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個陽光明媚的周六下午,一群資深貓迷,聚集在南藝校園內的可一書店&可一畫廊,讀書賞畫談貓。
我們在談論貓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我們自己。
3月11日 可一書店&可一畫廊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主持人錢曉徵(左二)
主持人錢曉徵:
這是一場以「貓」為話題的聚會,話題涉及生活中的貓、時尚中的貓、繪畫中的貓、詩歌中的貓、文學中的貓、電影中的貓、音樂中的貓、戲劇中的貓以及哲學中的貓。重要的是談談「你家的貓我家的貓」。今天,我們要聽一聽愛貓者說。
首先我們邀請兩位嘉賓,《貓的私人詞典》的譯者黃葒老師,介紹「文字中的貓」,《貓》畫展的畫家陳寧老師,介紹「視覺中的貓」。
嘉賓黃葒(左二)
嘉賓黃葒:一本關於「貓」的詞典。
《貓的私人詞典》是華東師大出版社·六點分社出版的「私人詞典系列」中的一本。書的選題很好,因為詞典通常意義上說是工具書,屬於公共領域,像百科辭典,常常是鴻篇巨製。而推出「私人詞典系列」很符合當下的時尚,即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以某個關鍵詞為紐帶而打通了,以個人視角對某一開放的領域進行探索開墾和挖掘,把公眾話題和個人生活、好惡、文化背景以及知識儲備都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這本書前不久入選了好幾個好書榜,其中有一個是「不正經的十大好書榜」,但我認為它是一本很正經的書,不僅不會玩貓喪志,而且藉由貓讓我們豐富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最重要的,還理解了愛和責任的真諦。此書作者是法蘭西院士,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因此《貓的私人詞典》有很濃的文學趣味,我們完全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優秀的文學作品來讀。
《貓的私人詞典》是一本充滿「愛」的詞典,法文原名叫《愛貓詞典》,出於對貓的愛,作者寫了這本書,也同樣出於對貓的愛,我和小夥伴們翻譯了這本書。我們對貓的情感,是柔軟而絲滑的,有時若即若離,但始終是我們心頭牽牽絆絆的掛念。其實所有的愛都一樣,一旦愛了,就很難放下。這本詞典很厚,法文原版更厚,所以翻譯和校稿花了我很多時間,但愛最直接最本質的表現就是願意付出你最寶貴的東西:時間。
「詞典」多少都會有一些百科的意味,內容包羅萬象,這本貓詞典也一樣,從貓的起源,品種,到貓在歷史、文學、繪畫、音樂、電影、動畫片、童話、傳說、風俗、醫學、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奇聞軼事。比如「貓保姆」的詞條,寫的是海明威的貓,海明威夫婦當時剛到巴黎窮困潦倒,家裡孩子沒人照看,他們外出時,就把孩子交給貓照料,那隻大貓的確兢兢業業的守護著嬰兒直到主人回來。貓很聰明,甚至比人更有智慧,它的眼睛深不可測。書中還提到一個威廉·福克納很喜歡提到的一個中國傳說,說當初這個世界是由貓統治的,但統治世界太累太繁瑣了,又有戰亂又有饑荒又有紛爭,實在是太麻煩了,於是貓開始物色可以接替它統治世界的物種。「這個物種要足夠樂觀,以為自己能找到解決不幸宿命的良方,但也要足夠無知以便它永遠不能獲得智慧——貓的智慧。它們選擇了人類並且讓位給他。人類貪婪地佔有了這個位置,貓從此退居次要地位,享受著它們的舒適」,盡情享受穿梭在各種世界的自由自在了。
一本書常常會引出另一本書甚至很多本書,菲利普·福雷斯特的《薛丁格之貓》就受到了《貓的私人詞典》的啟發。書中談到很多元素,都和貓詞典裡的故事有關。這些互文很有意思,在錯綜複雜的文本森林裡看到相似的風景,找到相同的對生活的感悟,這就是文學的樂趣,智慧的樂趣。
這本書談貓,可以走得很遠,也可以走得很深,但這本書不是務實的,它不教你如何養貓,也沒有關於貓的疾病和治療方面的知識,更沒有分享哪一種貓糧,它不是一本實用的書,但正是這種「無用之美」,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的精神世界。
今天的讀書活動,可一書店做了一枚藏書票,藏書票上的貓,是我畫的,這隻貓名叫李露,是真實存在的,《貓的私人詞典》這本書的譯後記中,記錄了我和這隻貓的故事。
嘉賓陳寧(左三)
嘉賓陳寧:一場關於「貓」的展覽。
下午好!很榮幸今天在可一畫廊和可一書店這樣一個溫馨雅致的環境中一起分享黃葒教授的新譯著《貓的私人辭典》。也感謝大家欣賞那些來到我畫筆下的我自認為有點古靈精怪的甚至有一點魔性的貓咪們。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一直沒有能夠養一隻貓。但好多年來,生活中,朋友圈裡、畫筆之下或者是夢境中,貓似乎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時候連我自己都感到有些奇怪為什麼在三張畫當中至少會有一張畫會和貓有關。有時候貓在我的畫中就是一位主角,《穿紅禮服裙的貓》、《綠咖啡》、《柔軟的愛》,《彈鋼琴的貓》,《早春》、《彩色的小醉貓》等,《貓小仙》這幅是受到電視連續劇三生三世的影響,有時候他獨立或孤單站於畫中一隅構成畫中整個情境的線索:比如《貓先生做了一個夢》、《米高諾斯的午茶時光》等。
很多人以「貓」形容女性,認為女人是屬貓的,但是我的作品裡呈現出的,是男性化的貓,是貓先生。我認為男性身上也具備貓的性格特質,甚至比女性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生活中很多男性不太表現出他們的「貓性」,所以我希望通過我的畫筆,將他們潛伏的特質表現出來。
這次展覽我覺得很有趣,對於我來說是第一次選擇了與經典好書結合起來,且每一幅畫作都與喵星人有關的,這樣的好創意好點子要感謝黃教授、可一錢總還有華師大的朋友提供這種機緣,非常開心,也見到很多真正愛貓的朋友們。
《貓的私人辭典》讓我受益匪淺,也帶給了我更多創作上的靈感:《貓軍團》由許許多多隻形色各異的貓咪構成了一隻大貓,這幅畫中人群裡站著一隻貓是《貓就是我們芸芸眾生》,《魚貓戀》:貓愛吃魚,可是不想弄溼爪子,結果搭上了自己的愛情,還有《貓之二重奏》都是為書籍而創作的新作品,不過由於時間比較倉促,畫作還未能夠將我在閱讀中的那些感受和心情表達出來,關於貓我想今後會繼續創作。今天現場來了許多愛貓人士,我非常想多聽一聽你們的那些關於貓咪們的或愉快或煽情或逗趣的故事。那我就說到這裡。
3月11 可一書店&可一畫廊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主持人錢曉徵:
今天到場的都是資深貓迷,大家來自各個領域,有畫家、作家、詩人、大學教授、媒體、企業等,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愛貓者。今天這個讀書會,貓,無處不在,書中有貓,畫中是貓,嘉賓們的身上也隨處可見貓。比如:何平老師進門就給我們看他身上無處不在的貓毛。黃葒戴著貓的項鍊,陳寧腰間掛著一隻貓配飾,鄭思驊則戴著貓項鍊,拎著貓包包,我們的時尚美女yoyo,畫的則是貓型眼線。今天來賓中,很多人的微信名字就跟貓咪有關,更是有很多人直接用貓做了頭像。這些都說明,我們愛貓,是真愛。
所以,我們今天要控制發言,在談論「我家的貓」同時,我更想聽大家能談談:在繪畫中、在文學中、在詩歌中、在影像中、在時尚中,貓是如何被描述的。
何平 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右一)
何平:文學中的貓。
今天是因為貓而生的聚會,開句玩笑說 「四海有貓者皆兄弟」。檢驗貓奴資深不資深,一看手機中有多少自己貓的照片,二看自己是否滿身貓毛。
很多作家養貓,比如加繆、博爾赫斯、海明威、葉芝等等。文學作品中寫貓的很多。村上春樹的小說《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貓都是小說中的重要部分,後者小說的人物甚至通貓語。因為作家的介入,與貓相處,或者描寫貓,賦予貓的意義,使得文學作品中的「貓」,與現實生活中的「貓」,距離越來越遠了。作家說貓性,其實是說世道人性,比如老舍的《貓城記》,魯迅很多雜文寫到的貓。夏目漱石的《我是貓》,貓被賦予文化氣,前面說的村上春樹的,他小說的貓往往和孤獨感有關。
我本人比較喜歡莫言八十年代創作的兩部與貓有關的作品:《貓事薈萃》,《養貓專業戶》。莫言筆下的貓,不是文人化的貓,或者我們現在一些輕閱讀中的貓。莫言沒有像老舍、魯迅那樣,將刻意的象徵投射到貓的身上。莫言描述的貓,跟中國文化中某種「妖異」趣味相吻合。
主持人錢曉徵:
《貓的私人詞典》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用作者弗雷德裡克•維杜的話說:「一方面,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嚴謹和單調。另一方面,是在濃情蜜意中神遊的自由。一方面,是片段、有條不紊的簡短注釋和論述所體現的客觀。另一方面,是這個話題必然導致的感性和主觀。」書的出版說明中,有提到出版「私人詞典」系列圖書的動機之一,是想為當下寫作,提供一種私人詞典的寫作方式。關於這本書的價值,我們請資深編輯許進老師來談談,她的書架上有二十多本與貓有關的書,她讀過《貓的私人詞典》,並寫了書評。所以,她一定對這本書,有話要說。
許進 資深策劃編輯(右一)
許進,微信名:自觀的貓咪:與「貓」有關的圖書。
作為一個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又是資深「貓奴」,我對關於貓的書籍很感興趣。《貓的私人詞典》的編寫體例很有創意,是從字母A到Z,彙編成一本詞典,這是我漫長養貓以及遍讀貓書生涯中從未見過的書籍。它是一本形而上的書,是一本按摩「貓奴」心靈和思想的書,非常難得,我很喜歡。關於貓的出版物在不斷進步,以前除了文學作品,大多書籍是關於如何養貓的科普知識,而如今由工具書演變到從心理、精神方面描繪貓,從很多角度談到養貓人,是非常好的體驗。因此我為此書寫作的書評就叫做:世界上每隻貓都是獨一無二的。書中還給貓劃分了星座,認為每個貓都有獨特的性格,這是非常有趣的。《貓的私人詞典》的翻譯者,一定是愛貓的,才能將譯文寫得如此的「信、達、雅」。這本書讓我的貓知識體系又一次得到更新。
主持人錢曉徵:
很多作家、畫家都跟貓有關,因為養貓,而寫貓,畫貓。夏目漱石以一隻誤闖入家中的小貓為原型創作了《我是貓》。《貓的私人詞典》一書中也提到很多作家畫家與貓之間的故事。今天的來賓中有很多藝術家,徐樂樂老師、吳湘雲老師、吳思駿老師、黃河老師,還有做影像視覺藝術的陳平老師。我們請幾位藝術家老師談談「視覺藝術中的貓」。
吳湘雲 畫家 詩人(中)
吳湘云:詩歌、繪畫中的貓。
《貓的私人詞典》,首先讓我想到我和黃葒與貓的關係。有一次和黃葒一起去淨覺寺,當我們走進一個廳堂,一隻貓臥在堂室中間椅子上,黃葒走過去在它頭上摸幾下,這隻貓就乖乖地被她擺布,隨她怎麼抱著怎麼拍照,那貓像泡水以後的小棉襖軟噠噠的,我只好相信黃葒是屬鼠的。還有就是黃葒前幾年翻譯的福雷斯特的小說《薛丁格之貓》。這本書裡因為涉及平行宇宙、量子力學很難讀,直到幾個月後去深圳參加黃葒翻譯《薛丁格之貓》作品研討會,在去途和回途才終於讀完,終於用我的方式找到了薛丁格之貓的去向。這本《貓的私人詞典》,我剛才翻到了「薛丁格之貓「的詞條。一下就覺得很親切。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養過貓,小學的時候還給那隻貓打了一件五顏六色的毛背心。我和貓一直來都很疏離。總覺得它們會看穿一切,不靠近它們,怕被看穿。後來到埃及看到神廟和壁畫上的貓,對貓靈性的、智慧的、黑暗的、古靈精怪的各種特性有了更好的了解。在埃及,貓是生死的判官,猶如神祇一般被人崇拜、供奉。
詩人、作家和畫家的作品裡有許多貓出現,比如波特萊爾的《貓》,那貓就是一個收起利爪的女郎。那畫家巴爾蒂斯更是有貓癖的畫家。這個波蘭的貴族,家裡養了很多貓,很多畫裡都有貓和少女,營造出奇異、溫蘊、性感、頹廢的場景。貓與畫家融合在室內的日常裡又超然存在時間以外。
很多詩人、作家和畫家常把貓作為女性來描寫,而陳寧說,她則是把貓當作男性來描繪的。這種貓與人的親密關係,體現了一種陪伴。大的貓小的貓正面的貓背影的貓,好像是相伴的情人、伴侶或童伴朋友走來又告別,時遠時近的貓的身上牽繫著陳寧的目光。陳寧的畫色彩鮮豔單純,營造出了溫馨寧靜美好的氣氛。
吳思駿 畫家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右一)
吳思駿:繪畫中的貓。
不管是中國古代還是西方,關於貓繪畫題材很多。以貓為題材的作品自隋唐便有了,五代南唐的周文矩畫的《仕女圖》裡便出現了類似西獅貓,而宋代花鳥畫發展迅猛,也間接地促進了貓畫的發展,可以說貓作為繪畫題材真正地流行起來還是在宋代,當時出現了一批以貓為題材的作品,多以工筆的手法細膩的描繪了貓的各種神態,比較有名的如毛益的《蜀葵戲貓圖》,李迪的《蜻蜓花狸圖》,《狸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圖》、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到了明清時期大多以寫意的手法來描繪貓,常見於徐渭、八大山人、揚州八怪、任伯年等筆下。近代的吳昌碩、徐悲鴻,都以貓為創作元素進行描繪。
西方藝術家也有很多涉及貓的藝術品。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很愛貓,也愛畫貓。還出了一本貓書,叫做《25隻叫做Sam的貓和一隻藍咪》。英國藝術家蘇珊·赫伯特,是一個以畫貓著名的畫家,赫伯特筆下的貓常取材自著名的戲劇、文學和電影作品。
我最早涉及貓為主角的題材是在中學時期畫的一張國畫作品《紫藤花開》,畫面描繪的是貓、蝴蝶和紫藤花。用工筆的手法,畫了一個多月,最終還獲得中國青少年中國畫大賽一等獎。在中國畫中,貓蝶圖是一個常見的主題,貓同「耄」,蝶同「耋」,諧音寓意著 「耄耋」之壽的美好含義,耄耋圖也是歷代畫家喜愛的題材。記得在大學時期,曾臨摹過任伯年的一隻貓,當時任課老師看了很喜歡,覺得不錯,說用自己的作品來換這幅臨摹圖。
黃河 畫家(右一)
黃河:我家的貓。
我們家的貓,在外面有一隻「貓丈夫」,每次給它餵食,它都會讓「貓丈夫」先吃,然後自己才吃。我在高中時,每晚休息貓都會睡在我旁邊。在我眼中,貓就是乖巧惹人憐愛的小精靈。
陳平 南藝影像學院教師(中)
陳平:視覺影像中的貓。
有一部法國紀錄片是關於貓的,一群藝術家在巴黎屋頂上的塗鴉,貓的品性可見巴黎人與貓的關係,某種程度能表達出巴黎人獨立、自由生活的一面。貓是一個沒有完全被人類馴化的物種,不像狗與人類的關係,狗已經過度依賴人類的生活,或者說狗與人類的關係已經非常親密了。我認為貓的身上還保有某些自然的靈性,我一直相信貓可能是個通靈的物種。也因為貓難以被人類自由支配,在劇情電影中很少大量出現,因為人類不好指揮它。百老匯音樂劇《貓》是大家熟知的作品,也因為貓與人類相對疏離的品性,或是人類對它的習性的不完全掌握,或是對它靈性的期待,以貓為創作對象,給藝術創作留出非常大的空間,因為對貓的相對不了解,我們才能大膽地想像,充分地擬人化和塑造人們理想中貓的形象。我家曾經養過兩隻母貓和一條狗,以前經常觀察它們,它們最大的不同是,狗比較熱情和粘你;貓恰是相反,比較獨立,獨來獨往的,我都無法揣測出貓的內心世界。貓在很多時候,給我很多啟發,包括如何與人相處,與社會、與外部世界的相處方式,來修正我對生活的態度。可能適當地與外界、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才能遵從自己真實的內心。
主持人錢曉徵:
前面一些老師談了文學中的貓,繪畫中的貓,視覺藝術中的貓。我把大家最想談的「生活中的貓」這個話題,交給厲玲老師、古敏總經理。古敏總經理不養貓,因為她養狗,愛狗的人與愛貓的人,都是有愛心的人,她不養貓,但是善待「他家的貓」 。我們請古敏總經理談「他家的貓」。
厲玲老師自己養貓,且非常會養貓,她家的貓會叫媽媽。她的先生是大家熟悉的範明老師,也是愛貓人士。聽說我們在做貓的讀書會,範明老師一直在跟厲玲老師語音,談他和貓的故事,所以,範明老師是我們今天讀書會的場外嘉賓。我們厲玲老師代表範明老師,講講「我家的貓」。
厲玲 資深出版人(左一)
厲玲:生活中的貓。
我和貓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那時候沒有固定被稱作寵物,大院裡會來二三十隻貓,我們就每隻都喂,看它們下崽,看它們天性裡虎虎生威的捉老鼠,那時候大院裡老鼠也多,有時候十幾隻貓能捉回十幾隻老鼠躺成一排,現在想想真的很壯觀啊!我把貓真正當作寵物和自己的孩子,是兒子在一間餐廳抱回一隻剛出生的小白貓給我,我就成了給兒子打工照顧貓咪的飼養員了,但是我這隻小寶渾身雪白就是對我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在北京衛視和浙江衛視我們家小寶都給人表演過它會用最接近人的發音喊「媽」,真的,它只有對了我才會發出這個叫聲,也只有在它晚上要睡覺,一天見不到我,甚至我不在家的時候發急的叫喚:媽、媽的聲音,而它肚子餓的時候就會對阿姨發出「玩兒」的叫聲,告訴她它要吃飯……所以我不認為貓不通人性,貓完全有它的語言和溝通方式,甚至有它的報恩和感激……
兩年前,我在我家車庫發現了幾隻小貓,流浪貓,我就開始帶貓糧餵它們,餵了很久,突然有一天發現一隻白花貓突然趴在我的車子旁邊喵喵的叫,我仔細一看嚇壞了,它身上有血,看起來像是遭遇過碾壓但還沒有斷氣,我趕緊去獸醫院花錢請了一個獸醫和我回到小區,結果醫生說這隻貓救不活了,因為它一部份腸子內臟被壓掉了,原來它是拖著奄奄一息的身體回到我的車子旁邊來等我的,我趕緊去拿了貓糧和水餵它,它喝了一點水,突然就一下用爪子抓住我的腳,我蹲著看它的時候看見了它的眼淚,那時我實在控制不住了,眼淚譁的就流了出來,後來,我讓醫生給它做了安樂死處理……但是這以後我對院裡的流浪貓無緣故的多了更多的愛,會更留意它們,會想給它們多一些照顧,也呼籲更多人更多朋友關愛貓咪關愛動物!真的,我覺得動物對人的愛其實純粹無私的!
古敏 So SPA( 非常女子spa)總經理(左四)
古敏:他家的貓。
今天來到可一書店,聽作家黃葒老師分享《貓的私人詞典》一書中的貓、欣賞了好朋友陳寧創作的多幅貓畫,又聽各位貓奴分別介紹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貓。我個人以為:愛貓者,一定也對一切其他生靈懷有悲憫;而像我們這些愛狗狗者,對不期而遇經過身邊的貓咪、其實也有著和對狗兒一樣的寵溺。我對這種毛茸茸的活潑潑的小東西,有著天生的親呢。想起家裡的魚池,幾次三番被小區的流浪貓咪偷食,我卻不會生氣,反而感懷貓咪生存的不易,會再為它們把魚兒添滿。而這些貓咪們似乎也把我家當作了後花園,經常大搖大擺晃晃悠悠的在院子裡溜來走去、曬太陽伸懶腰,吃著我為它們專門準備的貓糧,和我家的汪星人和平相處。甚至有時,我在搖椅上發呆,有的貓咪過來在我腳下蹭來蹭去、甚至躺在我面前,索性肚皮朝上、喵喵叫喚,實在令我忍俊不禁!我很享受這種大自然、人類、狗狗和貓咪之間默契的歡樂與祥和。
主持人錢曉徵:
厲玲老師、古敏總經理談的是我們人與貓的關係,在養育之中,形成一種善意相伴、平等交流的人與動物的關係。
我們今天的嘉賓中,有一位骨灰級貓奴,她對貓的習性,有很多近似科學的總結。請鄭思樺鄭總,談談生活中的貓。
鄭思樺 江蘇電視臺 江蘇廣電文化 副總經理(右二)
鄭思樺(微信名:觀自在貓):生活中的貓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養的母貓生了一窩五顏六色的小貓,我自以為是的把當時家裡唯一的雄性公貓抱去貓窩,以為會促成全家團圓,更期待貓爸爸能幫著貓媽媽共同撫養年幼的小奶貓。不想此舉遭到了貓媽媽的極力排斥,最後公貓在母貓聲嘶力竭的護犢聲中逃之夭夭。仔細觀察,貓媽媽是白色波斯貓,而我認定的貓爸爸是只黃狸花,貓仔中有奶牛花紋也有黃狸花,還有玳瑁貓,花色繁多。難道他們並非一家人嗎?那時手頭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供查尋,當然也沒有度娘,直到後來是看了央視的「動物世界」才知道,一隻母貓在發情期有可能會與多隻雄貓一夜之間發生多次交配行為。這個事實徹底擊碎了年幼的我對溫柔善解人意的貓媽媽的印象。
哈哈,我猜今天在座的貓奴或鏟屎官們一定也有不少「服務」了喵星人多年卻並不知情,故而拿來與大家科普一下。今後白天如若看見婉約而高冷的喵星女神,大概可以瞬間腦補她們也是夜色中妖嬈多情的精靈吧。
然而這種所謂的「不專一」現象源於母貓的卵子不像狗類,不會從卵巢中自發排出而是要通過交配活動刺激排卵的特殊生理構造。那麼也可能正是這個生理緣故造成了貓與狗的兩種不同站隊。從兒時學到的一個單詞「dogs and cats」不難想像貓狗大戰由來已久。這也難怪愛貓人群與愛狗人群的互不妥協。我總結為,狗類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的幸福就是人生的追求目標,所以他們忠誠、相守、看家護院。而喵星是以個體為單位的,活得自我,尊崇於心。
在「貓的私人詞典」裡提到了「薛丁格的貓」,這個理論現在已然成為我和另一個同喜愛量子力學的朋友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辭,我們簡稱它為「薛貓」。
生活中無論何種場景,即便是一地雞毛的生活啊,只要在某個角落裡蹲著一隻貓,這樣的日子立即會節奏舒緩,情節愜意起來。好比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先生的筆下,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一隻「打醬油」的肥貓,或悠閒自在地在牆垛上散步,或不問世事地蜷縮一團在榻榻米上打盹,這些喵星的出現都會為人類的畫面增添不少溫馨、愉悅、暖人的氣息。
主持人錢曉徵:
好吧,鄭總讓我們知道了,貓是風流的。春天了,母貓又該發情了。貓不僅風流,還很時尚。Yoyo是一位時尚專欄作家,我們來聽聽她談談時尚中的貓。
Yoyo 時尚專欄作家(左三)
Yoyo:時尚中的貓。
在時尚元素中,貓的形象始終是作為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符號存在著,首先從飾品中有大量的設計和運用,世界各地的設計師通過各種材質和手法設計出銀飾、胸針、皮具、手工藝擺件以及器皿,其實只要去逛街,在上海、北京、南京,只要你走進一間擺滿雜貨和工藝品的小店,你一定能發現一件用貓設計的商品;同樣,在服裝元素裡,貓又會作為一種趣味與美相融的圖案出現在絲巾、包包以及裝飾性的貼畫中;而1992年由蜜雪兒·菲佛在《蝙蝠俠》中扮演的貓女和2005年由哈利貝瑞扮演的《貓女》轟動一時,影片中兩人極致性感的造型一夜之間又帶動了時裝的潮流,那兩年在酒吧常常可以看見穿著緊身皮褲,緊身皮衣的時髦女郎,而我本人更加鍾愛蜜雪兒菲佛所飾演的貓女形象,那種性感並不外放,充滿魅惑和冷豔,相比之下,哈利貝瑞身材太火辣,她的性感過於直白,赤裸裸的,缺少一絲貓的矜持感………
同樣,在化妝手法上也流行一種貓眼妝,那是一種注重眼線形式,突出眼線造型的裝束,這裡不得不說,貓咪最美的部分就是眼睛,它的眼線是現代所有科技手法都刻畫不出的活生生的美瞳線,這種眼妝尤其適合眼睛長度足夠長的女性,比如範冰冰、安吉麗娜·朱莉和好萊塢老牌名星索非亞·羅蘭都畫過這樣的眼妝………時尚角度上來說還有鞋是直接與貓咪產生聯繫的,有一類鞋在國際流行叫法為:小貓跟!這類鞋子通常不太高,介於五到七公分之間,它的跟不自上而下收攏,重心並不靠後,而是在腳後跟的中部產生受力點,這類鞋跟十分優雅,因為受力點靠前,所以在女性邁步的時候步幅不會太大,從而產生均衡搖擺的姿態,也許這也恰恰凸顯了女人步態的性感和持重,所謂貓步,早期奧黛麗赫本就經常穿著菲拉格慕定製的小貓跟出現在銀幕之上……
主持人錢曉徵:
今年流行「小貓跟」,貓奴們會穿嗎?
下一位發言的是羅拉拉老師,作為一位資深媒體人、作家,她對「貓」會是什麼樣的解讀?
羅拉拉 資深記者、作家(左四)
羅拉拉:哲學中的貓。
每個女人與貓都有一段故事,我小時候也養過貓,後來貓死了,四肢僵硬地被倒泔水的女人捧走,感覺心痛許久。長大後很長一段時間不大敢接觸貓,怕觸及傷心往事。是酷愛小動物的女兒改變了我與貓狗之間的關係。所以重新開始親近它們。我注意到,貓在遇到陌生人時是警覺的,蟄伏、緊張,隨時準備逃跑,而一旦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後又會全身心交付與依賴。我們在談貓的時候,其實談的是我們自己。女人愛貓,也是更愛自己。我注意到這次的藏書票用的是黃葒自己在法國小住時畫的一隻貓,陳寧的貓畫也是第二次見到,的確輕鬆,自在。其實,不管是像黃葒那樣翻譯關於貓的書籍,還是像陳寧描繪形形色色的貓,包括大家在可一書店談論貓,都是一種自我觀照的途徑。祝賀黃葒新譯作出版,與陳寧貓畫展成功。
主持人錢曉徵:
書中的貓,畫中的貓,我們談論貓,都是一種自我觀照的途徑。詩歌中的貓,尤其如此。最後,請幾位詩人,來談談詩歌中的貓,以詩性來作為今天讀書會的結語。
劉暢 詩人
劉暢:詩歌中的貓。
古今中外,陸遊、秦觀等寫過貓;艾略特、波德萊爾、葉芝、裡爾克、博爾赫斯等也為貓寫過詩句。中國詩人通過寫貓寫自己的心境、生活。國外詩人側重精神領域,寫貓也是寫人。我為家中的貓「小鏡子」寫過一首短詩:
《小貓「小鏡子先生」》
照鏡子的人想要走進鏡中
鏡中的你因鏡前的你成為真實
鏡子冰冷
我照鏡子,我和你證明時間是存在的
養貓由傳統的實用性轉為審美需求及精神需求,狄金森寫:
住角落裡的貓
在她的戰神節遺忘了老鼠
老鼠,現在只是傳統
而非出於渴望
養貓的目的變化,貓的生活方式隨之變化;人與貓之間,人與人之間,不變的是陪伴。
趙波 作家(左一)
趙波:我家的貓。
我在北京和泰國都養過幾次貓,現在在南京反而不敢輕易養貓,因為離開北京前夕,曾經為了愛貓的託付問題頗費腦筋,看了很多朋友,最後才放心地交給家裡有很多貓和大院子的艾未未的家,給貓找個合適主人的心情和嫁女是一樣的。
徐靜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詩人
徐靜:詩歌文學中的貓。
貓天生具有文藝範,其冷靜、神秘、優雅、慵懶的秉性,一直受到藝術家們的青睞。小說家們筆下的貓,往往承載著作家自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表達,更為理性和哲學化,而詩人筆下的貓則更為感性和率真。比如詩人艾略特、著名兒童詩人林煥彰等都寫過以貓為主題的詩篇,尤其是艾略特愛貓如命,就寫了一本關於貓的童詩小冊子《老負鼠的貓經》,很難想像得出,這位用絕望荒原為20世紀定調的詩人,竟也有俏皮、詼諧的一面。後來作曲家安德魯·韋伯將這組童詩製作成了音樂劇《貓》。誰也沒有想到,這齣滿臺緊身衣,情節薄弱的戲,竟然成為史上最暢銷的音樂劇之一,從而推波助瀾地讓貓成為當代文化消費主義極具概括力的符號。
主持人錢曉徵:
以詩歌中的貓,結束今天的讀書會,把詩意留給春天,留給有貓相伴的日子。
貓的話題,非常有意思。日常中,我們與貓相伴,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我們聚在一起,借《貓的私人詞典》這本書,來描述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貓。同時,這是一個開放的讀書會,我們以「私人詞典」的方式,談論貓,廣泛而深入。
一個豐富的周末,一個獨特的讀書會。感謝各位精彩的發言,感謝大家,下次讀書會再見!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貓的私人詞典》讀書會&畫展
貓的私人詞典
弗雷德裡克·維杜 著
黃葒 唐洋洋 宋守華 黃橙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675-5482-5
78.00元
本書的作者對貓的喜愛雖然很是隨性,但並非沒有原則,也不是泛泛而談。文中提到的貓都是他曾經有幸和它們一起生活過的。他努力不忘記曾經喜歡過的任何一本令我印象深刻,在他看來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書。如果愛貓的你願意,可以隨意翻開這本書,從對貓的描寫讀到關於貓的逸聞趣事,一定驚喜連連。
貓是在這個最高文明領域漫步的同行者——因為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是當他接受貓在身邊之後才開始文明的歷程,把貓當作一個自由的同伴,一個合伙人,而不是它從來都不想成為的,一隻被馴服、被豢養的家畜……
點擊閱讀原文,深入了解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