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那亞的海邊,當陶身體的舞遇上翟永明的詩

2020-12-09 澎湃新聞

今年本是陶身體劇場最忙碌的一年。

舞團原計劃在倫敦和聖馬丁室內樂團合作,在美國、加拿大巡演兩個月,還要踏足歐洲多座城市……滿滿當當的演出計劃,隨著疫情的不斷滾動,都打亂了。

重擊之下,陶身體重整旗鼓,在國內拉開了巡演大幕。巡演從盛夏8月持續到深秋11月,廣州出發,北京收尾,一共11站。

10月17日-18日,陶身體將帶著數位系列《9》和《10》來到上海,登臺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兩部作品延續了陶冶一貫的審美,摒棄色彩和符號,不講敘事和情感,而是吃透身體,對身體提問。

在《9》中,一聲梵音,9位舞者傾瀉而出,瞬間的爆發,生命駛向了流轉,一個動作出去,它一定會回來。這是舞者對於生命的發問,生命從何而來?從何而去?

《10》則是陶冶在年初疫情最嚴重時有感而發的生命領悟。10位舞者圍攏,形成一個圓形陣列,舞者們各自面向圓心,以不斷旋轉的舞步,展開個體自轉與集體公轉的運動軌道。

《9》

《10》

來上海前的巡演中,陶身體在「網紅」阿那亞的海邊,演了獨此一場的《12時》。

陶冶的舞蹈《12時》與翟永明的詩歌《關於雲的12節詩》,在海邊展開了對話。從日出到日暮,12小時裡,12位舞者、12段獨舞,在天與海的帷幕下,不斷循環登臺。

這一抹異色,吸引了不少京津冀的舞迷去打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海邊的陶身體刷屏了。

翟永明和陶冶 圖片均來源於陶身體劇場

翟永明的詩

陶冶和翟永明相識於2013年,當時,陶身體首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數位系列《2》和《4》,翟永明就坐在臺下觀看。 

那是翟永明第一次看陶身體的演出。在此之前,她在國外經常看現代舞,當雕塑家、陶身體「鐵粉」向京發出看戲邀請,她很快就答應了。

「在國外看多了以後,我有一點點厭倦了,因為現代舞也容易成為套路。」陶身體對身體的運用、對舞蹈的理解,舞團的形式感、舞者之間的關係,顛覆了她對現代舞的認識,「看完以後,我就跟朋友說,這是最高質量的現代舞。」

對於翟永明為什麼喜歡現代舞,最重要一點原因在於,現代舞和詩歌有特別密切的一種相似性,都很抽象,不像小說,要講故事、講情緒、講具體的東西,「陶身體的舞,是對身體提問,然後得到回應,實際上也是在對世界提問。」

而陶冶,也很早就關注著翟永明的詩歌。

她早期的組詩《女人》,有一段獨白很打動他,「我,一個狂想,充滿深淵的魅力,偶然被你誕生。泥土和天空,二者合一,你把我叫作女人,並強化了我的身體。」短短的敘述裡,他感到了翟永明對身體本質的關注,內在探索中有強烈的思辨精神。

陶身體劇場在阿那亞

兩位惺惺相惜的創作者,在阿那亞的海邊,終於達成了一次期盼已久的合作。

2019年,陶冶和翟永明在電話裡聊起,想在劇場做一次詩歌和現代舞的融合,一聽這個想法,翟永明特別興奮。

「現代舞和音樂肯定是最搭的。當大家都在用音樂,陶冶突然想用詩歌,把吟誦詩歌的聲音作為音樂,和舞者的身體對話,應該是非常前衛、非常出其不意的。」

陶冶和翟永明講到了雲,雲的變化無端、來來去去,特別像舞者表演時的形態。在雲的意向裡,她寫出了《關於雲的12節詩》,她甚至還腦補了它在劇場演出的效果,具體到舞者們在燈光下,怎麼起舞,怎麼上臺,怎麼下臺。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劇場的演出擱淺了,翟永明很沮喪,以為就此泡湯了。

今年,陶冶和翟永明重新提起了阿那亞的項目,受了打擊的她本來不想參與,享受了一番阿那亞的風浪、日月,她感覺,海邊好像比劇場更有意思。

陶冶沒要求她重寫。翟永明想像著,舞者站在天地之間,和海水、海浪、海風的關係,和劇場是不一樣的。所以,她又腦補了很多,重鋪稿紙,交出了第二版。

「陶冶的編舞非常簡潔,很多留白,可以給觀眾想像的空間。所以,我的詩歌創作也要有留白,讓舞者去填補,而不是寫得很滿。」

12節詩配著12位舞者的12段獨舞,均由翟永明朗誦。舞至最後一段,舞者緩緩下臺,留下一個空蕩蕩的舞臺,但詩歌還在繼續,「無窮的動作,當生當滅,無窮的光影,如水如煙……」

「那種巨大的留白,給觀眾留下沉浸式的想像空間,那一幕我非常感動。」翟永明感慨。

《12時》

陶身體的舞

「翟老師的聲音非常低沉,沒有任何的急轉,沒有多餘的情感,她不會干擾到每一個人,刻意操縱觀眾的感官,就是娓娓道來。」陶冶回憶。

從早上6點到晚上6點,背海而立的一方白色舞臺上,12位舞者,12段獨舞,循環往復了12小時。演出每30分鐘一遍,意味著每一位舞者要循環24遍。

每當舞至最後一段,舞者緩緩下臺,留下一個空蕩蕩的舞臺,再等下一位舞者重新開始新一輪演出,陶冶總容易哽咽。

「舞者是用他的生命、他的身體,書寫自己的人生感受。無窮無盡的動作,當生此刻生,當滅此刻滅,這就是我們的命運,這就是生命的流逝。所以跳舞這件事情,宏觀來講特別虛無,但微觀來看,你可以自己賦予自己意義。」

陶冶說,這也是舞者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在劇場是舒適的,畢竟有他們熟悉的燈光、地膠、地面,黑壓壓的現場能夠包裹著舞者,到了充滿變數的戶外,挑戰遠比想像中多。

海邊潮氣重,地面一層露水,舞者走上去,像在畫布上作畫,用身體畫著圓,地面滑得不得了,他們要用另一種發力方式來對待身體的運動。

緊接著海風颳來,風力很大。就像跑步,風大了跑不動,人的力量不能往後傾,要往前倒。舞者要對抗風力,也會影響跳舞時的身體記憶。

舞者還會把沙粒帶上臺,沙粒有顆粒感,有的時候讓人滑,有的時候讓人澀。頭頂上還有明晃晃的太陽,很多舞者睜不開眼……現場意外頻出,每一位舞者每一刻都要理性對待,好在平時訓練紮實,幫助他們克服和化解了問題。

「演出現場非常寂靜,海灘上很多人在嬉戲、遊玩,在這種氛圍影響下,旁邊人都安靜下來了,開始走到這個區域觀看。」

陶冶記得,舞者們在循環,觀眾也像流動的水一樣在循環,現場的座位沒空過,一直有人來來去去。海鷗飛來飛去,有一隻海鷗就像一位觀眾,安靜坐在舞臺邊,舞者們結束謝幕了,還不走。

演後談上,陶冶發現,有人居然坐了10個小時,有人在作詩,有人擺了一套茶具品茶,有人即興搖頭晃腦著跳舞,還有人畫速寫……這樣一場直面自然的舞蹈,開啟了人和自然的一種主動性的對話、一種主動性的回應。

《12時》

在陶冶和翟永明最近的一次對談中,有觀眾問,看不懂現代舞怎麼辦?

翟永明回憶,1980年代,在一臺8英寸的小電視上,她看到一位男舞者跳了一段現代舞。在此之前,她看的都是紅色芭蕾或民族舞蹈,現代舞聞所未聞,但第一次看,她就被擊中了。

這樣一種未知的舞蹈,翟永明主動接觸,慢慢就理解了,「你首先要去了解,你才能說你懂不懂。我們生下來一個字都不認識,如果不學習,到現在還是不認識,道理都是一樣的。」

陶冶認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時間被碎片化,對於內容的快速理解,人的需求特別旺盛,恨不得一瞬間就看懂了。

「黑與白、對與錯、好與壞、懂與不懂……這種二元論,只是讓你便捷地進入事物,你要深入事物,是需要時間的。你要與時間做伴,沒有時間的積累,你的內容是淺層的,但如果你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做這件事情,厚重感是不一樣的。」

另外,懂和不懂的界限有那麼重要嗎?它是唯一的標準嗎?它就是正確的嗎?「所以我還是提倡,人應該有探索欲、有好奇心,有與人交流、與人對話的一種能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沒有音樂的舞蹈 陶冶與翟永明來蓉分享跨界藝術
    四川在線記者 向宇 報導舞者在海天之間持續舞動,陪伴著他們的並不是傳統的音樂,而是一個滄桑低沉的女聲在朗誦著一首詩,隨著不斷起伏的波浪,在天與海的帷幕之下,充滿著力量……這是融合了「陶身體」現代舞作品與翟永明詩歌《關於雲的12節詩》的《12時》在阿那亞海邊演出的視頻。
  • 「陶冶x翟永明跨界藝術對談」舉行 展示舞蹈與詩歌完美融合
    「陶冶x翟永明跨界藝術對談」11日下午在成都文軒Books舉行。陶身體劇場創始人、藝術總監陶冶與著名詩人、作家翟永明與現場觀眾暢談了他們合作的舞蹈詩歌,分享創作中發生的故事。  在滄桑低沉的女聲詩朗誦中,舞者持續舞動,伴隨著不斷起伏的波浪,在天與海的帷幕之下,充滿力量……這是融合了「陶身體」現代舞作品《12》與翟永明詩歌《關於雲的12節詩》的《12》在阿那亞海邊演出的視頻,也是這段視頻首次在成都播出。
  • 陶冶×翟永明跨界對談,展示舞蹈與詩歌的完美融合
    舞者在海天之間持續舞動,陪伴著他們的並不是傳統的音樂,而是一個滄桑低沉的女聲在朗誦著一首詩,隨著不斷起伏的波浪,在天與海的帷幕之下,充滿著力量……這是融合了「陶身體」現代舞作品與翟永明詩歌《關於雲的12節詩》的《12時》在阿那亞海邊演出的視頻。10月11日下午,陶冶×翟永明跨界藝術對談在文軒Books舉行,這段視頻也首次在成都播出。
  • 「雲門舞集」遇上「陶身體」
    《交換作》既是林懷民退休前策劃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的合作,還是林懷民、陶冶、鄭宗龍三位國際級編舞家在時空和理念上對舞蹈的探尋。19日晚,省會大劇院舉行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主創見面會,三位國際級編舞家林懷民、陶冶、鄭宗龍出席。據悉,該劇將於22日晚在省會大劇院上演。
  • 馬寅:我理想的房子 是阿那亞海邊的那片合院
    馬寅:我理想的房子 是阿那亞海邊的那片合院 房天下
  • 海邊阿那亞的周末度假帶娃指南
    旅行記憶裡,孤獨圖書館、阿那亞海上禮堂、海邊市集、馬卡龍的童話小屋,還有 義大利 風情的葡萄莊園。。。可能不及腳下一方細沙對胖胖來得深刻。這個七月,坐上火車,一起去阿那亞看海吧!「嗨,我去 北戴河 ~~」想知道老母親帶娃旅行如何玩轉「京郊最美沙灘」嗎?
  • 身體是所有的語言 |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9》《10》
    您從陶身體的表演裡看到了什麼?第一次接觸陶身體是什麼契機?09年正式合作,她將舞團帶到國外,由此打開了舞團在中國之外的藝術市場。翟永明2005年入選「中國魅力50人」,2010年入選「中國十佳女詩人」。
  • 阿那亞恢復開放,前往這個海邊的藝術聖地放飛一下
    有人認為阿那亞可以算得上是國內的瀨戶內海,也有人覺得阿那亞之於北京,就好比莫幹山之於上海。的確,在不少人心中,北戴河,抑或是阿那亞,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同於城市的海邊之家。這裡有海、有藝術、有故事,也有濃鬱的社區文化。很多人認為,阿那亞像是一個為北京的中產打造出來的烏託邦。
  • 有著「詩與遠方」的阿那亞到底有多美
    在某一天小編看攻略的時候,突然被一個海邊圖書館的圖片給吸引住了,點開看居然距離北京自駕遊過去差不多3個多小時。我當時一看到照片和名字都覺得這兒實在太浪漫了。阿那亞其實在秦皇島是比較出名的,位於北戴河新區黃金海岸腹地,是一個全資源濱海度假綜合體社區,社區內有浪漫的海邊禮堂,有世界上最孤獨的孤獨圖書館,有美麗的海邊風景和沙灘酒吧。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吧。阿那亞,取名自梵語「阿蘭若」意思是寂靜的地方,遠離人間熱鬧。這裡真的很適合情侶朋友和家人來度假。不同於國內其他海岸,這裡的沙灘沙質潔白細膩非常乾淨。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臺中登場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結合林懷民(中)、陶冶(左)及鄭宗龍(右)3名國際級編舞家及兩大舞團,將激蕩出加乘的肢體震撼。(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匯集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與林懷民、陶冶及鄭宗龍3名國際級編舞家的「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節目,繼高雄、臺北演出後,26日及27日將在臺中歌劇院登場。結合林懷民退休前最後創作《秋水》、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12》及鄭宗龍為陶身體編制的《乘法》,3出舞作將激蕩出加乘震撼。
  • 陶身體劇場,美無處不在
    中國古代詩歌理論《毛詩序》中說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成語『手舞足蹈』即出自於此,這可以說為舞蹈的產生和創作動機從心理上做出了客觀的解釋。 但『陶身體』的作品,似乎都不能用這些邏輯來解讀和闡述。
  • 勞月讀詩:翟永明《生命》
    生命作者:翟永明朗誦:勞月你要儘量保持平靜一陣嘔吐似的情節把它的弧形光懸在空中而我一無所求身體波瀾般起伏仿佛抵抗整個世界的侵入把它交給你這樣富有危機的生命、不肯放鬆的生命黑夜更有力地總結人們在我身體內隱藏著的永恆之物?
  • 阿那亞x單向空間x青山周平,用一家書店探索海邊的文化想像
    讓海邊的精神生活更加豐盛。  書店選址阿那亞小鎮南區,由建築師青山周平設計。這樣一個極具理想主義色彩的空間,將給海邊帶來什麼樣的想像力?  2月2日,許知遠、青山周平和村長馬寅的一場精彩對談讓鄰居們對此充滿期待。
  • 海邊社區 心的故鄉|阿那亞首席品牌官田海成:美好人生何
    阿那亞首席品牌官田海成說,作為阿那亞的配套之一,最孤獨圖書館不愧為文藝圈網紅,今年的流量全網點擊量已經達到7個億。田海成田海成,阿那亞首席品牌官,資深旅遊地產策劃人,從事旅遊地產10多年。 「中國最有意思的人在海邊玩了最有意思的事,阿那亞是一個自由的烏託邦,希望大家一起來玩。」田海成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阿那亞,是現代桃花源。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空前組合,三位國際編舞家新作亮相
    獲得2018「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的雲門舞集,以及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鄭宗龍將自身的動作方法化為血液養分,注入陶身體舞者的身體,創作出生猛繽紛的《乘法》,有如魔術方塊變幻無窮。
  • 當代詩·面孔(33)|翟永明(1955-)
    所以說,翟永明並非女權主義者,而是女性主義者,頂多算個修正女權主義者。明乎此,乃可順藤摸瓜。1984年,詩人完成《女人》,1985年,又完成《靜安莊》。《靜安莊》是對楊煉式史詩的尾隨,而《女人》,則是對舒婷式女性詩的突進。翟永明與舒婷有何不同?
  • 阿那亞,離北京最近的海,藏著詩和遠方
    當然阿那亞也有酒店和其它民宿,但是海邊還是別墅最好,有院,孩子活動空間大,別墅也在阿那亞中心,去海邊和食堂都最近,極為方便,我們是在【木鳥短租】上訂的,我們住的聽海別墅位置很好,配套最全民宿由阿那亞酒店管理,布草和收拾衛生都和酒店一樣,管家24小時服務。他家別墅據說阿那亞的網紅民宿,評價特別好。房東是特別直爽的北京姑娘!
  • 詩人無限大:翟永明的詩與攝影
    近期出版的《隨黃公望遊富春山》,成為一次用現代詩延續古典詩歌的融合實驗,極具可讀和玩味性。    翟永明作為詩人的起步,與對自我身份和性別的體認和意識分不開。    「我們從一生下來就與黑夜維繫著一種神秘的關係,一種從身體到精神都貫穿著的包容在感覺之內和感覺之外的隱形語言……對於我們來說,它是黑暗,也是無聲地燃燒著的慾念……這最真實也是最直接的衝動本身就體現出詩的力量。」(《黑夜的意識》)    可以說,在接下來幾十年的創作中,詩人都在其上成長、延展,並沒有背棄天賦的身份。
  • 心心念念的阿那亞之旅
    你見過6點半的海邊夕陽嗎見過凌晨5點的海上日出嗎如果見過那又是阿那亞的嗎北京出發---抵達阿那亞北京 -阿那亞 自駕or 火車( 北戴河 站/ 昌黎 站)北戴河 -阿那亞往返下載阿那亞APP,可以預定班車送至阿那亞社區。
  • 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
    備受尊崇的編舞家林懷民今年年底將從他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12月20日至21日將在江蘇大劇院演完最後一場。由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屆時將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一定會撞擊出別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