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衢州以全國第四名的成績贏得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實至名歸,衢州確實美。」到浙江衢州看一看,很多人都發出這樣的感嘆。
堅持以創建為載體,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衢州近年來不斷推動城鄉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迭代進發。
衢州美在哪裡?一起來看看。
鄉風民風美起來
9月的衢城依舊滿目蔥蘢,信安湖水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中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上洋村,秀麗風光與文明風尚交相輝映。「我們是全國首個將『使用公筷公勺』村規民約的村子。」每當向外地遊客介紹時,村民們的自豪之情都溢於言表。
5月13日至14日,衢州市上洋村「公筷公勺」全省推廣調研交流活動在衢召開。當研團人員來到村民張林仙家時,正趕上用餐時間,桌上每盤菜都備有公筷。調研團成員問起平日家裡是否都這樣做?張林仙說:「自從公筷公勺納入村規民約,我們家就開始線上『打卡』。一開始有些不習慣,現在不用公筷公勺反而不習慣了。」
為什麼會想到把使用公筷公勺寫進村規民約?上洋村黨支部書記黃嶽華說,市裡兩年前就提倡過使用公筷公勺,今年2月在疫情防控階段,市裡又發出公筷公勺進家庭的倡議,「3月22日,經村民代表全票通過,第九次修改村規民約,把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禮等文明行為寫入其中。」
一石掀起千層浪,以上洋村為示範點,三衢大地展開了一場如火如荼的「修約」熱潮。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衢州全域1589個村社全面完成「千村修約」工作
「以前是倡導,現在是義務性規定,力度更大、範圍更廣,讓文明行為從政府倡導變為公眾生活中的自覺行為。」衢州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百姓的智慧和參與、政府的倡導和創新,而這樣的「變革」,體現的正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立」「破」並舉,好民風、好家風、好鄉風,人們真切感受著齊心向上、清風淨流帶來的美好生活。
志願服務美起來
「頭戴小紅帽,臂帶紅袖章,不約麻搭子,遛街『找茬子』。」這句順口溜說的是衢江區一群退而不休、不計報酬,卻時刻關注城市發展的衢江區老年志願服務隊。
事實上,這樣暖心的志願者身影在衢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2018年11月20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萬名志願者誓師大會暨「小錦鯉」志願服務隊授旗儀式舉行,吹響了首戰決戰的集結號。
如今,風雨中、烈日下、疫情防控期間,衢城一抹抹流動的「志願紅」,總能給人以溫暖和安全感,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向你伸出援手。截至目前,全市38萬志願者隊伍形成了「三團、三紅、三站、三大活動」的衢州特色體系,累計志願服務時數已達864萬小時。
在打響「小錦鯉」志願服務品牌的同時,我市匯總出臺《衢州市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激勵機制》,聚攏社會資源,全面增強激勵舉措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全市共有30多家企業、單位提供了70餘類、上萬件志願服務激勵物資,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滿意度和志願者的活躍度。
同時,推出「衢州小錦鯉公益地圖」微信小程序,將全市的文明實踐站點通過手機端以地圖形式實時呈現,搭建市民群眾與實體陣地的互動平臺,探索搭建網際網路參與、記錄、評價志願服務活動的新載體。根據互動評分結果,優勝劣汰,清退一批服務差、資源缺、活動少的實踐點位,以市民口碑倒逼陣地活動載體創新、提升活動質量,實現文明實踐活動「線上」「線下」共同發力。
城鄉生活美起來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衢州以創促建、以創促治、以創促質,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驀然回首,在這場「大攻堅」中,衢州這座千年古城,潤物細無聲地悄然發生著改變……
「短板」補起來,文明風景亮麗了!
三年來,三年來衢州改造老舊小區370多個,粉刷樓道12000餘條,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布設各類菸頭收集器1800多個,發放滅菸袋40多萬個,集痰袋8萬餘個,菸頭痰漬不落地成為衢城市民的共識;累計更新公益廣告2萬餘處,約5萬平方米,新增公益廣告景觀小品、公益彩繪牆400餘處,內容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愛未成年人、垃圾分類、講文明樹新風、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溫馨而有創意的公益廣告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一隻垃圾桶,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叮咚、叮咚……」臨近中午,一輛垃圾回收車「唱」著歌駛入市區道前街,沿街商戶程柏紅聽到音樂聲急忙從店內搬出垃圾桶。
程柏紅告訴記者,去年6月,市環衛處送來了一組腳踏式分類垃圾桶和一些垃圾分類宣傳冊頁,詳細介紹垃圾分類知識和上門回收事項,「現在我們自然而然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一座城市之美,在於環境之美、風尚之美、人文之美,來源於文明的溫度、道德的厚度和精神的高度。衢州就是這樣一座追求詩和遠方的城市。
責任編輯:方敏
作者:方敏、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