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黃金檔,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熱播!該劇把我們帶入到了祖國西北的兩個村落之間,在兩位村支書趙百川、夏寶生的帶領下,我們逐漸了解了焉支村、丹霞村的苦與樂......
許多觀眾也許會好奇:現實生活中,這兩個村落真的存在嗎?「CCTV電視劇」特別專訪《一個都不能少》編劇,編劇回答說:「這兩個村落是虛構出來,但是它們的名字卻大有來頭!」今天,小編就帶您走近焉支村和丹霞村名字背後的故事。
悠悠千古,祁連焉支
劇中坐落於甘肅省張掖市的這兩個小村子,因張掖境內的焉支山和丹霞口而得名,焉支山與丹霞口的命名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作為祁連山的一脈,焉支山卻又是獨立的山脈,它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帶的甘(張掖)涼(武威)交界處,山丹縣境內。
地勢險要的焉支山,因兩側臨河並與明長城等軍事要塞鄰近,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抵禦外侵的天然屏障。在與匈奴的連年徵戰中,首當其衝的焉支山也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焉支」一名來自於匈奴語,是「天后」的意思。據傳說,匈奴單于的妻子「閼氏」(讀作yan zhi)誕生於此,因而得名。許多觀眾也許會好奇,「焉支」和「胭脂」發音如此像,它們會有什麼關係嗎?
還真有!焉支山可不僅是一個軍事要塞,它更是古人眼中的時尚之都,擁有高級化妝品原料的寶地!
原來,在當時的焉支山,漫山遍野都長著一種神奇的植物「紅藍花」。這種植物,就是製作古代婦女化妝品「胭脂」的主要原料。因此在史料記載中,「焉支山」也被稱作「胭脂山」。
漢武帝時期,大將衛青、霍去病在這裡率兵擊退匈奴,接連奪取焉支、祁連二山,並在這裡建立了著名的皇家牧場——山丹馬場。
憤憤不平的匈奴人雖然打了敗仗但始終心有不甘,撤退的時候因為捨不得這些「化妝品」,還專門做了一首《匈奴歌》來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匈奴婦女丟了這一山的化妝品,你說氣不氣!
正因為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千年之前,焉支山就舉辦過萬國博覽會,因此這裡也被成為「國博故裡」。
(圖:山丹政府網)
據《隋書·帝紀》記載,隋煬帝曾率領文武百官、嬪妃等十餘萬人浩浩蕩蕩從京城出發一路向西,在焉支山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場景壯觀極了!
一眼丹霞,群山無色
在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的開篇,壯美瑰麗的丹霞奇景令無數觀眾印象深刻,獨特的彩色丘陵也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丹霞村的名字便來源於此——昔日「絲路明珠」張掖郡的重鎮丹霞口。
顧名思義,丹霞口的名字正是脫胎於張掖的丹霞地貌,是一個典型的因地形而得名的地方。由於其山體線條分明、色調斑斕,又被譽為「上帝的調色盤」,吸引了不少劇組都慕名而來。
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太陽照常升起》和電視劇《神探狄仁傑》都曾在這裡取景!
作為河西走廊上的重要城鎮,張掖在歷史上還是一個著名的驛站和物資中轉站。關於這一點,丹霞口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傳說有一年王母壽誕,各路神仙都要前往瑤池向王母祝壽。七仙女飛過丹霞口,發現這裡景色十分優美,便決定飛身下界遊玩一番。
號稱塞外小江南的張掖,在古代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所以這裡的街市商賈如雲,物產豐富,瓜果飄香,讓七仙女們流連忘返。
一連數日,仙女們都在這裡品美食、賞美景。玩的不亦樂乎,早就將王母壽宴拋在腦後!待想起王母壽辰臨近之時,時間已經很緊了。於是急忙向西飛去,匆忙之中將一條七彩絲帶飄落在祁連山腳下,化成一座七彩山脈,永遠留在了張掖。
昔日古鎮,重放生機
在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趙百川和夏寶生帶領焉支、丹霞新老兩代村幹部解決了脫貧中的難題,掃除了發展路上的「攔路虎」,眾人齊心協力終於將焉支村和丹霞村合併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新農村。
「焉支」、「丹霞」這兩個充滿了文化歷史感的小村子,終於也在決戰脫貧攻堅的指導思想之下重放生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模範富裕村。
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村民們喜笑顏開開始了新生活。整潔的村容村貌,煥發著全新的生機。
「焉支」、「丹霞」這兩個昔日代表「戰爭」與「和平」的小村子,不僅暗喻著「合則強,分則弱」的寓言,更代表著新舊觀念的更替交融、合作才能共贏的硬道理。穿越歷史時空,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著獨屬於他們的新的傳奇!
來源:張掖旅遊局、金張掖旅遊網
培黎職業學院系列報導①:黨和國家老一輩領導人與路易·艾黎
原標題:《《一個都不能少》中的焉支村大有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