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線」綿延 粵韻流長
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仙逝,令人扼腕。大師漸少,令粵劇式微一說甚囂塵上。佛山,作為粵劇的發源地,數百年來,佛山粵劇不斷創新發展,這些探索上都能看到紅線女的影子:既有推出新編動漫粵劇《蝴蝶公主》,也有嘗試粵劇電影《小周后》、《小鳳仙》……與此同時,佛山粵劇也面臨著不少問題:人才流失,編劇尤其缺乏;昔日街頭巷尾興旺的私夥局,如今越來越難看見……數百年來粵韻不絕的佛山,今後粵劇又該如何傳承?
少年兒童在學習粵劇
紅線女曾到訪三水區
李淑勤是佛山最知名的粵劇名伶
傳承:粵劇,也可以很潮
創作動漫粵劇《蝴蝶公主》
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稱,佛山粵劇做的不少探索都能看到紅線女創新精神的影子。1998年,敢於創新的紅線女拍攝了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憨駙馬》,創新的粵劇形式一時引起話題。而在將近20年後,一部舞臺動漫真人秀《蝴蝶公主》同樣讓人眼前一亮。2007年,佛山粵劇院創作的國內首部舞臺動漫真人秀《蝴蝶公主》在粵劇界引起轟動,這部新編粵劇加入了動漫、合唱、交響和民族音樂的元素,糅合了電影、歌舞和話劇的表現手法,亮相立馬吸引了圈內同行的高度關注,備受各界好評。
拍攝粵劇電影《小周后》
從1947年起,紅線女除了演粵劇、灌唱片之外,還在香港用8年時間拍攝了《地久天長》、《慈母淚》、《玉梨魂》等90多部電影,成為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將紅線女視為「粵劇一代宗師」的李淑勤跟隨紅線女的腳步,在近年來嘗試了粵劇電影,為沉寂的粵劇界帶來了新鮮血液。「除了紅線女外,我們佛山粵劇院是唯一拍攝粵劇電影的。」李淑勤說。
由佛山粵劇院編排演出的粵劇《小周后》曾在國內外巡演達250多場,斬獲全國多個戲劇大獎。2010年,李淑勤將《小周后》搬上銀幕,成為佛山歷史上首部完成創作的粵劇電影,影片還開了內地戲曲電影實景拍攝的先河。今年,李淑勤再度將《小鳳仙》搬上銀幕,《小鳳仙》目前已殺青,正在準備首映。
「與其他地方的粵劇相比,佛山粵劇在粵劇形式上進行了很多嘗試,除了舞臺外,電視、電影都是我們推廣粵劇的方式,佛山粵劇在繼承推廣上是很有特色的,比如電影,其他劇團都還沒有做到。」李淑勤說。
瓊花會館將重建
佛山市文廣新局局長徐東濤則表示,瓊花會館作為粵劇最早的會館,重建瓊花會館的項目將成為佛山粵劇下一步發展的重要部分。據徐東濤介紹,目前瓊花會館重建的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市長劉悅倫對此也十分關注。但徐東濤表示,瓊花會館並不是按照歷史原貌復建。「主要是發揮瓊花會館在歷史文化上的號召力,興建一個粵劇藝術保護傳承發展基地,這個基地的建成將有利於佛山粵劇的傳承發展。」
困局:看來看去只有一個李淑勤
人才難引 最缺編劇
李淑勤坦言,近年來,整個粵劇界都出現人才缺少的問題。「最缺乏的就是編劇,隨著粵劇舞臺演出市場的低迷,寫一個粵劇劇本不值錢,學習粵劇編劇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粵劇劇本十分難寫,首先,全部是粵語方言創作,其次,還有押韻等考究。」李淑勤坦言,不少編劇都認為寫電視劇劇本容易賺錢,相比之下,粵劇界如今難覓好劇本。李淑勤稱,這些年來,儘管佛山粵劇院的人才流失量不大,但是難以吸引人才是一個問題。毗鄰廣州的佛山,在廣州的輻射下,如今卻難以吸引人才。「與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相比,畢竟他們的平臺比較大,在同等的待遇下,演員自然會選擇省市那邊的劇團。從目前來看影響不是很大,因為我們中青這一輩的人都還可以,但是從長遠來看則不行,缺少新的人才令人擔憂。」李淑勤說。
星光未夠「閃耀」
對於粵劇發燒友陳伯來說,羅品超在《荊軻》中飾演的荊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粵劇迷,彭熾權的《趙子龍保主過江》中的趙子龍舉手投足令人過目難忘……
這些著名的粵劇文武生都曾經在佛山紅極一時,但陳伯稱,如今提到佛山粵劇,很多人只能說出李淑勤,但卻難以說出文武生的名字。陳伯認為,這些年來,佛山粵劇界出現了缺乏文武生的「窘態」,缺少一個能「撐場面」的文武生。而與此同時,在廣州、香港等地方卻出現了黎駿聲、歐凱明等文武生,深受廣大粵劇觀眾的喜愛。
戲院難覓 戲友看戲難
夜晚大排長龍買戲票,好不容易終於等到大戲開鑼。粵劇舞臺上,大幕徐徐拉開,一陣熱烈的鑼鼓之後,大老倌威風凜凜地登場,翻跟鬥、舞長槍、耍旗……這樣看粵劇演出的記憶,深深地留在不少佛山粵劇發燒友的腦海裡。而昔日裡隨意看場大戲的機會,如今卻顯得彌足珍貴。如今,在佛山登臺演出的粵劇少之又少,除了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慶日,祖廟萬福臺會演出大戲外,市民能看戲的地方幾乎難尋。昔日的老牌影院紅星影劇院重開後,如今也以電影為主。
李淑勤坦言,如今在佛山本地,粵劇基本上沒有商業演出市場。「首先是佛山場租貴,再者,同等的場租下,劇團也更願意去廣州演出,畢竟廣州宣傳的輻射面更大。」李淑勤稱,目前劇團在佛山的演出基本上都是政府在佛山五區舉辦的惠民工程,沒有商業演出。
大老倌憶當年 談發展
彭熾權:
佛山粵劇 香火不斷
彭熾權還記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粵劇大老倌都很「怕」去佛山。「我們主要去人民戲院和紅星影劇院,寧穿破莫穿錯,佛山觀眾看戲是最講究的。」彭熾權說。將軍要穿將軍的衣服,丞相要穿丞相的衣服,一旦有小小出錯,臺下觀眾馬上識穿。「在人民戲院和紅星影劇院一定是場場爆滿,那時看大戲是廣府人的高級娛樂。」彭熾權稱,「有些老人家不喜歡看電影。大戲都是用粵語演出,廣府人最喜歡。」
在她看來,粵劇是一種藝術,不是像米飯一樣的生活必需品。而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會有不同的藝術追求,這種喜好也會經常變化,粵劇有自己的特定受眾。彭熾權樂觀地表示:「戲劇有故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有一些年輕人慢慢體會到戲曲中的魅力。」他認為只要能夠在街頭看到「私夥局」,有一定的民眾基礎,佛山大粵劇就會傳承下去。
梁耀安:
培養後輩 義不容辭
曾在佛山粵劇團工作多年的國家一級演員梁耀安,回憶起粵劇的輝煌時期,也十分感慨。「以前大家沒有太多的娛樂,都是在戲臺前等著看戲。有的粉絲還會排長龍去買票,非常熱鬧。不過現在人們的選擇多了,不一定要出去看戲。」他認為,想重現粵劇過去的輝煌是不大可能的,但能夠通過粵劇工作者的努力,將原有的觀眾留下來,並且逐漸吸引一些新的觀眾。
對佛山的粵劇傳承與發展,梁耀安坦言,佛山粵劇在傳承方面似乎還沒有找到十分理想的方法。「編劇、演員、觀眾,這三個都是粵劇乃至全部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但現在幾乎全部都呈現出短缺的情況。」據他透露,目前佛山粵劇傳習所正在計劃一些傳承粵劇的項目,具體的方案仍在協商中。「如果佛山粵劇需要我回來表演或者培養後輩,我肯定義不容辭,絕對會回來支持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曉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