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浣花溪的一段愛情 薛濤與元稹姐弟戀

2020-12-20 華西都市報

隱居浣花溪的一段愛情 薛濤與元稹姐弟戀

華西都市報2017-04-19 03:10:02.0寬窄巷

成都望江樓公園內的薛濤井。

  


讀者推薦19
  成都望江樓,40米高的四層木塔歷經風雨滄桑屹立江邊。錦江波浪滾滾,令人追想歷史風雲。薛濤的命運正如她的名字那般,波濤不斷。一生中被高官、名士賞識,成了史上首個女校書,但也曾遭貶謫打壓,為了維持生活她發明了薛濤箋。晚年的薛濤歸隱山林,仍擔憂家國之事。鮮為人知的是,隱居成都浣花溪時,薛濤遭遇了一生中唯一的一場戀愛。

地理壹 揚名成都
八歲便能作詩 為贍養母親被迫入樂籍

  相傳薛濤八歲那年,一日父親薛鄖坐在中庭,對著院裡的梧桐忽然有了詩興,便在紙上題了兩句:「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他正在思索下兩句時,一旁玩耍的女兒隨即續上了兩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贏得父親的讚嘆。
  長期致力於研究薛濤的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成都薛濤研究會顧問祁和暉認為,從小父親便對薛濤像男孩那般教導,詩書禮儀樣樣薰陶,這是成年後的薛濤通音律、善辯慧、工詩府的緣由。
  薛濤14歲那年,父親染病去世。父親畢竟在官場多年,還是有幾個知己好友,在他們的接濟下,頭兩年生活還勉強,只是官場畢竟是名利場,人走茶涼,最後實在因為生活困頓,薛濤被迫選擇去當官伎。
  祁和暉介紹,薛濤選擇入樂籍是迫不得已。生活困頓無依之下,多才多藝的薛濤想憑自己的才藝養母餬口。在古代,女人能夠選擇的職業非常少,不能參加科考,又無設塾收徒的機會,只好充作官伎,作女樂當差,獻藝謀生。唐代教坊樂伎有似日本藝伎,賣藝不賣身。
  薛濤的選擇也源於唐代的官府對藝伎需求龐大,唐代自高祖始,帝王多喜樂舞、民間胡樂盛行、民族融合使北方少數民族好樂之風俗波及中原,凡此種種原因皆促進了好樂之民風。

才藝出眾成領導身邊紅人 或為史上首個「女校書」

  貞元元年(785年),中書令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韋皋之前已知薛濤有才,便有意試探,讓其即席賦詩。薛濤神態從容地拿過紙筆,提筆而就《謁巫山廟》:「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韋皋看罷拍案叫絕,從此帥府中每有盛宴,薛濤成為侍宴的不二人選,很快成了韋皋身邊的紅人。
  一年以後,韋皋因欣賞薛濤的才情,準備奏報朝廷,讓她擔任校書郎的官職。「校書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類似韋皋身邊秘書。雖然官階僅為從九品,但這項工作的門檻卻很高,按規定,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有資格擔當此職,大詩人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從這個職位上做起的,之前還從來沒有哪一個女子擔任過「校書郎」。
  府中護軍向韋皋進言稱薛濤是藝伎出身,授以官職恐落人話柄,於是報任女校書之事就擱置下來了。後世稱薛濤為「女校書」即源於此,後世觀點也認為,女校書之名只是後人的敬稱,實際上薛濤因曾為官伎,從未獲得校書郎的官職。
  但是史學界也有聲音認為,薛濤是貨真價實的女校書,祁和暉就持這種觀點。元和二年(870),武元衡鎮蜀,見薛濤所獻詩表現的文才與書法,「重濤之才,奉為校書郎」(張蓬舟語)。但張氏認為「奏而未授」(見張蓬舟《薛濤詩箋·薛濤傳·女校書考》)。「我認為一個大軍區司令,奏聘一名文職人員,只須報俻,無須待批。中唐以後,隨著朝廷對藩鎮的掌控力日漸衰弱,『校書郎』已不只是朝廷設置,各大節鎮府皆可設置。」祁和暉說。
  其實,薛濤為校書郎之事,前人多有提及,並且是在一些很正式不宜戲謔的場合。明代何宇度在其《益部談資》中提到此事時就認為:「墓在江幹,碑題『唐女校書薛洪度墓』,想此碑或系段文昌之舊題。」明代楊升庵的歷代狀元榜也稱:「女校書,唐薛濤也。」

地理貳 被貶松州
遭韋皋處罰貶到松州
20歲退隱發明「薛濤箋」

  據望江樓公園工作人員介紹,薛濤的住址並不在現今的望江樓公園內。薛濤成都市內的居所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在西南郊浣花溪旁的萬裡橋,另一處是在城西北的碧雞坊。此外,她還曾在松潘待過,箇中原因頗為辛酸。
  據有關史料記載,薛濤入樂籍後,因其機敏巧慧又嫻於詩文,深得當時西川節度使韋皋的喜愛。蜀中官僚看到了薛濤在韋皋身邊的重要作用,於是紛紛巴結薛濤,並且企圖通過薛濤賄賂韋皋。《薛濤傳》記載:「使車至蜀,每先賂濤,濤亦不顧嫌疑,所遺金帛,往往上納。皋既知且怒,於貞元五年罰薛濤赴松州(即今四川省松潘地區)」。
  薛濤被貶松州之後,曾寫了數十首詩獻給韋皋。一年後,因獻詩獲釋。回到成都後,她立即脫離了樂籍,退隱於西郊浣花溪之錦浦裡,種琵琶花滿門,時年二十歲。脫了「樂籍」,失去官家供給的薛濤此後靠制「紅小箋」紙業謀生,這就是有名的「薛濤箋」。
  薛濤一生酷愛紅色,她常常穿著紅色的衣裳在成都浣花溪邊流連,隨處可尋的紅色芙蓉花常常映入她的眼帘,於是製作紅色箋紙的創意進入她的腦海。薛濤最愛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她嫌常用的紙張尺幅太大,一直有製作適於寫詩的小巧紙箋的想法。正巧薛濤居住在浣花溪畔,是當時四川造紙業的中心之一,於是,薛濤指點工匠製成了這種既便於攜帶又便於交流且帶有個人色彩的「薛濤箋」,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個人定製」產品。

地理叄 隱居浣花溪
  與元稹一見鍾情
  姐弟熱戀僅僅三個月

  
  公元809年,三十歲的大才子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四川。元稹久聞薛濤的大名,想趁此機會一睹女校書的風採。在司空嚴綬的介紹下,兩人終於謀面。當時韋皋已死,薛濤一直在浣花溪過著隱居生活。已經40歲的她早已心如槁木,不想再陷入紅塵紛擾。然而薛濤可能也仰慕元稹的才學,便去和他見了一面,沒想到年齡相差十歲的兩人卻一見鍾情,互相為對方的外表、氣質與才華所傾倒。於是二人便展開了一場刻骨銘心的「姐弟戀」,這也是薛濤一生唯一的一場戀愛。
  元稹並非長情之人,他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愛情觀,更有學者認為,元稹便是小說中的男主角,那個拋棄崔鶯鶯的張生。魯迅就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
  他娶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女兒韋叢為妻,但元稹對韋叢並不忠貞,他與薛濤相戀時韋叢尚在重病之中。不久27歲的韋小姐香消玉殞,元稹一度頗為悲痛,連寫了三首悼亡詩,即《遣悲懷三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首這樣寫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但僅僅兩年之後,元稹便娶妻納妾。
  元稹與薛濤熱戀了僅僅三個月,之後元稹結束公差離開四川,從此魚翔淺底,鴻飛長空,人間蒸發了。空留下多情才女薛濤飽嘗相思之苦。其後元稹和劉採春的緋聞鬧得甚囂塵上時,遠在成都的薛濤,收到來自白居易的贈詩:「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溪」,意思是勸薛濤死了這條心,因為無論如何,她和元稹都是沒指望的了。
  公元831年,元稹在武昌節度使任所猝然離世。白居易作《祭微之文》追思元稹,薛濤緘默不語。次年,薛濤也離開了人世。
  關於這段感情,史學界有一些聲音表示質疑。但大多數人寧願相信,多才多情的薛濤是有過這段愛情的。

地理肆 留名望江樓
年過花甲登籌邊樓
明蜀王複製薛濤箋留下薛濤井

  
  與元稹的緣分結束後,一生命途多舛的薛濤更加心灰意冷,從此她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人生垂暮,薛濤逐漸厭倦了世間的繁華與喧囂。她離開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雞坊(今成都金絲街附近),但她心中對家國的豪情仍在。
  公元830年,唐朝與吐蕃邊境戰事頻仍,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為加強戰備、激勵士氣、籌措邊事,在如今的四川省理縣修建了「籌邊樓」。李德裕是晚唐有名的政治家,頗有戰略眼光和講究鬥爭策略,他治理西川兩年,西拒吐蕃,南平蠻蜒。時已年過六十的薛濤受到激勵,來此登樓,留下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籌邊樓也因此名揚天下。
  薛濤的詩句,雖以清麗著稱,但也不乏男子的英豪之氣。這也引得後人崇敬。明代時,蜀獻王朱椿為了紀念薛濤,就在今天的成都望江樓公園打井建作坊,仿製薛濤箋。因為此地井水經砂質地層過濾,甘甜清冽,所制出的紙號為上品。蜀藩王在此制箋時,井旁曾建有堂屋數楹,並有吏卒看守。而建作坊留下的井,也就是如今望江樓公園的「薛濤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尚智攝影劉陳平繪圖 李瀟雪

相關焦點

  • 浣花溪畔,大唐才女薛濤看透了風花雪月,留下了《春望詞四首》
    韋皋是當時劍南西川的節度使,他和薛濤的相逢也成為一段佳話。在後來的歲月中,薛濤又遇到了一生中的最愛元稹,此時的薛濤已經年過40,卻風採依舊,而元稹才31歲,可謂是青年才俊,對彼此的仰慕之情,讓他們談了一場轟轟烈烈卻又短暫的姐弟戀。
  • 唐代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一場姐弟戀耗盡一生(薛濤篇)
    元稹是當時極負盛名的風流才子,容貌也好。他當時初到蜀地任監察御史,因其在長安之時就對薛濤的才氣和容貌有所耳聞,便與這位絕色佳人薛濤相約在梓州相見。當時薛濤42歲,元稹31歲,一對相差11歲的才子佳人相見恨晚,很快墜入愛河,一場悽美的姐弟戀轟轟烈烈上演了。
  • 大唐女校書—薛濤—情史(與韋皋/元稹)
    從松州回歸之後,薛濤脫出樂籍,退隱於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巧手自製了千古留名的「薛濤箋」。薛濤先讓造紙工匠改變了當時通用詩箋的尺寸,做成小箋,用來更加和諧好看。她一生酷愛紅色,後來隱居浣花溪,便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製成了桃紅色帶有濃重個人風格的薛濤箋——即後世流行的「紅色小八行紙」,大家可去搜索。此箋一出便廣為風行,成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後來,甚至官方的國札也用,可見其盛。
  • 薛濤的愛情: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她出身名門,年少多才,奈何命運捉弄,為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曾多次在愛情的海洋裡兜兜轉轉,最後都擦肩而過。她就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的薛濤。她的愛情來了,又走了,卻留下了滿腔的相思和期盼。《春望詞》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 錦江滑膩峨眉秀,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
    薛濤是唐代著名女詩人,她和元稹有一段姐弟戀。處於熱戀期的元稹寫過一首詩《寄贈薛濤》,其中有「錦江滑膩蛾眉秀」的字句,用來讚美薛濤的外貌。遺憾的是,元稹是個「渣男」,他覺得薛濤年紀比他大。當他離開四川之後,動身前往江南,身處溫柔之鄉,他馬上忘記了薛濤。薛濤後來隱居成都城外,帶髮修行,應該和這段情傷有關。薛濤是長安人,她小時候跟著父親來到了四川,定居在成都。此後她一生都沒離開過川蜀大地。薛濤很聰明,九歲就能寫詩。不久之後,她的父親病逝,薛濤無奈之下流落風塵。不過薛濤沒有放棄對文學創作的追求,雖然身份低下,但世人都會稱讚她才情尤為出眾。
  • 問世間情為何物20:大唐第一才女薛濤,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愛情
    後來,父親去世,生活艱難,不得已,薛濤16歲時加入樂籍,成了一名身份貧賤的歌伎。唐朝人對青樓歌館比較開放,很多文人才子經常流連於此。由於薛濤長得漂亮,又能跳能唱,還很有才情,因此很受追捧。當時許多著名詩人如白居易、元稹、杜牧、劉禹錫等等,都慕名前來。其中,與韋皋、元稹都傳出過緋聞。
  • 唐代女詩人薛濤——她發明的紙箋,曾風行天下
    譚繼和說,在與這些文學大家的來往中,薛濤的詩越發精進。最盛時,她甚至得了個「文之妖」的名號。元稹曾賦《寄贈薛濤》一首,描述其才情,「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薛濤愛竹。因此,「她的愛竹敬竹詩最有特色。」在《酬人雨後玩竹》中,薛濤通過「蒼蒼勁節奇」等句子,頌揚竹子的高尚氣節,也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 唐代女詩人薛濤——她發明的紙箋 曾風行天下
    薛濤就是裡面以才藝為生的女子。她是伎非妓,而且是一大才伎!  辨慧工詩、多才多藝、品性高潔……這名與眾不同的樂伎,一時名聲大振。據透露,薛濤先後為十一任節度使服務,受到著名節度使韋皋、武元衡、李德裕等人的器重。  元稹、白居易、張籍、杜牧、劉禹錫、段文昌……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在薛濤的「朋友圈」內。譚繼和說,在與這些文學大家的來往中,薛濤的詩越發精進。
  • 唐代「詩妓」:薛濤
    薛濤,字洪度,唐代長安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人家。父親薛勳在京做官,學識淵博。自打薛濤識字起,就教她吟詩作對,琴瑟音律。曾有一次,夏日炎熱。父親坐在庭中梧桐樹下乘涼。忽得一句「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隨口而對:「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如此工整的兩句詩,誰能想到卻出自一個年僅八歲的小女孩。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坎坷曲折。
  • 唐詩中最多產的女詩人——薛濤,蕙質蘭心的奇女子的心靈世界
    薛濤,字洪度,唐時長安人,生於安史之亂後不久。唐代乃至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女詩人之一,以上是她的詩作《牡丹》,為唐詩中一種獨特的聲音。薛濤外貌秀麗、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還精通音律,更創製了風行一時、流傳千古的「薛濤箋」。本為官家小姐的她,少時就十分聰慧靈秀。
  • 唐朝才女薛濤勇敢追求愛情,用一首詩打動戀人,成就了一段佳話
    唐朝有很多的才女,她們文採風流,同時長得也是很漂亮,成為了唐朝詩壇一道亮麗的風景;其中最大的咖就是薛濤,作為那時代名氣最大,也最具有影響力的女詩人,薛濤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那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她的愛情,早年間她與很多才子交往,其中名氣最有當時名氣很大的詩人,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全部都被她美麗的容顏所傾倒,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
  • 薛濤:因為元稹專情人設而被後世遺忘的女人
    ——(唐)薛濤生來繁華,年少不識愁滋味,豆蔻年華的時光仿若悠悠一夢。奈何宦海沉浮,仕途崎嶇,薛鄖因官場之險惡遺恨九泉,惟餘遺孀與孤女相依為命。那時,薛濤僅僅十四歲。榮華凋換,但她身上仍留存著與生俱來的昳麗容姿與才調情懷。
  • 詩人元稹之愛情,不只成就了西廂記
    最後,元稹使出了泡妞的絕招之一,不但死纏爛打而且絕食一周,最終崔雙文被感動了。有情人終成眷屬,元稹和崔雙文走到了一起,每日如膠似漆,軟言細語、風花雪夜、山盟海誓,愛得難捨難分,愛得死去活來,度過了一段浪漫的愛情生活。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 中唐大才子元稹,為何會給薛濤和劉採春寫情詩?
    《寄贈薛濤》一詩中的愛情詠嘆1.堪比卓文君的才女薛濤筆者在分析《寄贈薛濤》一詩之前,需要先為大家交代一下薛濤,以及元稹與薛濤之間的愛恨情仇。據史料記載薛濤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她的詩作多以愛情為主題。
  • 聞香識女人——謝道韞、薛濤、魚玄機、朱淑真(上)
    張生可以說就是元稹的倒影,元稹一輩子是見一個愛一個,然後為了前程,又都一個個都拋棄掉。妻子去世,元稹寫出&34;的著名詩句,但是身處外地的元稹並沒有回家奔喪,轉身就與薛濤談情說愛。晚唐範攄[shū]在《雲溪友議》裡記載,元稹素慕薛濤之名,當他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川東時,地方長官嚴綬[shòu]便常派薛濤去作陪。
  • 「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濤,最終避世究竟為哪般
    文/四季文史薛濤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在網際網路還沒有發展的古代社會,她首創「薛濤體」情書箋(薛濤箋),用來「鴻雁傳書」,對彼此心心相印的愛情物語,紙短情長。此時,薛濤已經42歲,儘管兩人相差11歲,但當元稹第一次看到薛濤後,便被眼前的這位姐姐深深迷住了,從此之後,兩人的「姐弟戀」便正式上演了。
  • 魚玄機、薛濤的女冠生活令人羨慕嗎,不,瀟灑背後是無盡的辛酸
    薛濤劉採春和元稹如果你不知道元稹是誰,你也一定知道一句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深情的詩句之下,是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的元稹的濫情。一邊說著自己對亡妻的深情,一邊和薛濤搞曖昧。在得手之後,抽身離去,卻又不肯斷個乾淨。在浣花溪畔用桃紅信箋寄予相思的薛濤,恐怕不知,此時她的元郎已經臥在劉採春膝側了吧。
  • 聞香識女人——謝道韞、薛濤、魚玄機、朱淑真(上)
    聊薛濤,就肯定要提到渣男元稹[zhěn],沒錯,就是那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多情種子,但他其實是個典型的渣男。大家都知道《西廂記》的故事,故事情節其實就是來源於元稹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現在很多學者,比如魯迅、陳寅恪等,都認為張生就是元稹本人。張生可以說就是元稹的倒影,元稹一輩子是見一個愛一個,然後為了前程,又都一個個都拋棄掉。
  • 一段姐弟戀,半世眉州情。為妓養母,她用一生來演繹人世滄桑
    薛濤佇立河畔,向南眺望,「不為魚腸真有訣,誰能夜夜立清江?」那座小城留給薛濤太多回憶。她俏立清江的身影成為一道風景,講述的愛情故事傳遍成都及下轄許多州縣。後來,一個叫李程的行軍司馬追求薛濤而不成,就造謠說鄭佶已戰死,屍橫雅州山谷中。
  • 元稹與薛濤:歸人與過客的短促愛情
    在1000年前的歷史中,元稹與薛濤在各自的世界引領著風騷,卻也有小小的擦肩而過,從而引出了一段歷史佳話。「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是元稹與薛濤精神紐帶的基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古代文學教師張靜說。薛濤與元稹,一個是土著,一個是過客;一個是才子,一個是藝妓。本不應該有什麼交集,「但在唐代那個文化開放的年代,往往不是文人相輕,而是才子相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