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每存在一天,就更接近消失一天……

2020-12-09 騰訊網

打開敦煌,走進莫高窟,不只是打開中國,而且還是打開一個我們已經忘記了的中國和世界的聯繫。

莫高窟洞窟裡沒有燈,講解員用手電筒照著壁畫給大家講解,因為燈光對洞窟不好。

微弱的手電光中,我們除了被壁畫的精美和包羅萬象震驚到之外。

還看到一些壁畫的顏色褪了,部分圖畫缺失或人為破壞,一些壁畫被成片的割走了,還有一些壁畫正在起皮脫落......

敦煌壁畫,會消失嗎?

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給予世界獨一無二的禮物,卻在以一種緩慢的,不可逆轉的態勢在消逝。

70年前的照片上,精美的壁畫還完好無損,等今天再去看的時候,顏料就掉了一大半

氣候,風沙,蟲害,甚至是過多的遊客的呼吸,對壁畫都是致命的傷害。

壁畫的石牆後面,從底下往上冒出水汽,而敦煌天氣乾燥,壁畫經常會起皮掉落,無法復原。

莫高窟背後就是鳴沙山,大風颳過來的沙子,時常把洞口給堵住。

保護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沒有可以永遠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損毀,我們這些人用畢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治沙

樊錦詩帶領著所有人,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治理風沙,成立治沙站,種草方格,以防沙子進入洞窟。

壁畫修復

壁畫保護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如何防止病蟲害?如何把脫落的壁畫粘合上?幾代敦煌人一直在探索。

當我們走進正在修復的洞窟,這裡的壁畫修復專家給我們講解了如何修複壁畫的各種病變,壁畫保護的相關知識。

我們問在這裡工作的專家:

「修復一個洞窟大概要多久?」

「這個洞窟修復了三年。」

「你整年在這裡工作會覺得寂寞嗎?」

「不會,我覺得內心安靜又充實。」

敦煌數位化

新問題又來了,來莫高窟的遊客越來越多,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是致命的傷害。

第一任院長常書鴻在莫高窟考察

為了更好的保護莫高窟,在多方檢測下,確定每人只能參觀2個小時,每天只能進3000人。

後來,著名的數字敦煌開始投入建設,樊錦詩想用計算機數位化技術,永久且高保真的,保存敦煌壁畫和彩塑。

這個想法從提出來,到2014年使用,整整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每一個來到莫高窟的人都是幸運的

餘秋雨說:這裡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瞋。這裡的每一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夠你流連長久。

每一個來到莫高窟的人都是幸運的。

在這裡,我們走進洞窟,和幾千年的古人對話,那時的歷史,人文,服飾,樂器,建築一一展現在眼前。

在這裡,我們聽敦煌人講幾代人堅守莫高窟的故事,感受堅守大漠的「敦煌精神」。

冬日敦煌

冬天是敦煌旅遊的淡季,去的人相對少。所以,很多景點都可以享受「包場」級別待遇。

12個開放窟+1個特級窟

冬日晴冷人少,最適合慢慢看洞窟。

冬季我們可以看12個開放洞窟+1個特級窟,一次看過癮。

在莫高窟巡視的樂樂大王

泥版畫繪製

用泥版畫的形式,臨摹一幅經典的敦煌壁畫。

屆時,我們會來到石窟外的莫高學堂,用國畫顏料,把我們對壁畫、塑像的理解和印象,表現於這幅屬於自己的敦煌泥版畫中。

壁畫修復教學

我們特地安排了一堂豐富有趣的壁畫修複課。

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壁畫修復專家,在壁畫修復現場詮釋如何修複壁畫的各種病變,以及壁畫保護的相關知識。

古裝行禮儀

穿上唐代壁畫中的復原服飾,配上專人為其上妝。

並學習古代禮儀,古代妝容、古代女子的各種髮型,知禮行禮,學以致用。

絲綢之路

可以說讀懂了莫高窟,你就讀懂了一半的敦煌。

剩下的一半,則藏在絲綢之路的邊塞要道上。

一路前往陽關、玉門關、鳴沙山和嘉峪關,只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全面、立體的了解敦煌。

冬日鳴沙山

冬日陽關

冬日玉門關

敦煌的冬天很特別,

是西出陽關的蕭瑟和黃沙落雪的斑駁,

是縈繞千年的歷史和空寂無人的石窟。

在這個遊客退去的季節,

可以安靜的感受時光流逝大地洪荒,

然後叫上一碗舌尖上的胡羊燜餅,

把自己拉回煙火人間。

壁畫也許有一天終將不復存在,

但我們能讓它代代相傳。

這個冬天,讓我們相約敦煌。

參考資料:

《敦煌:眾人受到召喚》

《大揭秘 : 「敦煌」女兒 樊錦詩》

《朗讀者》20170408

《開講啦》 20190302

《人物》 20151016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為什麼值得每一個人去看看
    ,看一眼比在巴黎羅浮宮待一天更加有價值。這極致的存在,承載了太多歷史的興衰,然而,敦煌美的背後,卻經受無數次摧殘和破壞。每個洞窟、每個壁畫和每尊雕像都建立了數字檔案,全世界都可以在線欣賞洞窟,每個人都可以距離敦煌更近一點。
  • 敦煌沙漠現64平巨型沙畫,奮戰10晝夜創作,僅存一天就消失
    敦煌沙漠現64平巨型沙畫,奮戰10晝夜創作,僅存一天就消失 大家好,我是象君 這兩天不是正和公司小夥伴 在敦煌遊學嘛 偶然刷到網上一個視頻 看見了這場在敦煌沙漠上演的 「一天就消失的大地藝術」
  • 敦煌——正在"消失"
    對每一個洞窟進行實時監測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氣滲透率,一旦有害物質超標,洞窟會立刻關閉。莫高窟,再也經不起任何的傷害了,我們卻無法修復,更無力逆轉。它在漫天的黃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卻終有一天,將歸於黃沙。這種難過,只是想想便覺心痛。
  •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因位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它是世界上連續開鑿時間最長、現存洞窟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石窟建築群。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幾大文明的交匯點,不同膚色、語言的人來來往往,不同的文化在這裡碰撞交流,文化的交融帶動了經濟的交往,使得絲綢之路成為一條繁榮之路,敦煌正好處於這條道路的東部咽喉。自公元366年,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在敦煌東南部鑿下第一個洞窟開始,莫高窟便拉開了長達千年的石窟建造史。
  • 都是莫高窟,為何敦煌莫高窟人滿為患,中原莫高窟卻無人問津
    說到莫高窟,我想大家都不知道,莫高窟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好像在小學的教科書上出現了它的身影,莫高窟對莫高窟了解一點的人應該都知道,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即使對整個世界來說,莫高窟也非常重要,莫煌一般指的是敦煌。
  • 敦煌莫高窟中華文化瑰寶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敦煌的盛名來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鳴沙山東簏的崖壁上,南北長約有1600米。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
  • 跟我走進敦煌,將要消失大景點莫高窟,再不去就沒機會了
    下面就跟著小編走進可能不久後要消失的著名景點,再不去可能就很難一睹真顏了。莫高窟是綠洲敦煌的一個有名景點,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他曾經經歷了16國的洗禮,也見證了各個朝代的繁榮興盛,莫高窟的建造規模可以算是當時尤為壯觀的重大規模,也是要塞跟中原友好的一個重要的見證。
  • 莫高窟,一處漸漸沉入歷史的寶藏。敦煌,一座走向消亡的城市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潘絜茲 1954年 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才了解到,為了保護洞窟壁畫,敦煌研究院對每一個洞窟進行實時監測溫度 莫高窟,再也經不起任何的傷害了,我們卻無法修復,更無力逆轉。 它在漫天的黃沙中存在了上千年,卻終有一天,將歸於黃沙。 這種難過,只是想想便覺心痛。
  • 敦煌莫高窟數萬人歡度浴佛節
    中新社蘭州5月12日電 (記者 馮志軍)12日是中國農曆四月初八,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迎來一年一度的浴佛節,數萬民眾湧向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燒香禮佛,祈福美好生活。這是敦煌最熱鬧的一天,莫高窟「破例」允許遊人在窟區圍欄外燒香拜佛,九層樓的大佛殿裡被圍得水洩不通。
  • 敦煌莫高窟浴佛節:燒香禮佛 「鑽觀」祈福
    直至午後,莫高窟九層樓前的禮佛者人潮湧動,更有唱大戲、扭秧歌等民間「自樂班」在窟前奏樂舞蹈,歡慶佛誕日。圖為2007年四月初八,在莫高窟聚會的人們。在九層樓前,民眾燒香禮佛,祈求幸福,直至中午,人群仍未散去。 敦煌研究院 供圖  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許遊人在景區護欄外圍燒香拜佛的唯一一天。
  • 莫高窟:敦煌的茫茫戈壁上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代表!
    文/高登權坐落在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現存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文化。到了敦煌才知道,高窟的票必須是頭一天買,第二天才能到景點。沒辦法,第一天買完莫高窟的票之後,我們去了玉門關景點。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來到莫高窟的景點大門前,坐上前往莫高窟的大巴車,經過大約四十分鐘的路程,到達了莫高窟。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鄭子愚攝敦煌莫高窟除了集納極高藝術價值的塑身壁畫以外,中原以及西域等文化、科技和宗教等匯聚、碰撞、交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留下瑰麗,是一處戈壁沙漠中的文化殿堂。明朝以後,莫高窟趨於沉寂。人們更耳熟能詳的,是離此地不遠的陽關、玉門關。眼下,若非工作、旅遊,莫高窟附近人跡罕至。付祥波看著空無一物的戈壁,說:「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鄭子愚攝敦煌莫高窟除了集納極高藝術價值的塑身壁畫以外,中原以及西域等文化、科技和宗教等匯聚、碰撞、交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留下瑰麗,是一處戈壁沙漠中的文化殿堂。明朝以後,莫高窟趨於沉寂。人們更耳熟能詳的,是離此地不遠的陽關、玉門關。眼下,若非工作、旅遊,莫高窟附近人跡罕至。
  • 敦煌莫高窟「小小講解員」:弘揚敦煌文化 舒緩遊客情緒
    馮志軍 攝  中新網甘肅酒泉8月21日電 (艾慶龍 馮志軍)「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8月中旬,在敦煌莫高窟排隊等候參觀區域,年僅10歲的敦煌小女孩張詩淼實現了成為一名「莫高窟講解員」的夢想。每隔幾分鐘,她都要上前為即將參觀的遊客「預熱」莫高窟「基礎知識」。
  • 敦煌莫高窟是歷史唯美的遺留
    當人們進入洞窟時,呼吸及行走所帶起的毛絮、塵土等極易附著在壁畫上,壁畫在毛絮和塵土的汙染下,久而久之顏色會慢慢變得暗淡,最終導致顏色消失。除此之外,空氣也是微生物遷移的重要載體,人們進出洞窟時會帶動空氣大範圍流動,運送各類微生物附著在壁畫上。
  • 敦煌莫高窟裡的「洛陽印記」
    悠悠古絲路,將洛陽與西域相連,其中的樞紐和咽喉,就是位於絲路南北道交會處的敦煌。  近日,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導團沿著古絲路的河西走廊,途經嘉峪關抵達敦煌。在莫高窟採訪時,記者找到了不少「洛陽印記」,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莫高窟藏經洞發掘出的唐朝第一長詩《秦婦吟》。
  • 敦煌莫高窟,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值得欣賞
    敦煌莫高窟,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值得欣賞 在中國偌大的版圖之上,從溼潤到乾旱各地風光都展現得一覽無餘,要看大漠風光大西北地區任你玩;要感受霧凇的美,東北雪地也可以去晃蕩;要想去看海,中國領海沿海城市也隨你逛。
  • 敦煌莫高窟率先數位化文保 守護者生活如僧侶(圖)
    專題策劃/龍迎春文/記者龍迎春、吳婉虹錄音整理/實習生鄭婷婷、陳小林、張鵬凌、李悅圖片/記者吳婉虹、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莫高窟:率先進入數位化文物保護時代藝術價值:每一個窟洞都有獨特之處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莫高窟目前對遊客開放的洞窟有30個,分為不同的路線,每一條路線的遊客能看到的洞窟數為8~10個。7月進入旺季後,當遊客數量超過3000人時,莫高窟還會再開放20個洞窟用以調節,避免擁堵。此外,還有10個特窟,供專業人員如美院的學生等選擇。
  • 敦煌莫高窟是被誰破壞的?
    及至隋唐,「絲綢之路」興起,地處要衝的敦煌一帶,建窟之風更盛,武則天時期,洞窟修建的數量超過了1000個。及至宋元兩朝,這一帶的石窟修建日漸衰落,多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明代封閉嘉峪關,敦煌頓成邊塞,至清康熙帝平定新疆,雍正設敦煌沙洲所,當年的石窟才漸漸重見天日。這一帶的石窟有名字嗎?當然有。
  • 「閉關」逾百日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
    人民網蘭州5月11日電(王文嘉、高翔)5月10日,暫停開放108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 據悉,疫情防控期間,莫高窟單日門票預約最大限量調整為總承載量的30%,即每天限售1800張門票,暫不接受旅行社團隊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