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穿越萬年的美

2020-12-08 央廣網

  原標題:距今一萬年前後的人們已經有愛美意識了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出土的方解石穿孔裝飾品 新華社發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出土的陶豆 新華社發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第四期陶器 資料圖片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出土的鉛貼金阿育王塔 資料圖片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出土的素燒花口長頸瓶 資料圖片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連體雙人玉玦 資料圖片

浙江慈谿秘色瓷窯址出土的秘色瓷盞與盞託 資料圖片

  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文博考古界的盛事,不僅年復一年地吸引著業內人士的目光,也不斷在大眾輿論中引發熱烈的討論。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12日揭曉。為此,本報特邀請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資深教授、本次評選的評委會主席李伯謙,對今年評選出的十大項目逐一點評。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亮點】出土的鴕鳥蛋皮裝飾品,革新了我們對萬年前人類認知水平和複雜技術能力的認識。

  【簡介】寧夏鴿子山遺址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荒漠中。

  經過2014—2016年的發掘,鴿子山遺址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地區建立了距今約1.2萬年至50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初步獲得了一些植物遺存,這對於研究該地區晚更新世末期古人類對植物資源的強化利用,乃至該地區的農業起源都有重要意義。

  此外,數十處結構性火塘及疑似建築遺蹟為研究人類生存模式,生計能力和對氣候的適應行為,及居址空間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

  【專家點評】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址。在距今一萬年前後的地層中發現了串珠,說明那時的人們已經有了愛美的意識。另外還發現了火塘,是做飯取暖取火的遺存。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亮點】填補了貴州地區史前洞穴遺址中不見墓葬的空白。

  【簡介】牛坡洞遺址位於貴州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目前發現了大量地層關係明確的文化遺物。

  牛坡洞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首次在黔中地區建立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年代序列,為進一步推動該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遺址中發現的完整墓葬,填補了貴州地區史前洞穴遺址中不見墓葬的空白,為研究該地區史前人類體質特徵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該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對於認識貴州地區史前文化特徵和內涵,構建該地區史前文化,特別是洞穴遺址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點評】考古學上有三大課題:人類的起源、農業的起源、文化的起源,而牛坡洞就有農業的影子了。這時農業已開始產生,也成為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階段的典型例子。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亮點】其中的印信臺祭祀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長江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新發現的玉器,雕刻工藝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簡介】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遊地區發現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群。

  新發現的譚家嶺古城平面大體呈圓角方形,城垣內總面積17萬平方米。其年代不晚於屈家嶺文化早期,是同時期我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礎。譚家嶺遺址新發現的神人頭像、雙人連體頭像玉玦、虎座雙鷹玉飾、玉牌飾、虎形玉冠飾、玉虎等一批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不僅類型豐富、造型生動,而且技術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圓雕、透雕、減地陽刻等工藝也代表了史前中國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專家點評】這一遺址很大,其中祭祀遺址印信臺發現了很多刻畫符號,而這時正好是文字萌芽的階段。發現的刻畫符號很可能和部族有關係。祭祀的部族需要代表這個部族的符號。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

  【亮點】我國目前已知燒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窯址。

  【簡介】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位於福建泉州。窯址分布範圍約1500平方米,於2015年12月發現,2016年1月進行試掘,確定內涵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11—12月再次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約350平方米。

  窯址共發現9條龍窯遺蹟,均依山而建,分布密集,經採樣測定,為公元前14世紀末至公元前18世紀中期,即相當於中原時期的商代中期至夏代中期的瓷窯。產品主要有罐、尊、壺、缽等,原始青瓷的裝飾技法和紋飾與印紋陶相同,採用拍印、戳印、堆貼、鏤空等手法,紋飾有弦紋、菱格紋、方格紋、直條紋、圓圈紋、篦齒紋、凸稜紋等。

  苦寨坑窯址是我國目前已知燒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窯址,與浙江地區夏商時期的原始青瓷窯址相比,兩者無論是窯業技術,還是產品,均有較大差別,應屬兩個窯業技術系統。因此,苦寨坑窯址對探討我國原始青瓷與印紋硬陶的關係以及瓷器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專家點評】學界一直認為瓷的起源年代可以追溯到夏,地點就在東條溪。遺址的發現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原始瓷的產生可能不是單一源頭,而是來自不同的發源地。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亮點】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秦漢時期國家大型祭祀遺址。

  【簡介】位於秦都雍城郊外的雍山血池遺址,面積達470萬平方米。近年隨著持續考古工作逐步確認出該遺址系首次發現由壇、壝、場、道路、建築、祭祀坑等各類遺蹟組合而成的「畤」文化遺存。這是與古文獻記載吻合、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於完整的秦漢時期國家大型祭祀遺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古代通過皇家祭天禮儀以達到「與天滋潤,強國富民」之祈願。據古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先後在雍都郊外置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四畤,使這裡一度成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聖地。漢高祖劉邦承秦制,在原四畤基礎上又增設北畤,形成完整的雍五畤祭祀系統,且規定以皇帝親往郊祀雍畤作為當朝最高祭禮。

  此次考古發現,印證了秦漢時期國家在這裡曾舉行最高祭天禮儀的歷史一幕,填充了既往在雍城遺址布局中唯缺郊外以畤祭天相關遺存的空白。

  【專家點評】秦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祭祀聖地,但是規模較小。漢高祖劉邦又建了一個北畤,構成完整的祭祀系統。這次發現的就是北畤。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

  【亮點】該城址是兩漢時期路(潞)縣的治所。

  【簡介】漢代路縣故城位於潞城鎮古城村。在城址內北部清理出明清、遼金和漢代的道路遺存各一條,有明顯的疊壓關係,初步判斷其為城內的南北向主幹道。城牆基址外有城壕遺存,寬度約30米。在南城壕遺存外發現一處大面積的漢代文化遺存。在南城牆基址外的東部清理出城壕、溝渠、道路、房址、灶、灰坑和甕棺等。據史料記載,該城址是兩漢時期路(潞)縣的治所。

  以城址為中心,在2公裡的半徑範圍內,清理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墓葬1146座,其中,戰國至西漢墓葬163座、東漢至魏晉墓葬724座。

  漢代路縣故城城址保存較為完整,將會填補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空白。以路縣故城城址為中心呈環狀分布的墓葬,時間延續性強,是綜合研究該城址的重要資料。

  【專家點評】該發現為研究漢代的郡縣制以及通縣的地方文化如何傳承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浙江慈谿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

  【亮點】以天青色為特徵的秘色瓷產品,就是在這兒誕生的!

  【簡介】後司岙位於上林湖越窯遺址最核心區域。本次發掘首次摸清了唐五代時期最高質量越窯青瓷窯場的基本格局,首次確認了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首次確認了秘色瓷的生產工藝與興盛過程。

  該窯址出土的秘色瓷產品,在唐代法門寺地宮、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均有發現。可以確定,後司岙是晚唐五代時期燒造宮廷用瓷的主要窯場,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開創的以天青色為特徵的秘色瓷產品,不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飛躍,而且同時成為此後高等級青瓷的代名詞,影響到後代包括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高麗青瓷等一大批名窯生產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

  【專家點評】該遺址的發掘讓我們找到了生產秘色瓷的窯址之一。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

  【亮點】確證了青龍鎮是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簡介】青龍鎮位於今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為上海地區最早的貿易港口,甚至日本、新羅、廣南等國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龍鎮進行貿易。

  文獻記載隆平寺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隆平寺塔基及地宮的發現是青龍鎮遺址近年來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隆平寺塔地宮由磚砌而成,中部放置一個木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底部滿鋪大量各時代錢幣,共計一萬餘枚。

  青龍鎮遺址考古發現了大量來自不同窯口的瓷器,可復原瓷器有6000餘件,它們主要來自南方窯口。據文獻記載,隆平寺塔還具有航標塔的功能。這些考古發現與文獻相印證,確證了青龍鎮是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

  【專家點評】發掘中發現了塔基和地宮,其中不少出土的瓷器來自很多國內重要瓷器產地,可見當時不少瓷器都是經過這裡外銷。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

  【亮點】填補了山西地區無相關制瓷遺蹟的空白,明確了宋元瓷枕的燒造窯場。

  【簡介】固鎮瓷窯址地處呂梁山南麓,西臨黃河,南迎汾水,距禹門渡口約9公裡。窯址附近山體分布有富集的瓷土和煤炭資源,為瓷窯的燒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

  固鎮窯址的發掘及重要發現,填補了山西地區無相關制瓷遺蹟的空白,為研究北方地區古代制瓷工藝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出土的北宋細白瓷,胎體緻密度高,釉面瑩潤光勻,可媲美邢定白瓷;出土的金代瓷枕,在造型和裝飾上均獨樹一幟。特別是新發現的北宋窯爐Y1,其煙室佔整個窯爐面積的近一半,這種獨特的結構在國內尚屬首例,該窯極有可能已掌握利用窯爐餘溫進行晾坯和燒制匣缽的關鍵技術。

  【專家點評】山西是古代特別是宋金時期瓷器生產的重要地區,過去有文獻記載卻缺乏考古發現,在固鎮的發現,為研究這個地區的瓷器生產面貌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

  【亮點】中國是最早掌握煉鋅技術的國家之一,本次發現的煉鋅遺存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煉鋅技術。

  【簡介】桐木嶺遺址出土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冶煉工具,並出土了青花瓷器、陶器、錢幣等生活用品。初步推測遺址開始於明末清初,廢棄於清代中晚期。

  中國是最早掌握煉鋅技術的國家之一,本次發現的煉鋅遺存代表當時最先進的煉鋅技術。發掘出土的多個成排圓形焙燒爐填補了我國煉鋅技術史研究的一項空白。槽形冶煉爐是國內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煉鋅爐遺存,對研究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起源、發展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點評】這是一個規模很大的煉鋅遺址,其發現有很多新的突破,這裡煉鋅的技術和工藝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先進的。

相關焦點

  • 血池遺址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4月12日,被譽為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文物旅遊局、鳳翔縣博物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聯合組隊發掘的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榮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
    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記者王子衿)5月1日至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以下簡稱終評會)在線上舉行,這是該終評會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並全網直播。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經過4天的演示匯報,經過評委會評議和投票,5月5日下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今年『十大考古』終評會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直播的形式舉行,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 陝西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2016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在北京揭曉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入選  西安新聞網訊(首席記者 張佳)素有考古奧斯卡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2日在北京揭曉,陝西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躋身前十。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這兩個遺址成功入選
    西部網訊 今天(5月5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辦公室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陝西省的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成功入選「十大」。
  •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鳳翔雍山血池遺址獲2016「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趙景輝 崔剛)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今天在北京揭曉,我省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名列其中。
  •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洛陽網訊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剛剛,2019年全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獲獎名單發布,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十個項目獲評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年是「十大考古」活動舉辦30周年。受到疫情影響,「十大考古」第一次將終評會搬到了線上舉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終評會開幕式上說:「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各位評委不能像往年那樣集聚一堂,與考古發掘單位及項目報告人近距離交流答疑,而是採用網絡會議的方式舉行評審。
  • 七星堆六朝墓群考古衝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圖)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巧攝影報導:4月7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贛江新區七星堆六朝墓群成功入圍終評項目,將衝刺桂冠。據了解,江西目前已有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等10項考古項目摘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桂冠。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成功入選
    素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5月5日下午在北京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入選,至此,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位居全國首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城址布局圖此次評選於5月1日至5日舉行線上終評會,這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30年來首次面向公眾直播,通過央視新聞微博等平臺即可體驗「雲考古」,帶領公眾探訪歷史上下幾萬年,進一步領略到考古的魅力。此次活動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揭曉 史前考古成果豐碩
    人民網北京4月8日電 (韋衍行)據國家文物局消息,近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從36個項目中脫穎而出進入終評,它們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3月29日,為期兩天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0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學是用實物研究人類古代歷史的專門學科,實物資料的獲得又是通過考古發掘和考古調查獲得的。
  •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陝西雍山血池等入選
    經過一天半的演示匯報和評委評議投票,考古界的奧斯卡,「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今日(4月12日)在北京揭曉! 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文明,曾這樣走過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文明,曾這樣走過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考古新發現能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提供例證,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載體,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曾經,考古似乎和現代社會相隔甚遠,對普通人來說有些遙不可及。近年來,隨著考古發現的深入、考古手段的進步、考古知識的普及,考古不再是生僻冷門的領域,而是與每個人產生越來越多的聯繫。
  • 秦漢櫟陽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秦漢櫟陽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澎湃新聞 2019-12-24 10:03 來源:澎湃新聞
  •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人民網西安4月12日電(李志強、實習生米彩虹)4月11日-12日,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經過專家評審和投票,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城西北的柳林鎮血池村,東南距秦雍城大遺址12公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於 2016年起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結合曆經數年對此處總面積達470萬平方米大型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共確認相關遺蹟單位3200餘處。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海昏侯考古領隊楊軍:年度十大考古發現是考古學界的風向標
    【編者按】2016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於4月12日在京揭曉,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浙江慈谿上林湖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從25個初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 (記者 李欣)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我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榜上有名。 泉溝墓地位於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裡溝鎮河東村泉溝周邊的山谷地帶,一號墓葬建於一座獨立山丘的斜坡之上。
  •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青羚網訊(記者 李欣)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我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榜上有名。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安排部署,海西州委州政府、烏蘭縣委縣政府支持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館和烏蘭縣文體旅遊廣電局聯合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泉溝壁畫墓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鬱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