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北京市召開「2017·
石墨烯產業國際峰會暨北京市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大會以「創新合作,共建國家級石墨烯科技產業化平臺」為主題。旨在加速推動全國石墨烯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促進國際石墨烯科技交流。大會上北京
石墨烯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石墨烯如何製備?石墨烯的創新應用有哪些?最新進展如何?儲能頭條小編整理分析了峰會10位大佬的講話內容,他們都發表了哪些言論?
張景安
《石墨烯產業百舸爭流 中國絕不錯失機遇》
石墨烯是未來高科技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全世界在石墨烯的研發、產業化、產品開發中激烈的競爭已經展開,中國絕不能錯失機遇。在碳時代裡面,石墨烯有可能是碳材料的重要的一面,有可能引領世界未來的新材料革命。
阮汝祥
中烯盟副理事長
《成立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 打造中國石墨烯技術高地》
今天北京石墨烯創新中心正式成立並在科技產業基地掛牌,共有13名國內外著名專家擔任委員,他們是:(國內幹勇(主任委員)、劉忠範(副主任委員)、成會明、劉雲圻、薛群基、李仲平、林兆木、陳鳳英、阮汝祥、康義。國際: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Constantinos Soutis、David Harvey、周曉融。)
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的成立,為全國石墨烯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學術的依託,助力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呂桂新
《工信部將積極引導和扶持石墨烯產業發展》
近年來,工信部非常重視石墨烯產業發展,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產業上下遊有效協同的產業發展新體系,在戰略高端領域集中布局一批基礎性重大研發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關鍵品種和關鍵工藝裝備,推進石墨烯產品應用和產業化發展。
孫凌
《中關村要成為中國「烯谷」》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已成為新材料領域高端科研資源和產業生態要素最密集的區域,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支持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指導中關村房山園石墨烯應用孵化項目建設,支持和鼓勵石墨烯產業生態構建和輻射帶動,促進石墨烯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推動北京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早日升級成為國家石墨烯製造業創新中心。
劉雲圻
《石墨烯的可控制的製備及理特性的調整》
對於石墨烯的單一分子來說,它的透明度是可以達到97.7%的,而且比例非常高,另外有很好的傳熱性、除此之外還有很好的載荷子的集中度,還有其他的特徵,那就是有著非常好載荷子的單一性,它跟矽相比高得多,而且有非常好的階段頻率。用液態的銅作為基底來生產出整齊合一單一層面的大規模的HgS及單層的膜,我們發現用氮氣石墨烯可以用CVD的方法製備,可以採用氨型的行為。另外可以在電解質上面製備石墨烯,最後我們研究了它的潛在應用,特別是在電子行業,一個是超敏感的傳感器,另外一個是咖啡圈的印刷法,這可以跟傳統的微電子製造工藝相媲美。
翟東
《房山政策和服務全面護航 保駕石墨烯產業發展壯大》
翟東指出,房山區將進一步完善服務和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全力支持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繼續深入與各方對接協作,合力推動石墨烯產業項目在房山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姜廣智
《石墨烯產業是北京高精尖產業的重要突破口》
石墨烯共性技術研究及先導產業建設是北京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山區是北京市的傳統的工業區,基礎條件好、具備承接大項目落地的條件和優勢,在土地空間、交通物流、配套服務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礎,是我們三個科學城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的支撐力量。在我們的大力推動下,石墨烯企業種子園已經正式落戶房山。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石墨烯的創新應用及最新進展》
在未來幾年之中,石墨烯技術的發展及其他新材料的技術發展,希望我們能夠將他們綜合起來使用,這樣的話這些晶體就可以綜合使用,這些抑制結構也可以綜合使用,從而用於一些高端的用途。但實際上目前的應用還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現在仍然還在發展之中。
David Harvey
《冷噴載荷修復在航空領域中的應用案例》
在冷噴上,我們在流程方面今年是有些限制的,比如壓力和溫度。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變硬的硬度、延長性。所以我們通過熱處理加以彌補。另外我們還沒有研究的很多的粉末本身,其中一個問題是這個粉末如果是鋁合金粉末,這個材料往往它本身的強噸就是在變硬的情況下,所以我們希望找到合適的粉末專門應用於冷噴。
程嘉猷
《傳統產業與石墨烯等新材料的融合能結出碩果》
石墨烯作為一種具有優異的力學、熱學、電學性能的新型碳材料,其研發涉及國家高新技術材料產業基礎、產業關聯到新材料、能源、環境、航空航天、國防等領域,對國家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已將石墨烯寫進新材料十三五發展規劃之中,燕山石化在合成材料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發實力,已經組建完成了集產銷研用一體的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改變了傳統的科研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尖端技術為指引,加快新產品研發生產,已有多種新材料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