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聯」與梅州- 梅州日報數字報

2021-01-19 梅州日報數字報

擁有多名梅州籍成員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系中國共產黨於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現代文藝團體,其旗幟性的靈魂人物是魯迅。從1930年3月成立到1936年春,左聯歷史不過短短6年,但它將革命作家、文藝家聯合起來,與國民黨反動派頑強戰鬥,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做出卓越貢獻,在中國革命文藝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梅州這片人文秀區、紅色熱土上培育的優秀兒女,亦以卓越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在左聯的光榮歷史上銘刻下了光輝印記。

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左聯的梅州籍成員有興寧的馮憲章、陳斐琴、袁文殊、陳卓坤等,梅縣的任鈞、蒲風、溫流等,大埔的饒彰風、杜埃、碧野等。其中,馮憲章參加了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今多倫路201弄2號)舉行的左聯成立大會,是參會40餘人中的一員,是左聯上海總盟最初50餘名成員之一;任鈞曾擔任左聯組織部長。

代表人物馮憲章任鈞蒲風

在左聯的梅州籍成員中,馮憲章、任鈞、蒲風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有意思的是,馮憲章和任鈞是在廣東梅縣東山中學讀書時的同班同學,任鈞和蒲風則同為梅縣隆文鎮人。馮憲章((1908-1931),別名馮斌、張蔓蔓,興寧新圩鎮新豐村人。任鈞(1909-2003)原名盧奇新,後改為盧嘉文,筆名有盧森堡、葉蔭等;蒲風(1911-1942),原名黃日華,曾用名黃浦芳、黃飄霞等,常用筆名蒲風。

左聯是一個具有鮮明政治傾向性的組織機構,許多成員本身就是革命家,從事著實際的革命鬥爭。馮憲章就是一名堅定的革命者。他1923年12月考入東山中學,先後加入了「新學生社」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和廣州起義。之後馮憲章幾經轉折到達上海,考入上海藝術大學,參加了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1928年夏,馮憲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秋冬間,東渡日本留學;1929年10月,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獄,不久被遣送回國;1930年3月2日,參加了左聯成立大會。同年5月的一天,在一次遊行示威時被捕,判刑3年,關進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監獄,1931年8月轉押於上海河涇監獄,後殉難於獄中,年僅23歲。同時,馮憲章是一位壯懷激烈的詩人。《夢後》是其結集出版的唯一一本詩集,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是整本詩集的基調,在詩中,詩人抒發了對革命的忠誠,表示要「如夸父追逐太陽」般地戰取光明(《自勵》);發自衷心地表達了對工農的禮讚,認為「只有工農才能代表光明的將來」(《怎樣幹》);誠摯熱烈地申述要為革命而歌吟的志願,但願自己能夠成為「狂風暴雨般的壯劇」的「喉舌」(《詩神的剖白》);慷慨激昂地一再表示了「誓死為工農而犧牲」的豪情,以及「我要勇敢地戰死沙場」的壯志。有一則事例很能反映出馮憲章作為革命者、中共黨員的氣節和風採:1957年,徐平羽在上海團市委主辦的《青年報》上發表《忘不了的年代》中說:「在龍華警備司令部的政治牢房裡有個叫馮憲章的人,他是作家。他看出我的情緒,對我說:『哈!哈!你應該認為幹革命,坐牢、戴腳鐐,是必不可少的事,進牢要戴腳鏈,就等於吃飯時必定要吃菜一樣。』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了我。」1963年6月11日,《人民日報》載文紀念馮憲章,稱他為「黑浪中展翅翱翔的海燕,是一位把自己的靈感和生命都貢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事業」的革命詩人。

任鈞出生於印尼,五六歲時由祖母帶回老家梅縣(隆文鎮文普村),後考進東山中學,加入了「新學生社」和共青團,亦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1928年9月,考進上海復旦大學,由馮憲章介紹參加了太陽社;1929年夏到日本留學,考進了早稻田大學文學部,與蔣光慈、樓適夷、馮憲章等共同成立了太陽社東京支社;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太陽社全體成員都參加了左聯;1932年初,任鈞從日本回到上海,被安排到「創作委員會」工作。1933年5月,丁玲被國民黨逮捕,左聯領導成員進行了調整,由周揚擔任書記,胡風任宣傳部長,任鈞任組織部長,從此成為左聯核心領導成員之一。其時魯迅、茅盾都住在上海,為走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他們一般可以不參加左聯的工作和活動,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由領導成員與他們約定時間和地點碰頭,向他們匯報情況、商量問題。在此期間,任鈞還與穆木天、楊騷和蒲風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編輯出版會刊《新詩歌》。他開始寫政治諷刺詩,1936年彙編成《冷熱集》出版,這本詩集被認為是自「五四」以來新詩壇上的第一本諷刺詩集,是中國新諷刺詩的奠基石。

蒲風是1932年由任鈞介紹加入左聯的。此前,他因從事革命活動遭通緝前往印尼避難,1930年4月回國,6月赴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學習。1932年9月,在左聯的領導下,任鈞、蒲風、穆木天、楊騷等作為發起人成立「中國詩歌會」。不久,又先後成立了河北、廣州、青島、湖州、廈門等分會。中國詩歌會的任務是「研究詩歌理論,製作詩歌作品,介紹和努力於詩歌的大眾化」。蒲風擔任中國詩歌會的總務幹事,他投入了超人的熱情和精力,負責會刊《新詩歌》的組稿、編輯、印刷、發行等工作。他奔走各地,播撒革命詩歌的種子。他曾在河北分會的《新詩歌》上,發表了長詩《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為書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詩集。1934年蒲風東渡日本,組織新詩歌座談會,在《詩歌》和《詩歌生活》中發表了不少詩作。1936年出版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其中的「鐵流」一節,是最早歌頌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長詩,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評。1936年,蒲風從日本回國,為抗日救國奔走呼喊,寫下了著名愛國詩篇《我迎著風狂和雨暴》。他在詩中高喊:「我們的鐵手需要抗敵!我們的鐵手需要戰鬥!」 不久,蒲風回到家鄉梅縣,在鬆口國光中學任教。他將「中國詩壇梅縣分社」擴大為「中國詩壇嶺東分社」,出版了《中國詩壇》嶺東刊。此時,他大力提倡國防詩,讓詩歌成為抗日救亡的武器,並親自到群眾中去宣傳、講解、朗誦。

展現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

左聯6年,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成員也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從全國來看,左聯的梅州籍成員尤其是興寧籍成員,數量不算少。這可能與同時期林風眠在毗鄰上海的杭州擔任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以及左聯的旗幟人物魯迅於1931年在上海倡導發起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吸引了不少梅州學子的追隨有關。

我們再簡單梳理一下其他左聯梅州籍成員的情況。

陳斐琴(1911-2003),興寧石馬人,1926年加入共青團,參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裝暴動並加入工農革命軍,後北上江西參加紅軍,1929年就讀上海藝術大學(和馮憲章是校友),1932年到日本帝國大學留學,1933年冬參加左聯東京支盟,並參與左聯東京支盟刊物《東流》的編輯;1937年冬進入延安,1938年5月加入八路軍。他後來長期擔任劉鄧大軍政治部宣傳部長,是「劉鄧大軍的筆桿子」。

袁文殊(1910-1993),興寧大坪人,著名的戲劇電影評論家,電影事業家,新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在興民中學讀書時曾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捕入獄。1930年考進廣東戲劇研究所文學系學習編劇。1933年加入左聯廣州分盟,擔任分盟及下設「劇聯」的領導工作。1934年初,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活動,擔任執行委員,並負責戲劇理論組的工作,為團結革命和進步的戲劇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組織活動。

陳卓坤(1908-2002),著名畫家。興寧寧中鎮寧塘人。7歲入私塾,15歲就讀興民中學,後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1930年加入共青團,受左翼文藝思想影響,與陳鐵耕、顧洪乾等一道成立「一八藝社」。1930年秋,由於參加左翼美術活動被學校開除,隨後奔赴上海參加左聯,發起組織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並與夏衍等籌備成立並主持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工作。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積極參加新興木刻運動,加入我國第一個木刻團體——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木刻部。1931年8月,他與陳鐵耕、黃山定、鄭啟凡、鍾步青(均為興寧人)等13人參加魯迅舉辦的「木刻講習班」。在木刻課堂上,陳卓坤刻出了中國第一幅魯迅木刻像。

溫流(1912-1937)是蒲風的密友。他原名梁啟祐,學名惜芳,梅縣鬆口人。他8歲隨父到南洋,13歲回家鄉念初中;1931年夏,考上廣州市立第一中學;1934年秋,考進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系。1932年秋,左聯領導下的中國詩歌會成立,蒲風立即介紹溫流參加;次年,經過溫流的積極籌劃與活動,廣州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的分會,4月,出版了《詩歌》創刊號。溫流致力於推動新詩歌運動的發展,推動新詩歌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華南詩壇朝氣蓬勃。

饒彰風(1913-1970),大埔茶陽人,原名饒高評,別名蒲特、張楓。1930年考入廣州陸地測量學校,三個月後轉入中山大學預科,後轉入中山大學農科。他和幾個同學編輯出版進步刊物《天王星》,受到反動當局的追捕,被迫出走香港。1933年他到上海後加入左聯,拜訪魯迅,請魯迅為「大埔書店」題名。1936年他加入了共產黨,擔任過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

杜埃(1914-1993),著名作家。1933年夏考進中山大學文學院。1933年3月參加左聯廣州分盟,除創作外,還參加發傳單、貼標語的街頭宣傳活動;後在連貫領導下為《火花》《天王星》《新路線》等刊物做組稿、發行工作,團結文藝工作者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碧野(1916-2008),著名散文家、作家。1935年加入左聯文藝團體「泡沫社」,從此正式從事寫作。

……

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參加左聯的梅州籍成員,幾乎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不少還有留學經歷(主要是留日);他們多在20歲左右參加左聯,革命意志堅定,熱情高漲,才華橫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同時也在左聯的戰鬥旗幟下鍛鍊成長,成就革命的一生,有為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來自貧窮落後偏遠的梅州,是梅州人崇文重教讀書求仕舉全家乃至全宗族之力培養出來的,但在國家危難面前,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放棄為個人為家庭為宗族爭取榮華富貴,而滿懷愛國之「大義」,選擇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抗日救亡,推翻舊政權,建立新中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甚至為此獻出年輕的生命,充分體現了梅州客家知識分子如巍峨高山般厚重的家國情懷。

專家建議抓緊理清左聯文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長羅可群教授指出,左聯的梅州籍作家馮憲章、任鈞、蒲風的革命活動及其文學貢獻早有定評,已經載入史冊,他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客家文學史上都有光輝的一頁。特別是蒲風,他和穆木天、任鈞發起組織的「中國詩歌會」,在反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宣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蒲風是「最熱心、最活躍」的詩人,是骨幹中的骨幹,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日本東京,或者是在青島、福州、廈門、廣州、梅縣,他走到哪裡,就在哪裡開展詩歌活動,和詩友們一起,寫詩歌,出刊物,鼓吹革命,宣傳抗日,為動員民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梅州的一些進步青年由於受左聯作家和他們作品的影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蕉嶺人賴觀瀾(筆名野曼)既是老革命,又是著名的愛國詩人,就曾深情地回憶當年:「廣州出版的《中國詩壇》,成了我嚮往的王國,該刊的主編蒲風,成了我的嚮導。」 受左聯直接影響的梅州籍青年學生中,大埔人饒彰風則是其中翹楚。

羅教授指出,對左聯和梅州籍左翼作家的全面深入研究,有助於了解客家人的家國情懷,有助於了解梅州進步青年追求光明,敢於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鬥爭精神,這對於教育人們堅定信念,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工作。

他建議進一步搜集材料,深入調查,弄清楚有哪些人是參加了左聯的作家、文藝家,儘量不要遺漏,並進一步分析他們的作品,同時也要把他們的影響作具體的介紹,理清這條紅色文脈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歷史已經遠去,很多事情變得模糊,要還原歷史,誠然是件艱難的苦差事。這一工作,量大,難度大,其意義也很大。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抓緊做!」 羅教授強調說。

(曾秋玲/整理 資料來源:《梅州日報》有關報導、陳作新編著《興寧知名人物》、羅可群著《現代廣東客家文學史》等,圖片為網絡資料圖。)

相關焦點

  • 「左聯」與梅州
    梅州這片人文秀區、紅色熱土上培育的優秀兒女,亦以卓越的革命精神和文藝才華,在左聯的光榮歷史上銘刻下了光輝印記。 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左聯的梅州籍成員有興寧的馮憲章、陳斐琴、袁文殊、陳卓坤等,梅縣的任鈞、蒲風、溫流等,大埔的饒彰風、杜埃、碧野等。
  • 世界客都風韻永 長壽梅州活力新- 梅州日報數字報
    如今,梅州正充分發揮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長壽之鄉等優勢,加快推動綠色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客都·長壽梅州」,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 客都覽勝 梅州是「世界客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民俗風情。
  • 書記去哪兒了- 梅州日報數字報
    梅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霍陽 9月21日,在廣州相關市直單位溝通工作;專題研究廣梅園財政工作。 9月22日,陪同張愛軍市長調研梅州高新區;主持招商座談;主持召開梅州高新區管委會黨工委會議、領導班子會議。 9月23日,參加市政府黨組會議、常務會議;參加廣州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
  • 老街炭畫像- 梅州日報數字報
    伍師是一名新客家人,從老家江門來梅州快四十年了。伍師說起入畫像這一行,竟然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伍師介紹,他是因為做生意來到梅州,對梅州是一見鍾情,感覺喝的水都是甜的,來了就不想走了,順理成章後來認識了梅州女孩,並結婚生子。 在20世紀90年代伍師曾在梅縣電視臺上班,也正是在梅縣電視臺上班的那段時間,讓他有緣接觸到畫像這個行業。
  • 一場熱鬧的視覺盛宴- 梅州日報數字報
    本報訊 (記者傅思林)6日下午,由梅州日報社、中共平遠縣委宣傳部主辦,由梅州市農商銀行系統全程冠名的梅州第六屆網絡春晚平遠縣專場海選在平遠縣人民廣場舉行。來自該縣25個參賽隊伍同臺演繹,帶來一場熱鬧的視覺盛宴。 下午3時許,秋陽暖意融融,縣人民廣場上人聲鼎沸,觀眾們翹首以盼。
  • 豐順縣梅州日報電子閱報欄經營承包招標公告
    梅州日報電子閱報欄由梅州日報社旗下的梅州報業新媒體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現就經營承包22個豐順縣梅州日報電子閱報欄進行招標公告如下,歡迎符合資格條件的經營承包商參加招標。
  • 數智聚「蕉」 「嶺」先發展- 梅州日報數字報
    ●本報記者 李豔良 劉曉娟 林麗妙 劉 巧 黃鈺然 廖 鍵 特約記者 祝銀清 林劍湧 廖靜宜 汪敬淼 昨日,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在梅州蕉嶺舉行。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聆聽了由丘成桐院士領銜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所作的專題報告,共同感受數學之美,探尋數理之源,共話發展之道。
  • 景區「不文明」行為煞風景- 梅州日報數字報
    現象一: 隨地亂吐痰隨手扔菸蒂 元旦當天,記者先後來到位於梅江區的梅州足球文化公園以及梅縣區的華僑城廣場看到,部分遊客在這些地方遊玩時,有隨意亂扔菸蒂的行為。在梅州足球文化公園靠近東門的休閒長廊內,散落在花帶、地面上的菸蒂隨處可見。記者看到,梅州足球文化公園內設有專門的菸蒂投放口,但不少坐在長廊抽菸的遊客,會將未熄滅的菸蒂隨手扔在地面上。
  • 福祿岃上是吾鄉- 梅州日報數字報
    眾所周知,梅州是華僑之鄉,遍地有海外華人華僑留下的建築。許多華僑年少離家,在異國他鄉打拼,他們敢為人先、不屈不撓。他們愛國愛鄉,對故鄉的感情依舊濃烈,擁有一定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他們往往就會回到故鄉,修祖宅、創實業,以各種方式回報家鄉。
  • 風動五洲寫丹青 眠夢故裡話傳奇- 梅州日報數字報
    ●本報記者 江嬋 賴運香 「雲石佇立的概念,與林風眠的家國觀、人生觀、藝術觀高度契合,形象地概括了林風眠生命磨難和心靈追求的傳奇人生……」21日至22日,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梅州舉行。在昨日上午舉行的林風眠美術館選址暨規劃設計匯報會上,與會領導嘉賓來到梅州城區劍英湖畔,聆聽設計師介紹林風眠美術館的設計藍圖。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梅州論壇|客家|梅州旅遊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低調如鄉下老叟- 梅州日報數字報
    ●林文映 我參加客家社團、編輯香港梅州總商會會刊《嘉訊》的數十年裡,田老是我接觸過的客屬圈子中人品最高尚、口碑最好的鄉賢,沒有之一。 田老素有香港的「皮革大王」、「化工大王」之譽,身家數十億。我有幾次跟他一起參加客家活動,他都沒有乘坐專車,而是搭地鐵。
  • 地方敘事與精神書寫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李鐘聲(著名評論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方日報原副總編輯兼南方日報出版社原總編輯、省作協原副主席)  梅州地處粵東,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但這個地區的人文底蘊、民間資源、文化質地卻有蓬勃的生命力,形成了一種文學富礦,值得作家們深挖和書寫。
  • 次生林·梅州詩歌精神解讀及分享交流會舉行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
    本報訊 (記者林麗妙)日前,次生林·梅州詩歌精神解讀及分享交流會、2020賢章讀書會、青年作家報創刊十九周年系列活動在梅城舉行。來自梅州文學界人士,以及鄭州、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的梅州次生林詩群代表50餘人歡聚一堂,共同研討梅州詩歌的發展,品讀名家程賢章作品,汲取新的力量,繁榮梅州文學。  在交流會上,與會人員圍繞梅州次生林詩群的發展、梅州詩歌精神等展開熱烈討論,並結合自身的思考和感悟,提出了對梅州詩歌精神的見解,以及對梅州詩歌發展的建議。
  • 詩歌一組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楊才珍詩五首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城市過客(外一首)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慶祝寧江詩社成立三十三周年- 梅州日報數字報
    ◆徐陸秀(梅州) 貴社成立卅三長,迭出期刊碩果香。 靚女攜風歌百姓,偉男邀月唱華堂。 誠將宋韻當表率,長仿唐風作棟梁。 國粹傳承逢盛世,揚鞭策馬再登場。 ◆劉碧青 三十三年日月長,寧江騷客韻悠揚。 深情愛國家園頌,淺唱低吟美畫廊。 老鳳雛鷹同握筆,詩詞曲賦共華章。
  • ...12國語言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梅州論壇|客家|梅州旅遊
    日前,在去廣州查找資料後,他回到老家梅州,主動聯繫從事教育行業的同鄉,希望能把學習外語的「秘訣」分享給家鄉學子,為家鄉的語言教學做點事情。他叫做鄧應烈,是祖籍梅州蕉嶺的語言教學和翻譯學者。我希望梅州今後能在外文學習方面更上一層樓,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更好地走向世界服務。」他說,接下來想以梅州為試點,進行公益性教學試點,推廣用音節拼讀法學習英語,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口語能力。
  • 絕句一組 - 絕句一組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