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敦煌,走進莫高窟,不只是打開中國,而且還是打開一個我們已經忘記了的中國和世界的聯繫。
莫高窟洞窟裡沒有燈,講解員用手電筒照著壁畫給大家講解,因為燈光對洞窟不好。
微弱的手電光中,我們除了被壁畫的精美和包羅萬象震驚到之外。
還看到一些壁畫的顏色褪了,部分圖畫缺失或人為破壞,一些壁畫被成片的割走了,還有一些壁畫正在起皮脫落......
敦煌壁畫,會消失嗎?
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給予世界獨一無二的禮物,卻在以一種緩慢的,不可逆轉的態勢在消逝。
70年前的照片上,精美的壁畫還完好無損,等今天再去看的時候,顏料就掉了一大半。
氣候,風沙,蟲害,甚至是過多的遊客的呼吸,對壁畫都是致命的傷害。
壁畫的石牆後面,從底下往上冒出水汽,而敦煌天氣乾燥,壁畫經常會起皮掉落,無法復原。
莫高窟背後就是鳴沙山,大風颳過來的沙子,時常把洞口給堵住。
保護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沒有可以永遠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損毀,我們這些人用畢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治沙
樊錦詩帶領著所有人,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治理風沙,成立治沙站,種草方格,以防沙子進入洞窟。
壁畫修復
壁畫保護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如何防止病蟲害?如何把脫落的壁畫粘合上?幾代敦煌人一直在探索。
當我們走進正在修復的洞窟,這裡的壁畫修復專家給我們講解了如何修複壁畫的各種病變,壁畫保護的相關知識。
我們問在這裡工作的專家:
「修復一個洞窟大概要多久?」
「這個洞窟修復了三年。」
「你整年在這裡工作會覺得寂寞嗎?」
「不會,我覺得內心安靜又充實。」
敦煌數位化
新問題又來了,來莫高窟的遊客越來越多,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是致命的傷害。
第一任院長常書鴻在莫高窟考察
為了更好的保護莫高窟,在多方檢測下,確定每人只能參觀2個小時,每天只能進3000人。
後來,著名的數字敦煌開始投入建設,樊錦詩想用計算機數位化技術,永久且高保真的,保存敦煌壁畫和彩塑。
這個想法從提出來,到2014年使用,整整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每一個來到莫高窟的人都是幸運的
餘秋雨說:這裡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瞋。這裡的每一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夠你流連長久。
每一個來到莫高窟的人都是幸運的。
在這裡,我們走進洞窟,和幾千年的古人對話,那時的歷史,人文,服飾,樂器,建築一一展現在眼前。
在這裡,我們聽敦煌人講幾代人堅守莫高窟的故事,感受堅守大漠的「敦煌精神」。
冬日敦煌
冬天是敦煌旅遊的淡季,去的人相對少。所以,很多景點都可以享受「包場」級別待遇。
12個開放窟+1個特級窟
冬日晴冷人少,最適合慢慢看洞窟。
冬季我們可以看12個開放洞窟+1個特級窟,一次看過癮。
在莫高窟巡視的樂樂大王
泥版畫繪製
用泥版畫的形式,臨摹一幅經典的敦煌壁畫。
屆時,我們會來到石窟外的莫高學堂,用國畫顏料,把我們對壁畫、塑像的理解和印象,表現於這幅屬於自己的敦煌泥版畫中。
壁畫修復教學
我們特地安排了一堂豐富有趣的壁畫修複課。
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壁畫修復專家,在壁畫修復現場詮釋如何修複壁畫的各種病變,以及壁畫保護的相關知識。
古裝行禮儀
穿上唐代壁畫中的復原服飾,配上專人為其上妝。
並學習古代禮儀,古代妝容、古代女子的各種髮型,知禮行禮,學以致用。
絲綢之路
可以說讀懂了莫高窟,你就讀懂了一半的敦煌。
剩下的一半,則藏在絲綢之路的邊塞要道上。
一路前往陽關、玉門關、鳴沙山和嘉峪關,只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全面、立體的了解敦煌。
冬日鳴沙山
冬日陽關
冬日玉門關
敦煌的冬天很特別,
是西出陽關的蕭瑟和黃沙落雪的斑駁,
是縈繞千年的歷史和空寂無人的石窟。
在這個遊客退去的季節,
可以安靜的感受時光流逝大地洪荒,
然後叫上一碗舌尖上的胡羊燜餅,
把自己拉回煙火人間。
壁畫也許有一天終將不復存在,
但我們能讓它代代相傳。
這個冬天,讓我們相約敦煌。
參考資料:
《敦煌:眾人受到召喚》
《大揭秘 : 「敦煌」女兒 樊錦詩》
《朗讀者》20170408
《開講啦》 20190302
《人物》 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