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多名梅州籍成員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系中國共產黨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現代文藝團體,其旗幟性的靈魂人物是魯迅。從1930年3月成立到1936年春,左聯歷史不過短短6年,但它將革命作家、文藝家聯合起來,與國民黨反動派頑強戰鬥,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做出卓越貢獻,在中國革命文藝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梅州這片人文秀區、紅色熱土上培育的優秀兒女,亦以卓越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在左聯的光榮歷史上銘刻下了光輝印記。
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左聯的梅州籍成員有興寧的馮憲章、陳斐琴、袁文殊、陳卓坤等,梅縣的任鈞、蒲風、溫流等,大埔的饒彰風、杜埃、碧野等。其中,馮憲章參加了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今多倫路201弄2號)舉行的左聯成立大會,是參會40餘人中的一員,是左聯上海總盟最初50餘名成員之一;任鈞曾擔任左聯組織部長。
代表人物馮憲章任鈞蒲風
在左聯的梅州籍成員中,馮憲章、任鈞、蒲風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有意思的是,馮憲章和任鈞是在廣東梅縣東山中學讀書時的同班同學,任鈞和蒲風則同為梅縣隆文鎮人。馮憲章((1908-1931),別名馮斌、張蔓蔓,興寧新圩鎮新豐村人。任鈞(1909-2003)原名盧奇新,後改為盧嘉文,筆名有盧森堡、葉蔭等;蒲風(1911-1942),原名黃日華,曾用名黃浦芳、黃飄霞等,常用筆名蒲風。
左聯是一個具有鮮明政治傾向性的組織機構,許多成員本身就是革命家,從事著實際的革命鬥爭。馮憲章就是一名堅定的革命者。他1923年12月考入東山中學,先後加入了「新學生社」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和廣州起義。之後馮憲章幾經轉折到達上海,考入上海藝術大學,參加了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1928年夏,馮憲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秋冬間,東渡日本留學;1929年10月,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獄,不久被遣送回國;1930年3月2日,參加了左聯成立大會。同年5月的一天,在一次遊行示威時被捕,判刑3年,關進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監獄,1931年8月轉押於上海河涇監獄,後殉難於獄中,年僅23歲。同時,馮憲章是一位壯懷激烈的詩人。《夢後》是其結集出版的唯一一本詩集,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是整本詩集的基調,在詩中,詩人抒發了對革命的忠誠,表示要「如夸父追逐太陽」般地戰取光明(《自勵》);發自衷心地表達了對工農的禮讚,認為「只有工農才能代表光明的將來」(《怎樣幹》);誠摯熱烈地申述要為革命而歌吟的志願,但願自己能夠成為「狂風暴雨般的壯劇」的「喉舌」(《詩神的剖白》);慷慨激昂地一再表示了「誓死為工農而犧牲」的豪情,以及「我要勇敢地戰死沙場」的壯志。有一則事例很能反映出馮憲章作為革命者、中共黨員的氣節和風採:1957年,徐平羽在上海團市委主辦的《青年報》上發表《忘不了的年代》中說:「在龍華警備司令部的政治牢房裡有個叫馮憲章的人,他是作家。他看出我的情緒,對我說:『哈!哈!你應該認為幹革命,坐牢、戴腳鐐,是必不可少的事,進牢要戴腳鏈,就等於吃飯時必定要吃菜一樣。』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了我。」1963年6月11日,《人民日報》載文紀念馮憲章,稱他為「黑浪中展翅翱翔的海燕,是一位把自己的靈感和生命都貢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事業」的革命詩人。
任鈞出生於印尼,五六歲時由祖母帶回老家梅縣(隆文鎮文普村),後考進東山中學,加入了「新學生社」和共青團,亦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1928年9月,考進上海復旦大學,由馮憲章介紹參加了太陽社;1929年夏到日本留學,考進了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與蔣光慈、樓適夷、馮憲章等共同成立了太陽社東京支社;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太陽社全體成員都參加了左聯;1932年初,任鈞從日本回到上海,被安排到「創作委員會」工作。1933年5月,丁玲被國民黨逮捕,左聯領導成員進行了調整,由周揚擔任書記,胡風任宣傳部長,任鈞任組織部長,從此成為左聯核心領導成員之一。其時魯迅、茅盾都住在上海,為走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他們一般可以不參加左聯的工作和活動,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由領導成員與他們約定時間和地點碰頭,向他們匯報情況、商量問題。在此期間,任鈞還與穆木天、楊騷和蒲風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編輯出版會刊《新詩歌》。他開始寫政治諷刺詩,1936年彙編成《冷熱集》出版,這本詩集被認為是自「五四」以來新詩壇上的第一本諷刺詩集,是中國新諷刺詩的奠基石。
蒲風是1932年由任鈞介紹加入左聯的。此前,他因從事革命活動遭通緝前往印尼避難,1930年4月回國,6月赴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學習。1932年9月,在左聯的領導下,任鈞、蒲風、穆木天、楊騷等作為發起人成立「中國詩歌會」。不久,又先後成立了河北、廣州、青島、湖州、廈門等分會。中國詩歌會的任務是「研究詩歌理論,製作詩歌作品,介紹和努力於詩歌的大眾化」。蒲風擔任中國詩歌會的總務幹事,他投入了超人的熱情和精力,負責會刊《新詩歌》的組稿、編輯、印刷、發行等工作。他奔走各地,播撒革命詩歌的種子。他曾在河北分會的《新詩歌》上,發表了長詩《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為書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詩集。1934年蒲風東渡日本,組織新詩歌座談會,在《詩歌》和《詩歌生活》中發表了不少詩作。1936年出版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其中的「鐵流」一節,是最早歌頌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長詩,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評。1936年,蒲風從日本回國,為抗日救國奔走呼喊,寫下了著名愛國詩篇《我迎著風狂和雨暴》。他在詩中高喊:「我們的鐵手需要抗敵!我們的鐵手需要戰鬥!」 不久,蒲風回到家鄉梅縣,在鬆口國光中學任教。他將「中國詩壇梅縣分社」擴大為「中國詩壇嶺東分社」,出版了《中國詩壇》嶺東刊。此時,他大力提倡國防詩,讓詩歌成為抗日救亡的武器,並親自到群眾中去宣傳、講解、朗誦。
展現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
左聯6年,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成員也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從全國來看,左聯的梅州籍成員尤其是興寧籍成員,數量不算少。這可能與同時期林風眠在毗鄰上海的杭州擔任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以及左聯的旗幟人物魯迅於1931年在上海倡導發起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吸引了不少梅州學子的追隨有關。
我們再簡單梳理一下其他左聯梅州籍成員的情況。
陳斐琴(1911-2003),興寧石馬人,1926年加入共青團,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並加入工農革命軍,後北上江西參加紅軍,1929年就讀上海藝術大學(和馮憲章是校友),1932年到日本帝國大學留學,1933年冬參加左聯東京支盟,並參與左聯東京支盟刊物《東流》的編輯;1937年冬進入延安,1938年5月加入八路軍。他後來長期擔任劉鄧大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是「劉鄧大軍的筆桿子」。
袁文殊(1910-1993),興寧大坪人,著名的戲劇電影評論家,電影事業家,新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在興民中學讀書時曾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入獄。1930年考進廣東戲劇研究所文學系學習編劇。1933年加入左聯廣州分盟,擔任分盟及下設「劇聯」的領導工作。1934年初,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活動,擔任執行委員,並負責戲劇理論組的工作,為團結革命和進步的戲劇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組織活動。
陳卓坤(1908-2002),著名畫家。興寧寧中鎮寧塘人。7歲入私塾,15歲就讀興民中學,後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1930年加入共青團,受左翼文藝思想影響,與陳鐵耕、顧洪乾等一道成立「一八藝社」。1930年秋,由於參加左翼美術活動被學校開除,隨後奔赴上海參加左聯,發起組織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並與夏衍等籌備成立並主持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工作。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積極參加新興木刻運動,加入我國第一個木刻團體——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木刻部。1931年8月,他與陳鐵耕、黃山定、鄭啟凡、鍾步青(均為興寧人)等13人參加魯迅舉辦的「木刻講習班」。在木刻課堂上,陳卓坤刻出了中國第一幅魯迅木刻像。
溫流(1912-1937)是蒲風的密友。他原名梁啟祐,學名惜芳,梅縣鬆口人。他8歲隨父到南洋,13歲回家鄉念初中;1931年夏,考上廣州市立第一中學;1934年秋,考進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1932年秋,左聯領導下的中國詩歌會成立,蒲風立即介紹溫流參加;次年,經過溫流的積極籌劃與活動,廣州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的分會,4月,出版了《詩歌》創刊號。溫流致力於推動新詩歌運動的發展,推動新詩歌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華南詩壇朝氣蓬勃。
饒彰風(1913-1970),大埔茶陽人,原名饒高評,別名蒲特、張楓。1930年考入廣州陸地測量學校,三個月後轉入中山大學預科,後轉入中山大學農科。他和幾個同學編輯出版進步刊物《天王星》,受到反動當局的追捕,被迫出走香港。1933年他到上海後加入左聯,拜訪魯迅,請魯迅為「大埔書店」題名。1936年他加入了共產黨,擔任過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
杜埃(1914-1993),著名作家。1933年夏考進中山大學文學院。1933年3月參加左聯廣州分盟,除創作外,還參加發傳單、貼標語的街頭宣傳活動;後在連貫領導下為《火花》《天王星》《新路線》等刊物做組稿、發行工作,團結文藝工作者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碧野(1916-2008),著名散文家、作家。1935年加入左聯文藝團體「泡沫社」,從此正式從事寫作。
……
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參加左聯的梅州籍成員,幾乎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少還有留學經歷(主要是留日);他們多在20歲左右參加左聯,革命意志堅定,熱情高漲,才華橫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同時也在左聯的戰鬥旗幟下鍛鍊成長,成就革命的一生,有為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來自貧窮落後偏遠的梅州,是梅州人崇文重教讀書求仕舉全家乃至全宗族之力培養出來的,但在國家危難面前,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放棄為個人為家庭為宗族爭取榮華富貴,而滿懷愛國之「大義」,選擇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抗日救亡,推翻舊政權,建立新中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甚至為此獻出年輕的生命,充分體現了梅州客家知識分子如巍峨高山般厚重的家國情懷。
專家建議抓緊理清左聯文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長羅可群教授指出,左聯的梅州籍作家馮憲章、任鈞、蒲風的革命活動及其文學貢獻早有定評,已經載入史冊,他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客家文學史上都有光輝的一頁。特別是蒲風,他和穆木天、任鈞發起組織的「中國詩歌會」,在反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宣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蒲風是「最熱心、最活躍」的詩人,是骨幹中的骨幹,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日本東京,或者是在青島、福州、廈門、廣州、梅縣,他走到哪裡,就在哪裡開展詩歌活動,和詩友們一起,寫詩歌,出刊物,鼓吹革命,宣傳抗日,為動員民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梅州的一些進步青年由於受左聯作家和他們作品的影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蕉嶺人賴觀瀾(筆名野曼)既是老革命,又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就曾深情地回憶當年:「廣州出版的《中國詩壇》,成了我嚮往的王國,該刊的主編蒲風,成了我的嚮導。」 受左聯直接影響的梅州籍青年學生中,大埔人饒彰風則是其中翹楚。
羅教授指出,對左聯和梅州籍左翼作家的全面深入研究,有助於了解客家人的家國情懷,有助於了解梅州進步青年追求光明,敢於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鬥爭精神,這對於教育人們堅定信念,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工作。
他建議進一步搜集材料,深入調查,弄清楚有哪些人是參加了左聯的作家、文藝家,儘量不要遺漏,並進一步分析他們的作品,同時也要把他們的影響作具體的介紹,理清這條紅色文脈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歷史已經遠去,很多事情變得模糊,要還原歷史,誠然是件艱難的苦差事。這一工作,量大,難度大,其意義也很大。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抓緊做!」 羅教授強調說。
(曾秋玲/整理 資料來源:《梅州日報》有關報導、陳作新編著《興寧知名人物》、羅可群著《現代廣東客家文學史》等,圖片為網絡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