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來自老百姓的故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廣泛關注

2020-12-15 每日甘肅

【視界】

來自老百姓的故事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廣泛關注

編者按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有著來自生活的底蘊和時代的感召,也有著啟迪智慧、溫潤心靈的動人力量。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播出後,在業界和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本版特編發專題評論文章,解讀劇集,凝聚力量,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加油鼓勁。

「最後一公裡」的小康實踐

陳立強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取材於西部扶貧工作實踐。一個叫焉支村的貧困村與一個叫丹霞村的富裕村合併後,在一群基層共產黨人的帶領下,開啟了「最後一公裡」的脫貧攻堅戰,建設起一個生活富足、鄰裡和睦、如畫如詩的美麗鄉村。

該劇表現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本色地展現出他們在此過程中的人性糾葛及人生面貌,著力塑造了一組日夜操勞、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為老百姓謀利益的基層共產黨人群像,他們是小康理想的實踐者與領導者。

小康理想:「最後一公裡」脫貧的原動力

源自儒家經典《禮記》的「小康」一詞,反映了幾千年來我國古代人民對於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嚮往。共產黨人將這個理想付諸實踐,正在將其變成現實。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一個都不能少》將故事置放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之下,表現共產黨人如何帶領老百姓在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路上解圍脫困,從而取得全面小康的勝利。

劇中貧困的人想脫貧、脫貧的人想更上一層樓,大家都充滿著對脫貧致富的渴望,這也是他們改變人生的原動力。以支部書記趙百川為代表的村委會幹部,通過對村民們意願的啟發、引導、匯聚、開掘等,最終轉化成建設美麗鄉村的巨大動力。

共同富裕: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

劇中的焉支村多年未能脫貧,在縣委蔣書記的要求下,將貧困的焉支村合併到富裕的丹霞村,通過共同富裕攻克「最後一公裡」的難關。

這是兩個本是世仇的村子,丹霞村修路挖了焉支村的祖墳。電視劇一開場就是兩村人因為矛盾而鬧得不可開交。然而,為了打贏焉支村脫貧攻堅戰,以趙百川為代表的丹霞村共產黨人毅然摒棄前嫌,說服群眾,整體接納遭受特大泥石流災害的焉支村村民,並且一視同仁地給予脫貧攻堅幫扶。

兩村合併後,原焉支村一些村民把不注意衛生、不講文明的習氣帶進了丹霞村,並且在分配扶貧牛、承包大棚、承租商鋪等方面,焉支村的一些村民都讓老丹霞村村民看不習慣,引發了一連串的衝突。

合併之後的丹霞村村委會幹部,傾盡全力、苦口婆心地化解了其中的衝突,彌合了新舊村民之間的矛盾,最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物群像:人性博弈與領頭羊形象

事實上,脫貧致富的關鍵還是人。該劇通過表現兩村合併之後的新丹霞村脫貧致富「最後一公裡」的攻堅戰,塑造了相伴相生的兩組人物群像,一是以姜大嗓、三不沾、賈吉祥等為典型的貧困戶人物群像,二是以村支書趙百川為代表的村委會人物群像。

在前者的人物群像中,有身體致殘而不能做重活、有家底太薄等客觀原因導致家庭的貧窮;還有因為性情懶惰、不思進取、有便宜就佔、偷奸耍滑等主觀原因造成不能脫貧的……這組人物群像表現出人性的複雜,也揭示了扶貧工作的艱巨性。

該劇使用大量篇幅來表現趙百川等村委會幹部與姜大嗓、三不沾、賈吉祥等貧困人群進行人性的博弈,通過啟發、幫助、引導貧困群眾,從而使他們不再等靠要、靠自食其力與奮發圖強而最終脫貧致富。

該劇主人公趙百川,是新舊丹霞村的村支書,軍人出身,做事果決,信念堅定,重情重義,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引路人,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領頭羊。他帶領其他村幹部如夏寶生、劉東橋、付鵬、丁香等,一心撲在脫貧攻堅上,與貧困戶結對子,替他們找工作,為他們增收絞盡腦汁,更為整個丹霞村的共同致富操盡了心。

在這組人物群像中,縣委書記蔣書記給予村委會以政策支持、方法指導、資金照顧,甚至親自給村民上課,進行思想啟蒙與精神扶貧。他是丹霞村脫貧攻堅戰的領導者、指揮者,是國家扶貧工作落實到地方的實踐者與執行者。這是一個思想堅定、思路開闊的新時代縣委書記形象。

空間意向:從三大地理場景到共享祠堂

該劇主要情節置放在焉支村、丹霞村、石頭城三大地理場景裡,分別有各自的符號意義。

焉支村地處山區,因為自然條件的緣故,加上過度開發,使得水土流失,一場暴雨便產生了泥石流,將整個村莊吞沒,幸虧村幹部發現得早並通知及時,才沒有發生人員傷亡。這個場景設計符合很多貧困地區的地理意象,也是導致西部地區很多人口處於貧窮境遇的空間貧困。

丹霞村的地質條件要好於焉支村,並且在趙百川的帶領下早已脫貧,成了縣裡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丹霞村因美麗的丹霞地貌而得名,丹霞不只是景觀,也隱喻著老百姓紅火的生活。丹霞村多石,趙百川築石頭城,是為了實踐三產融合的理念。在這裡,通過丹霞地質公園美景引來遊客,並發展飲食、剪紙、木偶以及秦腔、花兒、太平鼓等本土特色文化,進一步留住遊客。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同時,可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從而促進種植業,最終完成三產融合。在這裡,村裡的年輕人還把直播、網紅、Vlog等融入石頭城的營銷與宣傳之中。石頭城不僅寓示這是一個扶貧的攻堅之城,也隱喻了石頭城是老百姓共同富裕、齊奔小康的新時代平臺。

該劇快結束時,一個兩村共享的祠堂矗立了起來,這個具有中國農村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築意象,隱喻著兩村的精神彌合,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從此就是真正的一家人啦!」

劇中的丹霞村被置於西部地區甘肅省境,在更大的地理學意義上隱喻著中國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與典型性。

扶貧題材劇的「新」與「變」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阮青

《一個都不能少》播出以來好評如潮,成為同類題材農村劇的爆款。究其原因,根本在於該劇在表現脫貧致富、攻克「最後一公裡」主旋律故事的基礎上,展現出當下中國新農村的新面貌,凸顯出扶貧題材農村劇的「新」與「變」。

扶貧儼然已經成為當下農村劇的題材首選。但是,縱觀扶貧題材農村劇的創作現狀,雷同性、相似性、概念化、模式化的傾向比較嚴重。如何能夠做到關注現實、突破創新,已經成為當下農村劇創作的關鍵。而在此方面,《一個都不能少》向觀眾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該劇以寫實主義作為創作路徑,展現了當下農村新的生活、新的風貌、新的矛盾。一系列事關農業農村農民的新問題:脫貧致富、拆遷安置、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婚戀愛情等在劇中都得到了比較真實和細緻的展現。比如,不同於一般的扶貧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觸及貧富分化的現實問題,具體以焉支村和丹霞村合併以後,面臨新的「分房問題」而產生出的種種怪相來表現人性的複雜與轉變。為了分房假離婚、假分居,肚子裡沒出生的娃也想算入現有人口……村民為分房不均鬧得不可開交;而村支書趙百川、夏寶生則拿自己的房跟耍賴的姜大嗓夫婦調換,但前提是姜大嗓必須去學文化、學技術,用知識和技能改變貧困的局面。由此,也可以窺見該劇多元、豐富的農民形象,他們中既有三不沾、賈吉祥、李金財、狗娃、姜大嗓等形形色色為生活奔走、無法擺脫小農意識的普通農民;也有趙百川、夏寶生這樣新時代的鄉村幹部;還有劉東橋、付鵬、丁香、夏雪等有知識、有闖勁的新一代農民。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真實的各種可能性。有人為評特困戶裝神弄鬼,有人在新建的小區隨意嗑瓜子、亂扔菸頭,有人在新家養牛、隨意遛牛;有人一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有人回鄉創業、助力家鄉文創事業……勾勒出一幅現代農村進化的圖譜。其中,人與人之間的摩擦、鄉村與城市之間的碰撞、新舊思想的衝突以一種日常輕喜劇的方式展開,觀眾在忍俊不禁之後往往會陷入更深層次的反省和思考中。《一個都不能少》突出反映了當下農村乃至中國社會的諸多新變化,而對於劇中問題的解決,並不強調絕對的正派與反派的對立,而是將雙方不同角色人物的心態和行為進行合乎邏輯的塑造,在生活的衝突和摩擦中逐漸相互融合、統一,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同時,《一個都不能少》對農村新生活的展現不是空洞的政策指引和道德說教,其產生的生動性和真實性主要依託於新的創作手法,即紮實的劇情、煙火氣的生活和鮮活可感的人物來實現。比如,該劇從第一集開始就展現了焉支村和丹霞村因遷墳等歷史原因長達三十年積聚的矛盾,而在此對立的狀態下,要將貧富懸殊的兩個村進行合併,必然產生出全劇最為激烈的衝突。貧困的焉支村不想搬,富裕的丹霞村不願要,易地搬遷工作異常艱難。可見,故事從一開頭就充滿戲劇性,迅速引發觀眾的觀看欲望。接下來,一系列小事件,不斷湧現的矛盾,都是村民與現實生活真實的對話。這樣的衝突在前兩集中被刻畫得非常深入、細緻。又如,由於山體滑坡,在旅遊盛典上,原本由焉支村表演的太平鼓被丹霞村取代,導致焉支村村支書夏寶生以為丹霞村村支書趙百川故意搶自己的飯碗;焉支村村民發現丹霞村村民將打過農藥的蔬菜冒充有機蔬菜,隨後舉報。這樣的對抗狀態,在劇作中通常被稱為「歡喜冤家」的設定,喜劇片或愛情片中比較常見,但將其運用於扶貧題材的農村劇創作則比較鮮見。

此外,該劇在對現代農村青年男女戀愛婚姻進行表現、探討時,在創作手法上也進行了改變和調整。在劇中,趙百川與鳳姨、劉東橋與丁香,代表著兩代人不同的婚戀觀。而戀愛雙方分屬對立村落的身份設置,增強了劇本的戲劇張力,農村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模式的設定,在某種程度上更貼近年輕觀眾的審美。以上這些都是《一個都不能少》在創作方式上的創新和突破。在扶貧攻堅的宏大主題和結構之下,用角色矛盾關係推動故事主線,將矛盾家族化、世俗化、日常化,最終以兩個家族的冰釋前嫌,達到消除隔膜、共同致富的主題。可以看出,對扶貧題材農村劇故事化、通俗化、娛樂化的新處理和新包裝,拉近了主旋律影視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看臺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崔學富說,該劇既是對貧困地區現實變化的刻畫,也是對扶貧攻堅成就的展示,劇中每個人物性格都生動鮮明,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其實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根植於腳下的黃土地,根植於群眾中間,正是他們的艱辛,才使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相信這部劇的熱播,一定會使正處在脫貧攻堅戰第一線的基層黨員幹部深受啟發和教育,增強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為我省的脫貧攻堅工作助力加油,使我們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吹得更響。

文化和旅遊工作者田彥龍認為,《一個都不能少》基本沒有大眾想像中貧窮落後的場景,劇中一幅幅唯美的畫卷,給觀眾非常深刻且久遠的印象,會潛移默化地讓人們對那些場景心神嚮往,這無疑會為當地旅遊業發展帶來「種草」效應。

甘肅西域旅遊文化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小珍說,這部電視劇題材好,故事好,演員演得真實到位,貼近生活,特別是全程在張掖取景拍攝,平山湖大峽谷等很多景點都是實景拍攝、原汁原味呈現,播出後對張掖旅遊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省文聯派駐隴南市武都區張壩村駐村第一書記、幫扶隊隊長劉雲鵬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他被這部電視劇深深地打動了,許多場景和情節非常熟悉,在今後的工作中,他將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張壩古村落保護和文旅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莉)

用藝術品質贏得觀眾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于濤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檔播出後,收視率一路長虹,4月1日,直播關注度破2,市場佔有率達到9.99%,牢牢佔據排行榜首位。這樣一部聚焦於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的主旋律電視劇,雖然沒有流量明星加盟,沒有話題炒作造勢,但憑藉過硬的品質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

《一個都不能少》在電視劇最核心環節——劇本上發力,用豐富跌宕的劇情、鮮活靈動的人物、凝練深刻的思想來吸引觀眾、感動觀眾、鼓舞觀眾,讓觀眾由心而生地關注農村貧困人口艱苦的生活和他們不屈的精神,見證他們的奮鬥和改變,自豪於我們即將完成的鐫刻於人類歷史的偉大實踐。

該劇總編劇曹銳是著名戲曲編劇,深厚功力使得她在面對電視劇時遊刃有餘。因為中國戲曲千年承續的編織情節、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如此的經典和純熟,它既能與現實生活完美結合,也與中國人的審美體驗、情感模式完美契合,因此,當曹銳在被現實所感動與召喚時,便能以其特有的筆力書寫出極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脫貧故事。《一個都不能少》在情節和人物關係方面便突顯了這種筆力。

整部劇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部分:焉支村因受災不得已併入丹霞村、兩村人磕磕絆絆的磨合、人際關係逐漸融洽共謀家園發展。可以說,每個部分都有戲可做,通過設置許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事件,以事件推進情節發展,不著急開門見山、一覽無餘,而是在發展中讓過往漸漸清晰,讓人物慢慢打開心結,逐漸化解矛盾,形成共同意願,實施共同行動。《一個都不能少》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能體現曹銳編劇特色的就是她在編織劇情時,對「一波三折」技法的諳熟運用。比如焉支村併入丹霞村,首先要解決的住房問題。本來是準備招攬高端人才的「速展小區」被分配給了焉支村民,丹霞村民本來就意見很大,這邊還沒說服,那邊怎麼分配又鬧成一團,套數不夠要改造、房間嫌小硬要佔大,姜大嗓的佔房問題沒有解決,夏主任的老伴也吵著要大的。這種「好事多磨」「橫生枝節」的曲折劇情能夠牢牢抓住觀眾,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戲曲情節結構方式,用在這裡既保持住了劇情的吸引力,又反映了現實扶貧工作、農村工作之難、之重,以藝術真實映射出生活真實。而且「一波三折」的寫法使得全劇既有水到渠成的順暢感,又有了依次「解扣」的層次感,還有了鬆緊適宜的節奏感,加之劇情整體輕鬆積極、昂揚向上,帶來觀賞時的趣味感,讓人尤為稱道。

情節是圍繞著人物發生的,值得反覆咀嚼的還有人物關係。劇中首先設置了一個大背景——焉支村、丹霞村由來已久的矛盾與對抗,在此之上,著重構建了兩村三家兩代人的情感糾葛。各種恩怨、愛恨、誤解、偏見形成了人物之間涵蓋愛情、友情、親情的深刻複雜的羈絆,這樣的人物關係再放置於「一波三折」的情節之中,更是形成了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的觀賞效果,而這也是中國傳統戲曲作品中經常見到的。

《一個都不能少》劇作得到了傳統戲曲在劇情結構、人物關係方面的滋養,但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鮮明的時代氣息、人物形象同樣重要,在這方面,顯現出編劇敏銳、準確的把握和表現能力。該劇中的人物一人一格,各不相同。趙百川與夏寶生都是村支書,他們都有著敬業、奉獻、實幹、愛民的優秀品質,但一個有眼界,富於開拓精神,另一個保守、謹慎;年輕一代中,劉東橋、夏雪、丁香、趙夢、付鵬都熱情、踏實、肯幹、有想法,但各有區別於他人的特點,劉東橋穩重堅韌、夏雪智慧隱忍、丁香善良憨直、趙夢烈性直率、付鵬愛發牢騷但顧全大局;即使是刺頭「貧困三人組」也不一樣,姜大嗓心眼多、賈吉祥腦筋死、三不沾好吃懶做,因此每個人的貧困原因和應對措施都不同。人物生動鮮活之外,更為難得的是編劇為每一個都提供了性格依據,趙百川為什麼會那麼堅韌、大度,三不沾怎麼就這麼會偷奸耍滑,都能在人物的行為、對話中找到答案,使得人物更為生動具體,更具有典型性。而這些活生生的人物能被精準地詮釋出來,有賴於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等實力派演員的精彩出演,他們賦予人物靈魂和質感,也為年輕演員樹立了標杆。

《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氣息不只體現在具有現代意識的人物身上,還體現在具有時代感的生活中。科技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農村、農民也不例外,而農業託管、三產融合、合作分紅等概念也給遠離土地,疏離農村的都市人上了一課,提醒我們開闊視野,關注社會。

《一個都不能少》全程在張掖拍攝,壯美瑰麗的七彩丹霞、富饒文明的南臺村、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2400座的丹霞大劇院都在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相信它的熱播一定會進一步擴大張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而有力地拉動張掖的旅遊和經濟發展。這當然令人歡欣,但更讓人振奮的是,這一次,文藝作品是依靠自身的品質和它的藝術特性贏得了注目和尊重。

幕後

丹霞村和石頭城

隨著《一個都不能少》的熱播,劇中丹霞村和石頭城,也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其實,這兩個地方都有原型。

在《一個都不能少》中,丹霞村的原型是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著名的丹霞地貌坐落於村委會西南方向3公裡處。

劇中在趙百川帶領下,為豐富丹霞村旅遊業態而打造的石頭城項目,其原型就是張掖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位於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北入口與張肅公路交會處,用石頭城形容丹霞口小鎮,恰如其分。這裡幾乎每座建築都以大理石為基,外牆鵝卵石裝飾,風格獨特,是一座非常氣派的石頭城,盡顯西北的雄偉壯闊。

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最初劇本中,並沒有丹霞村和石頭城。當初的劇本原型本想以陝西的袁家村作為主線。

總編劇曹銳說,發展鄉村旅遊、振興鄉村經濟,陝西的袁家村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但當她了解到張掖市南臺村的故事,深深地被觸動了。「這裡不僅有一座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當地農民企業家還在小鎮上建起能容納2400名觀眾的丹霞大劇院,這讓我很震撼!《一個都不能少》中本來沒有這一筆,是臨時決定為這個小鎮和丹霞大劇院增加了一條線,在劇本即將完成之際做了非常艱難的顛覆性修改。」

(劉水清)

相關焦點

  • 臨澤縣公安局民警、輔警收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臨澤縣公安局民警、輔警收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2020-03-23 18: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為了一個都不能少 ——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宣傳工作綜述
    3月15日,《張掖日報》《張掖日報·金張掖周刊》整版刊發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圖文專版;3月16日,《張掖日報》、張掖電視臺等刊播「全國媒體聚焦甘肅張掖——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媒體高度關注」「網絡閱讀量超三千萬短視頻點擊量逾百萬——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網絡熱度持續升溫」等新聞消息。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又獲大獎!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又獲大獎!《一個都不能少》榮獲「最受歡迎電視劇」獎。《一個都不能少》劇照連續劇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易地搬遷的故事展開,是一部緊貼我國農村實際、富有時代氣息的主旋律正能量精品力作。
  • 「視界」《決戰蘭州》:不能忘懷的記憶
    【視界】《決戰蘭州》:不能忘懷的記憶7月9日至13日,大型電視紀錄片《決戰蘭州》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以其史詩性視覺畫卷受到觀眾廣泛關注。7月9日首播,收視率為0.78,收視份額為3.04;7月10日收視率達0.79,收視份額也上漲到了3.25,位列全國同時段專題收視第一,超過同時段電視劇和綜藝節目。7月16日至20日,該片將在蘭州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每天19:40播出,生活經濟頻道每天20:25播出。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一部脫貧攻堅的農村讚歌
    日前,剛剛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結束的我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省廣播電視局重點電視劇規劃項目——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引起熱議。這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電視劇作品形成螢屏亮點,向觀眾講述了最真實的脫貧故事,給人們帶來心靈震撼和情感共鳴,成為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廣受好評的主旋律電視劇。
  • 他書寫的故事,都是「溼漉漉」的
    黃錦樹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他只是說:「過去,重要都在過去。」整本《雨》,黃錦樹都在講過去的故事。於是,這第一篇獨立小說,就成了整本書序言一樣的存在。文中的「你」是故事,也是講故事的人。「你」是被「被歷史遺忘的群體」,也是現實的一尾遊魚。
  • 黃品沅:啃掉脫貧的「硬骨頭」,《一個都不能少》
    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全程在甘肅張掖拍攝創作的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日前正在央一熱播。作為「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幕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的播出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反響強烈。而在劇中飾演趙百川的黃品沅,也是好評不斷。
  • 「朋友妻不可欺」 下半句少有人知
    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最後面這一句話被廣泛傳開,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句話的下半句,很多人卻都不知道。宋朝時期有這麼個故事,劉志和姜政是很要好的兄弟,後來劉志和一個叫黃梅姑娘結為夫妻,姜政常常去劉志家裡做客、吃飯,時間一久對賢良、淑德的黃梅有了好感,劉志也有所察覺,但是又不好說穿。一天,劉志帶著妻子特意宴請了姜政去酒樓吃飯,跑堂的端菜上桌時不小心將湯汁撒在姜政衣服上。
  • 與脫貧攻堅同步伐 ——評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是精準扶貧題材電視劇持續發力的新作品,是2020年獻給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系列電視劇的首發作品。
  •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電力元素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電力元素 來源: 2020-11-17
  • 女性文學:一個女人說出自己「隱秘的生活」,會怎麼樣?
    上兩個月,女作家方方老師記錄的疫情日記引起大家的廣泛傳播。在關於武漢的日記裡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當代知識分子對現世的悲憫和關懷,同時也看到一個平凡女人所關心的日常,或許正是記錄了瑣碎平凡的日常,才給人更多的真實感,觸碰到更多人的內心。
  • 「這裡就是我們的家」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臨澤縣倪家營鎮...
    中國張掖網訊 據張掖日報報導 (記者 王瑞雲 ) 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
  • 交往一個月就求婚!回顧「劉俊相夫婦」的愛情故事
    最近在電視劇《驅魔麵館》飾演怪力者賈模度的「劉俊相」,展現堅強武打實力及精實身材,根本看不出已經50歲了!回歸私下,他可是變身專情好丈夫、好爸爸,就連當初結婚的故事也像連續劇一樣精彩,而今天泡菜編就要來介紹「劉俊相夫婦」的愛情故事,跟我一起下滑看吧!劉俊相1995年作為SBS公開招聘第5期演員正式出道,先後出演《白夜3.98》、《狐狸和棉花糖》等電視劇。
  • 原來西方文明的起源來自「東方」
    、邏輯學、哲學都來自於希臘;而整個歐洲文學,無不能在《荷馬史詩》和《埃涅阿斯紀》上找到身影;除此之外,奧運會來自希臘,而奧運場館則來自羅馬的競技場;音樂的記譜法肇始於羅馬,而管弦樂的始祖都來自希臘;雕塑上,希臘和羅馬都是典範;
  • 人之初,「性」本善
    《珍愛生命》系列教材,教材因為尺度之大,超越中國人一直以來的觀念而引起廣泛爭議。但盧新晨分明記得他們每個人在上課時專注的眼神,雖然下課的時候,有的孩子又會假裝,故意在教室裡大聲說:「哎,這節課我都沒聽」。但這堂課確實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書裡的東西和他們正在經歷的成長產生了驚人的對應。有學生會在做題時不好意思地把圖片上的性器官遮住,但她說:「長大了有用」。周五下午,一個學生在操場大喊:「終於等到《珍愛生命》課了」,這些或多或少都給了盧新晨一些動力。
  • 【精彩】全程在甘肅拍攝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播出
    3月16日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是精準扶貧題材電視劇持續發力的新作品,是2020年獻給脫貧攻堅決戰之年的系列電視劇的首發作品。在脫貧攻堅戰的前沿,攻克「最後一公裡」的故事,正在螢屏上鋪展開來,《一個都不能少》率先在央視一套黃金檔與觀眾見面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情境是典型的。故事裡,同在西部地區的培黎縣中,有著千名村民的丹霞村是全縣的首富村,而只有百十來人的焉支村,卻是全縣唯一的貧困村。
  • 「事件視界望遠鏡」拍的高糊圖片能解決類...
    神秘的天體想必所有人都聽說過「黑洞」。1915 年,愛因斯坦完成了其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並於次年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預言,在宇宙空間中存在一種天體,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 不能口傳,也不能靠身教,「禪」是如何傳承的?
    提起東方文化,「禪」這個字總會被提到。作為東方文化一個歷久不衰的賣點,「禪」要賣的是極具東方宗教色彩的「神秘經驗」。這種「神秘經驗」,不能靠口傳,也不能靠身教,而是要靠自身的體驗與證悟。體驗或證悟都是純粹屬於個人的親證親悟,它無法靠別人的口授心傳。也無法和別人全然分享。因為分享或傳授,必須運用媒介或受授之間的往來載體,語言文字就是人類特有載體。偏偏「禪」的神秘經驗,不能用語言文字分享,一用語言文字,這個經驗或證悟就變了形、走了味,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那個「經驗」了。
  • 「哇哦」女孩虞書欣:我絕不能停止營業|百家故事
    她自然引起爭議,有微博網友說,「能不能不要這麼做作啊,讓人立馬地鐵大爺閉眼睛表情。現在我一閉眼滿腦子都是哇哦哇哦。」也有人欣賞她,知乎網友snow說,「我喜歡她身上那種沒有被破壞過的東西……那種不加矯飾的坦坦蕩蕩的嬌氣。」
  • 王者榮耀「冰山下」|百家故事
    長在成都,林亦舒聽著三國的故事長大,他記不清楚自己去過多少次武侯祠,對他來說,「蜀」不只是三國時期的一個歷史稱謂,也不只是民間傳說,「蜀」也是當下,桃花的靈感來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一張照片,一位三峽庫區的移民,在永別自己的家鄉前,用背簍背上了自家院子裡的一株盛放的桃樹。同事將這張照片發到工作群中的時候,林亦舒一下子就被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