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足下 —程崗中國山水畫有感

2020-09-19 西部獨行俠淍山

路在足下

—程崗中國山水畫有感

趙亞洲/文

與程崗先生結交已一十六年,朋友的相知和同道的相惜使我深切感受著其一心虔誠研習中國山水畫,一路求索攀登的行程。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深深烙下了對中國山水畫傳統精神的堅守和孜孜追求、求變創新的探索印跡。

藝術科班出身的程崗,對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有著特別的迷戀。他喜歡寫生,時常速寫本不離身,見到老樹怪石、春草冬雪,總是細心觀察琢磨,寫畫不停;回到畫桌後還要趁熱打鐵,舞墨弄墨,點景勾石,樂此不疲。到後來,他索性大包小箱、筆墨紙硯一股腦背起來進山上塬,以最直接的水墨寫生表達最真實的情景感受,繪寫造化之美、生活之真。現在的他,已習慣性地形成了寒暑節假日,乃至大部分「雙休日」都鐵定了走向大自然、走進鄉風民俗,痴迷的寫生不止……

程崗是一個肯思考、善鑽研的畫家。他好讀書,古今經典畫論、畫評總愛反覆通讀。讀了、悟了還要和同道交流探討,抒發感受,務求透徹。他畫畫總是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去畫。寫生、創作中,他總是在充分感受自然萬物的相生相融與鬼斧神工的精巧細微同時,大腦裡又不由自主的閃現出畫論、畫評的思想理論與技法解讀,以至於筆墨間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但又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求索氣息,整體畫面方寸之間也是一種轉換開合、變化多端、靈動和諧之美。

通覽程崗的畫,總能讓人感受到似乎始終在找尋著什麼,探索著什麼。細品其畫,傳統思想與現代精神的碰撞,藝術靈魂與客觀現實的撕咬,無不淋漓的展現。他的畫在意境上取宋元山水之古意,在筆墨運用上得現代寫生之鮮活生動。「學古賞今」是他對自我繪畫追求的基本理念——在本源思想、傳統筆墨上要直取古人精髓,在時代氣息、生動活力上要開放包容廣泛感受今人的百花齊放。同時,他對寫生的認識和實踐又深得石濤思想的真諦——堅持「搜盡奇峰」體悟自然的靈動感與生命力,遵循寫生也是創作的理念,力求構圖要懂得取捨、筆墨要注重生動性和現場感、畫面表現要注入自我思想。他的商南、陝北等地寫生作品構圖、取捨自然而富有新意,筆墨清新淳樸而靈動,有時傳統皴法,有時水墨濃淡點染,有時濃彩潑染,有時畫面結構以現代幾何體式塊面排列造勢……但無論怎樣大膽探索、自我表達,最終都堅守著傳統的意境、氣息與畫面的和諧統一。

可以看出,他對山水畫的探索創新,始終是在堅持中國畫傳統思想理念和基本技法基礎上的創新。他在畫面的謀篇、布局上,以現代的塊面化穿插搭配,用傳統的運筆走線點染,表現出一種傳統氣息與時代精神的糅合,機巧變化而富有詩意。在色彩的運用上,汲取敦煌壁畫和佛教金黃元素的內在思想精神源泉,大膽以赭黃、石綠、石青色彩塊面式潑染,隨著畫面內部豐富的結構變化自然的相融相襯,創造出一種特有的神秘莊重意境。他的《漢江月影》以跳眼的石青色數塊因勢以氣點染於濃淡的墨色間,卻又看不出一絲扎眼,反而繪寫出了夜色的靜謐與自然的神聖;他的《洗心池》,山石以典型的塊面狀穿插造勢,山腳下一池稚拙的水,坡岸上幾棵呆呆的樹,崖壁上一尊隱約卻莊嚴的佛,遠方高臺上一座聳起的塔……多種元素符號隨心因勢擺布,依意貫通,相互守望,最後幾片赭石色濃染點綴,一幅變化萬千、氣韻貫通、意境悠遠的洗心去濁景象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

路是自己走出來!「在漆黑的夜裡,看著遠方微弱的亮光,惟有奔跑起來才能衝出黑暗走向光明。」這是程崗先生的內心寫照。我想他的這種立足傳統,腳踏實地,不斷探索、思考、創新的精神無疑為我們當前魚龍混雜、追名逐利的書畫圈吹來一股清風。

相關焦點

  • 青綠山水畫欣賞,祁自強青綠山水畫有感
    青綠山水畫欣賞,祁自強青綠山水畫有感文·段宏剛濯秀和樸厚符合東方式的審美情結,是純正的中國式繪畫語言。體現在作品中,就是相由心生、含道應物的顯性流露。任何藝術,都以詩性表達為終極目的,中國山水畫尤甚,而氣韻是詩性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判山水畫高下的第一要素。氣韻構成了作品的內在張力和節奏轉換,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無氣畫則死,就如人一樣,呼吸和心跳微弱的人,壓根就是一副病相,這樣的人,難以討人歡喜。畫也一樣,若生命張力缺失,對作者和欣賞者無疑都是一種審美傷害和精神誤導,指望其完成藝術感染的目的,扯動觀者情絲,勾起共鳴只能是妄想。
  • 中國古人敬稱對方為「足下」,那「足下」和腳有關係嗎?
    在我國古代,「足下」屬於對對方的敬辭,意思是見到尊貴的朋友或上級,我不敢看您的臉,我只敢看您的腳下,也就是低頭表示恭敬的意思。 重耳劇照(圖來自網絡) 有一則與「足下」相關的典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 能從文者畫不凡——讀秦龍山水畫有感
    現為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美協會員,陝西省山水畫研究會理事,陝西省文史館研究員。尤其擅長青山綠水畫,他的山水畫作品傳統功力醇厚,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和現代氣息,作品內涵深邃,生活味強,不加粉飾,不作俗弄巧,不刻意張揚,不隨波逐流,作品展現給觀眾的是質樸自然,華滋蒼澗,厚重高華,於渾莽茂中見內美,於樸茂中見靈秀,給人以昂然向上的超拔,留給觀眾一種恢弘壯闊酣暢淋漓,意味深遠的記憶。
  • 「足下」一詞的來歷
    據傳說,「足下」一詞與我國春秋時代晉文公與介子推的一段故事有關。據晉人嵇含所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引述了一條西漢幽默大師東方朔在《瑣語》中的記事:「木履起於晉文公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履。每懷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亦自此始也。」
  • 「足下,悲乎?」,「高山流水」,是為君子交也 ——觀畢福劍之事有感
    君子之交,令餘銘記者,"足下,悲乎"與"高山流水"也。 昔春秋爭霸,晉內亂,公子重耳流亡列國。風寒於路途而餓其體膚,公子饞嗜肉也。有忠臣介之推者,髀肉割之,煮羹侍公子。食之而愈,重耳助於齊,一十九年流亡畢,乃返晉登位,是為晉文公也。
  • 黃河之水畫中來——觀王世利山水畫有感
    黃河之水畫中來—— 觀王世利山水畫有感作者:黃河之子(系中國藝術公社特約評論員)因此,王世利的畫作不是單純的自然山水的再現,而是建立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從本質上蘊涵了更多的精神旨趣和哲理思考。他的筆墨完善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多個層面,使之生成為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情懷的新圖式。
  • 路懷中山水畫高研班畢業典禮在宋莊舉行
    千墨藝術網消息(苑竹)12月12日,路懷中山水畫高研班師生歡聚一堂,共同見證本期畢業的美好時刻。全體學員通過4年研修,修完規定課程,思想道德水平和藝術修養都達到了一定水準,來自全國各地的70位學員獲得了畢業證書。
  • 古意盎然,清逸出塵 --觀文蔚仁者山水畫有感
    文蔚近照古意盎然 清逸出塵--觀文蔚仁者山水畫有感
  • 「足下」是怎麼變成了對人的尊稱呢?
    「足下」,它的本義就是「腳底下」的意思。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足下在許多典籍中出現:1、大將軍足下。——史記·項羽本紀》大王足下。2、足下事皆成。——《史記·陳涉世家》3、然足下卜之鬼乎? 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
  • 觀房全友山水畫《春夏秋冬》四條屏有感 淺論山水畫
    山水畫發展到今天,語言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廣泛,山水畫具有的精神思想也到了更為多元的發展。古拙、工細巧整也不再是山水畫的兩個創作方向。出現了飄逸、靜幽、闊斧等畫面表現的效果方向。工寫有序的山水畫更是得到了現代人的喜好。
  • 特別推薦:畫家路天運的山水畫藝術
    藝術簡歷路天運,遼寧丹東人,現居北京。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中國當代美術研究院副院長兼創作部主任,培訓部導師,中國山水畫寫生創作國展精英班導師,加拿大溫哥華中國書畫院副院長。
  • 一池丘壑 兩宋煙霞——讀孫志剛先生山水畫有感/吳廣
    孫志剛近照一池丘壑 兩宋煙霞——讀孫志剛先生山水畫有感近日,偶然讀到孫志剛先生的寫生山水……有人不禁會問我,中國山水畫的高標從哪裡來?這一直是大家熟知而又迷茫的問題。中國山水畫的高標從大自然而來,從寫生而來,從畫家對自然、人文的認知和提煉中而來。所以,寫生對畫家一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時間:2020-11-25 23: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是什麼?
  • 山水清暉——讀高雲山水畫有感
    從10多年前開始,高雲更多進入了中國人物畫的創作,且佳作連連,碩果纍纍。幾年前,高雲的山水畫突然出現在美展之中,這多少有些讓我吃驚。記得陸儼少先生曾經說過:「畫史上每有山水、人物、花卉三者兼工的畫家,一般花卉最好,山水最次。」因為「山水畫用筆變化最多」。由此可見,當今畫壇為什麼擅畫人物、花卉的畫家涉足山水者鮮有人之原因。然而高雲當不屬此列。
  •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時間:2020-11-26 15:57   來源:99遊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古代的稱呼足下適用於下列哪種情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是什麼?
  • 畫家王新路先生山水畫藝術風格之賞析
    我們可從其山水畫作《源遠流長》中,窺出吾以上所言的藝術風格之一斑:在晨曦裡,平緩的山巒籠罩在翻騰而升的水霧中,那時聚時散的水霧和遠處遊動的淡雲相接共舞,呈現出來一派生機無限的山水奇景;有大瀑布掛於左山,恰珠簾般轟然順勢下澗撲入深潭,又由小瀑布緩緩瀉下成溪奔流,聲響如撥動的琴弦般優雅匯至於如鏡河面,在這畫面的一路開合與走筆運墨中,我們猶可見王新路先生那把控筆墨的不凡功力;有雙橋凌駕山峰之上,看似閒筆,
  • 速覽中國山水畫史
    一:山水畫的形成 中國山水畫的形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後歷代文人墨客在以文言志的同時,也都會藉助繪畫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表露情意。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是國人情思最為厚重的積澱。早在戰國時期,山水畫就已出現在了壁畫和絲織品上。
  • 鑑賞和學習山水畫,先了解中國山水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不同於西方美術作品,其本質可以說就是中國哲學藝術的圖像化形式。要想能鑑賞和學習中國畫,必須對中國繪畫的起源、沿襲、變化脈路和流派風格具有一定的認識,特別是中國繪畫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節點和著名畫家及其藝術成就需要明晰在心。本文作為一個對中國畫史的簡要梳理,讓你能從高空看清一條細細的溪流是如何匯集成大江大河奔流至海的。
  • 中國山水畫為什麼這麼漂亮
    這個時代是中國的五代宋初。 五代畫家荊浩在他的繪畫理論著作《筆法記》裡面,就系統提出了「墨分五彩」的水墨畫理論,北宋大畫家範寬的繪畫實踐 證明了水墨畫極強的表現力。 郭熙的《林泉高致》對山水畫創作有詳細的論述。而這一時期的西方,還沒有「山水畫」這個概念,連獨立的「風景畫」都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