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送崔珏往西川》裡,曾暢想了蜀中的壯闊景觀。其中,還特別提到了「浣花箋」,這一當時為詩人們心之所趨的箋紙,可謂「爆款」產品。
浣花箋,又名「薛濤箋」,乃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所創。作為唯一一位入選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的女性,薛濤除了是名副其實的唐代女詩人「翹楚」,其所創的「薛濤箋」更是改良了詩歌書寫載體,掀起了一場詩歌界的工業革命,並引領了中國千年詩箋文化,流傳至今。
翻開歷史典籍與有關詩文,都能夠看到關於「薛濤箋」的記載。在宋代《太平寰宇記》中,記載「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薛濤家其旁,以(百花)潭水造紙為十色箋」;古籍《天工開物》中,寫下薛濤箋是「以芙蓉等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更描述了薛濤箋的美麗之處。「成都是世界雕版印刷術的起源地,在造紙印刷史上有諸多勇為人先創第一的貢獻。」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薛濤研究會顧問譚繼和講到,唐代「廣都麻紙」聞名天下,成為宮廷用紙;中國最早的紙幣——雙色交子,最早發明於四川地區。而嶭濤「浣花箋」則在箋紙史上首屈一指。
薛濤箋是如何得來的?譚繼和講到,當時薛濤因辯慧工詩,多才多藝,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競相酬唱,詩酒相和。因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薛濤遂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以便書寫律詩絕句樂府。「當時唐代,各種紙箋還是很多的,但不適於寫詩。只有薛濤想到了這個主意,造出來的小箋,既方便,又雅致,還能啟迪靈感。這是薛濤聰明過人之處。」
薛濤箋自創製以來,可謂風靡了彼時的文人雅士圈,以薛濤箋寫詩風行一時,也算唐代「爆款」的文化創意產品了。而薛濤本人,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帶貨達人」。薛濤箋問世之後,歷代均有仿製,元末成都還設有箋局,專制薛濤箋。
在不少文人墨客的詩中,人們至今仍能看到薛濤箋存在的痕跡。白居易在《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中寫下:「斜行題粉壁,短卷寫紅箋」;鮑溶在《寄王璠侍御求蜀箋》中記載:「蜀川箋紙彩雲初,聞說王家最有餘」;宋朝詩人張元幹所著《小重山》,講到:「薛濤箋上楚妃吟。空凝睇,歸去夢中尋」……
「農曆三月三,薛濤芳魂返,素箋變彩箋」。機緣巧合的是,薛濤為後世留下薛濤箋,也在無意中促成了後人在三月三日上巳節祭祀薛濤的民俗。「最有趣的是,薛濤制箋,傳說只有農曆三月三日上巳節這天,薛濤井水漂出來的箋紙才是桃紅色。」譚繼和講到習俗的由來。「平日裡,薛濤井裡的水無法制出薛濤箋,唯獨三月三這天可以。所以明代蜀王在上巳節到薛濤井祭祀並制箋,每年僅造薛濤箋二十四幅,精選十八幅貢納朝廷,餘下自存。」(記者李雨心)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