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 氣味的藝術

2020-12-08 藝術中國

 

「豆瓣醬味」的以色列館

 

「原木味」的法國館

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有共同特點,那就是不斷開創新的藝術表現領域。不同的是,現代藝術在平面視覺上尋求突破,而當代藝術在空間維度上不擇手段地擴展。

現代藝術建立在吸取外來文化之上。自從日本版畫在巴黎展出之後,馬奈受到平面視覺效果的啟發,開始了歐洲藝術家採風外族文化的風潮。特別是在美國開闢販賣非洲黑奴的航線之後,展開了美洲、歐洲和非洲三角貿易,使非洲的民間藝術流傳到歐洲,給畢卡索之類的藝術家大量異化的靈感。畢卡索高度評價非洲的雕刻,正是因為他「抄襲」了不少非洲雕刻「瓦刀臉」的緣故。也是因為向外族偷師嘗到甜頭,老畢某日突發靈感,將齊白石的寫意用到他的簡易立體主義繪畫之中。但是現代藝術變來變去,都在平面視覺中掙扎,直到有人把3D原物黏在畫布上,開啟了當代藝術之門。

當代藝術開拓多維空間,繼平面視覺與3D結合之後,又出現了行為藝術,物性媒介藝術,大地環境藝術,加入音響,電影視頻,觀眾參與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觀眾鑽入封閉的作品體驗一種壓迫感和現場感,還有運用生物材料或者代表身份的材料,將人體進行改造與毀壞來質疑主題的身份,等等。現在,一個新的藝術維度正在被運用:氣味。

當我走入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的以色列館入口時,一股強烈的豆瓣醬味撲面而來。我與工作人員交談,他告訴我,這是以色列藝術家將咖啡,糖,水攪拌,鋪在一個空房間的地上,熱水產生的蒸氣加上咖啡泡沫,燻黃了四周的牆壁。藝術家又在潮溼的咖啡上畫出線條,如同地磚。但是出乎藝術家的意料,威尼斯到處是水,潮氣甚重。咖啡鋪地後漸漸開始變味發酵,一股酸氣混入咖啡和糖,變成了中國的豆瓣醬味。以色列藝術家原創目的是想讓觀眾感受農業文明伴隨初級工業化的氣息,田園村舍,小鎮咖啡,回歸較為自然消閒的生活方式。儘管以色列咖啡變成了中國的豆瓣醬,但是這件作品的主題意圖是達到的。利用氣味來讓觀眾感受和聯想一種意境,勾起懷舊的眷戀。這種味道不是直接體現場景,不是把豬圈或者雞窩搬到現場。除了藝術家第一次將真實物體直接拿來當成藝術品,有其首創價值外,當代藝術的技巧恰恰在於借用別的手段,用側面的角度來表現正面。因此,我認為豆瓣醬味比咖啡味更令人詫異,產生疑問,引起觀眾想要一探究竟的願望。

雖然藝術家歪打正著,但是豆瓣醬味不能算是很成功的例子。因為別的民族未必了解這種味道,不能感受炊煙鄉野,農婦灶間,蔥醬圈餅的滋味。而另一個氣味的藝術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法國館。

威尼斯雙年展除了主場館外,還有許多國家館。從參觀中我了解到,國家館不是展示該國有多少成名的藝術家,而是要以自己國家為主題,展現國家形象,可以是某一方面,也可以是多方面的。這裡不是藝術家出風頭的地方,所以各國都傾向每次的雙年展上,輪流挑選一二位藝術家表現本國的風貌氣質。

說到法國,馬上想到巴黎,又想到藝術,這是法國和巴黎的名片。羅浮宮、凡爾賽宮、奧賽博物館,還有大大小小許多藏有無數世界名作的美術館,都是世界遊客嚮往的地方。我特別期待威尼斯雙年展的法國館,想看它如何表現曾經有過藝術輝煌。

走進法國館到入口,讓我頗感意外。裡面好像是一個音樂工作室,四處擺放著樂器,有鋼琴和打擊樂器,還有一些書籍,遊客觀眾在那裡翻看閱讀。四周用木板做成不規則的間隔,好像閣樓的感覺。這種木板是常見的三隔板或五隔板,表面光滑,呈乳白色,乾淨利落,沒有任何油漆的表面處理。進入展示廳聞到一股原木的香味,這種味道不是野生木頭,而是工業化壓制木板與膠水合成的香味。因為沒有油漆,所以可以當成原木的自然香,它散發著溫馨的氣息。

法國館的音樂工作室,書和精緻輕工業原木的香味要告訴觀眾,法國和巴黎是真正的書香門第。他們在默默地創作藝術,是發自內心的喜愛。他們對待藝術是一種安分和寧靜,創作者和觀眾都參與默默享受藝術,這是一種全民的修養和境界。

為什麼法國館要這樣表現,對今天的藝術世界有什麼意義?當今世界的藝術,如同搶錢的戰場,無數商業的藝術展,敲鑼打鼓地宣揚藝術家的天才,期盼更多的收藏者蜂擁而上。拍賣場上數字說話,提到某藝術家必然要與天文價格連在一起,以此證明是藝術的成功,也是商業的成功。

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藝術市場,各種理論家、媒體、畫廊都在喧囂中度日。他們將藝術變成華爾街式的產業,各種大型的展覽都在追求交易的業績。而法國館是在悄聲細語中訴說,我們的藝術是融入生活之中,它是早晨的一杯咖啡,午時的休閒閱讀,傍晚的教堂鐘聲。它是藝術家的藝術,也是全民的藝術,不在於駭世驚俗的炒作,喋喋不休的宣傳,更不是數字價格的標籤,它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方式。

法國館是用音樂來表達藝術,它不是要展現法國音樂家有什麼來頭,多麼偉大,而是借用沒有精緻裝修的書房閣樓式裝置,展現藝術的溫馨柔潤。它的藝術裝置空間大小適中,偶爾聽到有人輕微吹奏音樂,加上原木的氣味流露芬芳,把不求奢華的樸實情愫清唱出來。好像人走入了書店,必然要靜聲,這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藝術。這是一種君子和淑女涵養,是穿著男女校服的單純學生,教堂裡靜默的祈禱,米勒田間的晚鐘,梵谷星空下的郊外,這就是法國,就是它曾經有過的藝術輝煌。

相關焦點

  • 威尼斯雙年展:城市是最大贏家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並且其資歷在三大展覽中排行第一。1893年4月19日,義大利威尼斯市出臺《設立一個國內藝術家作品展出的雙年展機制》。
  • 威尼斯雙年展上的中國面孔
    3月19日,曾經參與中國館策展的四位策展人匯聚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開了討論和回顧。騰訊文化 楊猛2015年5月9日,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將在義大利威尼斯開幕。中國藝術家徐冰、劉家琨、陸揚、譚盾等人將參與其中。作為最富盛名的世界藝術盛會,威尼斯雙年展創辦於1895年,主要以國家館的形式,展出來自各國的現代藝術作品。
  • 威尼斯雙年展:走近多彩的現代藝術(組圖)
    這是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的匈牙利國家館(攝於7月5日)。第56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於5月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至11月22日結束,今年的主題是「全世界的未來」。已有120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每兩年舉辦一次,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被視為映射世界當代藝術的萬花筒。
  • UCCA 論壇:2011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鳳凰網文化訊:2011威尼斯藝術雙年展—UCCA 論壇活動介紹:嘉賓盧迎華(2011威尼斯雙年展評審團成員)彭鋒(中國館策展人)主持舒可文(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中國館顧問)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藝術界不可錯過的盛事,2011威尼斯雙年展迎來了她的第54屆,而她今年的亮相引發了國內外諸多業內人士的熱議。
  •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十年流變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所在的軍械庫展區威尼斯雙年展自1895年成立以來兩年一屆,作為當代藝術界的狂歡節吸引來自世界各國愛好藝術的觀眾齊聚於此,也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標杆和指針」,反映當下當代藝術發展的變化和觀念演變
  • 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雙年展:是藝術or鍍金
    原標題: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雙年展:是藝術or鍍金   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將於5月9日至11月22日期間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辦,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為「全世界的未來」。中國藝術家徐冰、邱志傑、季大純、曹斐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館」展覽。
  • 威尼斯雙年展 將「瀰漫」中國味
    中國館方案確定本報訊 日前,文化部正式對外公布,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主題確定為:瀰漫,並以此呼應本屆雙年展總主題「啟迪」 (Illuminations)。據悉,為確保本屆雙年展中國館的質量與水平,文化部成立了由範迪安、譚平、王璜生、張子康、舒可文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確立了國家館展覽策劃方案的評選機制。專家委員會推薦了15位活躍在當前藝術領域的策展人作為候選人,並對收到的11份策展方案進行了多次討論和評選,最終確定了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彭鋒以「瀰漫」為主題的策展方案。
  • 威尼斯雙年展小史
    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上第一個雙年展,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化機構之一,奠定了國際藝術展覽的基本模式,被譽為「雙年展之母」和「藝術界的奧林匹克」。20世紀和21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和作品在這裡出現,威尼斯雙年展見證了現代藝術的發展與20世紀藝術風格的轉變,並預測著當代藝術的走向。因此,威尼斯雙年展作為現代藝術史的促生者,推動著藝術世界的發展。
  • 威尼斯雙年展再度推遲,建築與藝術雙年展分別於明年後年舉行
    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當地時間18日宣布,原定於2020年舉辦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延遲至2021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而原定於2021年5月舉辦的第59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被延遲到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展期7個月。
  • 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開幕
    中國館開幕式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於2011年6月3日15:00正式在水城開幕。展覽持續時間為6月4日至11月27日。這是中國以國家館的形式第四度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亮相。本次中國館的策展人、參展藝術家和近500名來自中國國內以及國際的藝術界人士、當代藝術愛好者和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開幕式的盛況。開幕儀式上,中國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項曉煒和本次中國館的策展人、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彭鋒先後致辭。
  • 威尼斯雙年展:丁託列託(Tintoretto)對當代藝術的啟示
    丁託列託(Tintoretto)是16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畫派著名藝術家。逝世於1594年的他也被選入了本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在將目光從雙年展花園的舒適地帶移向威尼斯整個城市、及其所有的歷史財富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在歷史上,威尼斯出現過很多著名傑作,它們中的許多目前仍在這座城市裡,被放置在教堂、宮殿或是博物館中。丁託列託的作品包含了那些已經成為了威尼斯構架部分的原位裝飾品。他最為雄心勃勃的藝術項目要屬裝點聖洛克大會堂了,這完美地表現了一個人熾熱的夢想以及對聖經場景的大膽描繪。
  • 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雙年展:是藝術or鍍金【2】
    原標題:中國藝術家扎堆威尼斯雙年展:是藝術or鍍金   今年的中國館有什麼不同?   根據之前公布的展覽相關情況,徐冰、邱志傑、季大純、曹斐4位中國藝術家將參與雙年展主題館的展覽,這也是歷年來主題館展覽中國藝術家參與人數較多的一次。
  • 威尼斯雙年展簡介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藝術節,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並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並且其資歷在三大展覽中排行第一。
  • 中國美術的國際風景線:從2017威尼斯雙年展說起
    新華社記者 金 宇攝   在暖風吹拂的五月花季,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在義大利威尼斯開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天穩、姚惠芬和當代藝術家湯南南、鄔建安展示作品,以「不息」為主題對應本屆雙年展的總主題「藝術萬歲」。2005年,中國國家館首次落戶威尼斯雙年展現場,至今已參與7屆。此前,有中國藝術家以個人身份參與過威尼斯雙年展。
  • 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不息」中國館落地北京
    馬海燕 攝中新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 馬海燕)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不息」中國館27日落地北京時代美術館。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策劃,鄔建安、湯南南、姚惠芬和汪天穩為參展藝術家。其中姚惠芬為蘇繡藝術家,汪天穩為皮影雕刻藝術家。
  • 爭議中的威尼斯雙年展
    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哈拉德·澤曼曾對中國藝術家說。誠如其言,威尼斯雙年展作為全世界藝術界關注的盛事,理所當然引發爭議。「雙年展正日益成為奢侈品的陳列室」威尼斯雙年展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影響至今。在1999年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20餘位中國藝術家史無前例地獲得主題展的邀請,佔全部參展藝術家的近五分之一,當年的藝術大獎也由蔡國強奪得。
  • 成都藝術迷洋盤了,足不出戶就能逛「威尼斯雙年展」!
    此次藝術季其中一個亮點是: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整體搬到了成都,展覽現場也被裝飾成濃濃的水城風格,參展作品以裝置、新媒體作品為主,注重現場的互動,呈現東方藝術在全球文化交流碰撞中煥發的嶄新生命力,這讓不少觀眾大呼過癮。
  • 蓬皮杜首席策展人出任2017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總監
    當地時間2016年1月23日,威尼斯雙年展宣布任命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首席策展人克裡斯蒂尼•馬塞(Christine Marcel)為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藝術總監。
  • 彭鋒:威尼斯雙年展中國的「五味」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2011年6月將執掌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最高舞臺上的展覽。這是筆者2011年2月14日在新華網上看到的最新資料。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有七位候選人,他們是高士明、冷林、黃篤、皮力、盧傑、郭曉彥和王新友等。最終彭鋒的方案獲選,想來也是經歷了激烈的競爭和權衡的結果。作為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向來被各國藝術家和策展人所看重。
  • 彭鋒:威尼斯雙年展 拉開距離體認中國文化
    2011年5月11日,藝術中國就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方案發布採訪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彭鋒。就目前中國館布展的情況而言,這些大體量的參展作品相互碰撞,將會產生非常奇特的效果。對於一些技術環節,例如展品的運輸,展品看護工人的培訓,場地承重等問題則是策展人目前較為擔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