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女」過世 引發粵劇傳承思考

2021-01-11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紅線」綿延 粵韻流長

  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仙逝,令人扼腕。大師漸少,令粵劇式微一說甚囂塵上。佛山,作為粵劇的發源地,數百年來,佛山粵劇不斷創新發展,這些探索上都能看到紅線女的影子:既有推出新編動漫粵劇《蝴蝶公主》,也有嘗試粵劇電影《小周后》、《小鳳仙》……與此同時,佛山粵劇也面臨著不少問題:人才流失,編劇尤其缺乏;昔日街頭巷尾興旺的私夥局,如今越來越難看見……數百年來粵韻不絕的佛山,今後粵劇又該如何傳承?

少年兒童在學習粵劇

紅線女曾到訪三水區

李淑勤是佛山最知名的粵劇名伶

  傳承:粵劇,也可以很潮

  創作動漫粵劇《蝴蝶公主》

  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稱,佛山粵劇做的不少探索都能看到紅線女創新精神的影子。1998年,敢於創新的紅線女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憨駙馬》,創新的粵劇形式一時引起話題。而在將近20年後,一部舞臺動漫真人秀《蝴蝶公主》同樣讓人眼前一亮。2007年,佛山粵劇院創作的國內首部舞臺動漫真人秀《蝴蝶公主》在粵劇界引起轟動,這部新編粵劇加入了動漫、合唱、交響和民族音樂的元素,糅合了電影、歌舞和話劇的表現手法,亮相立馬吸引了圈內同行的高度關注,備受各界好評。

  拍攝粵劇電影《小周后》

  從1947年起,紅線女除了演粵劇、灌唱片之外,還在香港用8年時間拍攝了《地久天長》、《慈母淚》、《玉梨魂》等90多部電影,成為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將紅線女視為「粵劇一代宗師」的李淑勤跟隨紅線女的腳步,在近年來嘗試了粵劇電影,為沉寂的粵劇界帶來了新鮮血液。「除了紅線女外,我們佛山粵劇院是唯一拍攝粵劇電影的。」李淑勤說。

  由佛山粵劇院編排演出的粵劇《小周后》曾在國內外巡演達250多場,斬獲全國多個戲劇大獎。2010年,李淑勤將《小周后》搬上銀幕,成為佛山歷史上首部完成創作的粵劇電影,影片還開了內地戲曲電影實景拍攝的先河。今年,李淑勤再度將《小鳳仙》搬上銀幕,《小鳳仙》目前已殺青,正在準備首映。

  「與其他地方的粵劇相比,佛山粵劇在粵劇形式上進行了很多嘗試,除了舞臺外,電視、電影都是我們推廣粵劇的方式,佛山粵劇在繼承推廣上是很有特色的,比如電影,其他劇團都還沒有做到。」李淑勤說。

  瓊花會館將重建

  佛山市文廣新局局長徐東濤則表示,瓊花會館作為粵劇最早的會館,重建瓊花會館的項目將成為佛山粵劇下一步發展的重要部分。據徐東濤介紹,目前瓊花會館重建的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市長劉悅倫對此也十分關注。但徐東濤表示,瓊花會館並不是按照歷史原貌復建。「主要是發揮瓊花會館在歷史文化上的號召力,興建一個粵劇藝術保護傳承發展基地,這個基地的建成將有利於佛山粵劇的傳承發展。」

  困局:看來看去只有一個李淑勤

  人才難引 最缺編劇

  李淑勤坦言,近年來,整個粵劇界都出現人才缺少的問題。「最缺乏的就是編劇,隨著粵劇舞臺演出市場的低迷,寫一個粵劇劇本不值錢,學習粵劇編劇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粵劇劇本十分難寫,首先,全部是粵語方言創作,其次,還有押韻等考究。」李淑勤坦言,不少編劇都認為寫電視劇劇本容易賺錢,相比之下,粵劇界如今難覓好劇本。李淑勤稱,這些年來,儘管佛山粵劇院的人才流失量不大,但是難以吸引人才是一個問題。毗鄰廣州的佛山,在廣州的輻射下,如今卻難以吸引人才。「與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相比,畢竟他們的平臺比較大,在同等的待遇下,演員自然會選擇省市那邊的劇團。從目前來看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我們中青這一輩的人都還可以,但是從長遠來看則不行,缺少新的人才令人擔憂。」李淑勤說。

  星光未夠「閃耀」

  對於粵劇發燒友陳伯來說,羅品超在《荊軻》中飾演的荊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粵劇迷,彭熾權的《趙子龍保主過江》中的趙子龍舉手投足令人過目難忘……

  這些著名的粵劇文武生都曾經在佛山紅極一時,但陳伯稱,如今提到佛山粵劇,很多人只能說出李淑勤,但卻難以說出文武生的名字。陳伯認為,這些年來,佛山粵劇界出現了缺乏文武生的「窘態」,缺少一個能「撐場面」的文武生。而與此同時,在廣州、香港等地方卻出現了黎駿聲、歐凱明等文武生,深受廣大粵劇觀眾的喜愛。  

  戲院難覓 戲友看戲難

  夜晚大排長龍買戲票,好不容易終於等到大戲開鑼。粵劇舞臺上,大幕徐徐拉開,一陣熱烈的鑼鼓之後,大老倌威風凜凜地登場,翻跟鬥、舞長槍、耍旗……這樣看粵劇演出的記憶,深深地留在不少佛山粵劇發燒友的腦海裡。而昔日裡隨意看場大戲的機會,如今卻顯得彌足珍貴。如今,在佛山登臺演出的粵劇少之又少,除了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慶日,祖廟萬福臺會演出大戲外,市民能看戲的地方幾乎難尋。昔日的老牌影院紅星影劇院重開後,如今也以電影為主。

  李淑勤坦言,如今在佛山本地,粵劇基本上沒有商業演出市場。「首先是佛山場租貴,再者,同等的場租下,劇團也更願意去廣州演出,畢竟廣州宣傳的輻射面更大。」李淑勤稱,目前劇團在佛山的演出基本上都是政府在佛山五區舉辦的惠民工程,沒有商業演出。

  大老倌憶當年 談發展

  彭熾權:

  佛山粵劇 香火不斷

  彭熾權還記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粵劇大老倌都很「怕」去佛山。「我們主要去人民戲院和紅星影劇院,寧穿破莫穿錯,佛山觀眾看戲是最講究的。」彭熾權說。將軍要穿將軍的衣服,丞相要穿丞相的衣服,一旦有小小出錯,臺下觀眾馬上識穿。「在人民戲院和紅星影劇院一定是場場爆滿,那時看大戲是廣府人的高級娛樂。」彭熾權稱,「有些老人家不喜歡看電影。大戲都是用粵語演出,廣府人最喜歡。」

  在她看來,粵劇是一種藝術,不是像米飯一樣的生活必需品。而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會有不同的藝術追求,這種喜好也會經常變化,粵劇有自己的特定受眾。彭熾權樂觀地表示:「戲劇有故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有一些年輕人慢慢體會到戲曲中的魅力。」他認為只要能夠在街頭看到「私夥局」,有一定的民眾基礎,佛山大粵劇就會傳承下去。

  梁耀安:

  培養後輩 義不容辭

  曾在佛山粵劇團工作多年的國家一級演員梁耀安,回憶起粵劇的輝煌時期,也十分感慨。「以前大家沒有太多的娛樂,都是在戲臺前等著看戲。有的粉絲還會排長龍去買票,非常熱鬧。不過現在人們的選擇多了,不一定要出去看戲。」他認為,想重現粵劇過去的輝煌是不大可能的,但能夠通過粵劇工作者的努力,將原有的觀眾留下來,並且逐漸吸引一些新的觀眾。

  對佛山的粵劇傳承與發展,梁耀安坦言,佛山粵劇在傳承方面似乎還沒有找到十分理想的方法。「編劇、演員、觀眾,這三個都是粵劇乃至全部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但現在幾乎全部都呈現出短缺的情況。」據他透露,目前佛山粵劇傳習所正在計劃一些傳承粵劇的項目,具體的方案仍在協商中。「如果佛山粵劇需要我回來表演或者培養後輩,我肯定義不容辭,絕對會回來支持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曉曄 )

相關焦點

  • 紅線女舊居舉辦文化沙龍,12位嘉賓回憶粵劇大師紅線女
    紅線女舊居舉辦文化沙龍,12位嘉賓回憶粵劇大師紅線女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20-11-15 本次活動通過多個網絡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全網近60萬人次在線上圍觀,讓世界各地戲迷和網友欣賞到這場文化盛宴。
  • [廣州]紅線女與粵劇
    1943年,在廣東肇慶,19歲的紅線女臨時救場,代替原本的正印花旦出演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沒想到一炮而紅。  紅線女:第一次唱主題曲,那就很緊張了,但是出去唱我還是可以唱的,自己比較可以,比較感覺到符合當時的要求。過了兩天,我喜歡看報紙,當時看,哎呀,談到紅線女,就說形成了紅線女唱腔。
  • 紅線女:不存在拯救粵劇的問題
    2011年12月,紅線女在紅派藝術表演欣賞會上  宋金峪 攝影□羊城晚報記者 鄧瓊紅線女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紅派表演藝術創始人,廣東開平人,紅線女從藝6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這種固化的保護性意見,迥然有別於近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常見的動態性保護思路,新奇之餘,更再次引起了人們如何才能讓粵劇這朵嶺南文化的奇葩重煥光彩的思考。
  • ...要學習戲,又要思考怎麼改革和創新」——各界追悼粵劇大師紅線女
    原標題:「一個演員既要學習戲,又要思考怎麼改革和創新」——各界追悼粵劇大師紅線女  新華網廣州12月9日電(記者陳寂、王攀)潔白素淨的房間沒有華麗的裝飾,清雅的蘭花四處可見,粉紅色的沙發套點綴出房子主人——粵劇大師紅線女對美的追求。
  • 粵劇名伶紅線女病逝 粵劇因她得名「南國紅豆」
    心臟不適送醫,搶救三個多小時昨晚11時,廣東粵劇院官方微博率先披露消息:「深切懷念著名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紅線女老師於2013年12月8日晚8時40分在醫院病逝。紅線女老師畢生致力振興粵劇,對粵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紅線女老師的去世是廣東粵劇界乃至全國文藝界的一大損失。」
  • 上海訪談 | 歐凱明:傳承恩師紅線女的粵劇藝術是我的使命
    被稱為「廣東大戲」的粵劇已經流傳了幾百年,恩師已經把接力棒交給了歐凱明,他擔負了傳承和發展粵劇的使命。「對於粵劇的改革,我一直有一個看法,就是每一代戲曲人都有一份責任去創新,讓戲曲體現一代人的審美,反映一代人的思想。所以,就應該在把傳承這一塊扎紮實實做好的前提下,去做好創新,實現戲曲的與時俱進。」
  • 粵劇傳奇:永不止步的紅線女(3)
    「1972年廣東省『五七』粵劇訓練班在廣州市郊元崗創辦。從那時起,我的啟蒙老師就是紅線女老師。」郭鳳女告訴本刊記者,當時自己年紀不過11歲,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粵劇。「我是第一批招來的15個學生之一,當時我們這批學生中最小的10歲,最大的也才12歲,都是窮苦人家出身。」
  • 紅線女與粵劇《山鄉風雲》
    1965年,吳有恆與楊子靜、莫汝城一起將《山鄉風雲錄》改編為粵劇《山鄉風雲》。《山鄉風雲》由紅線女、羅品超、文覺非、羅家寶等主演,同年7月該劇參加中南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時得到極高評價,被譽為「現代粵劇的裡程碑」「革命化與戲曲化結合的榜樣」,後被十幾個劇種移植。1965年底,紅線女率《山鄉風雲》劇組進京演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觀看,並給予高度讚揚。
  • 新展+新書+新片,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系列活動舉辦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黃芳 楊晟昕圖/主辦方提供廣東粵劇界傳承發揚粵劇又有一批成果。近日,「馬紅華章」紀念馬紅藝術系列活動在廣州舉行。其中,主辦方通過啟動2個展覽、2套新書和2部影片,用豐富的形式來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傳承和發揚好粵劇。
  • 粵劇「男神」歐凱明直播逛紅線女舊居:這裡是我在廣州的第一個家
    30周年和紅線女舊居開放5周年,本期「大師下午茶」別出心裁邀請到歐凱明作為導遊,帶粵劇愛好者一起走進粵劇泰鬥紅線女的舊居,以第一視角追憶跟隨紅線女老師學藝時的點點滴滴,重溫一代大師的傳奇風採。在一眾領導大咖面前,年輕的歐凱明有點緊張,紅線女於是親自彈琴為他找調門。歐凱明唱完一曲後,紅線女立刻誇他聲線比電視上看到的還要好。當時已經是泰鬥人物的紅線女如此平易近人,這讓歐凱明感慨不已。 紅線女為粵劇的傳承勞心勞力,只要發現好苗子,都會接到家裡來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導,作為紅派弟子的歐凱明也在這裡住過一段時日。
  • 蘇春梅粵劇專場唱「紅腔」 師承粵劇大師紅線女
    「紅梅花開」——蘇春梅粵劇藝術專場晚會9月26日晚將在深圳大劇院上演。圖為蘇春梅。(資料圖片)  在上個世紀,說起粵劇就讓人不得不想到紅線女;而如今,紅線女的弟子、紅派藝術的傳人蘇春梅則成了新時期粵劇藝術的代名詞。
  • 粵劇盛宴|馬師曾、紅線女經典粵劇粵曲迴響廣州中山紀念堂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文瑤12月26日晚,「永恆的藝術——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馬師曾、紅線女弟子們與當今粵劇界一眾名家、新秀,攜手演繹了馬、紅經典粵劇粵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粵劇盛宴。
  • 千人送別粵劇大師紅線女 劉德華朱麗倩含淚現身
    紅線女遺體告別儀式現場。新華社發  昨天,一代粵劇大師紅線女的追悼會在廣州殯儀館白雲廳舉行,遺體火化後安葬於銀河園公墓。廣州當地的1000多名群眾自發來到殯儀館,送這位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粵劇的藝術大師最後一程。
  • 粵劇盛宴|馬師曾、紅線女經典粵劇粵曲迴響廣州中山紀念堂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文瑤 12月26日晚,「永恆的藝術——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演。馬師曾、紅線女弟子們與當今粵劇界一眾名家、新秀,攜手演繹馬、紅經典粵劇粵曲,為觀眾帶來一場粵劇盛宴。
  • 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即將舉行
    傳承粵劇流派經典,保護非遺藝術精華。「永恆的藝術」紀念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紅線女專題晚會將於12月26日19:30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2020年是粵劇馬派藝術創始人馬師曾誕辰120周年、紅派藝術創始人紅線女誕辰95周年,也是紅線女創辦的廣州紅豆粵劇團成立30周年。
  • 「馬紅華章」紀念馬紅藝術系列活動舉辦,傳承發揚粵劇又出新成果
    2020年是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誕辰120周年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誕辰95周年紅線女創辦的廣州紅豆粵劇團成立30周年紅線女舊居對外開放5周年廣東粵劇界在廣州舉辦「馬紅華章」紀念馬紅藝術系列活動這也是粵劇界傳承發揚粵劇的又一批成果12月27日14:00,紀錄片《一代天嬌—紅線女》主創分享會
  • 京劇名家劉長瑜憶紅線女:她把全部精力獻給粵劇
    12月8日晚,一代粵劇大師紅線女在即將走過90歲人生時猝然長逝,引來梨園各界一片惋惜。紅線女是中國現當代戲曲舞臺的一段傳奇,她早年革新粵劇,開創的「紅腔」紅遍大江南北,為粵劇贏得「南國紅豆」美譽。改革開放後,面對粵劇不景氣局面,她又四處奔走,為振興粵劇竭盡全力。
  • 粵劇大師紅線女昨晚病逝 最後一日仍在講課【2】
    原標題:她為粵劇生死相許   從「小燕紅」到紅線女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幼年在廣州、澳門讀書,其堂伯父鄺新華(鄺殿卿)是同治年間粵劇再度興起時的著名武生。他在廣州重建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並被推為「會首」,更因其演藝高超,同行尊奉為泰山北鬥。
  • 紅線女從藝60多年曾演近百出粵劇 昔日劇照曝光
    從藝60多年來,演過近百出粵劇  紅線女從藝6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鑑京劇、崑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
  • 與祖國榮辱與共的紅線女,粵劇的標誌性人物,嶺南文化的瑰寶
    紅線女於1925年12月25日出生在廣州西關, 本名鄺健廉,廣東開平水口人。作為粵劇的標誌性人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代表性傳承人 ,紅線女是廣東文化藝術界的一張名片,為嶺南文化的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