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紙名揚天下 浣花溪是老成都的造紙中心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蜀紙名揚天下 浣花溪是老成都的造紙中心

四川古人造紙。

古代四川造紙工藝流程圖。

蜀紙名揚天下的各種掌故

唐宋時 ,成都造紙業繁榮發達,引領造紙先進技術,創造出許多品質優良的蜀紙,造紙技術廣為傳播。

成都從隋代就興起了造紙業,當時所造有雙流紙,這是一種極普通的大眾化用紙,品質差,工藝簡單,價格低廉,產量大,用途廣。元代費著《箋紙譜》說:「雙流紙出於廣都。」

麻紙成貢紙

古蜀有著名三都,廣都、成都和新都,當時的廣都在現在的中和、中興一帶,是古老都城,也是重要的產紙之地。隋煬帝名叫楊廣,避皇帝名諱,廣都紙不能有「廣」字,就臨時改為雙流。這個地名一直沿用下來,最早的廣都卻成了歷史。

唐宋時,成都的造紙業達到高峰,造紙技術高速發展,成為全國造紙中心。當時用竹造紙還沒有出現,蘇東坡《東坡志林》說:「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有也。」用竹造紙是北宋後期的事。成都一直沿襲西漢蔡倫的造紙法,用麻加以破布條破鞋等浸泡漚熟搗爛了造紙,主要特點就是用麻。川西地區產麻,蜀麻品質優良產量高,成都所造麻紙品質上乘,觸之手感細滑。

成都是唐代政府機關用紙的主要供給地,對於各種紙的用途,唐政府有著嚴格的規定:「凡赦書、德音、立後、建儲、大誅討、免三公、宰相、命將、日制並用白麻紙……凡慰軍旅用黃麻紙。」同時又規定,政府機關公文用紙一律用蜀麻紙。

官家喜歡用蜀紙,民間也以用蜀紙為快。

楮紙的故事

蜀紙用量大,工人加班加點,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成都的造紙技術進一步發展,工藝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了管理麻紙,唐代專門設立江淮租庸使,將吳地的鹽、蜀地的麻和銅列為主要稅收對象,說明對此相當重視。

除麻紙外,成都還生產一種樹皮紙,以常見的構樹皮為原料,當時稱之為楮紙。楮紙在南北朝時就出現過,只是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改進,顯得十分粗糙。蘇東坡《鷓鴣天·陳公密出侍兒素娘·歌紫玉簫曲》說:「劉郎幾度欲魂消。明朝酒醒知何處。」這其中的劉郎酒有個典故。

南朝劉義慶《幽明錄》中記載,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劉晨和阮肇兩人到山裡去採樹取穀皮,忽然遇到兩個山野美女向他們發出邀請,到家裡做客。兩人頓時心旌搖蕩,在美女家裡住了下來,終日廝混在一起,挪不動步。到晚上兩人各擁美女各睡一處,美女相伴,到山裡來做什麼都忘了。

轉眼幾個月時間,兩人才依依不捨下山去,美女站柴門前向他們揮手,劉晨還捨不得走,阮肇拉他一把:「快走,出來好久了,老婆娃娃還在屋裡等著的呢。」的確是,他們出來很長時間了,下山來才發覺,眼前的景色一片生疏,熟悉的路徑和房屋早就變了樣,回到家一打聽,各自的子孫已經到了第七代。

他們到山裡取穀皮做什麼,穀皮又是什麼東西?谷就是楮樹,俗稱構樹,取皮就是為了造紙。陶宏景《名醫別錄》說:「楮,即今構樹也,南人呼谷紙為楮紙。」

南北朝的楮紙還處於粗加工階段,做工落後,沒什麼特色,無人問津。唐末五代時,楮皮造紙工藝得到很大發展,到宋代一躍成為不可多得的名紙,在市上廣為行銷。

造紙中心浣花溪

成都造紙業主要集中在西郊浣花溪畔,這裡氣候宜人,水源充足良好,竹樹成蔭,是造紙的好地方。關鍵是浣花溪的水質宜於造紙,當時的溪水清澈滑膩,透著柔感,漚麻及楮皮等都是上好的水源,造出的紙更是潔白光滑,是其他水質所比不了的。

蘇東坡來成都就要到浣花溪去賞景,數度考察浣花溪的造紙奧秘。在談及浣花溪水時說,成都浣花水清異常,以漚麻楮作箋紙,清白可愛。數十裡外便不堪造,信水力也。

浣花溪兩岸人家大多數都是造紙專業戶,開辦的造紙作坊不下百家,十幾裡相連。浣花溪兩岸整日裡一派忙碌,送料運紙的車輛來來往往,人聲不斷。造紙人家都是在江邊就在取材打造出大石臼,俗稱兌窩。浣花溪水清流急,工人們利用上好的水資源作傳動動力,做成簡單的機械,把漚熟的造紙原料漂洗白淨,然後放在大石臼裡,用水力帶動石碓搗爛,依尺寸長短造出大小不同規格的紙張。

這裡聚集了數量龐大的抄紙工,他們手握兩根細竹,緊繃起一面細紗,兩手放平,在漿槽裡輕而均勻地將紙漿撈起,如撈起隨時會漂走的聖物一樣。在他們靈巧的雙手下,一幅幅紙就展示在人們眼前,顯得那麼莊嚴神聖。

浣花溪的造紙盛況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鄭谷把它同蜀茶並列起來,「蒙頂茶畦千點綠,浣花箋紙一溪春。」滿眼的蜀紙春景,會同這滔滔不絕的溪水互補為榮。遠道而來的客人在友人的陪同下來浣花溪望景,一睹造紙的風採。

名貴澄心堂紙

唐宋時,成都造紙技術開始向長江中下遊、江南一帶擴展。前後蜀時,皇家就派出工匠到各地去傳授造紙技術。

南唐皇宮貴族做詩作畫都喜歡用蜀紙,南唐皇帝李璟更是喜愛蜀紙,一年兩次花費重金成都採購大量的蜀紙運回南京。路途遠時間長,耗時費力仍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有人趁機做起了黑市買賣,擾亂蜀紙市場。李主又派人來後蜀,出重金請蜀中造紙工匠到南唐去指導造紙,孟昶下令選派一批技術好的造紙工匠到江南去。這些工匠並不是單身,他們有家有口,不想離開故土,就把家眷一起帶去。

有了這批工匠作技術支撐,南唐造紙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宋代陳師道《後山叢談》說:「南唐求墨工於海,求紙工於蜀。中主好蜀紙,既得蜀工,使行境內。」

蘇東坡也提到揚州的造紙,揚州有一個叫蜀崗的地方,崗人有大明寺井,水從崗上下來匯成一條大溪,有知水性的人說這裡的水與蜀水差不多,可以造紙。溪水兩岸開起了造紙坊,所產的紙與蜀紙相差不大。這裡的造紙很快興盛起來,手工精湛,幾十年後,所造出的紙與蜀紙幾可亂真。

在蜀工的指導下,南唐傾力造出了世所罕見的澄心堂紙。澄心堂是南唐李主宴飲休息、辦公批閱奏章的殿堂,裡面藏書豐富,並收藏文房四寶。到後主李煜時,設立專門的造紙管理機構,把技術好的蜀工集中起來,專門研製出供皇家御用的紙,號澄心堂紙。

促進雕版印刷

造紙業的發達促進了成都印刷業的發展,五代和宋代時,成都的雕刻印刷十分活躍。909年,前蜀任知玄就自掏腰包請印刷商雕印杜光庭的《道德經光聖義》書。該書共十三卷,刻成四百六十餘板,913年成書,前後四年,這是五代刻印最早的一部書。

杜光庭是道教名士,見他們出了書,佛教弟子也不甘落後,和尚又籌資印製詩僧貫休的《禪月集》。序言說:「……約一千首,乃雕刻成部,時大蜀乾德五年(923年)癸未歲十二月十五日序。」這也是一個大部頭書。

毋昭裔又建議孟昶提倡國學,印製經書史學,分發給各郡縣學習,以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孟昶採納了他的建議,從935年開始,任命毋昭裔親自主持刻石經,把《孝經》《易》《詩》《書》《左傳》等十部書,以工整楷書雕刻在石上,加上各部注釋,填以紅色。前後歷時二十年,954年完成,立於益州州學府文翁石室大成殿前。沿街立石如林,人們車馬相駕,來讀抄石經的人絡繹不絕。 朱文建

相關焦點

  • 成都昔日的造紙中心,周邊景致眾多且聞名遐邇,個個都值得參觀
    「浣花溪紙桃花色,好好題詩掛玉鉤」成都從隋代就興起了造紙業,到了唐宋時更是達到了空前的繁盛,生產的優質蜀紙一度被作為貢品,深受皇宮貴族們的喜愛。成都作為古蜀重要的產紙之地,其造紙業主要集中在西郊浣花溪畔,這裡氣候宜人,風景如畫,水源充足,竹樹成蔭,可謂是造紙的好地方。
  • 浣花溪:「冀國夫人」榮歸地 因大詩人杜甫而聞名
    如果你不了解浣花溪,就沒有多少資格談成都。杜甫在此地營建茅屋而居浣花溪,因大詩人杜甫而聞名,杜詩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絕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成文於此,這裡除了含蓄婉約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遠的文化,詮釋它的是一首首優美的詩句,茅廬、小溪、竹林,樓閣、小橋、卵石,就是當時浣花溪的寫照。
  • 成都有一個入口在浣花溪
    我認識成都,走的是浣花溪這個歷史通道。下二環高架路,過清水河,經詩歌大道,到浣花溪,再進杜甫草堂。這是主線,旁邊還有萬竹廣場,千詩碑林等。不知來浣花溪多少次了。總覺得,對成都認識不夠深,大概是因為我總在浣花溪徘徊的原因。
  • 隱居浣花溪的一段愛情 薛濤與元稹姐弟戀
    鮮為人知的是,隱居成都浣花溪時,薛濤遭遇了一生中唯一的一場戀愛。地理壹 揚名成都八歲便能作詩 為贍養母親被迫入樂籍  相傳薛濤八歲那年,一日父親薛鄖坐在中庭,對著院裡的梧桐忽然有了詩興,便在紙上題了兩句:「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他正在思索下兩句時,一旁玩耍的女兒隨即續上了兩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贏得父親的讚嘆。
  • 「巴蜀畫派·談古」尋訪李公麟筆下《蜀川勝概圖》的成都記憶
    《蜀川圖》上標註之處也是今天的浣花溪。浣花溪因為詩人杜甫而聞名,杜詩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絕唱,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等句。愛好黃老,終身不仕。隱居成都井中(今成都君平街),以卜筮為業。
  • 我的浣花溪,我的成都
    我喜歡那蹬著車的男人身上的那件粗馬褂,我喜歡他們柔軟如雲的成都口音,我喜歡他們熟練穩當的車技,和地道的成都方言,這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吶!(「柔軟」一詞概括準確,深諳成都之城市性格)印證著那似蓋碗茶般悠長、韻味、閒適的生活態度,我愛的不是春熙路的繁華,而是浣花溪的韻味啊!
  • 詩裡成都,你會不會也心嚮往之?
    雖然有蜀道之難,但只要有成都在,再難也擋不住天下詩人皆入蜀的腳步。安史之亂後,長安衰落,大量文人墨客隨著皇帝入蜀,感受到了成都獨特的魅力與風採。,表達了對一代名相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從而也讓成都武侯祠名揚天下。
  • 浣花溪 與詩人結緣的詩意河流
    □姚錫倫 文/圖  浣花溪是成都一條古老而美麗的河。她西起龍爪堰,南繞杜甫草堂,東流至送仙橋下,匯磨底河水注入錦江,全長約3公裡。唐代,詩聖杜甫、女詩人薛濤先後寓居溪畔,浣花溪因此名滿天下。而一則民間廣為流傳的浣花夫人保衛成都的故事,更使得它名聲大噪。  唐代之後,浣花溪一直是成都人郊遊踏青緬懷名人的勝地。
  • 成都中心城區「宜居水岸」 先看西郊河到浣花溪
    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市級示範項目效果圖 製圖 李開紅   示範工程總長約7.4公裡,包含西郊河區段、幹河區段和浣花溪區段,串聯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預計明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設  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啟動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工程,
  • 蜀女多才,薛濤秀冠
    薛濤(公元770年~832年),字洪度,生於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長於成都,終老於成都,為中唐詩人群體中的翹楚,中唐女詩人魁首。薛濤是寫詩最多、現存詩最多的唐代女詩人。她自編詩集《錦江集》(已佚)五卷,選入自作詩500首,今存世93首。
  • 浣花溪出了個巾幗女英雄
    浣花溪一角浣花溪是成都市區西面的著名景點外地人,多是因為杜甫才知道浣花溪的,但杜甫其實和「浣花」沒幾毛錢關係。今天的杜甫草堂已經從浣花溪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景點,但傳統上杜甫草堂是包含在浣花溪範圍之內的。
  • 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遊覽詩韻濃厚的杜甫草堂
    在四川的成都,有一處地方,有著非常濃厚的詩詞文化。浣花溪邊,竹林茂盛幽靜,而恰恰就在這麼一處地方,確實當年詩聖杜甫前來四川四年裡的居住之地,此時,很多人會好奇這一處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時,不妨,我們一起深入這浣花溪公園裡,去尋找那僻靜之處——杜甫草堂!
  • 四川成都浣花溪公園,這裡有優美的大自然風景,一起來旅行吧
    昨天果果給大家介紹的是成都的蜀風雅韻劇院,是一個充滿書蜀風文化的劇院。今天的果果給大家介紹的是浣花溪公園。有一個地方叫做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所以浣花溪公園,只是這個景區的其中一部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地方。浣花溪公園和之前果果給大家介紹的杜甫草堂離得特別近,因此,如果來成都遊玩兒的小夥伴兒們,可以將浣花溪公園和杜甫草堂安排在一個路線行程當中。
  • 在新津成外遇見作家夏昆:穿越舊蜀地,漫步浣花溪,沉醉古詩詞
    開篇,夏昆老師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蜀地之門。為什麼成都叫成都公元前五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歷史悠久,風霜雪雨,幾千年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成都,就是養育我們的一方寶地。」彼時,他們仿佛一同穿越到舊日蜀地,與唐宋詩人談笑風生,挽手漫步在浣花溪旁。
  • 散文:沒有杜工部,誰進浣花溪
    我認識成都,走的是浣花溪這個歷史通道。下二環高架路,過清水河,經詩歌大道,到浣花溪,再進杜甫草堂。這是主線,旁邊還有萬竹廣場,千詩碑林等。不知來浣花溪多少次了。總覺得,對成都認識不夠深,大概是因為我總在浣花溪徘徊的原因。三星堆太遠,金沙遺址太古,還都在解密中。而浣花溪,更覺像是塵埃落定,適合我這樣不想費心的人,去走馬觀花。
  • 浣花溪何以「網紅」?
    《杜甫》主創陣容十分強大:由著名劇作家、廣州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主任唐棟編劇,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擔任導演,國家話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劉佩琦扮演杜甫。劇組還特邀81歲的老藝術家張家聲旁白畫外音,伴隨劇情進展朗誦杜詩名篇。       正值陽春三月,京城和風入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話劇開篇詩便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寫的《春夜喜雨》。
  • 成都浣花溪公園滄浪湖正在改造 預計4月初將對外開放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羅田怡在江湖上有著「成都最美公園」之稱的浣花溪公園,最近不少遊玩的市民都發現了它的變化。新建了石拱橋、步道翻新了、綠樹環繞、碧波清揚的滄浪湖被圍欄擋起了,這是咋個回事?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浣花溪的改造是成都天府綠道「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核心「一軸」錦江綠道的建設工程之一,其中杜甫草堂、浣花溪節點將打造盛唐浣花的「錦城十八景」之一,目前滄浪湖改造已經完成80%,預計4月初可以正式對市民開放。
  • 南充終於有了跟成都「浣花溪」媲美之地!
    意境圖說起成都的高端別墅,「浣花溪」都是不能繞開的存在,「浣花溪」三字,一直都是個傳奇。 正所謂芳華氣質,與生俱來,浣花溪擁有成都二環內獨一無二的自然人文資源,造就了成都最頂級的城市別墅區,囊括了成都政商兩界最高端的居住人群。浣花溪全景(來源於網絡)所有的「珍貴稀缺」,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城市中心區不可再生的人文生態資源。
  • 浣花溪.杜詩碑
    流寓唐風蜀地曲,弦歌不絕雅韻遠。萬樹山、滄浪湖、白鷺洲是成都浣花溪公園重要景點。公園緊鄰杜甫草堂:公園因草堂文脈而厚重,草堂有公園而景廓。「千詩碑」洋洋大觀,出草堂西、南、東大門,即可赴詩歌盛宴。
  • 成都浣花溪公園,令人流連忘返的園林
    浣花溪公園,是成都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的核心區域,北接杜甫草堂,東連四川省博物館,是一座集將自然景觀和城市景觀、古典園林和現代建築藝術有機結合的城市公園,位列成都城市公園排行第一名。參觀完了杜甫草堂,可以從杜甫草堂南大門出,出門就看見南大門照壁,然後就是三蘇廣場,就進入了聞名的浣花溪公園388米長的詩歌大道浣花溪一詞因詩人杜甫而聞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