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擴展高中生的閱讀視野,《語文課程標準》入選了一批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作為高中生的課外閱讀讀物。例如說,長篇小說《塵埃落定》、《鐘鼓樓》等作品,都在《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之列。但讀過這篇長篇小說的讀者都知道,小說中有一些性描寫 。對此,有些學生家長十分憂慮, 認為該書不應該推薦給中學生閱讀 ,有可能會誤導學生。有人認為性描寫本身是文學的一部分,不應談虎色變。
那麼,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到底該不該出現性描寫呢?在我們看來,家長完全沒有必要過於擔心。
性,作為人類的原始本能,原本就是文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裡,《塵埃落定》、《白鹿原》、《芙蓉鎮》等一批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在推薦內。《塵埃落定》曾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發行量僅次於《白鹿原》,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卻巧妙地揭開了人世滄桑, 語言風格機敏 、運用意識流的表達技巧,以及其中蘊涵的佛教哲學的文學底蘊, 堪稱中國當代文學具有經典意義的精品力作,具備極高的文學價值。
這類文學作品自身質量過硬,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閱讀當代文學優秀作品無疑是積極意義更大。況且,這類作品本身並不以性描寫為主要目的,性描寫僅僅是為了情節需要,為了塑造人物,其描寫有的放矢,因而沒必要因噎廢食。
在我國,高中生一般為16歲左右的青少年。其中已大部分為「00後」,在青春期階段,家長以及學校日漸重視學生的性啟蒙教育;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學生們必然會從電視、電影及網絡上接觸到相關內容,已經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如果用禁看等強學生不接觸,不僅會使學生錯失文學經典,更會像壓制彈簧一樣,有可能引起反作用,因此,家長們大可不必談「性」色變。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性的態度往往是晦澀而難以啟齒的,這增添了性的神秘感,投射到學生身上,往往造成性壓抑,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通過高雅文學作品,也起到了正視「性」的作用,堵不如疏,與其憂心忡忡,不如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性,了解性。在一個良好的尺度內,性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學生成長的「攔路虎」,不如藉機教導,培養孩子們的性美學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