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00周年

2020-12-11 光明網

本報煙臺6月16日電(記者範有德)百餘名歷史、考古、甲骨文專家今天在這裡舉行學術研討會,紀念中國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00周年。

王懿榮祖籍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他最早發現和搜集甲骨文,並第一個將其考訂為商代文字。這一重大發現,將中國古文字歷史上溯到公元前16世紀,使我國有文字考證的歷史上推了1000年。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歷史成為信史,開創了中國殷商文明史研究的新局面。王懿榮還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他臨危受命,在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率領軍民竭盡全力頑強抗敵,最終攜家人壯烈殉國。

在這次研討和紀念活動期間,還將舉行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新館開館儀式,首映為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00周年而攝製的電視片《甲骨探秘》,演出謳歌王懿榮愛國精神的新編京劇《雄風祭酒》。

相關焦點

  • 百名甲骨學大師齊聚福山 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20周年
    交流會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7月1日訊 (記者 史宇 通訊員 趙逢晶 王研  林麗穎  路宏) 6月29日,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20周年國際甲骨學研究經驗交流會在煙臺市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盛大啟幕
  • 學者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煙臺8月13日電(記者 賈宇、趙秋麗)「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紀念大會暨甲骨文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在山東煙臺開幕。「王懿榮甲骨學研究中心」也在今天舉行了奠基儀式。山東煙臺人王懿榮於1899年首次發現甲骨文,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它的發現將中華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1000多年,而王懿榮作為「甲骨文之父」,為甲骨學今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隨後的3天時間裡,來自中、日、韓、法、美、俄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20餘位專家學者,將圍繞「甲骨學與商史」「甲骨學與考古」和「甲骨文書法」等議題分組展開討論。
  • 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20周年國際甲骨學研究經驗交流會舉行
    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20周年國際甲骨學研究經驗交流會舉行 2019年06月30日 16: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6月28-29日,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
  •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逝世120周年 福山文旅局舉辦紀念活動
    聯合網訊 作為我國迄今可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1899年,出生並成長於煙臺福山的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自此開啟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研究甲骨文的文化接力。
  •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始末
    經後來的研究證實,王懿榮對甲骨文字最初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平心而論,甲骨文的發現,與其說是王懿榮冥冥之中的運氣,毋寧說是他一生寸積銖累的個人修為使然。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漢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殘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齋藏瓦》等共計30餘種。並與翁同龢、盛昱、張之洞、孫毓文、劉鶚等人討論金石文字之學通信達500餘封。並此時,王懿榮已三任國子監祭酒,時稱「太學師」。《清史稿·王懿榮傳》中說:「既迴翔三館,綿歷十年,中朝言學者,自吳縣、常熟外,惟公風採隱然,負時重望。」
  • 為什麼發現甲骨文的是王懿榮而不是別人?
    我們都知道王懿榮是甲骨文的發現者,被後人尊稱為「甲骨文之父」,又是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愛國志士,今年恰恰是王懿榮殉難120周年,本人的這篇小文也算是對先生的一個紀念。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統治者佔卜時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文字,長期埋在地下,雖然也不時被人翻挖出來,但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榮發現。從此,甲骨文開始走進中國文字的大家庭中,並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甲骨文收藏和研究也風靡一時。
  • 王懿榮:發現甲骨文第一人
    因病得「福」發現「龍骨」    1899年夏,北京。    滿清帝國南書房行走、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患了傷寒。到秋天,仍為惡病所苦。大夫開出了藥方,王略懂醫道,見藥方上一味叫「龍骨」的藥,以前從未聽過,便吩咐家人拿包「龍骨」看看。    誰也沒想到,就是緣於這一點「好奇」舉動,開啟了我國古文字研究的又一嶄新領域。
  • 中國發現並研究甲骨文第一人——王懿榮(圖)
    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忠貞的愛國志士。1899年,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把我國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從此,他在中國文化史上名聲顯赫,被稱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一種文字。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未被認出以前,它們只是被當作一味叫「龍骨」的藥材,直到被王懿榮發現並確認。
  • 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
    夜半時分,離開北京城防的王懿榮掛著滿身的傷痕和疲憊回到家中,正堂的太師椅上,夫人和家人都在等著他。偌大的廳堂沒有一個人說話,大家只是表情嚴肅的注視著王懿榮。王懿榮看了看大家,慢慢地摘去頂戴花翎,拂去額頭的汗珠,彈了彈衣服上的灰塵,然後緩緩地走到堂屋的正中坐下。
  • 【煙臺故事】王懿榮 中國發現、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榮的發現證實了商代歷史為信史,為探索殷文化之前的夏文化和回溯華夏文明的歷史源頭提供了依據,結束了學術界對夏周商三代歷史的渺茫探索,成為研究商代歷史最重要的直接史料,將中國信史整整提前了1700年。    作者 呂偉達    王懿榮(1845年-1900年),字正孺,又字廉生,福山縣(即現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
  • 山東人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始末
    王府井大街錫拉胡同西頭路北的一座大宅院裡,年過半百的王懿榮,正來回踱著步子。近日身染瘧疾,病情時好時壞,四處求治未果,讓他略微有些焦躁。  一片甲骨驚天下  這日,一位友人探得個深諳藥性的老中醫,尋去開了劑藥方。懿榮平素略通醫道,發現藥方中一味「龍骨」,尋常未見,且只有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鶴年堂(一說達仁堂)藥鋪才有此藥。
  •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120年前在中藥渣裡發現甲骨
    作為我國迄今可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從山東人王懿榮的「龍骨」奇緣算起,甲骨文發現已經120年。從絕學到顯學,甲骨文見證了兩個甲子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王懿榮,字正孺,又字廉生,出生並成長於煙臺福山。
  • 福山王懿榮廣場本月完工 王懿榮或成城市文化符號
    保護遺存,23年前創辦王懿榮紀念館    據了解,為紀念王懿榮對甲骨文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煙臺決定建立王懿榮紀念館,而從紀念館建立至今已經有23年的歷史。    1989年,福山區投資建成王懿榮紀念館。
  • 甲骨文發現始末
    平心而論,甲骨文的發現,與其說是王懿榮冥冥之中的運氣,毋寧說是他一生寸積銖累的個人修為使然。  王懿榮,字正儒,一字廉生,生於清道光二十五年農曆六月初八。祖父王兆琛,為經魁、二甲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山西巡撫。父親王祖源,拔貢,歷任兵部主事、員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為著名金石學家和收藏家。  光緒五年,王懿榮中舉,次年連捷二甲第17名進士。
  • 王懿榮紀念館免費參觀 "甲骨文之父"書寫對聯現身
    水母網8月12日訊(YMG記者 鄒春霞 通訊員 趙洪超 趙逢晶 攝影報導) 福山是「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的故鄉,今年是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5周年。昨天上午,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主辦,福山區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承辦的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5周年研討會,在煙臺福山區文博苑舉行。
  • 王懿榮與甲骨文的一世情緣
    甲骨文的偶然發現就充滿了這種悲喜劇的色彩。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夏天,儘管天空像往年一般瓦藍瓦藍的,但在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的眼裡,城門樓子是灰色的,那高聳的城牆是灰色的,城區內大 大小小的胡同是灰色的,連後院裡蒼翠的葡萄架也變成灰色的了。毫無疑問他病了。王懿榮身染瘧疾,久治不愈。一位醫術高深的老中醫為王懿榮開出一劑藥方。
  • 霞公府門外的傳奇故事——問卜中華,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1899年的這個深秋,甲骨文被發現了(之前的人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王懿榮畫像)  發現甲骨文為什麼了不起呢?  王懿榮似乎有點聽懂了祖先的問責,他放下甲骨,站起身來……1900年,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參與京城防守事宜」。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王懿榮悲憤地回到東城區錫拉胡同的自宅,偕家眷服毒投井以殉,享年五十五歲。這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他發現的是「龍骨」,而自己也成了中華民族真正的「龍骨」。  甲骨文的發現就此終結了麼?沒有。
  • 王懿榮辨「龍骨」為「甲骨文」
    生病抓藥 發現甲骨文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夏天,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患了瘧疾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圖說: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和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周志高在現場 主辦方供圖從「一片甲骨驚天下」到120年後的今天,甲骨學已然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一門國際顯學,亦是中國遠古文明傳承的活化石,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甲骨文,你從哪裡來?
    當甲骨文面對「哲學三問」,該如何作答?1899年,清代學者王懿榮患痢疾,醫生開出一劑藥方,上有一味叫「龍骨」的藥。在從藥鋪抓來「龍骨」上,他目光銳利地發現上面刻劃有奇異的紋絡。(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廳的場景再現)一片甲骨驚天下。這就是漢字鼻祖——甲骨文。它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