廣西新聞網龍勝11月21日訊(通訊員 潘志祥)11月19日,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首屆瑤族服飾(紅瑤)蠟染技藝傳習培訓班開班,培訓班邀請了該縣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手把手」教學,來自該縣龍脊鎮、泗水鄉的40多名紅瑤婦女同胞將參加為期一周的蠟染技藝培訓。
  • 柒牌攜手清華等眾高校保護蠟染等民間紡織技藝
    柒牌攜手清華等眾高校保護蠟染等民間紡織技藝 2009-06-15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為保護和傳承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 廣西匠人痴迷蠟染 創新繪畫為傳統技藝注入新色彩
    [解說]蠟染是一種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一般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以藍靛浸染,布面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馬踐是廣西柳州市的一位苗族蠟染手工藝人,也是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授。7月2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內,馬踐正在指導學生進行蠟染工藝製作,教授他們如何用以蠟繪製圖案的布料進行染色、固色、脫蠟過程。
  • 安順市蠟染協會副會長王月圓:守望相助 傳承文化
    安順市蠟染協會副會長王月圓:守望相助 傳承文化 發布時間:2020-12-16 10:11:48      來源:安順日報
  • 傳承和發揚蠟染技藝,讓安順蠟染成為新時尚!
    這幅正在繪製的作品名叫《鳳凰吉祥》,而作者是蠟染大師楊正華。 在安順平壩區重彩真絲蠟染工坊產品陳列室裡,掛滿了各種絲製彩色蠟染產品——款式有布匹、披肩、絲巾、領帶等,有的色澤豔麗,有的清新雅致,配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圖騰花紋,在燈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顯得靈動柔亮,令人注目。 楊正華一家從事家庭作坊式蠟染工藝。為將家鄉技藝傳承發揚,他時常思考,怎樣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相結合。
  • 傳承和發揚蠟染技藝,讓安順蠟染成為新時尚
    這幅正在繪製的作品名叫《鳳凰吉祥》,而作者是蠟染大師楊正華。安順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楊正華一家從事家庭作坊式蠟染工藝。為將家鄉技藝傳承發揚,他時常思考,怎樣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相結合。1986年,他到貴州師範學院藝術系進修油畫專業,將西方油畫與傳統蠟染工藝相結合,獨自設計了200多種蠟染樣式。「我大學主修油畫,後來發現油畫與蠟染是相輔相成的,將油畫知識靈活運用到蠟染上,所呈現出的色彩更為自然、大氣、濃厚。
  • 潘魯生深入貴州黔東南調研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對傳承人的文化堅守...
    本次調研的重點是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潘魯生一行實地考察了臺江縣苗族刺繡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石傳英刺繡工坊、吳冬雄銀飾工坊,走訪民族服飾藏家馮經國、織錦傳承人張留中。潘魯生在與當地文化工作者和傳承人交流時表示,當地民間刺繡、銀飾、首飾等傳統工藝資源非常豐富,傳承發展也做得較好,下一步還要積極探索把傳統工藝和現在的生活更好地融匯在一起。
  • 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在2018年6月10號的倫敦時裝周T臺上,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苗族繡娘楊林先帶去的苗繡、蠟染一經亮相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此外,許多年輕的英國本土設計師對蠟染的精湛工藝及時裝潛力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蠟染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工藝,如今依然活躍在藝術創作和時尚前沿。
  • 蠟染繪畫之父劉子龍:千年蠟染的傳承路【圖】
    在此期間,適逢美國著名纖維大師路斯高教授在中國講學,路斯高教授覺察到劉子龍獨具的色彩天賦,在講學結束的20分鐘結業定項單獨談話中,路斯高直接指明了劉子龍研究中華民族染織藝術之路。劉子龍說,遇到路斯高是偶然的,走蠟染之路也是偶然的。路斯高教授為他指明方向後,劉子龍決定試著探索中國傳統蠟染的新道路。
  • 作品集|廣西芒編工藝傳承與創新設計
    為了更好地傳承創新廣西傳統芒編工藝,使其跟上新時代社會發展趨勢和工業生產轉型升級的步伐,達到推動芒編工藝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並發揚廣西傳統文化的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地培養一批有能力、有幹勁、有志於保護傳承傳統芒編工藝的同時能在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的設計人才,為芒編行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為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 傳下去,賺到錢——一個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的心願
    新華社記者肖豔  「拿到這個證我太開心了,做刺繡、蠟染更有信心了。」著一身苗家盛裝的熊麗手裡拿著剛領的貴州首屆民族民間工藝大師證書,興奮地對記者說。她剛被省裡認定為貴州刺繡、蠟染以及剪紙的民族民間工藝大師。
  • 廣西芒編工藝傳承與創新設計
    ,達到推動芒編工藝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並發揚廣西傳統文化的目標,我們必須積極地培養一批有能力、有幹勁、有志於保護傳承傳統芒編工藝的同時能在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的設計人才,為芒編行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為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 藝術設計:工藝類美術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新時代新發展!
    五十年來,該校堅持繼承傳統與銳意創新相結合,為社會培養了數千名工藝美術人才和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設計師、工藝美術大師,旨在重點保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文化,對接國際一流企業,尋求文化創新、傳承的途徑和方法,為工藝美術的傳承弘揚作出了貢獻。
  • 守護和傳承中國苗族蠟染技藝的苗女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早在秦漢時代,中國苗族人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貴州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1971年出生在畢節市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的楊曉珍,和村裡的絕大部分村民一樣都是苗族。
  • 丹寨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發展
    新華網貴陽1月24日電(記者楊洪濤)「 太神奇了 ,每一個親眼看到丹寨蠟染製作過程的遊客,都會這樣評價。」提起蠟染,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經理寧曼麗一臉自豪。
  • 這些人獲評「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為進一步加強民族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充分發揮民族民間工藝領軍人才和鄉村文化旅遊技能型人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作用及影響力,9月14—18日,由貴州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主辦,貴州省民族宗教幹部培訓中心、
  • 平壩區楊正華榮獲「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稱號
    日前,由省民宗委、省文旅廳、省文聯共同舉辦的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評選中,平壩區苗族的楊正華獲得「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稱號。記者在天龍鎮屯堡景區的苗族蠟染展示廳看到,陳列柜上擺放著楊正華獲得的各種獎狀,展廳四周懸掛色彩鮮豔、圖案精美的蠟染製品。楊正華在傳承苗族蠟染技藝的同時,融入了現代人審美元素,讓更多的人喜歡傳統民族工藝,並讓這些工藝品融入他們的生活,使苗族蠟染技藝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 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正華:讓蠟染成為新時尚
    這幅正在繪製的作品名叫《鳳凰吉祥》,而作者是蠟染大師楊正華。  在平壩區重彩真絲蠟染工坊產品陳列室裡,掛滿了各種絲製彩色蠟染產品——款式有布匹、披肩、絲巾、領帶等,有的色澤豔麗,有的清新雅致,配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圖騰花紋,在燈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顯得靈動柔亮,令人注目。  安順市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