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組建的較大規模的軍區之一太行軍區,發展至解放戰爭時期。一九四○年六月,晉冀豫軍區(對外稱晉冀豫邊遊擊縱隊)正式成立太行軍區。那時候,太行軍區的規模很大,是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師部和軍區機構。1945年8月,在全面抗戰勝利後,面對新形勢下的軍事鬥爭,成立了晉冀魯豫軍區,使太行軍區隸屬於晉冀魯豫軍區,成為其下轄的四個二級軍區之一(太行軍區、太嶽軍區、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
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組織了上黨戰役,把二級軍區的主力部隊改為縱隊,其中太行軍區的主力部隊改為太行縱隊。1945年10月,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實現從遊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將太行縱隊改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下轄第8、7、9旅。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中旬,在擴大部隊規模的同時,晉冀魯豫軍區又以太行軍區為第六縱隊,組成第十六、十七、十八旅。
1947年7月,晉冀魯豫軍區又將太行軍區新建的部隊,組成第九縱隊,隸屬第25、26、27旅。在此重點談一談太行軍區及其發展中的三個縱隊之間的關係。自太行縱隊成立後,太行軍區一直存在並不斷發展,後來又以新近發展的部隊組建了第六縱隊,如此說來,太行軍區一直存在並不斷發展,新近發展的部隊再以第九縱隊組建。
晉冀魯豫軍區第三、六、九縱隊,可以說,都是由太行軍區部隊發展而來。接著,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先後發展為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二野戰軍第十一縱隊;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先後發展為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第二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先後發展為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那由太行軍區發展而成的三縱隊、三縱隊司令員又是誰呢?繼續往下看吧。
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湖北紅安人,曾參加過鄂豫皖根據地鬥爭,參加過紅四方面軍長徵,參加過抗日戰爭。陳錫聯在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八路軍第一二師第385旅第769團團長、副旅長、旅長,太行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太行縱隊的組建,及其被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陳錫聯擔任該縱隊的司令員,參加了挺進大別山系列戰役、淮海戰役。
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成立三個兵團,陳錫聯任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那時候,第三兵團有三個部隊,分別是由第二縱隊改編的第十軍團、由第三縱隊改編的第十一軍團和由第六縱隊改編的第十二軍團。從此,陳錫聯指揮第三兵團參加了渡江戰役和大西南解放系列戰役。新中國建立後,陳錫聯任炮兵司令,1955年又任上將軍銜。
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司令員是王宏坤,但不久又被王近山接替。在軍旅生涯中,王近山曾參加過鄂豫皖根據地鬥爭、紅四方面軍長徵以及抗日戰爭。有趣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王近山接任了陳錫聯,擔任了八路軍769師團長。隨後,王近山又接替陳賡任八路軍386旅旅長。戰爭勝利後,王近山先是在陳賡手下擔任太嶽縱隊副司令員,隨著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的成立,他又調任第六縱隊副司令員,不久又調到了第六縱隊,不久又調到了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
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第二野戰軍第十二縱隊,併入第三兵團。在此期間,王近山被任命為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第十二軍副司令員兼軍長。此後,王近山指揮部隊參加了大西南渡江戰役和解放系列戰役。建國後,王近山還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於1955年被任命為中將。
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湖北紅安人,曾參加過鄂豫皖根據地鬥爭,參加過紅四方面軍長徵,參加了抗日戰爭。戰爭期間,秦基偉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十一旅副旅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後,秦基偉任太行軍區司令員。一九四七年七月,太行軍區改稱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此時秦基偉任第九縱隊司令員,之後又任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
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改稱第二野戰軍第十五軍,秦基偉任司令員。這時,不是由太行軍區同屬太行軍區的第十五軍和第十一軍、第十二軍合併為第三兵團,而是由陳賡率領的第四兵團合併為第三兵團。其後秦基偉率軍參加了渡江、湘贛、廣東、廣西、滇南等地的戰役。建國後,秦基偉率第十五軍參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很少有人知道,在1988年恢復軍銜制度時,秦基偉還在軍隊工作,這次他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