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津成外遇見作家夏昆:穿越舊蜀地,漫步浣花溪,沉醉古詩詞

2020-10-16 成都教育通




博學增長見識,

聞道提升素養。

10月14日,新津岷江新城成外學校迎來了第五期博聞講壇。

本期嘉賓邀請到了中國作家夏昆,帶領新成學子一同品鑑中國文化,穿越時光,從唐詩宋詞中,領略中華詩歌之美。

夏昆

中國作家


閱讀推廣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國而教」項目(TFC)特聘培訓師、2016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擂主。


著有《中國最美的語文》《在唐詩中孤獨漫步》《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教室裡的電影院》《張小飛詩詞大冒險》等十餘本書。


在全國各地做詩詞講座數百場,並應邀前往埃及和歐洲為當地民眾介紹中國詩詞文化。


「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一方寶地」


從四川和成都的由來開篇,夏昆老師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蜀地之門。

為什麼四川叫四川?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為什麼成都叫成都?

公元前五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

「歷史悠久,風霜雪雨,幾千年仍然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成都,就是養育我們的一方寶地。」


詩句中的愛意深沉


唐宋詩人到底有多愛四川?在夏昆老師與同學們分享的詩詞中即可窺見一斑。



成都曲

(唐)張籍


錦江近西煙水綠,

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裡橋邊多酒家,

遊人愛向誰家宿?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

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

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

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賢。



梅花絕句

陸遊


當年走馬錦城西,

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裡中香不斷,

青羊宮到浣花溪。


「唐宋詩人獨愛天府之國」


時光悠悠,哪些唐宋詩人對四川的感情是「無法割捨又從放不下」呢?夏昆老師認為,有三位代表人物不得不說,大家也耳熟能詳,他們分別是李白、杜甫、蘇軾,他們與四川的聯繫可謂是千絲萬縷,情真意切。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蜀地曾聞子規鳥,

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臨江仙(送王緘) 蘇軾


忘卻成都來十載,

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

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

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

何處是吾鄉。


「去感受詩詞中的細膩精美」



談到三位大家的詩詞,夏昆老師心生感慨,他對學生語重心長的說道:要深刻地去體會詩詞中的真情實感與詩人當時的處境,不同的處境下寫出來的詩意境是不同的,我們要學會去感受詩詞文化的情真意切和細膩精美。同學們認真記錄了夏昆老師所講的內容並進行了現場互動。


隨後,夏昆老師與同學們分享了由他作曲和填詞的一首《回鄉偶書》,旋律朗朗上口,在場的同學們都情不自禁的跟著樂曲一同哼唱起來。


回鄉偶書


作詞:賀知章 夏昆

作曲:夏昆


門前那段石臺階

一一生綠苔

翩翩白衣少年郎

可曾再回來?


拂去一生的滄桑

滿身的塵埃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曾對著天空整天地發呆

相信只有遠方才是真正的未來

也曾經喜歡著鄰家的女孩

待到再次見面時

已經成了老太太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與同學們分享詩詞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夏昆老師還在尾聲處為同學們藏了一個驚喜:由夏昆老師和新津成外的音樂劉老師一同為大家現場演唱《越人歌》。



古風悠揚,宛若山谷迴響。同學們都深深地沉浸在這樣美好的氛圍裡。彼時,他們仿佛一同穿越到舊日蜀地,與唐宋詩人談笑風生,挽手漫步在浣花溪旁。

相關焦點

  • 揚州瘦西湖「變身」實景教室 詩詞大會擂主夏昆講授詩詞
    崔佳明 攝 圖為夏昆在揚州給孩子們講授詩詞。 崔佳明 攝圖為夏昆在揚州給孩子們講授詩詞。 崔佳明 攝  中新網南京4月2日電 (記者 崔佳明)每年的四月是揚州一年中最美之時。
  • 蜀紙名揚天下 浣花溪是老成都的造紙中心
    麻紙成貢紙古蜀有著名三都,廣都、成都和新都,當時的廣都在現在的中和、中興一帶,是古老都城,也是重要的產紙之地。隋煬帝名叫楊廣,避皇帝名諱,廣都紙不能有「廣」字,就臨時改為雙流。這個地名一直沿用下來,最早的廣都卻成了歷史。唐宋時,成都的造紙業達到高峰,造紙技術高速發展,成為全國造紙中心。
  • 23首成都古詩詞彙編,感受古蜀地文化
    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我國十大古都之一。本文整理23首關於成都的古詩詞,感受成都的古文化。胡曾《詠史詩·成都》杜宇曾為蜀帝王,化禽飛去舊城荒。年年來叫桃花月,似向春風訴國亡。
  • 漫步…浣花溪
    2020年10月2日細雨綿綿,一人騎行到清靜怡景的成都浣花溪浣花溪因為詩人杜甫而聞名,杜詩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絕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便成文於此,這裡除了含蓄婉約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遠的文化,詮釋它的是一首首優美的詩句,茅廬、小溪、竹林,樓閣、小橋、卵石,就是當時浣花溪的寫照。
  • 夏昆:用樂隊傳遞詩詞的流動情感
    原標題:夏昆:用樂隊傳遞詩詞的流動情感 一把吉他、一面鼓、一支薩克斯,2月23日,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擂主夏昆在成都市新都區開啟「詩生活·人文藝術講壇」。和以往抱著吉他,單唱單講詩詞不同,這次他身後多了一支名為「流年」的樂隊。
  • 「巴蜀畫派·談古」尋訪李公麟筆下《蜀川勝概圖》的成都記憶
    畫面從傳統的長江發源地汶山、岷山畫起,經茂州、石泉、永康軍、青城山、成都城區、雙流、新津、彭山、龍安、眉州、青神,後大跨越式地跨過嘉州》局部,今成都市內部分今天,小巴首先選擇現在成都市內古蹟,加以詩意中國畫欣賞,帶您穿越千年時光,一窺成都唐宋風貌,通過《蜀川勝概圖
  • 浣花溪:「冀國夫人」榮歸地 因大詩人杜甫而聞名
    導讀:浣花溪,因大詩人杜甫而聞名,杜詩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絕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居住在成都西邊的人,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浣花溪」。不只是因為浣花溪風景如畫,鳥語花香,更因為這裡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傳說。
  • 新津夜郎溪探源
    「蠻子洞」,並說平岡治的鐵鑄三郎神像是夜郎竹王第三子,難道新津在古代真的是夜郎國的轄地?川南的僚人乘成漢政權腐敗衰落之機,大舉順岷江、沱江入蜀,攻破州縣,佔據山嶺,他們不繳稅賦、不與漢人融合,還經常劫掠,大為百姓之患,被稱為「生僚」。新津的僚人,即是「生僚」。兩個方向入蜀的僚人,數量比當時蜀地漢人還多得多,結果漢人反而成了四川的「少數民族」。
  • 花漾新津雲遊五津——柚子樹下逛公館,穿越歷史品茶香
    拜訪純陽觀,逛逛張大公館,品一品徐公茶,柚花飄香醉人心脾……隨著「花漾新津雲遊五津」系列活動的啟動,五津街道也成為來賞花的各位不可錯過的打卡站。來五津,體味歷史的厚重感和豐富的人文生活,一下就感受到了春日的和煦與溫暖,讓你心動的春天,五津都有……漫步純陽觀 領略忠孝文化感受歷史厚重有「古今第一忠孝儒林」之稱的純陽觀,位於新津縣城西北,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主塑忠孝儒家人物兼容佛道世俗廟觀。
  • 走進新津純陽觀,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兩年前,和老楊、喻峰去過一次新津純陽觀,印象中並不太好。後來逛舊書攤,遇見各個地方的小冊子,也就收入囊中。《新津純陽觀藝文集萃》就是這樣買下來的。《新津純陽觀藝文集萃》很薄,只有60頁。書裡夾了一張成都新津文博工藝研究所所在陳一的名片。大約是其贈送給參觀者的讀物吧。
  • 夏夜微涼,沉醉在宋詞的懷抱
    看完了夏昆老師說唐詩,讓擁有集郵癖的我,更想聽他說宋詞,於是就發現了這本寶藏書籍――《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書名起得極為恰當,作者用溫和平靜的詞語,不驕不躁、不疾不徐地帶我們進入宋詞的世界。同時,加入了許多現代的作家們對於詞句的研究和考證,讓我們用現在的視角代入從前的故事,有種奇妙的身臨其境之感。
  • 成都有一個入口在浣花溪
    我認識成都,走的是浣花溪這個歷史通道。下二環高架路,過清水河,經詩歌大道,到浣花溪,再進杜甫草堂。這是主線,旁邊還有萬竹廣場,千詩碑林等。不知來浣花溪多少次了。總覺得,對成都認識不夠深,大概是因為我總在浣花溪徘徊的原因。
  • 新津原創國風視覺大賞,叩響新年盛世華章
    《千載梨花頌,悠悠五津情》新津原創國風視覺大賞,通過溯源寶墩文明的起源與新津的歷史關聯為背景,以杜甫三遊新津為故事主線,摘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詩詞為篇章主題,在篇章中融合傳說中的「新津十二景」及人文風情,輔以旁白,特型人物、歌曲、舞蹈
  • 散文:沒有杜工部,誰進浣花溪
    不知來浣花溪多少次了。總覺得,對成都認識不夠深,大概是因為我總在浣花溪徘徊的原因。三星堆太遠,金沙遺址太古,還都在解密中。而浣花溪,更覺像是塵埃落定,適合我這樣不想費心的人,去走馬觀花。金沙文化把成都帶回古蜀王國,把時間推到商代。金沙遺址博物館,還有一棵大榕樹根的遺蹟,是3000年前的一棵榕樹樹根,樹根涉及範圍達100餘平方米,可見金沙時代,它已是這裡的主人。芙蓉城的由來,追溯到後蜀,漢代時候。與榕樹相比,顯得是多麼的年輕。它落了頭彩,以它命名了。
  • 原來王勃杜甫都是新津「粉絲」
    近日,新津縣社科聯副主席朱鴻偉以「歷史名人筆下的新津」為題梳理地方歷史,發現王勃、杜甫、陸遊、範成大、蘇轍、溫庭筠、李調元等都留下過吟誦新津風物的作品。杜甫在《題新津北橋樓得郊字》中以一句「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詠盡新津的山水風流。而明朝狀元楊升庵還認為,李白的《送友人》也是作於新津。文人墨客因修覺山而來「如果不梳理歷史,很難想像曾有這麼多知名詩人吟誦過新津風物。」
  • 浣花溪畔 1455首「石刻杜詩」讀懂大唐
    在浣花溪公園萬樹山頂上巍然屹立的「杜甫千詩碑」總碑,高約3.6米,寬約2米,重達23噸,是整個項目的「結尾」。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澤,作為杜甫的「鐵桿粉絲」,專門為總碑題寫了碑記。之所以選擇《堂成》,一方面這首詩是杜甫到成都定居、草堂落成之後寫就的,而蘇軾除了完整地寫下全詩之外,還在後面題了一段長跋。「唐宋兩代大家,因為蜀地聯繫在一起,今天重現在杜甫草堂,也有了更加特殊的意義。」劉洪說。不僅僅有《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