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丘壑 兩宋煙霞——讀孫志剛先生山水畫有感/吳廣

2020-12-14 工筆畫孫志剛
孫志剛近照

一池丘壑 兩宋煙霞

——讀孫志剛先生山水畫有感

近日,偶然讀到孫志剛先生的寫生山水,我不禁為之一振!似乎在這狹小的畫室一角,面對志剛兄的寫生作品,如透過平視的小軒窗,看到了一山掠過、萬峰聳峙的場景,這是一幅幅多麼富有五代兩宋意味的畫面,記憶的蒙太奇在腦海不斷地搜索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荊浩的「全」——「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盛闊;

關仝的「壯」——「筆簡體勁,氣凝勢壯」的高遠精深;

董源的「真」——「幽深繁茂,蒼厚華滋」的平淡天真;

巨然的「潤」——「老辣空靈,生機流蕩」的煙嵐氣象;

李成的「靜」——「老邁蕭索,奇絕清曠」的惜墨如金;

範寬的「雄」——「蒼勁古樸,氣勢雄壯」的宏闊氣度;

李唐的「厚」——「蒼茫堅勁、峻峭雄健」的渾厚氣勢;

郭熙的「淨」——「俊巧老成,虯勁明潔」的靈動飄渺;

馬遠的「硬」——「勁利闊略,深邃雄奇」的清遠簡練;

夏圭的「平」——「雄放蒼健,淋漓滋潤」的渾融自成;

米芾的「簡」——「落拓率然,隨意點厾」的獨立意味。

……

有人不禁會問我,中國山水畫的高標從哪裡來?這一直是大家熟知而又迷茫的問題。中國山水畫的高標從大自然而來,從寫生而來,從畫家對自然、人文的認知和提煉中而來。所以,寫生對畫家一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比如:中國畫的一點一線、一維一體,如果僅僅依靠簡單臨摹和機械複製,不可能有深刻的認知,更沒有自己的主觀生發,因而缺乏藝術的生命力。有人會說學一點素描就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恰恰是個誤區!素描更多的忠實於物象,但它僅僅是一種非常樸素的寫生法。

中國繪畫的寫生法,尤其是山水畫寫生合乎於「道」,貴在「平、純、簡、靜」,志剛兄深諳此「道」,故而盡其所能,花大量的時間去寫生,提煉自己的點、線、面關係,提煉自己在紙上的疏密、濃淡、虛實布局,提煉成自己大腦中一直索求的物理、人文、天人關係的「法相」,使筆下的物、相、境高於生活的常理,高於大自然的常態,高於真實環境的覺悟,使之物外有物,境外生境,法外生相。

謝赫在《六法論》中云: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歸根到底在「氣韻」,氣韻從哪裡來呢?當然在畫家的主觀意識中:從認知——實操——提煉,從一點一畫的經營——通篇的擺兵布陣——畫家內心主旨的凸現,從主觀攫取——詩意的內化——人文精氣的外化,這便是氣韻之所「養」也!所以,在謝赫時代,氣韻作為品評標準和創作標準,主要是看作品對客體的風度韻致描繪再現得如何,而後漸漸涵容進更多主體表現的因素,氣韻指的是作為主客體融一的形象形式的總的內在特質了。能夠表現出物我合一的生動氣韻,至今也是繪畫和整個造型藝術的最高目標之一。

一個優秀的山水畫家,必定是一個在傳統和寫生中遊走的煙霞客,無論是五代兩宋的荊關董巨、範李郭馬…… 還是後來的趙孟、黃公望、王蒙、吳鎮…… ,都留下有大量的寫生理論或寫生作品。到清代的石濤,尤其推崇山水寫生,與大自然為伴,搜盡奇峰打草稿,以中國式視角遊心宇宙,仰俯天地,放懷物理,傳神造意,是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若不外師造化,一味拘泥於古人成法,必定是千人一面,主觀臆斷,神思枯竭,筆墨空洞無神。不師造化,內心何來源力,不守其道,如何得其中,注入藝術的生機。志剛是這麼想的,更是這麼做的,因此,他能自得天機。

一次楊曉洋先生問我,中國畫如何創新?我說:首先要了解中國畫四要件是:「詩、書、畫、印」,傳統是最好的參照系、瞭望塔,但不是手中的「羅盤」和「導航儀」,因而要在中國式哲學的「天人合一」中實踐富有自身價值的「寫生法」,追求中國畫的四個準則:「平、純、簡、靜」,這是中國畫的要義。在寫生中尋求中國畫的自我「道觀」,才是畫家需要窮其一輩子的功課。

題目:《千秋寒月》 規格:190X89CM

留心於志剛兄的作品與為人,是從他的獲獎作品《千秋寒月》開始。《千秋寒月》以圓明園為載體,以詩意一般的語言,勾起歷史的碎片,生活中的殘垣斷壁,或許以無法刺激後來人的感觀,但在寒冷的夜色中,一襲冷月駭然在額,激蕩悲愴的史事,竟然如英雄般涅槃而生,卻無法平復每一個國人的內心。無言的斷石與新生的枝節,寂寂然、悽悽然、愴愴然,被一個「寒」在清冷的月色中烘託而出,我突然想起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讀《千秋寒月》,你總以為是在宋代李成《讀碑窠石圖》前,讓人不禁使人陷入一種蒼涼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塊殘碑,幾株枯樹,原野悽涼。高處可通幽,或許,志剛如得李成心意,皆得鬼神相輔也。李成所表現出人世滄桑,往事如煙,不堪回首之感,表現出他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千秋寒月》畫中主體一如李成畫中殘碑,以淡墨染正側面,斑駁漫漶;環繞殘碑周圍的枯樹盤復,枝幹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荊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託出無限悽愴之氣氛。

志剛兄與李成都是北方人,其畫風也有北派山水異曲同工之妙,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勁的樹枝,同樣畫石碑,兩圖置境幽悽,氣象蕭瑟,枝椏奇勁參差,背景空無一物,杳冥深遠,寓無限悲涼於其中。畫石時同樣先勾後染,清淡明潤,饒有韻致。從志剛兄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他當時的藝術構思和創作心境,與李成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

「筆下一池丘壑,心中兩宋煙霞」——幽深的天際、荒寒的原野、矗立的石柱、孤冷的寒月,使人產生對逝去歷史的追憶和時代變遷的感慨。景物氣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畫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畫中的寒林虯枝,變化多姿,用筆尖利,石碑圓渾秀潤,挺拔勁健,與李成「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端穎脫,墨法精微」的藝術特色是一脈相承的。

《千秋寒月》的成功,是畫家面對現實的主觀提煉,是畫家對寫生寫意精神的外化。有情有結的點,有虛有實的線,有濃有淡的墨,有意無心的白,在物象肌理、生命的律動、藝術的體驗中揮發成韻,這正是中國繪畫意象思維的核心價值和藝術特質。正如志剛兄畫胡楊,如歌如詩,如泣如訴,如李成筆下枯藤老樹,厚重雄健,老辣紛披,在洗鍊的筆墨中尋求人性的濃鬱。

題目:愛我家鄉 規格:178X96CM

在《愛我家鄉》一畫中,胡楊翠柳,蒼鬆勁柏,枯藤殘壁,河塬山道,山野小花,與山河共舞,與天籟同聲,煙靄空濛,遙接天際。這看似正是李成千年前最擅長表現的場景,如今卻躍然與志剛兄的牆頭、案側。宋人擅用絹,極富用線。李成用硬筆銳鋒,在絹上勾畫的松針、粗幹細枝、土坡石廓,線條瘦硬堅韌,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氣足,所以他的畫,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給人以一種秀潤淡雅的享受。而志剛兄一支彤管在手,在中國山水畫的勾、皴、擦、點、染的技法中,遊刃有餘。攝取是最首要的,我們有了太多的泥古範本,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已臻於成熟,將勾線作為其表現對象的最主要的手段,已不在是今人的障礙,到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亦未嘗不可。

孫志剛痴迷於速寫,他認為「山水寫生具有獨特的審美內涵和藝術魅力」"。明代王履有云:「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誠哉斯言!近年來,中國人物畫和山水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就,藝術家披荊斬棘開闢了一條富有時代氣息的嶄新道路,形成了現代中國畫創作與傳統技法相結合的創作新模式。志剛兄的實踐證明他選擇了一條正確的創作路子,堅持畫速寫,深入自然、鄉間,強調對於自然的直覺感悟,師法造化,以自然為師,深入生活寫生,正是他創作的源頭活水。

由福建沒輸出板社出版的《唯美線描》

最近,他的新書《唯美線描精選——孫志剛家園情懷》,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都是一幅幅鮮活的速寫作品,畫的是新疆、山西、山東,海南,行走中的北京房山區、門頭溝,生活中的田間、村頭。每一處舊居、每一棵老樹、每一塊殘石、每一條山道,都有他撫摸過的溫度,都有他觸動過的

激情,都有他感懷過的心境,都有他用心錘鍊過的深深眷戀!你會為他的《千山鄉路為誰歸》、《山西西潘鄉》、《老槐樹》產生家的依戀和回望,那是一種割捨不斷的情愫。因為,這裡是曾經養育著你的那塊鄉土,因為,這裡曾經賦予你藝術最初的養分,因為,這裡是鐫刻著你生命中最深的印痕,因為,這裡的一縷鄉愁能讓你徹夜不眠、熱淚盈眶!

《莊子·知北遊》:「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史記·太史公自序》:「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這裡包涵著人對相應的客觀事物所採取的應答、應和、應付和適應的態度。志剛兄待人接物從無事藝者的乖癖,只有率真和適意,這與他多年學會做嫁衣裳的工作是有關的,這從他發表和製作的數以萬計的題圖、插圖、尾花設計中,看到他的「小我境界」!

而在繪畫中追求「精神自我」、「胸懷大我」,在書山硯海中,納董源之神氣,味李成之體貌,煉範寬之骨法,吐元人之幽秀,揮明清之朗逸,在中國繪畫大山水觀的背景下,去「經營」自己的「位置」吧!

二0一九年十二月二日

泥古丁吳廣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作者:孫志剛 規格:35X65cm
作者:孫志剛 規格:65X35cm
作者:孫志剛 規格:29X21cm
作者:孫志剛 規格:33X33cm

相關焦點

  • 畫家王寧山水畫作品:一丘一壑,洋溢著無限的生機
    山川與江河,旭日東升與落日夕陽,山水畫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描繪,而是畫者對精神的一種情感流露,是半畝花田的詩意快活,還是青山未央的壯麗胸懷,亦或是畫家對藝術境界追求的純粹表達。中美協畫家王寧新品力作青綠山水畫《溪山積翠》中國山水畫,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以墨色為主調,墨是實,白是虛,虛實結合,化實為虛,賦予作品無限的生命力,給人以咫尺千裡、山高水遠的美感。
  • 能從文者畫不凡——讀秦龍山水畫有感
    現為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美協會員,陝西省山水畫研究會理事,陝西省文史館研究員。尤其擅長青山綠水畫,他的山水畫作品傳統功力醇厚,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和現代氣息,作品內涵深邃,生活味強,不加粉飾,不作俗弄巧,不刻意張揚,不隨波逐流,作品展現給觀眾的是質樸自然,華滋蒼澗,厚重高華,於渾莽茂中見內美,於樸茂中見靈秀,給人以昂然向上的超拔,留給觀眾一種恢弘壯闊酣暢淋漓,意味深遠的記憶。
  • 兩宋山水畫:筆墨的高度成熟
    美術會客廳 今天‖兩宋山水畫:筆墨的高度成熟!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 「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士族階層的官僚及文人,在物質享受之外同樣嚮往著投身於自然,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在身體無法脫離廟堂的束縛時,山水畫便成為他們實現這一精神追求的媒介與手段。因此,山水畫在這個時期異軍突起,成為人們居家裝飾和品評賞玩的時尚標籤。
  • 大壑無聲——郭金服山水畫巡展廣州站開幕
    2016年8月3日晚8時,大壑無聲——郭金服山水畫巡展廣州站在南岸至尚美術館開幕,1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共聚一堂,感受郭金服北派山水帶來的雄渾與清涼。「這個展覽是帶著颱風卷過來的……」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先生現場的一句玩笑,迎來了笑聲與掌聲。
  • 護院學子讀「孫志剛諶貽琴給全省青年的信」有感
    讓青春之花在脫貧戰場上絢麗綻放  ——護院學子讀「孫志剛諶貽琴給全省青年的信」有感致全省廣大青年的一封信全省青年朋友們: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我們謹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貴州省人民政府省長諶貽琴2020年5月4日看了孫志剛書記諶貽琴省長給貴州全省廣大青年的一封信,讓我更加清楚的知道我們青年人的使命,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朝氣蓬勃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 兩宋山水畫:筆墨的高度成熟!
    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 「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士族階層的官僚及文人,在物質享受之外同樣嚮往著投身於自然,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在身體無法脫離廟堂的束縛時,山水畫便成為他們實現這一精神追求的媒介與手段。因此,山水畫在這個時期異軍突起,成為人們居家裝飾和品評賞玩的時尚標籤。
  • 路在足下 —程崗中國山水畫有感
    路在足下 —程崗中國山水畫有感 趙亞洲/文 與程崗先生結交已一十六年,朋友的相知和同道的相惜使我深切感受著其一心虔誠研習中國山水畫,一路求索攀登的行程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深深烙下了對中國山水畫傳統精神的堅守和孜孜追求、求變創新的探索印跡。 藝術科班出身的程崗,對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有著特別的迷戀。
  • 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 「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士族階層的官僚及文人,在物質享受之外同樣嚮往著投身於自然,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在身體無法脫離廟堂的束縛時,山水畫便成為他們實現這一精神追求的媒介與手段。因此,山水畫在這個時期異軍突起,成為人們居家裝飾和品評賞玩的時尚標籤。
  • 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 「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範寬 雪景寒林圖由於宋代儒學的研究與發展,入世思想成為主導宋代社會心理的「正統」觀念。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繪畫藝術創作和欣賞。藝術創作者大都遵循「依於仁,遊於藝」的創作觀念。
  • 兩宋山水畫構圖方式與意境的營造
    山水畫從東晉的顧愷之、南朝宋的宗炳、王微等幾個有畫論傳世的畫家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南北朝、隋唐,事情山水畫獨立成為畫科,逐漸成為了中國畫中主流畫科,兩宋時期是山水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應該說也是傳統山水畫藝術的巔峰時期。
  • 「藝術中國」——讀畫家楊遠成先生作品
    現拜著名藝術大家程大利先生門下,苦心潛修,山水畫,理論上升了一個高度。祖籍山東汶上,現居北京,自幼隨祖父、父親研習書畫,祖父、父親均為齊魯大地上中國畫的大家,培養出了不計其數的書畫人才,為齊魯文化做出了貢獻。楊遠成,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國畫專業。
  • 溪山疊翠樂幽居——讀楊勇先生的山水畫
    現居北京,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楊勇先生山水作品欣賞煙雨迷濛憶江南——讀楊勇先生的山水畫文/卞瑞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江南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是一首百唱不厭的歌,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更是一則讓人無限遐想的傳奇故事。一幅好的山水畫,可以是無聲之樂歌,亦可以讓您回到美好的過去或者是夢想之境。「為藝者不可為偽」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便是他自己。
  • 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士族階層的官僚及文人,在物質享受之外同樣嚮往著投身於自然,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在身體無法脫離廟堂的束縛時,山水畫便成為他們實現這一精神追求的媒介與手段。因此,山水畫在這個時期異軍突起,成為人們居家裝飾和品評賞玩的時尚標籤。
  • 細膩飽滿,充滿了堆砌感的山水畫,清代王愫繪《清溪幽壑》
    王愫 清溪幽壑 王愫的最大特點就是家傳風格鮮明,最大缺點是由於筆力孱弱無法掌控充滿廟堂之氣的全景山水。王愫 清溪幽壑 局部 王愫作為王原祁的侄子,延續了王原祁的創作主張,那就是臨古、摹古、仿古,不越雷池一步。
  • 「天津.牛文亭詩詞精選」忍看樓屋成天價,一壑一丘強自珍
    讀諸家詩有感發言為道志,困厄出真詩。汨水懷沙際,黃州苦雨時。戍邊蒼莽雪,繋獄凜然詞。桑海千年後,有誰侔菊籬?註:發言,《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莊子•天下篇》:「詩以道志」。.
  • 「天津.牛文亭詩詞精選」忍看樓屋成天價,一壑一丘強自珍
    讀諸家詩有感發言為道志,困厄出真詩。汨水懷沙際,黃州苦雨時。戍邊蒼莽雪,繋獄凜然詞。桑海千年後,有誰侔菊籬?註:發言,《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忍看樓屋成天價,一壑一丘強自珍!.讀《臨川集》書王安石天生卓犖幸逢時,下筆清深真可師。一掃前人脂粉氣,大開後世激揚辭。中年汲汲輕韓子,晚景悽悽廢魯遺。
  • 小而精悍,林德坤山水畫小品系列欣賞
    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古人騁思暢神於山水之間,假筆墨盡寫自然天性,實鳴發吾輩之茫茫心曲。林德坤在藝術創作中,以「山水情懷」為名,可想其懷抱自有與古人相合處,可期亦可勉。
  • 讀睡古詩詞 節序匆匆物候新,花葶一簇報初春
    《浣溪沙·見風信子花開有感,遂成此篇》文/李家榮節序匆匆物候新。花葶一簇報初春。一事未成傷老大,十年虛度費精神。滯遊終是不如人。《喝火令 自然風情》文/吵什麼萬嶺煙霞嫋,千峰碧竹娑。納灰村寨燕穿梭。《喝火令 萬峰湖》文/吵什麼碧水交三省,峰嵐疊一湖。峭崖深壑黛青塗。
  • 山水畫中的意與逸
    比如在六朝時期體驗山水是為「體玄適性」,而宋代文 人士大夫則是為達到「丘園養素」的目的,比前者帶有 更多閒散、休息的意味。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 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常觀也;塵囂韁鎖, 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所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親之心兩隆,苟潔一身,出處節義斯 系,豈仁人高蹈遠引,為離世絕俗之行,而必與箕穎埒 素、黃綺同芳哉!《白駒》之詩,《紫芝》之詠,皆不 得已而長往者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 耳目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