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聞
講
壇
博學增長見識,
聞道提升素養。
10月14日,新津岷江新城成外學校迎來了第五期博聞講壇。
本期嘉賓邀請到了中國作家夏昆,帶領新成學子一同品鑑中國文化,穿越時光,從唐詩宋詞中,領略中華詩歌之美。
夏昆
中國作家
閱讀推廣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國而教」項目(TFC)特聘培訓師、2016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擂主。
著有《中國最美的語文》《在唐詩中孤獨漫步》《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教室裡的電影院》《張小飛詩詞大冒險》等十餘本書。
在全國各地做詩詞講座數百場,並應邀前往埃及和歐洲為當地民眾介紹中國詩詞文化。
「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一方寶地」
從四川和成都的由來開篇,夏昆老師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蜀地之門。
為什麼四川叫四川?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為什麼成都叫成都?
公元前五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
「歷史悠久,風霜雪雨,幾千年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成都,就是養育我們的一方寶地。」
詩句中的愛意深沉
唐宋詩人到底有多愛四川?在夏昆老師與同學們分享的詩詞中即可窺見一斑。
成都曲
(唐)張籍
錦江近西煙水綠,
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裡橋邊多酒家,
遊人愛向誰家宿?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
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
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
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賢。
梅花絕句
陸遊
當年走馬錦城西,
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裡中香不斷,
青羊宮到浣花溪。
「唐宋詩人獨愛天府之國」
時光悠悠,哪些唐宋詩人對四川的感情是「無法割捨又從放不下」呢?夏昆老師認為,有三位代表人物不得不說,大家也耳熟能詳,他們分別是李白、杜甫、蘇軾,他們與四川的聯繫可謂是千絲萬縷,情真意切。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蜀地曾聞子規鳥,
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臨江仙(送王緘) 蘇軾
忘卻成都來十載,
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
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
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
何處是吾鄉。
「去感受詩詞中的細膩精美」
談到三位大家的詩詞,夏昆老師心生感慨,他對學生語重心長的說道:要深刻地去體會詩詞中的真情實感與詩人當時的處境,不同的處境下寫出來的詩意境是不同的,我們要學會去感受詩詞文化的情真意切和細膩精美。同學們認真記錄了夏昆老師所講的內容並進行了現場互動。
隨後,夏昆老師與同學們分享了由他作曲和填詞的一首《回鄉偶書》,旋律朗朗上口,在場的同學們都情不自禁的跟著樂曲一同哼唱起來。
回鄉偶書
作詞:賀知章 夏昆
作曲:夏昆
門前那段石臺階
一一生綠苔
翩翩白衣少年郎
可曾再回來?
拂去一生的滄桑
滿身的塵埃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曾對著天空整天地發呆
相信只有遠方才是真正的未來
也曾經喜歡著鄰家的女孩
待到再次見面時
已經成了老太太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與同學們分享詩詞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夏昆老師還在尾聲處為同學們藏了一個驚喜:由夏昆老師和新津成外的音樂劉老師一同為大家現場演唱《越人歌》。
古風悠揚,宛若山谷迴響。同學們都深深地沉浸在這樣美好的氛圍裡。彼時,他們仿佛一同穿越到舊日蜀地,與唐宋詩人談笑風生,挽手漫步在浣花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