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沂蒙山小調》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個傳統的歌曲都知道它起源於沂蒙山,可是大家知道他什麼時候誕生的嗎?知道他什麼時候才開始流行的嗎?
《沂蒙山小調》是1940年誕生於沂蒙山區白石屋村的沂蒙民歌,當時駐紮在沂蒙山區抗大一分校的文工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起初,《沂蒙山小調》是為了配合宣傳抗日救國的歌曲,後來在流傳中經過多次加工修改,如今已成為讚美沂蒙山區美好風光的沂蒙民歌,蜚聲海內外。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就經常遭到日寇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被日寇和國民黨利用,與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於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當時,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任務就是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在前線開展對敵人的政治攻勢,一面深入到黃沙會最盛行的沙溝峪、馬頭崖等地召開幹部群眾座談會,進行調查研究和宣傳教育,同時搜集創作素材。
《沂蒙山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白石屋村一間簡陋的民房裡創作出來的。歌曲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經傳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很快傳遍了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各抗日根據地,受到了廣大軍民的普遍喜愛,以後又流傳到華北、東北各抗日根據地後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刪去了揭露黃沙會反動本質的內容,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對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歌曲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隨著時間的推移,《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多萬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