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2月15日,2020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發展論壇在北京朝陽區舉辦。本次論壇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的指導下,由北京市朝陽區聯合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共同主辦,論壇以「交匯·變革·再塑—新徵程中文化發展理念創新與實踐探索」為主題,深入探討歷史交匯點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探索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出席活動並致辭,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等相關領導,中央黨校、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代表,萬達文化集團、四達時代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家代表,郎園、E9區創新工場、掌閱等駐區重點文化產業園區、企業負責人出席活動。
記者在本次論壇上獲悉,2014年,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文化和旅遊部(原文化部)、北京市採取部市戰略合作的方式,以北京CBD-定福莊一帶為核心承載區,共同推動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以下簡稱「文創實驗區」)。自2014年12月正式揭牌以來,朝陽區舉全區之力大力推進國家文創實驗區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了解,文創實驗區充分發揮文化雙向交流窗口的優勢,積極爭取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政策在實驗區率先落地,成功引進索尼音樂北京分公司、日本愛貝克思(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知名外資文化公司落戶。
五年多來,文創實驗區深挖文化富礦,加快騰籠換鳥和轉型發展,以文化賦能城市更新,形成了「文化產業融入城市發展的朝陽實踐」,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上發揮了突出的示範作用。作為全國老舊廠房的重要聚集區和保護利用先行區,近年來,通過工業廠房改造利用、傳統商業設施升級、有形市場騰退轉型3種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截至目前,文創實驗區共轉型升級59個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總建築規模381.4萬平米,其中郎園、萊錦、懋隆等園區,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老舊廠房「騰籠換鳥」品牌園區。
據了解,2020年8月北京市認定的市級園區名單中,朝陽區有32家文化產業園區入選, 佔北京全市32.6%,居全市首位,其中文創實驗區佔16家,充分彰顯在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優勢。在朝陽區「百園工程」的整體推進過程中,文創實驗區持續推進園區社區化,鼓勵文化產業園區開闢體育場館、城市書房、美術館、電影院、博物館等綜合性公共服務空間,支持舉辦文化節、文創市集等文化消費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供給,更好地滿足了居民多元化、優質化的消費升級需求,有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
目前,文創實驗區已推動升級了NICEWORK眾創空間、E9區創新工場、電子城·新媒體創新產業園、新管莊科技園等一批新型科技智慧園區,以文化與科技融合為主要特徵,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創實驗區發展的新引擎。
據了解,文創實驗區聯合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等機構,逐步搭建起聯動京津冀、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協同發展平臺。2017年牽頭髮起成立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2018年牽頭髮起成立全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2019年發起成立國際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聯盟,有效推動國內外文化產業園區交流互鑑。在文創實驗區的引領下,一批園區在全國其他地區和國際上實現品牌輸出。東郎、競園、錦瓏、北服創新園等園區在城市副中心、雄安等地設立分園區,郎園、北京電影學院文創園等園區在天津、杭州、長春等地建立了連鎖園區,騰籠換鳥、城市更新的「朝陽模式」在全國乃至國際得到複製推廣。
五年多來,文創實驗區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持續釋放,產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各項指標不斷攀升。企業數量方面,目前,文創實驗區登記註冊文化企業達到3.48萬家,五年間新增1.88萬家;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方面,文創實驗區現有59家文化產業園區,五年間新增園區39家,主要是老舊廠房等存量空間的轉型利用,「騰籠換鳥」成果豐碩;上市企業方面,區域內現有上市掛牌企業52家,五年間新增48家。2019年,文創實驗區1111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1362.2億元,同比增長7.5%,佔朝陽區文化產業收入的50.4%,佔北京市的10%,佔全國的1.57%。2020年1-9月,文創實驗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686.9億元。區域內匯聚了集奧聚合等2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掌閱科技、宣亞國際等52家上市掛牌企業,得到APP、太合音樂等5家文化類獨角獸企業,以及萬達文化等164家文化類總部企業,其中外資文化總部企業92家,文創實驗區日益引領全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