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培亮:臨《華山廟碑》,慚愧至極
2020年2月16日臨《華山廟碑》。《華山廟碑》全稱《漢西嶽華廟碑》。東漢延熹八年(165)立,隸書,郭香察書。22行,每行37字。原碑已毀,舊碑在陝西華陰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於地震。
-
最能傳承西漢隸書的《華山廟碑》(字帖完整版)
01在我們當前能夠見到的所有東漢碑刻中,《華山廟碑我們此前曾提出過這樣的理論:所有的東漢碑刻隸書結構和用筆,都可以追溯到西漢隸書形態那裡去。但畢竟年代已經相隔了很長時間,每個東漢碑刻在共性的基礎上,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就傳承性來說,《華山廟碑》是最能傳承西漢正規靜態隸書形態的碑刻。
-
《書法問集》194、隸書大字作品用哪種碑體?
推薦碑之前先說,隸書在我們生活中不常用,而且隸書並不好寫,需要大量時間的總結和練習,不要想著一蹴而就。漢隸有名碑沒有名人,明清的隸書可以看不要學。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但是「隸書」之名源於東漢,我們現在學習隸書一般都是漢隸。
-
宋拓東漢《西嶽華山廟碑冊》欣賞
《西嶽華山廟碑 此碑立於延熹八年(165年),隸書,典雅壯偉。「在漢人八分最為險勁,已開魏碑之先河」(清汪喜孫語)。漢碑極少留書者姓名,此碑文末有「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名款。碑文記述歷朝帝王封禪祭天地的祀典和當朝弘農太守袁逢主持重修華嶽廟碑的經過。
-
高清碑帖|《西嶽華山廟碑》長垣本
西嶽華山廟碑立於華山。原石明代初葉尚存。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2年)地震碑毀。原石拓本有四本傳世,即「四明本」、「長垣本」、「關中本」(又稱「華陰本」)、「順德本」(又稱「小玲瓏山館本」),惜「長垣本」已外流日本,順德本因毀兩頁,被認為是「半本」。
-
五嶽第一廟——華山西嶽廟!
西嶽廟是供奉西嶽大帝華山神的廟宇,在華山以北5公裡的嶽鎮街上。 西嶽廟始建於漢武帝元光初年,初稱「集靈宮」,後改「西嶽華山廟」、「華嶽廟」等,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坐北朝南,面向華山主峰,佔地186畝。規模宏壯,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
-
金農隸書,讓人越看越喜歡!
金農《臨華山廟碑》(局部) 金農隸書《華山廟碑》,洋洋一百零九頁《西嶽華山廟碑》拓本,愛之彌深,反覆臨摹,時人王瑾說他「見《西嶽華山碑》,筆法為之一變」。
-
擺脫早期館閣體的影響,俞樾終於找到了隸書的精髓
俞樾的隸書以一八七○至一八七五年間所創作的作品最為精彩。這一時期,俞樾的隸書在用筆上,取長鋒二三分著墨,筆力勻亭,不疾不徐,既不時時舔筆聚鋒,又能做到不放任筆毫鋪陳散亂,顯示出極強的控制力。學的雖然是漢隸,屬於碑學範疇,但是,俞樾在用墨尤其是用筆方面所顯示出來的特點,與碑學家們迥然不同。字體形態上,俞樾堅持隸意的盎然和純粹,既不誇張也不平淡,氣象雍容而平和,這也與碑學家們刻意追求澀拙乃至破碎的傾向完全不同。
-
《臨習西嶽華山廟碑》
《臨書後記》 許久沒有提筆了,思來想去還是在一個惰字上!偶然間的睹物思字之線條,觀情思字之矛盾還是有的,這大慨是自我安慰吧。 早些年拜師習書,得恩師之教誨所言:「字寫到最後就是你一生的修養和體悟」。初聽之時,朦朧若知,似若恍惚。這一兩年觀先賢之書作,偶爾臨摹揣思,不覺所言非虛!這舉重若輕,舉輕若重,揖讓收斂,外張內收……便也是有了幾分淺薄感受!
-
金農隸書,讓人越看越有味
有研究者認為,他一生書風變革的過程與成功,幾乎都與《華山廟碑》有關。,都在他各個時期臨寫的《華山廟碑》作品中有所體現,可以說他每臨仿一次華山碑總帶著探索性的思考,西嶽華山碑成了他書法變革的靈感契機。「華山片石是吾師」,金農如是說。而這個老師就這樣伴隨了他一生。在金農傳世的多件《華山廟碑》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承上啟下意義,幅式最巨,氣魄最大,書寫最為得意得神的當推大字隸書《華山廟碑》了。
-
淺談漢代經典隸書《禮器碑》的用筆方法
《禮器碑》工整精細、飄逸秀麗又極富變化。當代書家沃興華在《〈史晨碑〉與廟堂隸書》中曾分析說, 同是廟堂隸書, 如果說, 《史晨碑》從容不迫、舒徐有節、圓起圓收、豐滿腴潤, 是雍容典雅、儀靜休閒的坐中佳士;《華山廟碑》起筆收筆, 蠶頭燕尾十分誇張, 是一身瓔珞、百寶流蘇、盡態極妍的貴婦;那麼, 《禮器碑》方筆起落, 斬釘截鐵, 筆畫細瘦
-
平頂山市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繽紛四季作品展
《鮮于璜碑》節臨 規格:六尺條幅作者:孫戰生,平頂山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隸書委員會主任《華山廟碑》節臨 規格:六尺條幅作者:張會濤,平頂山市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委員《禮器碑》節臨 規格:六尺條幅作者:姬鵬舉,平頂山市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委員
-
隸書十大名碑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華山碑漢代隸書
-
隸書怎麼寫?曾熙有他的主張
曾熙推崇何紹基書法,並非徒取其形貌,而是以取法《夏承碑》《西嶽華山廟碑》二碑為主,《夏承碑》書體形模怪譎,具有明顯的裝飾性,於隸法中存篆籀遺意。曾煕像《西嶽華山廟碑》用筆挺拔,極具奇崛之氣。除《夏承碑》《西嶽華山廟碑》外,曾氏還臨習《曹全碑》《封龍山頌》《石門頌》等。
-
篤齋藏俞樾手跡三種 | 春在堂:晚清大儒俞樾的書與人
廣義的碑學至少包括漢碑和魏碑(北碑)兩大部分,俞樾隸書從漢碑而來,與他「漢學家」的學者身份十分契合。對於漢碑的古拙意趣,他也頗有領會,曾說:「凡漢人之字,雖至拙亦覺其可愛。」他的隸書逐漸發展出沒有波磔而有輕微抖顫的特色,不僅與他後來對《三老諱字忌日記》一見傾心有關,也說明他有著清晰的審美主張。
-
隸書體系,了解書法中的隸書……
臨寫此碑要特別注意波畫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筆處的逆勢不能形跡外露。如"蠶頭"的逆勢形跡向上作側鋒外露,就流於了唐隸"蠶頭"起筆側露的庸俗風氣。《西嶽華山廟碑》西嶽華山廟碑是公元161年刻成的,距離今天已有1850多年的歷史。通過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石碑立於中國五嶽中的西嶽華山。石碑在明代初期尚存。可是在明朝(公元1552年)因為地震而毀壞。現代的書法作品,落款上都標有姓名,而漢碑極少有留書者姓名的。
-
臨寫古帖《衡方碑》!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釐米,寬110釐米,厚25釐米,隸書23行,每行36字。碑額題隸書「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額下有穿,穿下書刻碑文,記述衡方生平,頌揚其為政功績。
-
何昌貴:漢《肥致碑》臨習芻議
特約評改人:何昌貴(中國書協第六屆理事、隸書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2007年度書法報·書法海選「蘭亭諸子」獲獎書家)隸書塞外中堂 規格140cm×70cm作品評語:作者自作詞《浪淘沙》隸書中堂,書風師承《張遷碑》。
-
漢碑佳品《漢延熹華嶽廟碑》高清華陰本,感謝分享轉發
《西嶽華山廟碑》東漢恆帝延熹八年(165年)郡守袁逢刻。原碑在陝西華陰縣華山西嶽廟中。明嘉靖年中地震時碑毀。現陳列於揚州史公祠內《漢西嶽華廟碑》為清阮元於嘉慶十六年(1811),按&39;請蘇州名匠吳國寶在揚州摹刻,《西嶽華山廟碑》為紀功銘德,莊重的「廟堂文字」,整飭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