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她發明的紙箋,曾風行天下
她
自編詩集《錦江集》五卷,成為寫詩最多、現存詩稿最多的唐代女詩人
她
發明薛濤箋,一時成為文人墨客的案頭品
在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中,有一位才女在列。用省歷史學會會長、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的話來講,她是才女魁首,詩人翹楚,入選實至名歸。
這位才女,名叫薛濤。薛濤是寫詩最多、現存詩稿最多的唐代女詩人。她自編詩集《錦江集》五卷,選入自作詩500首,今存世93首。「她的書法承盛唐韋陟『五雲』之韻,頗得王羲之法。她發明的薛濤箋,除了激發詩意靈感,更在造紙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譚繼和說。
辨慧工詩、多才多藝
「朋友圈」裡多大家
公元768年,薛濤生於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她八九歲知音律,能賦詩。後因父親薛鄖被貶謫入蜀,薛濤與母親一路隨行來到了成都。但命運多舛,薛鄖因病早逝。為養活母親,16歲的薛濤加入成都府樂籍成為「樂伎」。
「很多人說她淪落風塵,那是誤讀。」譚繼和特別為薛濤正名。他說,樂籍相當於朝廷的教坊。薛濤就是裡面以才藝為生的女子。她是伎非妓,而且是一大才伎!
辨慧工詩、多才多藝、品性高潔……這名與眾不同的樂伎,一時名聲大振。據透露,薛濤先後為十一任節度使服務,受到著名節度使韋皋、武元衡、李德裕等人的器重。
元稹、白居易、張籍、杜牧、劉禹錫、段文昌……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在薛濤的「朋友圈」內。譚繼和說,在與這些文學大家的來往中,薛濤的詩越發精進。最盛時,她甚至得了個「文之妖」的名號。元稹曾賦《寄贈薛濤》一首,描述其才情,「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薛濤愛竹。因此,「她的愛竹敬竹詩最有特色。」在《酬人雨後玩竹》中,薛濤通過「蒼蒼勁節奇」等句子,頌揚竹子的高尚氣節,也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她吟竹、愛竹,傳達的是蜀人身上秀逸、堅韌、挺拔、高潔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譚繼和說。薛濤詩裡的鄉愁,也體現了蜀文化,「她有一首詩叫《鄉思》,寫的是在松潘想念成都。這種對家鄉的眷戀,也正是我們要承襲的。」
薛濤還通過詩作展現出一定的憂國憂民情懷。「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在七言絕句《籌邊樓》中,薛濤斥責了目光短淺的邊將,表達了她渴望祖國統一的真摯情感。
手制薛濤箋
提升了成都在造紙史上的地位
除了詩才,薛濤的另一巧思——薛濤箋,不僅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且成為中國造紙史上的一大驚豔之作。
譚繼和介紹,「唐代就有紙箋。但唯有薛濤想到將紙箋製成粉紅色的、印著花的樣子。」薛濤還在她製作的紙箋上,寫下漂亮的詩句,讓其成為藝術品,激發了大家寫詩的興趣。
薛濤箋還方便了靈感的及時留存。「以前的大紙箋不便於攜帶,但薛濤箋小巧,能隨時隨地記錄。」譚繼和說,此箋一出,風行天下。據說,在中晚唐時期,薛濤箋已是文人墨客的案頭品了。
因為薛濤箋,製作薛濤箋的紙成為蜀紙的一大產業品種,由此也提升了成都在造紙史上的地位。到了明代,薛濤箋的製作工藝幾近失傳,每年產量很少。明蜀王一度將其作為貢品,上交朝廷。「薛濤箋是薛濤給成都留下的一項文化遺產。」譚繼和提到。
薛濤的書法也是一流,譚繼和直呼其「書法家」。
「薛濤的書法繼承了盛唐韋陟『五雲』體行書。北宋《宣和書譜》評價薛濤書法:作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譚繼和介紹,成都望江樓裡的五雲仙館就是為致敬薛濤的書法造詣所修建的,「她的書法作品存世稀少,但五雲仙館可以成為我們傳承詩詞歌賦的好地方。」
成都還有很多關於薛濤的歷史遺蹟。在成都望江樓公園裡,有薛濤井等歷史遺蹟,以及清代以來紀念薛濤的崇麗閣、吟詩樓、濯錦樓等歷史遺存。此外,據說,薛濤解除樂籍後,隱居成都浣花溪,並在自己的庭院裡種起了枇杷。譚繼和認為,薛濤的這種小日子,正是成都最早的林盤仙鄉人居典範。
「中得心源,有蜀中才女吟竹玩竹高貴之美;外師自然,有川西林盤仙鄉人居典雅之化。」譚繼和還將對薛濤的讚美寫成了一首詩,「蜀女多才,薛濤秀冠。文心高尚,詩魂引領。詩才奇瑰,多智多藝。才女活在民心裡,才女文脈人愛敬,才女地標人珍惜。」
人物名片
薛濤(公元768年—公元832年),字洪度,生於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長於成都,終老於成都,為中唐詩人群體中的翹楚、中唐女詩人魁首。她自幼隨父來到成都,八九歲知音律,能賦詩。15歲時,她的詩名已聞於外。
因父早逝,母孀,生活困頓無依,薛濤入成都府樂籍為「樂伎」。她辨慧工詩、多才多藝,受著名節度使韋皋、武元衡等人器重;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競相酬唱,詩名大振。解除樂籍後,薛濤隱居浣花溪,於碧雞坊修建「吟詩樓」棲居至逝世。
相關閱讀
薛濤與元稹,到底有沒有愛情?
關於薛濤,廣為人知的,是她與文學家元稹的愛情。據說,這場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因元稹的多情而花心,無疾而終。為此,有人一邊倒地指責元稹。
薛濤與元稹,到底有沒有愛情?元稹愛過薛濤嗎?
對此,譚繼和表達了他的看法,認為兩人並非傳說中的那般不堪,「我認為,兩人更多的是互相傾慕,是詩才知己。」譚繼和直言,元稹和薛濤都為對方寫了很多詩,在「詩心文心」「詩才文才」這兩方面互相欣賞。而元稹對薛濤的傾慕甚至更勝一籌,「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就是元稹寫出的表白。
「能不能讀出愛情?能。但兩人有沒有結為夫妻?這個考證不了。」同時,譚繼和不認可民間對元稹的罵名,「元稹是風流才子,但不是隨便亂來的風流。我的看法是,民間流傳的那些,作為一種飯後談資,是可以的。但我希望大家明白,薛濤與元稹,是才子佳人的互相傾慕,有愛情,也是高尚的。」
□記者 肖姍姍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