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市級示範項目效果圖 製圖 李開紅
示範工程總長約7.4公裡,包含西郊河區段、幹河區段和浣花溪區段,串聯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預計明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設
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啟動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工程,將整治現狀水域的主河道、支流溝渠共82條,通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手段,構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溼地的水網體系,打造「兩江抱城、宜居水岸」的美麗成都。
目前,《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市級示範項目——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總體方案》擬定。市建委昨日就此方案正式徵求公眾意見(www.cdcc.gov.cn/webnew/aspx/Detail.aspx?id=57364)。方案顯示,示範工程總長約7.4公裡,包含西郊河區段、幹河區段和浣花溪區段,串聯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預計明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設。
河道存在「三不通」
市建委介紹,成都的現狀水網體系為六河、百渠、十湖、八溼地,主河道有6條,由西北至東南貫穿中心城區,構成中心城區水網體系的骨架,76條支流溝渠則構成基本成網的毛細血管。
首先,河道存在三不通問題。一是水系不通:存在河道不貫通、水面被遮蓋、局部斷流等問題;二是道路不通:濱河道路未完全貫通;三是綠化不通:濱河綠化未完全連通。
沿途河道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中心城區仍存在多處易淹區。
水生態環境不佳,整體水量不足,水循環利用程度和再生利用率較低。部分溝渠截汙不徹底,水質差,水環境存在汙染情況。河岸以硬質駁岸為主,河底為硬質護底,水流無法下滲,生態循環不暢。
濱水區域公共功能不強,濱水區域以居住功能為主,城市重要公共功能不足。濱水區域城市品質也不高,缺少濱水開敞空間與景觀節點,沿岸景觀風貌雜亂,親水性不足、濱水活動空間不夠。
示範項目包含三段
針對上述問題,市上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宜居水岸」市級示範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專家諮詢會,根據專家諮詢意見,按照強化「兩江抱城」的古城格局、打造「依水而興」的旅遊目的地、形成「水城相融」的文化展廊、建設「樂活生態」的宜居水岸的理念編制了《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市級示範項目工程總體方案》。
市級示範項目包含西郊河區段(槐樹街-青羊正街)長約2.7km、幹河區段(望仙橋-二環路)長約1.6km、浣花溪區段(浣花溪公園北側)長約3.1km。本次工程重點對河道兩側規劃綠帶控制線內實施整體提升改造,對部分老舊建築立面進行提升。施工期間周邊主要交通道路基本不受影響。
亮點1
實現濱河通道親水
在「臨水貫通」上,將實現水系、道路、綠化「三通」。
首先是河道水系貫通,形成城市廊道,融入城市路網。其次是改造河堤,連通濱河通道,增設步行橋,提高親水性:在濱河空間侷促的河段,增設垂直綠化(如垂柳)確保生態通道連續;在濱河空間充足的河段,利用現有空間增設景觀綠帶,實現水網綠化廊道貫通連續。最後是拆除阻擋視線的濱河圍牆、柵欄等障礙物,打通斷頭河,敞開蓋板河,實現濱河通道親水。
亮點2
西蜀水鄉水流不息
在「清水優城,讓水流動,加強水生態建設」上,通過再生水利用、區域調水等綜合手段提升景觀環境用水水量,營造水流不息的西蜀水鄉。改造硬質河底、清理基底、新建截汙管道工程,消除黑臭水體。在滿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結合用地情況與可利用空間,對沿岸硬質駁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分別形成休憩宜居段駁岸、文化遊覽段駁岸、生態休閒段駁岸。
亮點3
打造水文化體驗長廊
在「水城相融,彰顯水文化魅力」上,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和現有資源,針對不同類型水體的不同文化特徵,重點打造特色景觀節點;結合規劃,新增城郭、橋梁、匯水點構築物、特色植被等文化點位。
依託兩岸文化,如寬窄巷子、琴臺路、百花潭公園、文化公園、浣花溪公園和杜甫草堂等,分別形成少城文化特色段、琴臺文化特色段、浣花文化特色段,打造水文化體驗長廊。
亮點4
串聯濱河綠道慢步道
在「親水宜居,提升濱水區域城市品質」上,串聯濱河綠道與慢步道,優化提升濱河綠地,形成沿河濱江綠色生態開放空間,豐富兩岸鄰裡交往與遊憩活動場所,提升濱水區域城市品質。
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 市建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