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正在"消失"

2020-09-14 旅行中的熱氣球

那個本該在地球上熠熠生輝的地方,經過歲月和人類活動的打磨,變成了塵土,「消亡」這個詞,就讓人太過沉痛了。



敦煌莫高窟,或許終究逃不過這樣的命運。


有專家預估,無論如何,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中。



莫高窟每天的門票,需要提前預約,並且限制人數,超過限定,便無法進入洞窟觀賞,而且還不允許拍照,不允許用手機、相機。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潘絜茲 1954年


為了保護洞窟壁畫,敦煌研究院對每一個洞窟進行實時監測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氣滲透率,一旦有害物質超標,洞窟會立刻關閉。


這也是我們去旅行時,門票包含最多12個洞窟的原因。


儘管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拼盡了全力保護洞窟的完整,但只要有人觀賞,那就必然會對它造成傷害。


工匠安裝佛頭 五代 莫高窟72


通過觀影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球幕電影《夢幻佛宮》,為我們講述了莫高窟的發展。


雨中耕作 盛唐 莫高窟23 北壁


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鳴沙山東麓,忽然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最是興盛,在武則天時就有洞窟千餘個。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鮮為人知,幾百年裡基本保存了原貌。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害怕若干年後,那些壁畫、飛天只存在於部分人們的腦海中;


也害怕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氧化了洞窟的牆壁,模糊了壁畫人物的臉龐;


更害怕有些人去動手觸摸,導致壁畫脫落。


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孫志軍攝影-2011年



在劇裡,研究敦煌學的學者,穿越時空,和一個叫做王圓籙的道士對話,講述了莫高窟遭受一場空前浩劫,有多麼令人心痛。



這個原本是農民,逃難到敦煌的道士,皺著眉頭,大聲的喊著:「我後悔啊!我真的不知道啊!」


他不知道1900年,在清理16窟的積沙時,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


裡面存放著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後來經他之手,上萬件流失海外。



他不知道,英國人斯坦因謊稱自己是印度人,騙王道士為了把玄奘當年取得的真經,重新帶回印度發展。


王道士一聽《西遊記》裡好像有這事兒,200兩銀子,29箱藏經洞裡的經書、圖畫、刺繡,拿走吧。


1907年,斯坦因拍攝的莫高窟第16窟


他不知道,法國人伯希和是個地道的「中國通」,三言兩語聊一聊,王道士就高興了,進入藏經洞隨便翻閱、隨便挑揀,花了500兩銀子,帶走了最精華的6000卷古書經文經典。



從無人理睬的小道士,這一下子變成了「文化傳播的使者」,後來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也沒落下,分別運走了一批批經書。


如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羅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唯獨留在中國的寥寥。



但時間從來不會因為你的悲痛而停止,莫高窟消亡的命運,也從未在歷史的長河中改變。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來到莫高窟,剝離了唐代精品壁畫26塊


還僱了當地人鋸下一尊半跪式供養菩薩像一身,以及北魏彩塑飛天。


經書拿走了,壁畫和菩薩像運走了,無限的貪婪和掠奪,讓莫高窟傷痕累累。



一千六百多年的時光,讓莫高窟從無到有,從繁盛到逐漸走向消亡...


莫高窟,再也經不起任何的傷害了,我們卻無法修復,更無力逆轉。


它在漫天的黃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卻終有一天,將歸於黃沙。


這種難過,只是想想便覺心痛。


在敦煌,即將消失的痛,不止莫高窟。


「月牙泉」


可能消失的原因:水位下降、沙鳴山向月牙泉移動



月牙泉是敦煌另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沙漠之中,一彎月牙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在它身邊稍作停留,像是能和曾經的自己對話。



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震驚全世界,加上悠揚的駝鈴和絕美的日落,給敦煌這個城市又加了一份濃濃的色彩。


我跨越千山萬水,只為看你一眼。



「雅丹魔鬼城


可能消失的原因:常年的風力侵蝕、人類活動



進入雅丹魔鬼城,一派荒涼壯闊便呈現在眼前,金獅迎賓、孔雀玉立、獅身人面、西海艦隊...形態各異的地貌,講述著關於這裡的故事。



它們在這片荒涼的戈壁上孤獨的存在著,景區為了保護不被遊客破壞,設置了觀賞的範圍、拉了一條繩索圍擋,可當人們到來,總有些人跨越圍擋,試圖拍出「完美」的照片。


加上風力作用的侵蝕,魔鬼城,正在以一種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速度消逝,而我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漸行漸遠。


在中國,像敦煌一樣的城市,更不止一個。


「昆明--東川紅土地」


可能消失的原因:水土流失、農田開墾度



這裡被認為是世界上除巴西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遠遠看去,藍天白雲下,紅土地白房舍,美到讓人心醉,更讓人產生一種不似地球的魔幻感。



雲彩不停地變化著,投在田間的影子也在變化著,每分每秒都是新的驚喜,9月份的紅土地最美,吸引著無數攝影師前往。



「青海--青海湖」


可能消失的原因:全球變暖、農業過度發展



七、八月是去青海湖最好時節,油菜花開大片,金黃色和碧藍的湖水相接,給這個盛夏帶來了「春天」的味道。



無法想像這片蔚藍的湖,如果消失了,它們只存在於照片中,該是多麼令人心痛啊。



「重慶--金剛碑村」


可能消失的原因:居民搬遷,開發計劃擱淺



來重慶,別只去洪崖洞了,來金剛碑村走走吧,盤根錯節的黃桷樹佔據了各個角落、廢舊的建築被青苔和植物「侵佔」,沒有人流,更沒有喧鬧。



整個村子都帶著殘缺古樸的美,像是時光在這裡按下了暫停鍵,溫柔了歲月。


在世界,還有更多美景面臨著同樣的悲傷。


「義大利--威尼斯


可能消失的原因:長年的水患衝蝕,導致地層每年下沉0.5釐米



美麗的威尼斯,穿行的貢多拉,這裡就像是一個童話世界,奈何被海水淹沒將會是它的宿命。



威尼斯的原住民在不斷遷離這座水都,關於這座城市下沉的現實,多少人惋惜又無奈。


想去的地方,就好好的去看看吧,要記得除了記憶什麼都別帶走,除了腳印也別留下。



「澳大利亞--大堡礁


可能消失的原因: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過度開發導致珊瑚白化死亡



大堡礁的天然心形島,是多少情侶嚮往的地方,你難以想像這片浩大的工程是微小的珊瑚完成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像是上帝的一個水族箱,讓人嘆為觀止。



但是如果不繼續保護,大堡礁面積會銳減,珊瑚會死亡,美景也將不在。


唯一證明它存在過的東西,或許就是一部分人的記憶和一些影像了。



「中東--死海


可能消失的原因:板塊運動擠壓、全球變暖



死海中的高鹽分使它有著非比尋常的浮力,躺在海面上,就像是躺在家裡的沙發上一樣,讀一本書或報紙,盡情的享受陽光和大海的擁抱。



但是在過去的70年間死海的面積縮小了一半,目前,水位也在以一年1米的速度降低,也許有一天,這個世界奇觀將從世界上消失!



大自然和古代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人類活動和行為卻使它們面臨著消亡的命運。


歷史已經成為歷史。


我們除了惋惜,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節約資源、在旅行中愛護環境、愛護文物...不要因為我們的到來,加速了它們的消失。


這種無奈與悲傷,希望它永遠不要發生。

相關焦點

  • 敦煌正在慢慢消失,再不去就晚了
    然而你知道嗎,這個一生必來一次的地方,正在慢慢消失……敦煌另一個可能會消失的景點就是月牙泉月牙泉的水正在肉眼可見地逐年變少,這隻「沙漠之眼」即將要閉上了。敦煌的黃面好吃,主要在於香菇汁做得好。讓敦煌慢一點消失,需要我們多一點記得,快安排起行程,我們一起出發!
  • 乾涸消失約300年,哈拉齊湖重現敦煌
    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甘肅省疏勒河流域管理局了解到,在位於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端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交匯的地方,乾涸消失了約300年的疏勒河的終端湖——哈拉奇湖近日被發現重現。一個近5平方公裡的水域,水面波光粼粼,茂盛的蘆葦叢在蕩漾,白鷺和野鴨或棲息或翱翔……這是近日敦煌西湖保護區管理局的科研人員在深入保護區腹地開展秋季調查時發現的景象。這正是乾涸消失了約300年的哈拉奇湖!發源於祁連雪山的疏勒河是我國第四大內陸河,孕育出舉世聞名的敦煌文化。
  • 敦煌莫高窟,每存在一天,就更接近消失一天……
    還看到一些壁畫的顏色褪了,部分圖畫缺失或人為破壞,一些壁畫被成片的割走了,還有一些壁畫正在起皮脫落...... 敦煌壁畫,會消失嗎?
  • 敦煌沙漠現64平巨型沙畫,奮戰10晝夜創作,僅存一天就消失
    敦煌沙漠現64平巨型沙畫,奮戰10晝夜創作,僅存一天就消失 大家好,我是象君 這兩天不是正和公司小夥伴 在敦煌遊學嘛 偶然刷到網上一個視頻 看見了這場在敦煌沙漠上演的 「一天就消失的大地藝術」
  • 敦煌,消失了的國際都市文化
    打開敦煌,不只是打開中國,而且還是打開一個我們已經忘記了的中國和世界的聯繫。作為年後回歸的第一期,我們終於迎來了預告已久、也期盼已久的敦煌篇。作為敦煌篇的起始篇,道長在莫高窟的洞窟和佛塔之間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而敦煌這座城市也和絲綢之路生生相息。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沉默了千年 卻在它被喚醒那一刻 即邁向了消亡的命運 當年霍去病驅逐匈奴人,一直打到敦煌500兩銀子,讓敦煌發掘出來的文物最精華的部分留在了大英博物館。敦煌,生於華夏,活在英國,活在法國。最早的雕版《金剛經》,世上最多星數的中古星圖《敦煌星圖甲本》,出自敦煌,此刻,都在大英博物館裡哭泣……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或面臨消失危險
    原標題:「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亟需持續保護修復 否則面臨消失危險圖為阿爾寨石窟。李強 攝「阿爾寨石窟遺址需持續保護和修復,否則面臨消失的危險。」內蒙古自治區鄂託克旗阿爾寨石窟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烏日嘎朝魯24日對記者表示,對阿爾寨石窟遺址的保護和修復,必須資金充足,尤其是後續資金要跟得上。
  • 消失千年的樂器「復活」了?敦煌壁畫中的音樂世界原來是這樣!
    三十多年的探索,箜篌、琵琶、篳篥等245件消失千年的古樂器得以從壁畫中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敦煌壁畫仿製樂器琵琶製作現場琵琶製作過程敦煌壁畫仿製樂器圖紙在敦煌石窟諸多繪有樂舞場景的壁畫中,琵琶以高達700餘次的「出鏡率」,成為敦煌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 跟我走進敦煌,將要消失大景點莫高窟,再不去就沒機會了
    文|叨叨貓導語:近年來,人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會生活,學會享樂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大家都利用空餘的時間出去遊玩祖國大好山河,有很多美麗的地方,有的傳奇有的大荒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有些壯美的地方因地理環境的原因,有可能要消失在我們大眾的眼中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60歲成為敦煌研究院院長,用半生守護敦煌
    1907年,神秘的敦煌第一次被世人探索,但在此後的很長時間,這裡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時間來到1963年,一個名叫樊錦詩的年輕女孩來到了那裡,而這一待就是半生,她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她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敦煌,將樸素留給自己。
  • 中國敦煌月牙泉的水,為什麼不會消失?全靠人工來補水
    敦煌的月牙泉它就處在於沙漠之中,之所以會被稱作是奇蹟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像月牙,其次是它能夠在沙漠之中,多年不幹不消失,那為什麼東煌月牙泉不會消失呢?其實她全靠人工補水。
  • 海南黎族紋身:正在消失的紋身之美
    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一。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女子只要長大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誌接受紋身。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60歲成為敦煌研究院院長,用半生守護敦煌
    >,她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敦煌,將樸素留給自己。敦煌院長,把樸素留給自己熱愛可抵歲月長,在敦煌,樊錦詩找到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情,60歲那年,她成為敦煌研究院的院長,這個身份的轉變讓她身上擔負的責任更加重要。
  • 景點正在逐漸消失中,其中有莫高窟、月牙灣,想看就得儘早了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世界級珍貴文化遺產,其瑰麗的建築、彩塑、壁畫藝術,堪稱研究中國佛教史和藝術史的鮮活博物館。但近年來,敦煌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嚴重威脅著莫高窟,土地沙化引發的風蝕、粉塵等,導致莫高窟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變色、脫落等問題。這座文明寶庫,可能在我們這代人眼中逐漸消失。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青春獻給敦煌,將樸素留給自己
    1907年,神秘的敦煌第一次被世人探索,但在此後的很長時間,這裡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時間來到1963年,一個名叫樊錦詩的年輕女孩來到了那裡,而這一待就是半生,她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她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敦煌,將樸素留給自己。
  • 正在消失的長頸鹿
    它們正悄無聲息地消失,情況危急。他發現近10年來,長頸鹿的總數已經下降了40%,它們在至少7個非洲國家已經消失,有些種類的野生種群總體數量已不足400隻,比世界上絕大多數種類的大型哺乳動物都更加瀕危。儘管人人都知道非洲象要滅絕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長頸鹿的數量其實要少得多。事實上,長頸鹿的總數現在只剩下9萬隻,是非洲象總量的五分之一。它們正悄無聲息地消失,情況危急。
  • 敦煌》打開敦煌文化大門
    敦煌》發布了嘉賓汪涵的官宣海報,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隨後,愛奇藝官博又釋出了最新版宣傳片,也讓眾多觀眾對於這檔聚焦敦煌文化綜藝更加期待。 敦煌》是愛奇藝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通過汪涵等敦煌探索團成員的一系列探秘活動,向廣大的年輕觀眾展現敦煌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通過這檔節目了解更多敦煌文化。  與其他文化類綜藝不同,《登場了!敦煌》深度洞察當下年輕用戶娛樂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將傳統文化植根於現代的綜藝節目形式當中。
  • 那些正在消失的手藝和古蹟
    原標題:那些正在消失的手藝和古蹟 手藝盼傳承   1月8日,內黃縣張龍鄉大張龍村80歲的李正歲正在製作木桿秤。使用手工木秤的人越來越少,這項傳承了2000多年的手藝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 海南黎族婦女紋身:正在消失的紋身之美
    海南黎族婦女紋身:正在消失的紋身之美 2019-03-13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敦煌繪畫傳承人——劉達強
    敦煌壁畫由於地處沙漠乾旱的惡劣環境之中,風蝕和沙化嚴重,窟內壁畫正在迅速惡化,中外專家估計,敦煌寶庫將會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