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幀都像明信片 《一個都不能少》讓張掖旅遊火火火

2020-12-04 澎湃新聞

《一個都不能少》讓張掖旅遊火上加火

觀眾直呼「每一幀都像明信片」「想去張掖看看」

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

張掖冰溝丹霞景區

張掖七彩丹霞景區

平山湖大峽谷景區

主演黃品沅與裕固族演員

導演白永城與主演陳瑾

《一個都不能少》劇組成員在張掖

以張掖丹霞美景入鏡,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觀眾爭相點讚「大美甘肅」,徐崢、張嘉譯、鄭愷、張國強等眾多明星也紛紛為這部甘肅大劇打call。

《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甘肅張掖取景,這部劇在描述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將生態旅遊開發和西部美學特徵及智能化新農村融入劇中,隨著劇情的推進,張掖丹霞地貌等絕美的西部風光,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讓不少追劇人直呼,「等疫情結束,想去張掖走走看看。」

值得一提的是,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冰溝丹霞景區和平山湖大峽谷等景區,年內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開放。

影視帶動旅遊,成為文旅發展新引擎

旅遊景點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通過影視劇再現旅遊資源,無疑會給旅遊景點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從而進一步提升景區知名度。此前,《魔戒》讓紐西蘭小鎮名揚海內外,而《泰囧》帶火了國內的泰國旅遊線路……隨著影視旅遊的升溫發酵,以影視劇帶動旅遊效應,已成為推動文旅發展的新引擎。

「《一個都不能少》在聚焦脫貧攻堅的同時,也為展示甘肅的山山水水搭建起很好的平臺,而在央視一套的平臺播出,會給當地的文化旅遊形成一種代入感,這種代入感通過劇情把觀眾帶入景點之中,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到甘肅來。」《一個都不能少》編劇曹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部劇在講好甘肅故事的同時,也將成為甘肅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文化和旅遊產業不斷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打好「影視+旅遊」牌,從而帶來產業延伸和創意體驗?「用影視手段推介旅遊業,我做了很長時間的嘗試。我最初是從舞臺劇做起的,隴劇《官鵝情歌》可以說是以文化帶動旅遊發展的成功範例,隴南的官鵝溝已經打造為國家4A級景區,目前正在衝5A級景區。後來我又寫了《麥積聖歌》《西狹長歌》,但是舞臺劇畢竟受限於劇場,經過冷靜思考和研究,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一種藝術的模式重拳出擊,產生井噴效應,讓甘肅展示在全國人民面前,影視劇無疑是很好的方式。」曹銳說。

「張掖丹霞小鎮讓我很震撼!」

在《一個都不能少》中,「丹霞村」的原型南臺村,依託國家地質公園、5A級旅遊景區七彩丹霞這張靚麗名片,隨著旅遊開發持續發力,已由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變成全國知名的旅遊示範村。目前,南臺村的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已基本打造成集特色美食、主題演藝、精品民宿、情景商業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度假特色小鎮,其中小鎮主題演藝秀——大型歷史情景劇《回道張掖》,自去年7月上演以來,已成為展示張掖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發展鄉村旅遊、振興鄉村經濟,陝西的袁家村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袁家村一天的遊客量達到了20萬人次,但是我覺得它的文化注入還不夠,不是說歷史文化不夠厚重,而是當下文化賞析的東西還不夠。而張掖南臺村不僅有一座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當地農民企業家還在小鎮上建起能容納2400名觀眾的丹霞大劇院,這讓我很震撼。」曹銳說,當時我就想通過電視劇把這個事推介出去,「他們有前瞻性,把通過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振興鄉村經濟,當作小鎮發展的命脈,《回道張掖》儘管在藝術水準上還有提升空間,但是由農民企業家自掏腰包引進團隊打造旅遊演藝,這種模式是值得推薦和宣傳的。」曹銳說,《一個都能少》中本來沒有這一筆,她臨時決定為這個小鎮和丹霞大劇院增加一條線,在劇本即將完成之際做了非常艱難的顛覆性修改。

好戲還在後面,張掖美景應接不暇

張掖不僅擁有綺麗多彩的西部風光和特殊的地質地貌,還有太平鼓、剪紙、社火、河西寶卷等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些優質的文化旅遊資源吸引了不少著名導演來此取景。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張藝謀的賀歲喜劇《三槍拍案驚奇》和奇幻動作片《長城》等,都將張掖美景收入鏡頭之中,對於當地旅遊業的推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談及正在播出的《一個都不能少》,導演白永成透露說,好戲還在後面,除了聲名遠揚的張掖丹霞地貌,觀眾隨後還能看到冰溝峽谷地貌等西部美景。

「影視旅遊是古已有之的旅遊發展模式,也是影視深入人心的副產品。很多電影拍完,外景地便成為了吸引遊客的網紅打卡地。」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把多勳表示,甘肅以獨特的黃土高原、無垠戈壁和草原風光,吸引不少著名導演來此拍攝影片,《英雄》《天下無賊》《神話》等電影,對拍攝地旅遊業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接下來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通過影視作品讓影視與旅遊形成合力,從而真正達到宣傳甘肅、讓河西走廊成為旅遊打卡地的目的。」

小信帶你「預覽」《一個都不能少》取景地。

平山湖大峽谷景區

2019年8月16日,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平山湖大峽谷景區開機拍攝,並在景區舉辦開機儀式。平山湖大峽谷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中國離城市最近的集自然奇觀、峽谷探險、地質科考、民族風情、自駕越野等於一體的複合性旅遊景區,海拔高度1500米至2550米。景區地質構造屬於紅層地貌,是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沙礫巖」,距今已有一億八百萬年至兩億四千萬年。峽谷以流水溝壑為基本特徵,山勢低且平緩,以沙石山為背景,主要以紅白和赭紅色為主色調,色彩略顯灰暗,多呈圓錐或柱狀,造型奇特,給人一種悲壯蒼涼之美。大峽谷從谷底到頂部分布著從寒武紀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巖層,又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

為了配合劇組拍攝,景區開發建設了5號觀景臺——夾道圈部落,在這裡,您可近觀千奇百怪、形象各異的石林美景,遠眺神秘「羅浮宮」和綿延起伏的萬裡長城。

地理坐標:張掖市平山湖蒙古族鄉

出行路線:從張掖市區駕車56公裡,車程50分鐘

門票:景區門票100元,景區交通車30元。

張掖七彩丹霞景區

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東距張掖市區40公裡,北距臨澤縣城20公裡,景區總面積50平方公裡。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作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地質公園,曾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獨特的自然風光使其成為眾多電影藝術家心目中理想的影視創作基地,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羅傑·斯波蒂伍德的《黃石的孩子》、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李仁港的《見龍卸甲》等一批極具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均在張掖七彩丹霞旅遊景區進行外景實景拍攝。

張掖冰溝丹霞景區

冰溝丹霞以「雄險神奇」而著稱,素有「赤壁千仞」的美譽。冰溝丹霞景區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景區以砂巖地貌遺蹟景觀為主體,是國內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發育最好、規模最大的地質地貌遺蹟,是「砂巖窗欞狀構造」的命名地,被評為「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是中國乾旱地區最完整、造型最為奇特的丹霞地貌之一。

冰溝丹霞景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神探狄仁傑(第三部)》、《紫霞》等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該景區先後被《中國地理雜誌》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

地理坐標: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鎮

出行路線:張掖市區向西駛入S213張肅公路,直行約50公裡抵達景區門口;張掖市汽車西站,乘坐肅南旅遊大巴,冰溝丹霞景區門口下車即到

門票:40元

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

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地處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南臨張肅公路,北臨近流沙河和東乾渠,東靠臨澤縣丹霞快速通道,西側為梨園新村,集旅遊接待、休閒觀光、商務洽談、藝術交流、作品展示、劇目演藝、影視文化創作為一體,是河西唯一的以古城風格融入民族文化的精品旅遊文化產品。大型歷史情景劇《回道張掖》以河西走廊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由「天賜丹霞」、張國臂掖、古邑甘州、煬帝西巡和邦國會盟五幕組成,劇目演出後受到觀眾一致好評。

地理坐標:張掖七彩丹霞北入口與張肅公路交會處

出行路線:張掖西汽車站乘坐旅遊大巴至七彩丹霞與張肅公路交會處

《回道張掖》門票:160元—280元(根據觀演效果,丹霞口大劇院座位分為A、B、C三區。)

地理坐標: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南臺村

出行路線:在張掖汽車西站乘坐大巴車到達景區西入口,大巴車運營時間為7:00—17:30,每半小時一班,票價10元/人;在張掖市區打車前往丹霞景區,單程費用為80—120元。

門票:75元(含觀光車20元和1元保險)

他們說《一個都不能少》成為張掖文化旅遊的靚麗名片

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傳媒科技信息科科長 張華:

我參與了《一個都不能少》從洽談到開機,從拍攝到播出的全過程。當看到電視劇中呈現的丹霞景區絕美畫面,當看到我們熟悉的鄉村小樓,當回想起和劇組人員因劇結下的深厚友誼時,心中感慨萬千。

該劇作為一部「緊扣時代脈搏的脫貧劇」,在聚焦當下脫貧攻堅中的難點、焦點、矛盾時不落窠臼,通過文化的視角、精神的高度,在「扶智」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該劇全程在張掖取景拍攝,在緊扣張掖市脫貧攻堅實際的同時,將張掖的文化旅遊資源通過一幀幀高清的生動畫面,藉助央視的超大平臺,向觀眾做了很好的宣傳,對於打造張掖文化旅遊靚麗名片、推動張掖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希望大家「追劇」後來張掖旅遊!

臨澤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易曉梅:

《一個都不能少》於2019年8月16日開機並進入我縣選景拍攝以來,臨澤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選派了兩名幹部協調劇組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名選派幹部。

當我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入劇組跟拍時,發現劇組導演和演員們工作都非常敬業,且待人隨和謙遜。他們在劇中飾演扶貧幹部,在生活中也艱苦樸素。演員老師們辛苦,群眾演員有時候一站一天都毫無怨言,因為他們明白,這部劇對於大家的意義。大家希望,通過此劇向全國宣傳我們張掖美。

——央視熱播劇《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張掖拍攝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等聯合出品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重要指示精神為主旨,以全國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時期為時代背景,反映了西部地區特別是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講述了西部貧困地區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由甘肅走出去的文藝工作者白永成導演,甘肅籍劇作家曹銳總編劇,知名演員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等領銜出演。該劇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帶給觀眾獨特的西部風情體驗和極致的視覺美感享受。

全新視角聚焦脫貧攻堅

《一個都不能少》講述了我國西部某地的貧困村「焉支村」合併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後,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該劇從劇本創作階段便選擇了以真實貼近生活、以鮮活打動觀眾。總編劇曹銳不僅長期在甘肅工作,也是宕昌縣一個貧困村的名譽村長,熟知我國西部地區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了解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狀況。

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先後多次到甘肅、陝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體驗生活,白天與當地農民一起勞作,夜晚和基層扶貧幹部徹夜深談,一樁樁、一件件發生在農村和扶貧一線的真實故事最終都成為劇本的創作根基與源泉。

「劇本打磨了好幾年,中間一度很難進行下去,但我從沒想過放棄。」白永成說,「《一個都不能少》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部影視作品,更像是我的孩子。」

曹銳介紹,百姓的面孔,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面孔;百姓的精神文明程度,標誌著一個國家形象的高度,在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創作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作品,要把提升廣大農民精神文明度,作為一塊不可缺少的切口。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播出多部高品質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對她而言,既是範本,也是難度。如何實現突圍,成為她不斷探索與求新的真正命題。即使面對打磨出爐的第九稿劇本,她依然仿若站在一個坍塌事故的現場,思考如何將這個超越自己能量的作品重新修復成型,能夠呈現於觀眾。為此,再難,再苦,她也沒有放棄。雖然有煎熬,有淚水,但更多的是雄心,是果敢。

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變革

以現實為藍本,該劇塑造的人物鮮活而立體。退伍回鄉的丹霞村黨支部書記趙百川善於學習,開拓進取,敢想敢做,善於接受新鮮事物,是一名具有軍人氣質的「領頭羊」。原焉支村黨支部書記夏寶生樸實憨厚,工作積極,擅長群眾工作,但思想固執守舊,從開始與趙百川格格不入,最後兩人變成配合默契一心為百姓的好搭檔。原焉支村村委會主任劉東橋忠厚淳樸,吃苦耐勞,工作耐心有毅力,一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選聘大學生村幹部付鵬、丁香頭腦靈活,觸覺敏銳,躊躇滿志,積極熱情;感情受挫,回鄉創業的女青年夏雪,隱忍睿智,助力家鄉文創建設。

從這群生活在當代背景下的人物身上,幾乎每位觀眾都能找到熟識的身影,從一些小人物看似平常的喜怒哀樂,映射出在脫貧攻堅大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該劇還將鏡頭聚焦於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村的嶄新視角,試圖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全新的中國新農村,一個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的、村民們紛紛邁向小康社會的中國新農村。在描繪當代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將「生態移民」「生態旅遊開發」「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融會其中,使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共同交織起時代變革的強音。

西部景觀的極致美感

《一個都不能少》是具有濃濃西北特點的一部扶貧戲,不但內容豐富有趣,更展現了祖國大西北的美麗。

該劇在畫面的呈現上追求極致美感。大場景方面,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蒼勁雄渾的冰溝峽谷,山高地闊的扁都口萬畝花海等西部著名景點都一一呈現,每一幀畫面都自帶中國西部美學特徵,堪稱移動的喀斯特地貌明信片。小場景方面,既有帶有濃鬱西北風情的土牆陋屋,也有智能化的新農村小區,兩者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既是對貧困地區現實變化的刻畫,也是對脫貧攻堅成就的展示。

談及在甘肅取景,白永成表示,希望通過本劇將張掖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為甘肅的新名片。他直言這是他的「小私心」,「除了切實想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民朋友脫貧,更想讓大家了解我的家鄉,了解我熱愛的這片土地。」

姚愛國

偉大的時代和火熱的社會實踐催生優秀的文藝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給大眾以思想啟迪、精神滋養和審美享受,激勵人們繼續前行。正值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奪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的關鍵時期,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成為這個春天的又一個感人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劇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五彩繽紛、馳魂攝魄的丹霞景觀,濃鬱熱烈、渾厚豪邁的西北風情交相輝映,勾畫出一幅陽光、勵志、充滿正能量的壯美畫卷。

貧與富、開放與保守,老一代與新一代、先進與落後,善與惡、正道與歪道、信任與懷疑……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以一個個迎面而來的矛盾和懸念,形成強烈的戲劇張力,牽動觀眾的心。從一度老想著蹭扶貧的懶漢賈吉祥變成養牛「網紅」, 從誓死不相往來的兩個村到最後「歡欣共飲脫貧致富酒」,扶志扶智、精神脫貧的「劇核」充滿了人文精神,深刻體現著「小康」的內涵。

欣賞《一個都不能少》,當然不能僅止於「兩撥人」的恩怨變化,也不能止於網友「每一幀都是明信片」的驚呼,不論是七彩丹霞、冰溝丹霞、平山湖大峽谷,還是萬畝油菜花海……張掖的風光的確十分優美。但是,這是一部脫貧劇,沒有我們記憶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焦苦,雖然還有貧困村的土牆泥舍,但村民都無一例外地看上了電視、用上了手機,絕大多數人都會上網,穿著與普通城裡人也沒有太大區別,使觀眾心情不再那麼沉重,反而擁有一抹喜感。這不僅是劇作者的藝術匠心,更是我國脫貧攻堅成果的真實體現。目前,貧困與小康,確實只差「最後一公裡」,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加上自己勤勞的雙手,人人都能圓小康夢。

《一個都不能少》是農村劇,看似小山村、小人物、小事件,但映射的時代背景、思想立意和貫透力卻不小。透過劇情,我們體驗到的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感受到的是全黨全國全社會上下齊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洪流和磅礴力量,看到的是「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由此,該劇又不僅僅是一部農村劇,它對諸多問題的觸及、思考和探索,已遠遠超出脫貧及農村農民的範疇,它既有現實主義的穿透力,又有理想主義的引領力,共賞共樂中,觀眾能從中汲取營養、獲得動力。(荊雯)

● 【視頻+圖文】行走焉支山,追尋歷史記憶

● 別樣視角!VR全景雲端看張掖

● 【航拍視頻】七彩丹霞:張掖的那一抹水色胭脂

來源:蘭州晨報

原標題:《每幀都像明信片 《一個都不能少》讓張掖旅遊火火火》

相關焦點

  • 《一個都不能少》讓張掖旅遊火上加火 觀眾直呼「每一幀都像明信片...
    原標題:《一個都不能少》讓張掖旅遊火上加火 觀眾直呼「每一幀都像明信片」「想去張掖看看」  《一個都不能少》劇組成員在張掖  以張掖丹霞美景入鏡,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觀眾爭相點讚「大美甘肅」,徐崢、張嘉譯、鄭愷、張國強等眾多明星也紛紛為這部甘肅大劇打
  • 蘭州晨報·旅遊周刊·任我行 張掖美景 「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劇組成員在張掖 《一個都不能少》讓張掖旅遊火上加火 觀眾直呼「每一幀都像明信片」「想去張掖看看」 影視帶動旅遊,成為文旅發展新引擎 旅遊景點本身就具有文化價值,通過影視劇再現旅遊資源,無疑會給旅遊景點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從而進一步提升景區知名度。
  • 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特色餐飲業
    特色餐飲助力打造「舌尖」張掖——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特色餐飲業張掖日報記者王晶晶每日甘肅網4月24日訊 據張掖日報報導 日前,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的播出後,引起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的熱烈反響。
  • 傳承與創新一個都不能少?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張掖非物質...
    傳承與創新一個都不能少——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張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張掖日報記者王瑞雲每日甘肅網4月23日訊 據張掖日報報導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後,電視劇中張掖的剪紙、木偶戲、裕固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旅遊影視產業融合發展⑥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3月16日起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以來,持續佔據收視率排行榜前三位,並於4月3日問鼎收視率榜單冠軍,直播關注度高達1.50%,市場佔有率達7.40%,這部緊扣時代主旋律的電視劇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追捧。
  • 多彩張掖「鏡」中看?從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看張掖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楊紅麗七彩丹霞臨澤新華鎮花鎮豐收節花車近日,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熱播。「哎,你看花絮沒,後期劇裡還有臨澤丹霞大劇院《回道張掖》沙秀演出呢!」「是啊,這下全國人民都能看到咱們臨澤了……」精彩的劇情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 甘肅張掖是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的拍攝地,也是「甘」字由來地
    當前正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熱播的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成為很多人熱議的話題。劇中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等主題展開拍攝,講述了西部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典型經驗。劇中出現了甘肅張掖的七彩丹霞、冰溝丹霞、平山湖大峽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區景點。
  • 為了一個都不能少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宣傳工作綜述
    3月15日,《張掖日報》《張掖日報·金張掖周刊》整版刊發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圖文專版;3月16日,《張掖日報》、張掖電視臺等刊播「全國媒體聚焦甘肅張掖——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媒體高度關注」「網絡閱讀量超三千萬短視頻點擊量逾百萬——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網絡熱度持續升溫」等新聞消息。
  • 跟著《一個都不能少》深度遊張掖
    跟著《一個都不能少》深度遊張掖 2020-03-21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跟著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食味張掖
    甘肅張掖近日,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中央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劇情正酣,隨著石頭城竣工,美食城項目成為追劇新引擎,張掖特色美食隨即成為熱門話題,「浪張掖,食美味」這股食尚新風更入佳境。
  • 《一個都不能少》導演白永成:不要有裝腔作勢的明星心態
    白永成也坦稱,在張掖拍攝最大的困難,是設備匱乏和交通不便,「這裡不像大城市影視機構多,資源調度便利,我到了才知道,《一個都不能少》是正兒八經第一部完整的在這裡拍攝的電視劇,之前張藝謀導演等很多劇組都是取景幾天,而我把全程拍攝都放在這裡就麻煩了,設備都要從北京、上海調度,路上運輸就是幾天,還有演員,所有的主演也都要路上很費周折,直飛航班很少,且不是每天都有,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播出後,劇中展現的剪紙、木偶戲、太平鼓、裕固民俗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引發熱議。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的文化瑰寶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價值,成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張掖、了解甘肅文化的重要元素。
  • 「這裡就是我們的家」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臨澤縣倪家營鎮...
    > 據張掖日報報導 (記者 王瑞雲 )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南臺村作為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的主要拍攝取景地,電視劇中焉支村村民搬遷安置的新居就取景於南臺村嶄新的居民住宅樓。村民馬維龍的新家2017年裝修入住,成為劇中丹霞村村主任夏寶生的家,劇組在馬維龍家共拍攝了8天,演員趙君、薩日娜等和馬維龍一家人相互熟悉起來,經常一起交流。電視劇拍攝完成後,趙君、薩日娜與馬維龍一家人建立了感情,兩位主演對馬維龍說:「這裡就是我們的家,讓我們一起拍一張『全家福』吧。」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電力元素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電力元素 來源: 2020-11-17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甘州區靖安鄉新溝村,村民們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地觀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到身邊熟悉的場景呈現在銀幕上,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又獲大獎!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又獲大獎!《一個都不能少》榮獲「最受歡迎電視劇」獎。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由中央電視臺、甘肅省委宣傳部、張掖市委市政府、上海保奇影視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是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
  • 《一個都不能少》中的焉支村大有來頭!
    CCTV-1黃金檔,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正在熱播!該劇把我們帶入到了祖國西北的兩個村落之間,在兩位村支書趙百川、夏寶生的帶領下,我們逐漸了解了焉支村、丹霞村的苦與樂......許多觀眾也許會好奇:現實生活中,這兩個村落真的存在嗎?
  • 以全新視角聚焦精準脫貧,上海出品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今晚開播
    今晚,由中央電視臺、上海保奇影視公司等單位聯合出品的現實題材劇目《一個都不能少》將在央視一套播出。時隔5年,保奇影視再次集結原班人馬傾力打造《一個都不能少》。如何既可以切準時代脈博,又能不落俗套地打動觀眾,成為考驗創業團隊功底的關鍵。由於以現實為藍本,《一個都不能少》中塑造的人物角色鮮活而立體。
  • 黃品沅:啃掉脫貧的「硬骨頭」,《一個都不能少》
    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創作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日前正在央一熱播。作為「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幕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的播出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反響強烈。而在劇中飾演趙百川的黃品沅,也是好評不斷。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廣泛關注
    文化和旅遊工作者田彥龍認為,《一個都不能少》基本沒有大眾想像中貧窮落後的場景,劇中一幅幅唯美的畫卷,給觀眾非常深刻且久遠的印象,會潛移默化地讓人們對那些場景心神嚮往,這無疑會為當地旅遊業發展帶來「種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