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聯」與梅州

2020-12-04 梅州日報數字報

擁有多名梅州籍成員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系中國共產黨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現代文藝團體,其旗幟性的靈魂人物是魯迅。從1930年3月成立到1936年春,左聯歷史不過短短6年,但它將革命作家、文藝家聯合起來,與國民黨反動派頑強戰鬥,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做出卓越貢獻,在中國革命文藝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梅州這片人文秀區、紅色熱土上培育的優秀兒女,亦以卓越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在左聯的光榮歷史上銘刻下了光輝印記。

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左聯的梅州籍成員有興寧的馮憲章、陳斐琴、袁文殊、陳卓坤等,梅縣的任鈞、蒲風、溫流等,大埔的饒彰風、杜埃、碧野等。其中,馮憲章參加了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今多倫路201弄2號)舉行的左聯成立大會,是參會40餘人中的一員,是左聯上海總盟最初50餘名成員之一;任鈞曾擔任左聯組織部長。

代表人物馮憲章任鈞蒲風

在左聯的梅州籍成員中,馮憲章、任鈞、蒲風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有意思的是,馮憲章和任鈞是在廣東梅縣東山中學讀書時的同班同學,任鈞和蒲風則同為梅縣隆文鎮人。馮憲章((1908-1931),別名馮斌、張蔓蔓,興寧新圩鎮新豐村人。任鈞(1909-2003)原名盧奇新,後改為盧嘉文,筆名有盧森堡、葉蔭等;蒲風(1911-1942),原名黃日華,曾用名黃浦芳、黃飄霞等,常用筆名蒲風。

左聯是一個具有鮮明政治傾向性的組織機構,許多成員本身就是革命家,從事著實際的革命鬥爭。馮憲章就是一名堅定的革命者。他1923年12月考入東山中學,先後加入了「新學生社」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和廣州起義。之後馮憲章幾經轉折到達上海,考入上海藝術大學,參加了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1928年夏,馮憲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秋冬間,東渡日本留學;1929年10月,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獄,不久被遣送回國;1930年3月2日,參加了左聯成立大會。同年5月的一天,在一次遊行示威時被捕,判刑3年,關進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監獄,1931年8月轉押於上海河涇監獄,後殉難於獄中,年僅23歲。同時,馮憲章是一位壯懷激烈的詩人。《夢後》是其結集出版的唯一一本詩集,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是整本詩集的基調,在詩中,詩人抒發了對革命的忠誠,表示要「如夸父追逐太陽」般地戰取光明(《自勵》);發自衷心地表達了對工農的禮讚,認為「只有工農才能代表光明的將來」(《怎樣幹》);誠摯熱烈地申述要為革命而歌吟的志願,但願自己能夠成為「狂風暴雨般的壯劇」的「喉舌」(《詩神的剖白》);慷慨激昂地一再表示了「誓死為工農而犧牲」的豪情,以及「我要勇敢地戰死沙場」的壯志。有一則事例很能反映出馮憲章作為革命者、中共黨員的氣節和風採:1957年,徐平羽在上海團市委主辦的《青年報》上發表《忘不了的年代》中說:「在龍華警備司令部的政治牢房裡有個叫馮憲章的人,他是作家。他看出我的情緒,對我說:『哈!哈!你應該認為幹革命,坐牢、戴腳鐐,是必不可少的事,進牢要戴腳鏈,就等於吃飯時必定要吃菜一樣。』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了我。」1963年6月11日,《人民日報》載文紀念馮憲章,稱他為「黑浪中展翅翱翔的海燕,是一位把自己的靈感和生命都貢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事業」的革命詩人。

任鈞出生於印尼,五六歲時由祖母帶回老家梅縣(隆文鎮文普村),後考進東山中學,加入了「新學生社」和共青團,亦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1928年9月,考進上海復旦大學,由馮憲章介紹參加了太陽社;1929年夏到日本留學,考進了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與蔣光慈、樓適夷、馮憲章等共同成立了太陽社東京支社;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太陽社全體成員都參加了左聯;1932年初,任鈞從日本回到上海,被安排到「創作委員會」工作。1933年5月,丁玲被國民黨逮捕,左聯領導成員進行了調整,由周揚擔任書記,胡風任宣傳部長,任鈞任組織部長,從此成為左聯核心領導成員之一。其時魯迅、茅盾都住在上海,為走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他們一般可以不參加左聯的工作和活動,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由領導成員與他們約定時間和地點碰頭,向他們匯報情況、商量問題。在此期間,任鈞還與穆木天、楊騷和蒲風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編輯出版會刊《新詩歌》。他開始寫政治諷刺詩,1936年彙編成《冷熱集》出版,這本詩集被認為是自「五四」以來新詩壇上的第一本諷刺詩集,是中國新諷刺詩的奠基石。

蒲風是1932年由任鈞介紹加入左聯的。此前,他因從事革命活動遭通緝前往印尼避難,1930年4月回國,6月赴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學習。1932年9月,在左聯的領導下,任鈞、蒲風、穆木天、楊騷等作為發起人成立「中國詩歌會」。不久,又先後成立了河北、廣州、青島、湖州、廈門等分會。中國詩歌會的任務是「研究詩歌理論,製作詩歌作品,介紹和努力於詩歌的大眾化」。蒲風擔任中國詩歌會的總務幹事,他投入了超人的熱情和精力,負責會刊《新詩歌》的組稿、編輯、印刷、發行等工作。他奔走各地,播撒革命詩歌的種子。他曾在河北分會的《新詩歌》上,發表了長詩《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為書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詩集。1934年蒲風東渡日本,組織新詩歌座談會,在《詩歌》和《詩歌生活》中發表了不少詩作。1936年出版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其中的「鐵流」一節,是最早歌頌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長詩,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評。1936年,蒲風從日本回國,為抗日救國奔走呼喊,寫下了著名愛國詩篇《我迎著風狂和雨暴》。他在詩中高喊:「我們的鐵手需要抗敵!我們的鐵手需要戰鬥!」 不久,蒲風回到家鄉梅縣,在鬆口國光中學任教。他將「中國詩壇梅縣分社」擴大為「中國詩壇嶺東分社」,出版了《中國詩壇》嶺東刊。此時,他大力提倡國防詩,讓詩歌成為抗日救亡的武器,並親自到群眾中去宣傳、講解、朗誦。

展現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

左聯6年,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成員也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從全國來看,左聯的梅州籍成員尤其是興寧籍成員,數量不算少。這可能與同時期林風眠在毗鄰上海的杭州擔任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以及左聯的旗幟人物魯迅於1931年在上海倡導發起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吸引了不少梅州學子的追隨有關。

我們再簡單梳理一下其他左聯梅州籍成員的情況。

陳斐琴(1911-2003),興寧石馬人,1926年加入共青團,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並加入工農革命軍,後北上江西參加紅軍,1929年就讀上海藝術大學(和馮憲章是校友),1932年到日本帝國大學留學,1933年冬參加左聯東京支盟,並參與左聯東京支盟刊物《東流》的編輯;1937年冬進入延安,1938年5月加入八路軍。他後來長期擔任劉鄧大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是「劉鄧大軍的筆桿子」。

袁文殊(1910-1993),興寧大坪人,著名的戲劇電影評論家,電影事業家,新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在興民中學讀書時曾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入獄。1930年考進廣東戲劇研究所文學系學習編劇。1933年加入左聯廣州分盟,擔任分盟及下設「劇聯」的領導工作。1934年初,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活動,擔任執行委員,並負責戲劇理論組的工作,為團結革命和進步的戲劇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組織活動。

陳卓坤(1908-2002),著名畫家。興寧寧中鎮寧塘人。7歲入私塾,15歲就讀興民中學,後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1930年加入共青團,受左翼文藝思想影響,與陳鐵耕、顧洪乾等一道成立「一八藝社」。1930年秋,由於參加左翼美術活動被學校開除,隨後奔赴上海參加左聯,發起組織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並與夏衍等籌備成立並主持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工作。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積極參加新興木刻運動,加入我國第一個木刻團體——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木刻部。1931年8月,他與陳鐵耕、黃山定、鄭啟凡、鍾步青(均為興寧人)等13人參加魯迅舉辦的「木刻講習班」。在木刻課堂上,陳卓坤刻出了中國第一幅魯迅木刻像。

溫流(1912-1937)是蒲風的密友。他原名梁啟祐,學名惜芳,梅縣鬆口人。他8歲隨父到南洋,13歲回家鄉念初中;1931年夏,考上廣州市立第一中學;1934年秋,考進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1932年秋,左聯領導下的中國詩歌會成立,蒲風立即介紹溫流參加;次年,經過溫流的積極籌劃與活動,廣州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的分會,4月,出版了《詩歌》創刊號。溫流致力於推動新詩歌運動的發展,推動新詩歌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華南詩壇朝氣蓬勃。

饒彰風(1913-1970),大埔茶陽人,原名饒高評,別名蒲特、張楓。1930年考入廣州陸地測量學校,三個月後轉入中山大學預科,後轉入中山大學農科。他和幾個同學編輯出版進步刊物《天王星》,受到反動當局的追捕,被迫出走香港。1933年他到上海後加入左聯,拜訪魯迅,請魯迅為「大埔書店」題名。1936年他加入了共產黨,擔任過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

杜埃(1914-1993),著名作家。1933年夏考進中山大學文學院。1933年3月參加左聯廣州分盟,除創作外,還參加發傳單、貼標語的街頭宣傳活動;後在連貫領導下為《火花》《天王星》《新路線》等刊物做組稿、發行工作,團結文藝工作者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碧野(1916-2008),著名散文家、作家。1935年加入左聯文藝團體「泡沫社」,從此正式從事寫作。

……

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參加左聯的梅州籍成員,幾乎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少還有留學經歷(主要是留日);他們多在20歲左右參加左聯,革命意志堅定,熱情高漲,才華橫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同時也在左聯的戰鬥旗幟下鍛鍊成長,成就革命的一生,有為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來自貧窮落後偏遠的梅州,是梅州人崇文重教讀書求仕舉全家乃至全宗族之力培養出來的,但在國家危難面前,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放棄為個人為家庭為宗族爭取榮華富貴,而滿懷愛國之「大義」,選擇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抗日救亡,推翻舊政權,建立新中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甚至為此獻出年輕的生命,充分體現了梅州客家知識分子如巍峨高山般厚重的家國情懷。

專家建議抓緊理清左聯文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長羅可群教授指出,左聯的梅州籍作家馮憲章、任鈞、蒲風的革命活動及其文學貢獻早有定評,已經載入史冊,他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客家文學史上都有光輝的一頁。特別是蒲風,他和穆木天、任鈞發起組織的「中國詩歌會」,在反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宣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蒲風是「最熱心、最活躍」的詩人,是骨幹中的骨幹,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日本東京,或者是在青島、福州、廈門、廣州、梅縣,他走到哪裡,就在哪裡開展詩歌活動,和詩友們一起,寫詩歌,出刊物,鼓吹革命,宣傳抗日,為動員民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梅州的一些進步青年由於受左聯作家和他們作品的影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蕉嶺人賴觀瀾(筆名野曼)既是老革命,又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就曾深情地回憶當年:「廣州出版的《中國詩壇》,成了我嚮往的王國,該刊的主編蒲風,成了我的嚮導。」 受左聯直接影響的梅州籍青年學生中,大埔人饒彰風則是其中翹楚。

羅教授指出,對左聯和梅州籍左翼作家的全面深入研究,有助於了解客家人的家國情懷,有助於了解梅州進步青年追求光明,敢於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鬥爭精神,這對於教育人們堅定信念,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工作。

他建議進一步搜集材料,深入調查,弄清楚有哪些人是參加了左聯的作家、文藝家,儘量不要遺漏,並進一步分析他們的作品,同時也要把他們的影響作具體的介紹,理清這條紅色文脈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歷史已經遠去,很多事情變得模糊,要還原歷史,誠然是件艱難的苦差事。這一工作,量大,難度大,其意義也很大。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抓緊做!」 羅教授強調說。

(曾秋玲/整理 資料來源:《梅州日報》有關報導、陳作新編著《興寧知名人物》、羅可群著《現代廣東客家文學史》等,圖片為網絡資料圖。)

相關焦點

  • 「左聯」與梅州- 梅州日報數字報
    擁有多名梅州籍成員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系中國共產黨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現代文藝團體,其旗幟性的靈魂人物是魯迅。 梅州這片人文秀區、紅色熱土上培育的優秀兒女,亦以卓越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在左聯的光榮歷史上銘刻下了光輝印記。 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左聯的梅州籍成員有興寧的馮憲章、陳斐琴、袁文殊、陳卓坤等,梅縣的任鈞、蒲風、溫流等,大埔的饒彰風、杜埃、碧野等。
  • 今日是「左聯」成立90周年!南粵「左聯」之旅一期項目建設已完成
    今天(3月2日)是「左聯」成立90周年紀念日。90年前的今天,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在上海成立。彼時,以洪靈菲、馮鏗、戴平萬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潮汕籍文化青年,從韓江出發,奔向上海加入「左聯」,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先鋒。
  • 「左聯」成立90周年 南粵「左聯」之旅項目捷報頻傳 一期項目建設...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3月2日是「左聯」成立90周年紀念日。90年前的今天,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在上海成立。彼時,以洪靈菲、馮鏗、戴平萬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潮汕籍文化青年,從韓江出發,奔向上海加入「左聯」,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先鋒。
  • 傳承南粵「左聯」革命精神 潮州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中新網潮州11月2日電 (唐貴江 白澤)10月31日-11月1日,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5G杯」定向大賽第六站在潮州市潮安區龍湖古寨正式舉行,各種文體旅活動火熱開展,記者從活動中獲悉,潮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多角度地展現出自身獨特的人文魅力,南粵「左聯」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便是其重點展示的一個方面。
  • 韓江南粵「左聯」之旅 藏著多少紅色密碼?
    近日,「南粵古驛道·第十五屆『聯泰·悅水灣』韓江徒步節暨南粵『左聯』之旅」活動在汕頭市啟動。5000多名群眾冒雨沿韓江徒步,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宣傳引導全社會關注韓江、呵護韓江,弘揚「左聯」紅色文化。  韓江南粵「左聯」之旅與紅色秘密交通線之旅是廣東寶貴的革命遺產,是為了紀念洪靈菲、戴平萬、馮鏗等粵東籍「左聯」成員的紅色文化之旅。
  • 「左聯」成立80周年 王德威稱左聯為知識分子鬥爭埋下伏筆
    3月1日晚,二十多位平均年齡都在70歲以上的老人,重回位於多倫路201弄2號的上海「左聯」紀念館。他們都是80年前「左聯」主要成員的後人。80年前,他們的父輩魯迅、夏衍、郭沫若、馮雪峰、周揚等在這裡見證了對中國文學甚至政治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學團體「左聯」的誕生。
  • 夏衍與左聯成立大會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是黨領導下的一個革命文學組織,它標誌著中國無產階級從此走上文壇,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光輝篇章。可以說「左聯」是早春的文學之光。「左聯」自1930年3月2日成立迄今整整90年了,回憶和研究「左聯」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
  • 革命詩人殷夫與「左聯」
    「左聯」強調,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積極關心普通勞苦大眾的疾苦,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鬥爭。不滿20周歲的殷夫和他的領導李偉森一起參加了此次會議。作為「左聯」發起人之一,殷夫自始至終執行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在文學創作上,殷夫高舉馬克思主義文藝旗幟,積極為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鼓與呼。
  • 追憶「左聯」紅色歷史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陳溢)今年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90周年,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紀念「左聯」英烈,昨日上午,潮州市潮安區分別在歸湖鎮溪口村、江東鎮紅砂村舉辦「左聯」發展歷程圖片展、洪靈菲詩作書法作品展。
  • 左聯(考研筆記128)
    左聯(考研筆記128)學生李清文 編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成為左聯的綱領。3、左聯的成立,實際上形成了比較廣泛的革命文學統一戰線,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的迅猛發展,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另外左聯文學創作十分繁榮,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4、話詩一句: 「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 「左聯」下的那些文學雜誌
    所以也可以說,我既是北京「左聯」的,也是上海「左聯」的。今年已八十出頭的秦川是我們採訪的幾位老人當中最年輕的。他滿頭黑髮,精神矍爍。談起「左聯」,他第一句話就說,「我的名字還和『左聯』有關係呢。」參加「左聯」的時候我還很小,只有十六、七歲,還是個學生。我當時在沙灘支部。「一二九」之後,1936年的二、三月間,我們辦過幾期《榴火文藝》。
  • 鉤沉|革命詩人殷夫與「左聯」
    「左聯」強調,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積極關心普通勞苦大眾的疾苦,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鬥爭。不滿20周歲的殷夫和他的領導李偉森一起參加了此次會議。作為「左聯」發起人之一,殷夫自始至終執行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在文學創作上,殷夫高舉馬克思主義文藝旗幟,積極為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鼓與呼。
  • 華南教育歷史文史資料圖片展今日開幕,帶你了解東遷的中山大學與梅州
    9月3日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梅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國客家博物館承辦的《東遷的中山大學與梅州》圖片展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以「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是「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系列活動之一,標誌著該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 廣東「左聯」作家作品及研究系列叢書面世
    深圳特區報廣州3月30日電(記者 劉良龍)記者從花城出版社獲悉,為紀念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90周年,花城出版社推出了《廣東「左聯」作家作品及研究》叢書共7部著作。
  • 潮州擬打造「左聯」六傑紀念展館
    、很多人知道魯迅創作的雜文《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有位烈士叫馮鏗、很多人聽說過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始人之一戴平萬、很多人聽過陳波兒演唱的曾鼓舞千百萬青年奔赴抗日前線的《畢業歌》、很多人知道翻譯馬克思列寧原著的著名翻譯家柯柏年、也有很多人曾看過由梅益翻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但卻很少人知道,這幾位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下稱「左聯」)文化青年都是來自韓江之畔的潮州,被譽為潮州「左聯」六傑,他們曾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
  • 走進「左聯」會址紀念館:多倫路上的「文學重鎮」
    魯迅當時的寓所離後來的左聯成立會址僅百米開外,每到下午,這位蓄著鬍鬚、喜歡夾著一根煙的文學大師,總喜歡走進街道轉角處的公啡咖啡館。在魯迅喝下午茶的時候,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就聚攏於此,開始了一場場「文化沙龍」,籌劃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事宜。1930年的3月2日,這座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現代文藝團體,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一間教室裡宣告成立,魯迅成立左聯的旗幟人物。
  • 潮州:滬穗潮「左聯」紀念館結對子
    來自上海、廣州、潮州三地「左聯」場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共同打造「左聯」紅色品牌,加強對「左聯」紅色文化的研究。這也是潮州弘揚左翼文化運動的愛國精神、打造提升潮州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創新實踐。
  • 許瑞生到上海調研粵籍「左聯」作家舊址
    許瑞生指出,中國「左聯」粵籍會員曾為「左聯」的成立與發展作出傑出貢獻,他們在上海和廣東都留下過戰鬥的足跡,不少人犧牲在上海,他們和千千萬萬先烈一樣,為了中國的進步,為了民族的振興,為了人民的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省廣大文化工作者要不忘先烈的精神和遺志,繼續前赴後繼,追求真理。許瑞生強調,緬懷英烈,也是為了更好開創未來,先烈的革命人生軌跡使上海和廣東有了共同的紅色文化記憶。
  • 這座咖啡館是左聯誕生的搖籃,還是魯迅的「第二客廳」
    在上海,一座咖啡館本不算什麼,公啡咖啡館不是上海開得最早的,也未必是最好的,但卻因為它與左聯的不解之緣而被賦予了特殊色彩,成為後人口中「那個年代最有名的咖啡館」。今年是左聯成立九十周年,所以有關這個咖啡館的回憶,註定會被很多人想起。
  • 靜安周周談|90年前的左聯風雲,看文藝青年如何激蕩青春
    王錫榮具體分析道,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左聯,左聯中的領導人是黨團書記,相當於如今作協中的黨組。「紅色文化、左翼文化運動在黨的領導下,不是虛的,而是實際組織起來的。」除了上海的地域特色、國際大背景,程小瑩補充道,上海本身是黨中央的所在地,這一點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